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大股東的大規模長期減持計劃震驚市場,更引來阿里巴巴會否成爲下一個遭拋售對象的擔憂

重點︰

  • 騰訊的南非大股東Naspers突然違反三年內不再減持股份的承諾,宣布將無上限、長期及有序地出售騰訊持股,令市場擔心阿里巴巴大股東軟銀或有樣學樣
  • 商湯科技的半年上市禁售期剛過,股價便立即崩潰,當中或涉及前期投資者大手沽貨套利

裴梓龍

今年3月,恒生科技指數曾創下3,463點新低,以騰訊控股(0700.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美團(3690.HK)及京東集團(JD.US; 9618.HK)爲首的四大科技股被市場恐慌性拋售,凶狠之勢仍歷歷在目。

其後,中國官方對科技企業的態度由“强監管”轉爲“支持平台經濟”,市場解讀長達近一年半的監管風暴降溫,科指由低位反彈超過35%,“科網四巨頭”漸漸扭轉弱勢,截至本周一,已從3月低位回升19%至57%。

然而,在股民對科技股重拾信心、騰訊在6月27日上午重返400港元大關之時,其南非大股東Naspers(NPN.JNB)當天中午突然違背去年許下3年內不再沽貨的承諾,公布將無上限、長期及有序地出售騰訊持股,消息震驚投資界,騰訊當天下午開市由升轉跌,上周累挫約11%。

無上限、長期拋售

Naspers解釋,沽貨是爲了套現回購自家和旗下在荷蘭上市的Prosus (PRX.AMS)股票,收窄淨資產折讓,而在仍未公布出售騰訊股份之前,Prosus的股價比其資產淨值折讓高達57%,單計算持有騰訊股票的價值,已佔總資產值77.8%。因此,其股東過去一直催促管理層出售騰訊以實現回報。

然而Naspers卻用了最不利騰訊股價表現的售股計劃,就是沒有公布實際將賣出多少股份,只稱每次沽貨不會多於騰訊當天成交量的3%至5%,同時也沒有期限,也就是說投資者根本不知道Naspers會在什麽時候停止相關行動,徒添不明朗氣氛。

根據騰訊去年年報顯示,Naspers透過Prosus持有騰訊約27.96億股,相當於總股本28.82%,總結騰訊首季日均成交量約2,520萬股,意味Naspers每天可以賣出約75.6萬至126萬股,如果要全數沽出,將需時2,219到3,698個交易日。

“Naspers會出售多少騰訊股份、以至持續多長時間,根本是無法估算,這對投資者來說是最壞情况,” 駿達資產管理投資策略總監熊麗萍分析說,“估計騰訊中短期只有波幅,沒有升幅,投資者也不必急於這時抄底,我估計它短期難以重返400港元以上。”

Naspers在2001年僅用了3,200萬美元(2.1億元),便買了騰訊46.5%股權,總回報高達數千倍,沽貨套利也可以理解。但Naspers已非首次食言,2018年以每股405港元配售1.9億股騰訊後,曾承諾三年內不再減持;一年後,Naspers卻宣布分拆持有騰訊的Prosus到荷蘭上市,再賣出部份Prosus股份,變相再度減持騰訊。

去年4月,Naspers再減持超過總值1,000億港元的騰訊,當時再次承諾三年內不再減持,如今再次食言,實在讓投資者無所適從。

騰訊被減持的消息,隨即讓市場想起阿里巴巴的日本大股東軟銀(9984.JP),擔心軟銀會像Naspers般,趁中資科技股回暖而減持套利。事實上,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過去幾年投資共享辦公室WeWork(WE.US)以及有“東南亞Uber”之稱的Grab(GRAB.US)表現不佳,導致軟銀股價在過去一年大跌接近30%,讓股東非常不滿。

軟銀近年頻沽阿里

軟銀目前持有阿里巴巴約25%股份,過去每逢公司出現困難,都會拋售阿里巴巴,包括在2016年賣出價值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協助公司還債、於2019年錄得巨額虧損時沽出7,300多萬股阿里巴巴“填數”,以及兩年前新冠疫情肆虐時沽出140億美元股份。

根據香港中央結算系統(CCASS)顯示,上星期有一名神秘大戶將把7.22億股、總值850億港元(726億元)的阿里巴巴股份由美國搬倉至香港,而從2021年至今,更有累計65億股阿里巴巴已轉移至香港的倉位,令投資者擔憂有大戶準備在港股市場大手沽貨,並猜測這名神秘人是否日本軟銀。

騰訊與阿里巴巴本已讓投資者擔憂不已,豈料上周四,同樣是科技指數成份股的中國人工智能龍頭商湯科技(0020.HK)股價突然暴挫,即使管理層承諾年底前不會減持股份,其股價全日仍然大瀉47%至3.13港元,單日成交量高達19億股,爲上市以來最多。到了本周一,商湯跌勢未止,收盤再挫18.8%至2.54港元的歷史新低。

翻查資料,原來這天是前期與基石投資者禁售期結束的日子,如此巨大的成交量,或反映前期投資者在“鬆綁日”拋售鎖定利潤。

根據商湯招股文件,公司共有9名基石投資者,共持有10.33億股,前期投資者更持有逾220億股,最早期的成本價只需0.156港元,就算最後一輪的成本也只是3.193港元。參考商湯崩盤前的5.88港元,前期投資者利潤仍然豐厚,絕對有足够誘因拋售。

統計與商湯差不多時間上市的半新股,規模較大的分別有泉峰控股(2285.HK)、創新奇智(2121.HK)、匯通達網絡(9878.HK)與樂普生物(2157.HK),其中泉峰控股的禁售期已過,基石投資者持有7.66%股份,至於另外三家公司的禁售期也會在一個多月內到期,投資者宜留意這些半新股會否同樣被前期投資者大舉拋售,對市場氣氛帶來負面影響。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 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