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簽下抗病毒口服藥物協議,數月前,它還簽下一個正在開發中的新冠mRNA疫苗類似合作協定

重點:

  • 雲頂新耀簽下新加坡實驗藥物研發中心開發的一款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的全球授權協議
  • 輝瑞公司和默克公司已經開發了類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由於使用方便,這種藥物正越來越受歡迎

藍少虎

既然你可以同時押寶兩款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為什麼要滿足於一款呢?

這似乎正是生產癌症和自身免疫性失調藥物的初創公司雲頂新耀有限公司(1952.HK)的策略。這家公司正在加倍努力開發治療新冠的藥物,簽署了一項治療該病毒的全球授權授權合約

與新加坡實驗藥物研發中心(EDDC)簽署的新協定授予雲頂新耀在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EDDC的蛋白酶抑制劑的權利,這是一種口服的抗新冠病毒療法。EDDC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管,是新加坡領先的國家藥物開發平台。

根據這項協定,雲頂新耀將支付250萬美元(1,585萬元)的授權使用費,最多不超過1.07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以及不超過1.0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

上周宣佈的這項協定,距離雲頂新耀9月簽署一項由加拿大Providence Therapeutics Holdings Inc.開發、基於mRNA技術的新冠疫苗分銷協議僅僅過去了幾個月。

這種最新的蛋白酶抑制劑療法旨在阻止病毒的複製,它的臨床試驗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這意味產品的推出仍需時日。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最新的候選治療方案看起來是一個可靠的賭注。就在此時,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體仍在世界各國肆虐。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領導人,新冠全球大流行病“遠未結束”,這進一步說明,世界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即使它們離商業化還很遠。世衛組織表示,肯定還會出現更多的新變種,並繼續給已不堪重負的醫療系統帶來更大的壓力。

投資者一開始對雲頂新耀的新協定表示歡迎,消息公佈後的第二天,該股上漲了近30%,達到兩個月的高點46.8港元。但是最初的興奮很快就消失了,也許是因為投資者感覺到他們的熱情可能為時過早,週四該股抹去了大部分漲幅。

現實情況是,雲頂新耀在一個非常擁擠的領域加倍下注,其中包括由吉利德(GILD.US)、默克(MRK.US)、輝瑞(PFE.US)和禮來(LLY.US)等製藥巨頭,以及本地同行上海君實生物(1877.HK)開發的其他類似藥物,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新協議涉及的抗病毒藥物類型是目前各家公司希望可以用來治療新冠病毒的五種主要方式之一。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的治療追蹤器列出了大約59種目前正在開發中的抗病毒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傳統疫苗和mRNA疫苗,以及兩種抗炎藥。

最近幾周,其他一些口服抗病毒藥物獲得監管部門批准的消息登上了頭條,這反映了雲頂新耀的最新治療方法未來可能面臨的巨大困難。包括上個月底的兩天時間裡,該領域接連收到兩項批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默克和輝瑞的口服藥。

實驗發現,如果高風險成人一出現症狀就服用輝瑞公司的Paxlovid,住院率和死亡率可減少約89%。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宣佈,將在2022年供應給美國的療程數量增加一倍,達到2,000萬。本周,該療法在加拿大被批准使用,從而獲得了又一次推動。

療效各異

默克以口服藥莫那比拉韋(Molnupiravir)進入了該領域。但研究發現,該藥物只能減少30%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這表明其他新的、能證明療效更勝一籌的藥物仍有機會。

儘管如此,雲頂新耀仍將需要證明,新加坡研發的這種蛋白酶抑制劑有能力與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同類藥物競爭,然後還要獲得世界各國監管機構的批准,這些國家已經在大量儲備其他同類藥物,比如Paxlovid。

類似雲頂新耀的這款口服藥易於使用,很有吸引力,因為病患可以在家裡進行自我治療。吉利德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第一個獲得批准的抗病毒藥物,目前在約50個國家用於治療。據《福布斯》雜誌在本周的一篇報導,儘管該公司目前正在進行該藥物的吸入劑研究,但到目前為止,瑞德西韋僅用於靜脈注射。

另一家提供中國首個國產非疫苗新冠藥物的主要競爭者是騰盛博藥(2137.HK ),該公司得到了阿裡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雲峰投資以及紅杉資本的支持。去年12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該公司的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證明,該療法可以減少近80%的住院和死亡。

