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 Palace still faces an uncertain future

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燕之屋」即將走完上市前的最後一里路,但產品營銷費用高及「智商稅」的疑慮、都讓這個「燕窩第一股」的未來充滿懸念。

重點:

  • 業務增長仍然依賴開拓更多營銷渠道及投入更多營銷經費來實現
  • 今年首五個月盈利增長超過20%至9,500萬元

      

李世達

中國人食用燕窩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明朝時燕窩隨著鄭和的海上貨船傳入中國,此後500年來成為宮廷御膳中滋補養顏、補中益氣的食補珍饈,並演變成身份地位的象徵。時至今日,作為保健品的燕窩產品在大健康時代受到矚目。

經營中國內地最大燕窩品牌的廈門燕之屋燕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意味著這家燕窩食品龍頭距離上市只是一步之遙。

事實上,早在2011年燕之屋就籌備赴港上市,但同年發生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毒血燕」事件,致使首次IPO計劃擱淺,2021捲土重來亦無功而還,今年再戰港股,總算順利通過聆訊。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聆訊後資料集, 2022年,按零售額計算,燕之屋是中國溯源燕窩市場最大的燕窩產品公司,市場份額為14.0%。按燕窩專營門店數量和中國檢科院認證的進口數量計算,燕之屋也排名第一。

成立於1997年的燕之屋,產品主要包括了純燕窩產品、「燕窩+」產品(可添加進燕窩中的產品)及「+燕窩」產品(可添加燕窩提取物的產品)三種類別。其中2012年上市的碗裝即時燕窩,免去燉煮的麻煩,是最具標誌性的產品。

燕之屋收入由2020年的13億元(1.82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7.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3%。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的市場零售總額亦以12.3% 的高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平8.6個百分點,並在同年的五大燕窩品牌中處於最高水 平。

從盈利看,燕之屋過去三年的表現理想,盈利由2020年的1.22億元增至2022年的1.92億元。今年5月底止五個月為9,505.8萬元,按年亦增長20.7%。

營銷費用不菲

雖然過去三年燕之屋產品毛利率分別達到42.7%、48.2%、50.8%,但淨利潤率卻僅有9.5%、11.4%、11.9%。主要原因是過高的營銷推廣費用。

2008年,燕之屋首次請來劉嘉玲代言,一句「吃燕窩,我只選燕之屋碗燕」耳熟能詳,快速打開市場知名度。2018年再請來林志玲擔任品牌代言人;2022年更簽下當紅明星趙麗穎。透過砸大錢請明星代言,吃燕窩重新成為一件時髦的事。

於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燕之屋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3.2億元、3.9億元及五億元,分別佔同年總收入的24.4%、26.5%及29.1%。 同期,燕之屋的廣告及推廣費用分別為2.4億元、2.7億元及3.3億元,分別佔銷售及經銷開支的74.3%、67.4%及64.8%。

燕之屋三年的廣告及推廣費用合計達8.3億元,對比研發方面的開支,僅分別為1,770萬元、1,900萬元及2,400萬元。燕之屋收入的增長,更多依賴營銷費用的投入,而非產品研發。

「智商稅」疑慮

過度仰賴營銷推廣,不重視產品研發,似乎是燕窩行業的普遍現狀。問題的根源或許在於燕窩宣稱的功效不容易被證實。究竟是「滋補聖品」還是「智商稅」(指不必要的消費,通常是買了華而不實的東西)。

燕之屋在招股文件中表示,燕窩的主要成分唾液酸,在免疫調節、抗衰老等方面有益。該活性物質在燕窩中的含量可達10%以上。但也有研究指出,唾液酸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一些常見食品中也含有唾液酸成分。而且燕之屋並未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的批號,經營食品類別僅為罐頭、飲料。

去年燕之屋申請在A股上市,中國證監會曾向燕之屋發起問詢,要求燕之屋說明公司廣告等宣傳材料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等合規風險,以及是否因此受到行政處罰。

