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T.US
YXT files for U.S. listing

隨著中國教育行業在從兩年前的一場打擊中緩慢復蘇,這家數字企業學習公司擬在紐約上市,籌資3,600萬美元

重點:

  • 雲學堂申請赴紐約上市,擬向投資者推銷其作為中國最大數字企業學習公司的地位
  • 雲學堂試圖向投資者推銷自己巨大的增長潛力,儘管其收入在今年一季度有所萎縮

譚英

企業學習軟件即服務(SaaS)公司雲學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上周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時,外界的反應並不熱烈。一家分析機構稱要「避開它」,指出該公司營收下滑,且有虧損的歷史。

但這種冷淡的反應並沒有阻止雲學堂繼續推進上市,這有可能是今年中國公司在紐約進行的規模較大的IPO之一。雲學堂計劃以每股11至13美元的價格,發行275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募集資金不超過3,600萬美元。若按這個區間的中間價定價,該公司的市值將達到6.5億美元左右。

儘管作為中國最大的數字企業學習SaaS供應商,雲學堂佔據著統治地位,但過去兩年,公司財務狀況相對疲軟。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4.31億元小幅下滑至去年的4.24億元,這對任何一家身處成長行業的公司來說,都不是好跡象。

雪上加霜的是,營收下滑在今年一季度加速,較上一年的1.22億元下降33%至8,320萬元。最近一個季度的毛利潤也下降了,從2023年的7,760萬元跌至2024年的5,200萬元。

這些萎縮並不太令人驚訝,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多年後放緩,很多企業開始控制支出。不過,今年收縮速度加快很難消除潛在投資者的疑慮。

一個亮點是雲學堂的利潤,在2024年第一季度轉為正值,從一年前的虧損6,520萬元變為3,500萬元。但即便如此,這筆利潤也只是因為一筆一次性收益才實現的,公司繼續保持經營虧損。總的來說虧損正在收窄,從2022年的10億元降至去年的2.3億元。

雲學堂稱部分虧損是由於一起仍在進行中的法律糾紛造成的,糾紛涉及一家出版商,後者隸屬於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數字中歐」成立於2007年,經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風險投資人,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李世默達成協議,出版商業案例研究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製作的其他材料。

2018年和2019年,中歐對這個安排感到不滿。2019年,李世默與其他股東將持有的39%的股份出售給了之前的持有者Unicentury。雲學堂後來將這家出版公司併入了其基於訂閱的企業服務。但中歐發現此事後,提出了申訴,此案在香港進入了仲裁程序。

雖然仲裁仍在進行中,但雲學堂已從去年1月的財務報表中刪除了「數字中歐」的財務狀況。在2024年前三個月,這導致了2,060萬元的收入損失。如果將這一數字加回到雲學堂今年一季度的業績中,其收入將從2023年的1.22億元下降15%至今年的1.04億元,降幅雖小,但仍不容樂觀。

客戶流失

與中歐的糾紛也影響到雲學堂的客戶名單。截至去年底,該公司擁有3,501名客戶,其中包括200家中國財富500強公司,覆蓋消費、醫療、製造、科技和電動車等20個行業。但到3月底,在剔除“數字中歐”的845個客戶後,這個數字已降至2,545個客戶。

儘管與中歐的糾紛看起來不太樂觀,但雲學堂在其核心的企業學習訂閱服務方面,確實有一個更穩定的故事可講。它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此類訂閱,這部分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從2023年前三個月的81.4%,增長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92.5%。不過,這部分業務也在收縮。

該公司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訂閱用戶數量是緊隨其後的那些競爭對手的五倍。這使它在中國企業學習市場的增長中處於有利地位,去年數字服務僅佔整個市場的19.6%。

預計到2028年,數字服務在企業學習市場的份額將增長到23.3%,在1.2萬億元的大盤中,市場規模約為3,000億元。雲學堂也正在將重心從小型客戶轉向更有利可圖的大型企業。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現金開始減少,這或許可以解釋其IPO的時機。截至2024年3月底,該公司僅有2.19億元現金,較去年底的3.2億元和2022年底的4.32億元下降了約三分之一。

公司號稱擁有包括騰訊和紅杉資本在內的一流投資者,並在2021年的一輪融資中籌集了1.9億美元。當時雲學堂的估值為10億美元,這意味著自那以來它的市值已經縮水了大約三分之一。