單克隆抗體與病毒結合,防止其進入宿主細胞,並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 

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雲頂新耀是否能夠以及何時能將它的新冠疫苗和口服抗病毒藥物推向市場。人們仍不知道中國何時會批准mRNA疫苗在國內使用,即便這些治療方案在其他市場已獲批准。

德國的BioNTech(BNTX.US)正在與上海復星醫藥(2196.HK;600196.SH)合作,把它的Comirnaty mRNA疫苗引進中國市場;該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告訴路透社,“很難預測”什麼時候可以獲批,去年它曾表示該疫苗可能在2021年7月上市。

即使mRNA疫苗最終在中國獲得批准,雲頂新耀成功開發出自己的mRNA疫苗,也還是會面臨來自國藥控股(1099.HK)的競爭,後者正在研發自己的候選mRNA。艾博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也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合作研發另一個候選mRNA候選疫苗。

雲頂新耀自己的mRNA候選疫苗的最新更新是在上個月下旬。當時它說,該療法已由一個獨立的諮詢小組推薦,成為世衛組織贊助和資助的“團結試驗疫苗”臨床試驗的一部分。

這些試驗的目的是快速評估有希望的新候選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我們希望這能説明加速獲得世界各地監管機構的批准,”雲頂新耀的首席執行官薄科瑞(Kerry Blanchard)當時說。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Luckin sells coffee

