603288.SHG
the No.1 Chinese condiment maker Haitian seeking Hong Kong IPO and overseas expansion

中國市佔率最高的醬油品牌,打算透過赴港上市拓展海外發展

重點:

  • 2024年前三季,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11.2%至48.15億元
  • 公司近十年累計分紅超260億元,年化分紅率超50%

 

李世達

在中國,醬油可能比石油更賺錢。以豆做「醬」,最早在漢朝時期便有記載,以「醬」入味,千百年來都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那一味。

中國調味品龍頭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288.SH, 下稱海天味業),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高盛及摩根士丹利任聯席保薦人。早前有外媒報道,公司計劃集資20億美元(約146億元)。

海天味業是百年傳承的中國調味品龍頭企業,背景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的佛山醬園,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集團於1955年組建公私合營的海天醬油廠,201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現時產品包括醬油、蠔油及調味醬等。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3年的收入計,海天味業是中國調味品行業的絕對領導者,亦是全球前五的調味品企業。以醬油而言,海天味業在全球及中國市場均排名第一,中國的市場份額為12.6%,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

十年分紅260億

儘管經歷疫情期間的衝擊,海天味業業績仍然穩健。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9個月,海天味業的收入按年增長9.4%至203.99億元;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長11.2%至48.15億元。

而於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9個月的海天味業的淨利率分别為24.2%、23.0%及23.7%,均領先於全球調味品前十大企業。同時,海天味業也樂於為股東創造回報,截至2023年,海天味業近十年累計分紅超過260億元,平均年化分紅率超過50%。

海天味業的股價高峰在2021年,突破126元,市值一度超過7,000億元,比同時期的中石油(0857.HK; 601857.SS)還高,可謂醬油打敗石油。

不過,隨著調味品市場逐漸飽和,市場份額的提升愈見困難。即使是行業龍頭,海天味業業績也非一帆風順,在疫情期間已出現放緩跡象。2021年,海天味業營收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水平,年增9.71%‌,約為250億元;2022年增速更降至2.42%,同年淨利潤減少7.09%,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淨利潤下滑。

除了疫情因素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是公司利潤下降的主因。到2023年,情況並未好轉,營收按年減少4.1%至245.6億元,淨利潤下滑9.2%至56.3億元,公司營收和淨利潤首次出現「雙降」。

回不去的市值

屋漏偏逢連夜雨, 2022年,海天味業爆發「雙標門」事件。有網友爆料,海天醬油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含有多種食品添加劑,而在國際市場銷售的產品則為零添加版本。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雖然公司立刻澄清指產品都有通過嚴格的國家標準檢驗,但這個回答反倒讓輿論更加不滿,公司股價自此一落千丈,從最高峰的126.2元跌落至目前約42元左右,市值也從7,000多億元滑落至如今的2,340億元左右。

海天味業仰賴龐大的經銷商網絡穩定銷售,但受到輿論事件影響,部分經銷商基於利潤考量調整合作品牌,打擊了公司對終端消費市場的控制力。同時,近年興起的社區團購,也對公司經銷商網絡帶來結構性的衝擊。2023年底,海天味業經銷商從2021年的7,430家減至6,591家。2024年一季度末更降至6,506家,不過隨後兩個季度出現反彈,至去年9月底,回升至6,722家。

醬油一哥要突圍

寧德時代(300750.SZ)到海天味業,在政策支持下,中國不同領域頭部公司紛紛試圖前進香港,港股市場將迎來熱鬧的一年。

公司表示,赴港上市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對增長乏力的海天味業來說,人口老齡化與健康飲食的趨勢,都使調味品市場面臨轉變,而往海外尋找新增長點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數據,海天味業的出口額佔比僅為1%,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尋求海外發展是「醬油一哥」的突圍之策,不過,調味品是個具有高度地域化和文化特色的行業,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產品的接受度差異巨大,想打入海外市場並不容易,加上貿易壁壘、法律法規差異等結構性因素,恐怕阻礙重重。

目前海天味業A股市盈率已來到38倍,高於千禾味業 (603027.SH)的24倍,也遠高於港股競爭對手頤海國際(1579.HK)的15倍,吸引力有限。海天味業想要轉型出海,恐怕還需要一個更好的故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首三季淨利大增91%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個月,實現收入837.8億元(118億美元),按年增長25%,淨利潤按年大增91.5%至39.56億元。 單計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億元,按年升27.3%;淨利潤為1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黃金價格上升及銷量增加。報告期內,公司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及營運效率,推動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總資產1,719.6億元,按年增長7.0%;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約151.9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東黃金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3港元,升1.29%。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4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聞概要:拉拉科技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這家物流服務供應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計劃在進一步拓展中國同城貨運市場的同時,加速進軍全球物流市場   余特莉 物流巨頭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請文件,文件顯示上半年營收及關鍵運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海外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帶動整體收入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延續穩健上升勢頭。 拉拉科技運營兩大物流品牌:中國香港及海外市場採用Lalamove,中國內地市場使用貨拉拉。公司採用平台模式,通過整合海量承運商資源在線連接商戶與司機,滿足即時或預約貨運需求。其一體化「閉環」平台可管理從下單支付到匹配、追蹤及結算的全流程交易。該模式使其成為全球閉環「商品交易總額」(GTV)最大的物流供應商,去年以53.3%的份額主導該細分市場。 公司最新招股書顯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長17.7%,從2024年同期的50.7億美元增至59.7億美元。當期內全球履約訂單量達4.55億,較去年同期的3.39億單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營收同樣保持強勁增長,同比攀升31.8%至9.346億美元,經調整利潤達2.716億美元。其海外營收同比增長34.3%至8,89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6,62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戶數達1,970萬,平均月活司機數為200萬。 Lalamove於2013年在中國香港創立,次年即同步進軍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市場。此後持續拓展其他海外市場,包括拉美、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截至6月末,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4個主要市場逾400座城市,憑藉行業經驗成功在多地複製其商業模式。公司表示,東南亞及拉丁美洲仍是未來投資布局及提升市佔率的核心區域,同時計劃今年進軍中東等其他市場。 以GTV計,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中國市場的三倍。據招股文件披露,東南亞和拉美市場2024年合計實現1,243億美元GTV,預計將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長,到2029年達1517億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為公路貨運行業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憑藉其技術基礎設施優勢,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業務的同時,亦可拓展城際貨運市場。截至今年6月,超過70%的首次使用城際貨運服務的商戶是使用其同城貨運服務的現有客戶。 詠竹坊專註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簡訊:美的第三季度盈收雙升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升9%至118.7億元。 今年首三個季度,累計收入3,631億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億元。 公司首三個季度,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的收入,分別是306億元、281億元及2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團開市升0.06%報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上升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