關注中國教育科技行業的人都會記得,在2021年的一場大規模打擊行動之後,投資者遭受了重大損失,當時政府禁止了K-12教育機構的大部分課後輔導服務。隨之而來的整頓讓新東方教育科技(9901.HK)和好未來(TAL.US)等公司的市值蒸發了數十億美元。

一些公司繼續在完全不同的領域重塑自我,而另一些則進入了不受影響的出國留學和早教等領域。成人教育提供商,包括職業教育和雲學堂提供的各種服務,從未受到影響,不過私立教育在中國總體上仍是一個敏感領域。

有可能拿來與雲學堂進行比較的,是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在線企業培訓公司Udemy(UDMY.US),該公司於2022年8月與本土合作夥伴三節課進入中國市場,目標是IT專業人士。Udemy計劃到2025年爭取2,000名客戶,仍然遠低於雲學堂的客戶規模。

Udemy目前的市銷率(P/S)為1.42倍。如果雲學堂的股價處於指導區間的中間位置,其市銷率將接近11倍,遠高於Udemy。這表明,即使中國的經濟遭遇逆風,雲學堂仍然相信投資者會認同它的增長故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萬國數據營收增長 國際業務拆分上市

數據中心運營商萬國數據控股有限公司(GDS.US;9698.HK)周三公布,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1%至26.9億元,持續經營業務淨虧損從30.7億元收窄至1.73億元。 公司同時宣布,完成對國際業務的新一輪融資,該部門已從原"GDS International"更名為DayOne Data Centers Ltd.。融資完成後,萬國數據在DayOne Data Centers的持股比例,從原來的52.7%降至35.6%。萬國數據表示,隨著持股比例下降,不再將DayOne Data Centers的財務業績納入自身財報。 財報發佈後,萬國數據美股周三跌14%至30.61美元。受人工智能應用需求增長推動,投資者對數據中心運營商熱情高漲,該股在過去52周內已累計上漲近三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研發收入減少 和黃醫藥去年少賺63%

長和實業(0001.HK)控股的生物制藥公司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HCM.US; 0013.HK; HCM.L)周三公布去年度業績,公司錄得收入6.3億美元,按年減少24.8%,股東應佔溢利達3,772.9萬美元,按年減少62.6%,但實現連續兩年錄得盈利。 公司稱,連同日本武田在海外銷售,該集團在腫瘤產品的總銷售額增長134%至5.01億美元,另達成協議以6.08億美元出售合資企業上海和黃藥業的部分股權。收入下降主要來自合作夥伴的研發收入有所減少。其中來自武田藥品的首付款、監管里程碑及研發服務收入從2023年的3.459億美元減少至2024年的6,700萬美元。 另外,和黃醫藥與信達生物(01801.HK) 聯合宣布,用於治療晚期腎細胞癌的FRUSICA-2中國II/III期研究已達主要終點。周四,和黃醫藥港股高開3.7%,至中午休市漲幅擴大至9.41%,報26.15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YK Medicines