傳瑞幸競購Costa 挑戰龍頭星巴克

中國領先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傳出正與一家或多家銀行洽談,擬申請9億美元貸款,用於收購由可口可樂掛牌出售的英國咖啡連鎖品牌Costa 重點: 多家媒體報道指,瑞幸咖啡正考慮對Costa Coffee提出收購要約,並可能與其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方辰韜資本合作出手 一旦完成收購,瑞幸的全球網絡將大幅擴張,門店總數將超過3.3萬家、分布約 50個市場,規模逼近星巴克在全球的40,990家門店 陽歌 常被稱為「中國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LKNCY.US),在中國本土的門店數量差不多是星巴克在華門店的三倍。如今,這家本土咖啡巨頭似正尋求擺脫這個稱號,藉由一樁可能的大型收購,把戰線從中國延伸至全球,向星巴克(SBUX.US)發起全面挑戰,並一舉將其全球版圖擴展至50多個市場。 若瑞幸真的推進對Costa Coffee的潛在收購要約,這一切都有可能變成現實。Costa目前正由其母公司可口可樂出售。多家媒體報道指,瑞幸及其私募股權股東辰韜資本(Centurium Capital)可能聯手,就潛在收購方案進行評估。Costa目前在全球52個國家擁有約4,000家門店。 這筆收購將大幅擴張瑞幸在海外的布局。現階段,除中國大陸外,瑞幸僅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四個市場設有門店,而且在這些市場的門店數量仍然相當有限。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儘管Costa擁有龐大的全球版圖,其實際門店數量卻只相當於瑞幸的一小部分。截至9月底,瑞幸門店總數達29,214家。若兩者合體,合計門店將超過33,000家,規模將逼近星巴克截至9月底在全球的40,990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是瑞幸本身、還是由前華平投資高管李姓人士創立的中國私募巨頭辰韜資本主導這一潛在要約,抑或兩者共同出手。不過,無論最後由哪一方掛名收購,一旦交易成功,Costa的門店網絡幾乎可以肯定會被整合進瑞幸體系之中。 彭博的一則報道指,瑞幸與辰韜資本仍在考慮是否正式提出要約,而其他有意角逐的潛在競標者,還包括貝恩資本及英國私募基金TDR Capital等。相關報道稱,這樁交易對Costa的估值約為10億英鎊(約13億美元),僅相當於可口可樂2018年,在英國惠特貝爾手中收購Costa所支付39億英鎊的四分之一。 另據《Mergermarket》報道,瑞幸正與多家銀行洽談融資事宜,擬申請9億美元貸款以協助完成。對瑞幸而言,要獲得這筆貸款並不算難事,因為公司目前現金創造能力強勁。截至9月底,瑞幸持有現金、短期投資及定期存款合計85.7億元(約12億美元),較去年底的57.4億元大增近五成。 若把時間倒回五年前,以瑞幸當前高速增長和高盈利的表現,要在資本市場上融出這筆資金本應相當輕鬆。然而,另一個諷刺之處在於,如今瑞幸若要通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恐怕並不容易,因為其股份目前僅在場外交易市場(OTC)買賣,使得多數大型機構投資者難以參與。 瑞幸在2019年上市後,最初於納斯達克主板掛牌交易。但在翌年爆出重大會計醜聞,被揭發虛構數以億美元計的銷售額後,其股票在主板除牌,並降級至場外交易市場,同時公司兩名最高管理層也因此被迫下台。 重返納斯達克在望? 瑞幸首席執行官郭謹一本月稍早曾透露,公司正籌備重新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在相關言論被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後,他隨即收回這一說法。這樣的態度轉變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若瑞幸成功「回歸」納斯達克,將在華爾街樹立一個重要先例——爆發類似醜聞的公司,即便事後痛改前非,一般也很難獲得第二次機會。 在瑞幸的案例中,還多了一層地緣政治因素。近年來部分美國政治人物屢次呼籲將中概股從美國資本市場剔除,使得中國企業在華爾街面臨愈發不友善的環境。市值約100億美元的瑞幸,很可能已成為史上市值最高的 OTC 股票,理論上可以考慮追隨其他中概股的腳步,赴香港交易所作第二上市。不過,港交所同樣高度重視公司管治問題,為避免樹立不良先例,也未必會輕易接受瑞幸的上市申請。 市場對這宗潛在Costa收購案的反應並不算熱烈。相關消息見報後,瑞幸在美國場外交易的股份於周四下跌2.1%。儘管如此,該股今年以來仍累升46%。以估值來看,瑞幸目前約21倍市盈率,相比之下,被視為估值偏高的星巴克約為54倍,而在全球12個市場擁有53,000家門店的中國茶飲龍頭蜜雪冰城(2097.HK)市盈率約27倍,瑞幸顯得相對偏低。 有關瑞幸可能競購Costa的報道,距其公布最新季度業績不到一周時間。最新財報顯示,公司仍維持高速擴張態勢,季度收入按年大增50%至153億元,當中約七成來自現製飲品。門店數量則按年增加37%,於9月底達到前文提到的29,214家,顯示公司過去一年單店收入亦有所提升。 事實上,瑞幸第三季度自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14.4%,是公司在經歷2024年一整年收縮後、於今年重返同店增長以來的最佳表現。這一強勁增長,部分反映出庫迪咖啡主導、持續逾一年的價格戰近期趨於緩和。庫迪由當年因會計醜聞而被瑞幸開除的兩名前高管創立。 不過,也有一個略令人擔心的信號,瑞幸最新一季的外送費用按年增加兩倍,達到28.9億元,已佔其營運開支總額的五分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外賣平台此前大舉補貼、而近來開始收緊有關。當補貼縮水時,過去受惠於補貼的瑞幸及餐飲商家,便需自行承擔更多配送成本。 與收入強勁增長相比,瑞幸的盈利表現則明顯遜色。期內公司純利反而微跌 2.3%,至12.8億元,淨利潤率亦自一年前的12.9% 下滑逾3個百分點,至 8.4%。即便如此,整體經營狀況仍算健康,或正是這樣的基本面,讓瑞幸有底氣嘗試推動這類大型併購,把與星巴克之間的「咖啡戰」擴展到全球舞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遊戲相關收入年增12% 網易第三季多賺近三成

網易股份有限公司(9999.HK; NTES.US)周四公布,第三季收入按年升逾8%至283.6億元($13億美元),增速較第二季增長9.4%放緩,非公認會計准則下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5億元,按年升27%。 第三季度,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收入按年升近12%至233億元,續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當中在線遊戲收入佔分部總收入97.6%。有道收入16.29億元,按年增加3.56%;網易雲音樂收入跌1.8%至19.64億元。創新及其他業務收入跌近19%。 網易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表示,未來將聚焦和持續投入現有取得成功的遊戲項目,未來新作採精品化策略,避免資源分散於信心不足的新項目。他又指,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究AI在遊戲創新、開發及營運中的應用。 業績公布後,網易美股周四收升0.40%,報133.95美元。年初迄今累升52.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價上升銷售策略奏效 六福預告中期多賺5成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發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約20%至30%;盈利則大增40%至50%。 根據公司去年中期業績,收入54.5億港元,賺4.17億港元;按此計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億至70.9億港元,盈利約5.8億港元至6.75億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產品差異化及銷售策略成功,帶動定價首飾產品的銷售大幅增長。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價上漲、定價首飾產品銷售佔比增加,以及營運槓桿帶動利潤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開報25港元,公司今年以來股價上升7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債務壓力揮之不去 希教國際持續賣校求生