門檻不高競爭激烈

然而燕窩市場進入門檻較低、毛利高,令內地燕窩市場愈來愈熱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的燕窩產品公司數量由2017年的約8,000家穩定增長至2022 年的13,000家。上市文件中也稱,「無法保證一直會有充足的客戶需求支持燕窩行業的持續擴張」。

近年來,形成一定影響力的燕窩品牌有小仙燉、燕安居、燕府、熹焱燕窩、天賜福燕及中藥品牌同仁堂等。其中2014年成立的小仙燉,主打鮮燉燕窩及網絡差異化行銷,在2020年便實現十億元營收,並於2021年3月完成C輪融資,獲得投資人看好。

雖然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雖然燕之屋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佔有5.8%的市場份額,但行業老二、老三市場份額分別為2.6%、2.3%,領先差距並不大,面對龐大競爭壓力。

面對後起之秀的競爭,燕之屋加大燕窩衍生產品的研發,包括以燕窩為基底添加了額外成分的燕窩產品,以及推出「燕之屋-燕寶詩」護膚品系列。燕窩+及+燕窩產品佔總收入佔比從2020年的3.3%提升到今年首五個月的4.8%。可看出燕之屋在此方面的努力。

燕之屋獲利持續成長,主要依賴營銷費用的投入,隨著市場逐漸飽和,也需要增加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創新迭代,創造新的成長動力。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稅負增加 李寧中期盈利跌11%

李寧有限公司(2331.HK)周四公布,2025年上半年收入148.17億元,按年增長3.3%,但淨利潤按年下跌11%至17.37億元。派中期股息每股0.3359元,合共8.69億元,較去年減少約11%。 公司指出,期內電商渠道收入增長7.4%,特許經銷收入亦升4.4%,成為推動整體業績的主要動力。不過,直營銷售因門店網絡調整及消費場景轉移影響而下降3.4%,抵銷部分增長動能。產品結構方面,鞋類收入按年升近5%,器材及配件大增23.7%,惟服裝收入下滑3.4%。 盈利下滑主因來自毛利率下降及稅負率上升。期內毛利率降至50%,較去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主要因直營折扣加大及渠道結構變化所致。同時,稅負率顯著上升至33.3%,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 李寧股價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9.33港元,升6.7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圓通國際虧損擴大 中期蝕6,000萬

快遞公司圓通國際快遞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6123.HK)周四公布中期業績,收入大幅下跌52.5%至14.14億元,股東應佔虧損由去年同期的4,210萬元,增加43%至6,040萬元。 來自海運業務的分部業績續下滑,較去年同期減少61.8%至930萬元,空運業務的分部業績則續錄得虧損,並從去年蝕100萬元擴大至虧損5,310萬元。 虧損進一步擴大,主要是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收入及毛利,而集團戰略性地縮減部分低毛利率及回款周期較長業務,亦導致收入及毛利減少。同時,集團持續加強科研、加大國際化人才引進與培養、全面推動向智能化轉型升級,亦令開支增加。 圓通國際周五開平開報1.24元,過去一年高位下調2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Living claw back into profit