頭對頭試驗勝過「肺癌藥王」 ?同源康醫藥臨床結果引爭議

同源康醫藥公布重大利好消息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也是該股被納入港股通名單生效的第一天 重點: 同源康醫藥並沒有公佈臨床試驗的詳細數據,阿斯利康回應稱無法就現有信息給予反饋 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腦轉移領域有其他產品搶得先機,同類產品市場競爭激烈    莫莉 在醫藥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每一次新藥披露臨床試驗數據都可能意味著現有藥物市場格局的改變,如果一款新藥能夠通過「頭對頭」試驗勝過現有的重磅藥物,其商業前景將不可估量。當中國創新藥企同源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410.HK)宣稱,旗下核心管線TY-9591在二期臨床的「頭對頭」試驗數據優於已經上市的「肺癌藥王」奧希替尼時,投資者不禁要問:價值千億的肺癌靶向藥市場是否將迎來新的攪局者? 3月9日,同源康醫藥發布公告稱, TY-9591在關鍵二期臨床中,一線治療治療EGFR突變的腦轉移肺癌患者的數據具有統計學顯著意義和重大臨床獲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披露的二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終點是顱內客觀緩解率(iORR),在這一指標上,TY-9591對比奧希替尼顯示出統計學顯著意義和臨床意義的明顯改善。 「頭對頭」試驗是指採用臨床上已使用的治療藥物或方法作為直接對照,在同等試驗條件下開展的臨床試驗,是兩種藥物效果的直接對比。 TY-9591是一種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是通過用氘取代奧西替尼中的某些氫原子進行改良,來減少或減緩奧西替尼的分解,目的是提高其安全性,允許更大的給藥劑量,從而有可能提高療效。同源康醫藥表示,計劃於近期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突變之一,約佔整體患者的三分之一,因此EGFR成為靶向治療的常見靶點。阿斯利康(AZN.US)旗下的奧希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代表性藥物,相比於前兩代EGFR-TKI具有更強的耐藥性及單藥療效更優,是當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一線用藥。2024年奧希替尼的全球銷售額達6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奧希替尼也因此被稱作「肺癌藥王」。 公布重大利好消息的第一個交易日,同源康醫藥的股價早盤一度上漲50%,最終全日收漲16.18%。有趣的是,這一天也是同源康醫藥被納入港股通名單生效的第一天,當天該股票的成交量高達339萬股,而該股此前的單日成交量長期在20萬股左右徘徊。不過,資本市場很快冷靜下來,在隨後的三個交易日里,同源康醫藥股價接連回調,累計跌幅達到21.23%,股價甚至低於二期臨床數據公布前的位置。為何在短短四個交易日內,同源康的股價會發生如此巨震呢? 臨床結果含金量存疑 在這份公布在港交所的公告中,同源康醫藥並沒有公布臨床試驗的詳細數據,僅表示將於近期在國際或國內臨床學術會議上公佈。阿斯利康在回應媒體時亦表示,由於該研究目前披露的信息比較有限,無法就現有信息給予反饋。 更重要的是,在癌症藥物臨床研究中,試驗終點至關重要,總生存期(OS)、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無疾病生存期 (DFS)是常用的主要終點,而同源康醫藥選擇的客觀緩解率(iORR)並非行業金標準。這項臨床試驗僅納入244例受試者,未來還需進行更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屆時TY-9591的療效能否勝過奧希替尼暫不可知。 此外,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腦轉移領域,已經有其他產品搶得先機。2024年11月,晨泰醫藥與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佐利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上市,這是全球首個針對肺癌腦轉移的EGFR-TKI產品。 同源康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7年的創新藥研發公司,2024年8月在港股上市。當時的招股書顯示,除了進展最快的TY-9591之外,其餘10款候選管線大多處在臨床前研究階段。由於缺少自主造血能力,公司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分別淨虧損3.12億元、3.83億元和1.08億元。在IPO之前,公司財務狀況亦相當堪憂,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淨負債9.34億元,持有現金7,720.8萬元。 在第三代EGFR-TKI領域,中國已有至少六款產品上市,還有多款同類在研產品進入三期臨床,貝達藥業(300558.SZ)、君實生物(1877.HK)、正大天晴、齊魯製藥等藥企也已啓動第四代EGFR-TKI的臨床試驗,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在一片紅海的的市場環境中,同源康醫藥如何能突出TY-9591的自身優勢獲得商業化突破,仍有待時間來驗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ouYu is a livestream game company