民辦高教寒冬持續,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再度出售資產求生 重點: 最新一宗交易雖僅作價1,000萬元,但涉及每年1.2億元貸款回收承諾 3.5 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已完成重組並全數贖回,外幣債務風險正式解除    李世達 在中國民辦高教投資熱潮退卻的當下,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資產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萬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諾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買方更要負責為倍諾思教育償還希教的3.8億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義的並非交易對價,而是買方承諾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償還1.2億元本金與8%利息的股東貸款,等於替公司在未來幾年鎖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協助緩解持續緊絀的財務壓力。 事實上,希教近兩年來已多次出售資產,市場估算累計變現超過23億元,涵蓋江西、甘肅、雲南、上海、蘇州等多個教育項目,構成一條漸次收縮的資產處置路線。過往公告中,公司措辭高度一致:「聚焦優質核心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提升股東回報」。 若說過去的民辦高教是以擴張換增長,如今希教則是以縮表換生存。 零息可轉債拆彈 希教的財務壓力說來話長,但最受關注的是2021年發行的3.5億美元零息可轉債。該債務曾於去年3月遭債權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同年8月撤回,重組談判即告展開。 今年6月,公司與持有逾56%本金的債權人小組達成原則協議,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將以610美元提前贖回,並於7月獲95.94%未償本金持有人支持通過,使方案具備約束力。重組已於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隨後公司於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償債券的贖回,意味其外幣債務風險基本解除。 然而,拆彈成功並不代表財務壓力從此消失。根據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報告,公司淨流動負債達56.27億元,其中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11.3億元,而手頭現金僅約16.16億元。 所幸在財務報表的另一端頗為亮眼。期內收入為21.17億元,按年增長3.6%;股東應佔溢利達3.07億元,大增28.5%,經營現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淨流出轉正至2.71億元,公司運營層面似已重回正軌。 至此,化債仍是最重要議題,資產處置成為去槓桿進程中的核心組件。對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諾思,公告明言校舍規模與場地難以滿足未來教學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額外投入改造資本。從財務角度而言,這是一場在增長與現金流之間的取捨,而在債務仍需時間化解的階段,公司顯然選擇後者。 持續出售邊際資產 今年以來,希教密集處置多項教育資產,從甘肅白銀、江西南昌與樟樹,到陝西西安及廣西桂林的項目,市場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現金回收與債務轉移規模或超8億元。 從已披露公告可見,被剝離的項目普遍具備明顯共通點,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連續虧損或資產淨值為負,且校舍改造與辦學條件提升需要持續資本投入,投資回收期較長等。 此外,多數項目位於生源增速放緩、民辦本科競爭激烈的二三線地區,招生提升空間有限,難以為集團帶來穩定現金流。出售此類邊際資產成為公司降槓桿與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策略,將更多資源集中於具規模與學科優勢的核心辦學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希教股價下挫7.83%,收報0.2港元,今年以來仍錄約37%升幅,跑贏大市。市場的定價邏輯亦相對清晰:在零息可轉債拆彈後,公司不再面臨外幣債務違約風險,但能否持續推動資產處置回款,並有效用於補強資本結構,將決定估值能否修復。 希教目前追蹤市盈率約3.6倍,仍低於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這種折讓反映市場對槓桿與現金流的不確定性,但若未來幾次處置交易能順利收回貸款及對價,尤其在流動性偏緊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負債結構,估值曲線仍可能出現修復空間。 對希教而言,出售資產只是漫長去槓桿的中場。在人口負增長、生源分流與監管審慎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民辦高教再難以依靠複製校區達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學科壁壘、區位優勢與穩定現金回收能力的資產,是獲得市場定價主導權的關鍵。希教目前估值仍處低位,具一定情緒修復可能,但相信會是一場耐力賽。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