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醫院佔94%收入 祈福醫療上市揭風險

這家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民營醫療企業第二次衝擊港交所上市,但其招股書顯示公司收入高度依賴單一醫院,抗風險能力令人擔憂
重點:
- 祈福醫療近年財務表現波動,單一醫院佔整體營業額達94%,收入模式欠多元化
- 公司負債率高,償債壓力龐大,主因是醫院的發展往往離不開重資產投入
斯年
一間醫院,是否足以撐起一家公司的上市大計?
繼2022年3月23日遞表,並於9月23日失效後,祈福醫療集團有限公司隨即於9月最後一日向港交所發起衝擊,第二次申請在主板掛牌。這家在廣東頗具影響力、收入模式單一的民營醫療企業,看來很有決心要在港股集資上市。
祈福醫療成立於2001年,在中國醫療保健行業擁有超過20年的往績記錄,主要在廣東省經營廣東祈福醫院及若干配套康養設施,包括一間月子中心、一間護老服務中心、一間口腔門診部和5間零售藥房。
初步招股書顯示,祈福醫療此次募資主要用於擴充祈福醫院二期大樓的營運能力、在現有的主要專科下建立亞科室及康復中心、擴充祈福康養網路,以及一般營運資金和擴充業務等。
祈福醫療過去三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10.83億元、8.65億元和 12.0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627萬元、5,162萬元和1.3億元。今年首四個月,公司收入按年上升3.2%至3.8億元,但淨利潤同比大挫58.5%至1,468萬元,主要因為行政開支大增近28%。
由於新冠病毒於2020年於中國蔓延,在就診人士減少的情況下,收入和盈利下降屬意料中事。但在波動的財務資料背後,更令人擔憂的是,祈福醫療的醫院業務佔整體收入逾九成,而且均來自單一機構祈福醫院,其抗風險能力引人關注。
祈福醫院是祈福醫療的「王牌」。招股書介紹,該醫院位於廣東省省會廣州市番禺區,擁有2,100個註冊床位,是廣東省最大的營利性民營綜合醫院。它在2001年成立不久後,就在2003年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認證,成為中國第一間、亞洲第二間獲該認證的醫院;JCI認證是全球知名的品質及安全醫療保健服務最高標準之一。
據招股書引述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1年收入計算,廣東祈福醫院為廣東省及中國的第四大及第八大營利性民營綜合醫院,在往績期間,分別有超過390萬次門診就診人次及10萬次住院就診人次。
新業務貢獻有限
2020年底,祈福醫院與康養集團合併,康養集團的月子中心、護老中心、口腔護理、零售藥房等業務均合併至祈福醫療。但在合併後的2021年及2022年首四個月,祈福醫院的收入仍佔該公司年度總收益94.3%和93.7%,康養服務及藥品銷售業務的營收仍然有限。
祈福醫療的康養業務包括產後保健服務、護老服務和口腔護理服務,這些服務的毛利率普遍高於醫院業務,但總量不足。去年,該公司醫療康養連同藥品業務分部的收入僅為6,831萬元,收入佔比只有5.7%。
由此可見,與康養集團的合併,無助祈福醫降低高度依賴一家醫院的營收。假如這家醫院將來經營不善,公司的整體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都可能受到重大不良影響。
例如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祈福醫院的住院病人及門診病人人次分別大降42%和33.3%,雖然在2021年有所恢復,但仍未達到2019年的水平,僅因單次住院支出費用有所上漲,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人次數下降帶來的營收影響。
在以公立醫療為主的中國內地,民營醫院市場本身就相對狹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2020年,僅廣東省就有965間民營醫院,而且預期複合年增長率達7%增長,至2025年,數量將達到1,366家。
另外,按招股書披露的人員資訊看,近年祈福醫療正面臨高級醫護人員流失。2019年至2021年,主任醫師的數量從42名降至28名,副主任醫師也從113名降至99名,為了留住人才,祈福醫療也預期醫護人員成本將越來越高
資產負債率仍高
祈福醫療未來發展何去何從?醫院的發展往往離不開「重資產」投入,祈福醫療目前主要通過經營所得現金及銀行借款滿足營運資金需求,其弊端也體現在其高負債率之上。
2019年至2021年,祈福醫療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高達427.4%、324.6%和183%,遠高於25%至50%的健康水平,雖然看似正在改善,但截至今年4月,又較去年底微升至193.4%,反映其重資產模式對公司帶來龐大的償債壓力。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該公司共有7宗重大醫療糾紛,其中四宗已解決,餘下三宗分別為延誤診斷交通意外引致的腿傷、呼吸衰竭導致患者死亡,以及急性心功能障礙症導致患者死亡,估計最高承擔風險合共約160萬元,對盈利影響有限。
環顧港股市場,與祈福醫療類近的單一大型民營醫院上市公司,是2020年掛牌、經營河南宏力醫院的宏力醫療(09906.HK),該公司市值約17億港元(15.5億元),市盈率在27倍左右。按祈福醫療去年淨利潤1.3億元,以及相同的市盈率計算,其上市市值可達35億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