直播業務今非昔比 鬥魚覓藍海再衝刺

儘管季度虧損大幅增加,但鬥魚在擺脫傳統遊戲直播業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消息甫一公布,公司股價大漲31% 重點: 鬥魚第四季度營收下滑12%,淨虧損增加了一倍多,同時平均月活用戶下降14%至4,450萬 隨著鬥魚從最初的遊戲直播業務向多元化發展,廣告及其他收入去年增長了63.6%,收入貢獻比達28%   譚英 鬥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DOYU.US)的名字中「鬥魚」兩字意思是戰鬥的魚,眼下它可能確實在為生存而戰,因曾經讓它聲名鵲起的直播業務逐漸式微。公司上周發布的最新季報顯示,第四季度營收持續下滑,延續過去四年來的下滑態勢。與此同時,公司的季度虧損也增加了一倍多,全年陷入虧損。 但投資者對公司擺脫直播遊戲業務、實現多元化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直播遊戲業務可謂壓力重重,一方面面臨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政府限制未成年人的上網時間。一些人可能正在押注,猜想鬥魚作為一家獨立公司的日子可能已屈指可數,它有機會成為潛在的並購目標,很可能將以溢價出售。 聯席首席執行官任思敏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計劃今年將更多資源放到新業務上。她說:「我們的戰略不是收縮,而是重新分配資源,從低效項目轉向高價值業務部門。」 雖然拓展這些業務是一個長期目標,但扭轉公司自2021年以來的營收下滑趨勢,才是更為緊迫的任務。第四季度,這一下滑趨勢仍在繼續,營收從去年同期的13億元降至11.4億元,同比下降12.3%。淨虧損從2023年同期的6,220萬元擴大至1.64億元。 該季度,移動端月均活躍用戶數(MAU)同比下降14%至4,450萬。不過,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是,最新數據較上一季度增長了5.9%。第四季度,平均付費用戶數量也出現同比下降,從2023年的370萬降至最新季度的330萬。 鬥魚試圖通過專注於「其他業務」來重啓增長,這些業務包括廣告、語音社交網絡和遊戲會員服務。第四季度,這部分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47.2%,達到4.05億元,全年增長63.6%至12億元。 投資者似乎把注意力集中在鬥魚多元化發展的強勁勢頭上,它的股價在公告發布後的兩個交易日內飆升17%。不過,股價上漲背後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線索之一是公司現金減少了35%,從2023年底的68.6億元減少到2024年底的44.7億元。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自2024年開始,鬥魚在分紅和股票回購上的支出達到6.2億元,包括今年1月的最新現金分紅。財務副總裁曹昊表示,公司的現金儲備足以將資源重新分配到不斷增長的業務中,並應對業務波動,同時「大幅」減少淨虧損。 這似乎表明,鬥魚正在把股東利益和股價穩定放在首位,同時接受大型競爭對手不可避免的崛起,尤其是抖音。 併購將至? 投資者的熱情或許還源於對鬥魚可能被私有化,或被更大競爭對手收購的新預期。其中一個潛在買家可能是領先的遊戲公司騰訊控股(0700.HK),騰訊已經是鬥魚的主要股東,持有該公司38%的股份。 騰訊最近一直在收購遊戲資產,包括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的視頻遊戲工作室,字節跳動已從該行業退出。一些人可能會猜測,騰訊也可能出價將鬥魚和競爭對手虎牙(HUYA.US)私有化,它同樣也是後者的大股東,且目前的處境與鬥魚類似。騰訊此前曾試圖促成鬥魚和虎牙的合併,但最終於2021年被中國市場監管部門以反壟斷為由否決。 跟鬥魚的情況類似,根據虎牙在周二發布的第四季度財報,營收同比下降2.3%至15億元,淨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75億元收窄至1.72億元。而且與鬥魚一樣,虎牙的直播收入也在下降,從2023年全年的65億元下降到去年的47億元。 儘管最初的鬥魚和虎牙合併計劃遭否決,但隨著遊戲直播行業因政府監管限制、抖音等新平台的競爭,以及消費者情緒低迷而陷入困境,監管機構可能會改變當初的看法。中國媒體報道稱,這樣的合併或許只是時間問題,騰訊的投資團隊去年曾與兩家公司的高管會面,討論合併計劃。 雖然鬥魚和虎牙的直播收入一直在萎縮,但鬥魚和快手(1024.HK)卻在直播領域快速擴張。快手此前公布的財報顯示,其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1.4%至311億元,利潤同比增長49.9%至21億元。 另一個支持鬥魚和虎牙合併,或者其中一家甚至兩家被第三方收購的可能,是兩個平台最近出現的合作跡象。這種合作始於去年3月,當時鬥魚、虎牙和騰訊旗下的微信,同時直播騰訊熱門遊戲《王者榮耀》的一場直播活動。 任何涉及騰訊的此類合併,對騰訊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它資金充裕,而且已經持有鬥魚38%的股份和虎牙50%的股份。根據鬥魚最新2.65億美元的市值和虎牙8.38億美元的市值,騰訊收購鬥魚剩餘股份需支付1.62億美元,收購虎牙剩餘股份需支付4.2億美元,合計才5.8億美元左右。 鬥魚目前的市銷率(P/S)只有0.44倍,遠低於虎牙的1.02倍,因此該公司的價值看起來被低估了。這或許反映出分析師群體對鬥魚的看法不太積極,雅虎財經調查的五位分析師均給予「持有」評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