走出雅居樂暴雷陰霾 雅生活預告上半年扭虧

雅生活在房企債務風暴中選擇強硬自救,以訴訟追收與工抵資產斷尾止損,成功扭轉去年逾16億元虧損,預告上半年盈利3至4億元 重點: 公司上半年盈利3至4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6億元 透過訴訟追收與工抵資產等手段,成功壓縮關聯公司應收帳款風險    李世達 在中國的這場房地產風暴中,物業管理公司通常被視為「相對安全」的資產,因為它們屬於輕資產模式,現金流穩定,甚至能為陷入困境的母公司提供變現的機會。然而,當母公司債務危機持續惡化,物管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雅生活智慧城市服務股份有限公司(3319.HK)正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去年上半年,雅生活因大幅計提關聯公司雅居樂(3383.HK)的應收款減值而錄得逾16億元虧損。但時隔一年後,雅生活卻交出截然不同的盈利預告:2025年上半年預計盈利介乎3億至4億元。扭虧為盈的背後,雅生活顯然做對了什麼。 採取訴訟手段 雅生活的自救行動主要圍繞如何處理與雅居樂的財務糾葛展開。公告顯示,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起,對關聯交易採取了更嚴格的合同條款設計,以縮短回款周期並減少壞賬暴露。雅生活明顯向外傳達訊息,關聯公司不能長期拖欠款項,而希望用制度和流程將風險控制在早期。 另一個動作是接受工抵資產,用工程項目中的資產抵消應收款,這種做法在房企普遍缺乏現金的背景下,成為一種務實選擇。雖然流動性差,但相比壞賬全額撇掉,仍能部分對沖風險。 更進一步,公司也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把重心放回物業管理和城市服務等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核心板塊,對房地產相關的外延增值服務則大幅收縮。 過去一年,許多物管公司都在努力拓展第三方市場,但雅生活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選擇不留情面,直接「斷尾求生」,不再讓自己被高風險業務綁架。現金流是最真實的語言,雅生活公告中明確提到,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相較去年有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雅生活還完成了兩筆關聯收購,將雅居樂旗下環保企業收入囊中,總金額約6,000萬元,為雅生活拓展了城市服務與環保板塊的新收入來源,也為未來經營現金流增添了潛在支撐。 股價半年累漲三成 市場對這份盈利預告的反應是直接而迅速的。盈喜公布後首個交易日,雅生活股價當日大漲13.6%,報3.55港元,過去半年累漲近三成。 相比下,恒大物業(6666.HK)在恒大集團(3333.HK)爆雷後,被曝出約134億元資金被母企挪用,資金鏈一度斷裂,欠缺獨立修復能力,只能等待清盤人安排。在恒大集團即將退市之際,傳出正在為恒大物業尋找買家。恒大物業今年以來股價累升24%,主要受到消息面帶動。 另外,世茂服務(0873.HK)則在維持主業的情況下,持續減少對母企物業的依賴,開始切入商業綜合體、辦公樓、酒店運營管理等領域,但去年業績仍陷虧損,盈利能力尚未改善;融創服務(1516.HK)則因母企流動性壓力過大,選擇「收縮戰線」,退出非核心業務,例如出售彰泰服務股權,把資源集中於一二線城市。兩家公司尚未公布最新半年報,但在今年以來物管股回暖帶動下,股價都有不錯表現。 不過,短期內市場的熱情並不代表風險完全解除。雅居樂的債務壓力依然存在,若未來再次陷入流動性困境,仍可能波及雅生活。此外,雅生活雖已加快第三方項目拓展,但目前規模仍有限,要真正擺脫對依賴,仍需更多時間和資源投入。 雅生活的確展現出逐步脫離母企風險的能力與企圖心。以當前股價對應2025年預期盈利來看,估值仍低於疫情前水平,處於「價值修復」階段。若能進一步擴大第三方市場並保持正向現金流,股價仍有上行空間。不過,母企雅居樂的債務不確定性仍是最大變數,投資者宜關注政策支持與行業整合進度,現階段仍應保持審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简讯:逸仙電商營收增37%,彩妝品重返增長軌道

美妝零售商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周四公告稱,受惠於彩妝品類銷售回暖與護膚品強勁增長,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6.8%至10.9億元。 逸仙財報顯示,本季度護膚品銷售額達5.8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25億元猛增78.7%。彩妝品類銷售額增長8.8%,扭轉了一季度下滑10%的頹勢。護膚類加速擴張,使其在本季度總營收佔比達到53%,超越彩妝成業績主力。 公司預計三季度營收增速將放緩至15%至30%間,當期營收預測為7.79億元至8.8億元。 二季度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8,550萬元收窄至1,950萬元。按非公認會計准則,二季度實現盈利,當季非GAAP淨利潤達1,150萬元。 財報發布後,逸仙控股周四股價上漲0.6%至9.60美元,該股年初至今累計漲幅約1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