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尼

一家公司最基本任務是追逐盈利,但前提是具備可持續性。近年越來越受投資市場重視的議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說的就是如何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平衡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利益,為公司可持續地爭取合理回報。

作為中國的國際交易所,港交所(0388.HK)重視公司治理議題,首先是董事〝獨立性〞,期望非執行崗位的獨立董事擔當監察角色,除了平衡執行董事權力外,同時為公司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小股東發聲。對此,港交所列出相關要求,例如要求董事會最少有三分一獨立非執行董事;如果獨董在任超過9年,在重新選舉時要由獨立股東投票批准,並就其獨立性作解釋。

當然,與英國、美國及澳洲等主要交易所比較,港交所有空間追求更多,例如增加獨立董事比例到一半以上、主席由獨立非執董擔任,甚至增設首席獨立董事,作為與股東溝通的橋樑。但在以家族業務為主、董事會普遍被〝自己人〞控制的香港上市公司,要踏出這幾步的阻力不少。

那麼,我們不如舍難取易,先想想如何增加上市公司董事多樣性?事實上,董事的工作背景、專業資格、學歷、種族,甚至年齡和性別是否符合多樣性原則,近年亦頗受關注。

港交所放話 要有女董事

港交所今年4月曾刊發諮詢檔,建議董事會內全部單一性別的上市公司,于為時三年的過渡期內,需委任至少一名另一性別的成員加入董事會,更表明不預期未來的上市申請人,董事會只有單一性別。大家都知道,香港上市公司董事會由男性主導,此舉明顯向上市/准上市公司放話:你們的董事會要有女性董事。

港交所此舉,莫非是作為女性的主席史美倫〝發功〞?這是說笑吧。不能否認的是,本港超過2,500間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董事會由全男班組成,只有12%董事職位由女性出任;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香港上市公司女性董事比例,也處於落後水準,雖然英國和澳洲監管當局未就女性人數於董事會的占比作出硬性規定,但兩者女性董事比例高達34%及32%,至於亞洲區的馬來西亞、印度及新加坡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亦分別擁有27%、18%及17%女性董事,明顯高於香港。

參考一些例子,會明白香港在這方面有多落後。一向為父權社會的印度,監管當局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需至少有一名女性(雖然很多時候,這名女性董事是大股東或現任董事的親屬),以達致董事會成員性別多樣性的要求;另外,在倫敦上市的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董事會現時12名董事中,男女比例是8:4,包括主席在內,共有8名非執行董事,另設一名高級獨立董事,可說是〝獨立性〞和〝多元性〞的良好範例。

香港資本市場複雜多元,有其既定傳統,港交所難以仿效上述國家強制上市公司聘用女性董事,但願意提出指引,亦算踏出第一步。瞭解兩性特質的你,也許會同意男女處事手法不同,例如男性較不拘小節、女性則心思細密,若增加上市公司女性董事比例,說不定會為公司治理帶來新氣象。

(本文為原文,中英文版本如有衝突,以本文為准)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快訊:疫情影響劇集製作 稻草熊娛樂利潤挫

最新:電視劇製作及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上周五公布2022年業績,期內收入減少42.4%至9.81億元,淨利潤更大降70.5%至5,000萬元。 利好:雖然業務受疫情影響,但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營運資金尚餘17億元,相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銀行利息、借貸及上市所得款項淨額,將足夠滿足流動資金需求。 值得關注:由於去年中國的新冠疫情反覆,該公司的製作人員流動性降低,導致完成劇集拍攝、後期製作以及取得播出許可證的時間比預期延後,令期內播映的劇集數量減少,拖累收入表現。 深度:稻草熊娛樂在2014年由台灣知名影星吳奇隆創立,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一家從事電視劇投資、製作、發行的影視公司,主要通過中國主要電視台或網絡視頻平台出售劇集播映權以獲取收入。去年中國影視市場因疫情肆虐而面臨困難,據一項截至2月底的調查統計,在已經發布的13家上市影視公司業績預告中,有10家去年無法實現盈利,因此,雖然稻草熊娛樂去年盈利大跌,但表現已領先大部分同行。 市場反應:稻草熊娛樂周一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4.4%至1.09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限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5.HK

告別增長慢線 小鵬醞釀加速

這家電動車製造商預測第一季交付量將下降46%,但預計下半年會隨著不斷推出新產品而出現反彈 重點: 曾經風光無限的小鵬汽車去年電動車交付量僅增長23%,不及此前兩年的三位數增幅 管理層表示今年情況會好轉,但首先,該公司必須在扼殺中國電動車行業的血腥價格戰中存活下來   西一羊 對於電動車行業曾經的佼佼者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來說,去年是艱難的一年。由於出現一系列重大失誤,它在去年下半年遭遇嚴重挫折。但投資者似乎看好它最新的復甦故事,在其最新財報發佈後的幾天裏,推動其估值比率超過了兩大競爭對手。 在經歷了2022年的慘淡之後,小鵬可能希望它不曾有過這樣的壞年頭,只有時間能夠證明這樣的反彈是不是有道理。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爭奪買家的過程中,小鵬去年落在了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理想汽車(LI.US; 2015.HK)和蔚來汽車(NIO.US; 9866.HK)的後面,而且它的虧損也在不斷擴大。 根據其本月較早前發表的最新財報,小鵬去年收入小幅增長28%,達到269億元。其全年的汽車交付量增長23%,達到120,757輛,與前兩年的三位數增長相比大幅放緩。該公司的淨虧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91.4億元,儘管銷售、行銷以及研發費用都有所下降。 年度增長放緩掩蓋了它在第四季的業績,它們看起來要糟糕得多,因為該公司在下半年迅速失去了增長勢頭。該季度營收按年下降40%至51.4億元,汽車銷量跌幅為更大的46.8%。 小鵬的交付量落後於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根據後者的最新年報,它們在2022年的數字分別為133,246輛和122,486輛。在這三家由風投投資的汽車初創企業當中,小鵬跌至第三位,在2021年,它本來還是居於領先位置,當年交付了98,155輛新車,理想汽車為90,500輛,而蔚來汽車為91,400輛。 小鵬的運勢逆轉是一系列失誤所致,最大的問題出在它的旗艦產品身上,其去年9月推出的中型G9 SUV出現了某種「身份危機」。G9系列根據續航里程和軟件功能等不同配置,價格從31萬元到47萬元不等。 這樣的戰略旨在通過提供廣泛的選擇來打動客戶。但它未能引起轟動,去年第四季G9的銷量僅為6,189輛,與小鵬計畫在2022年底之前交付3.5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分析師王存表示,小鵬正努力解決其營銷策略不一致的問題。「G9車型瞄準的是高端用戶,劍指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但它肯定還沒有在客戶中建立起高端品牌的聲譽,」王存說。 醞釀捲土重來? 儘管業績不佳,但投資者對於小鵬的最新財報,還是給予了熱烈反應。財報出來當天,它的股價上漲了6%,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繼續保持漲勢。上週五,它的港股收市價為9.62港元,較3月17日財報發佈前上漲了15%。 這一浪升勢令小鵬的市銷率升至略高於4倍的水平,高於蔚來汽車的2倍和理想汽車的3.37倍。在經歷了2022年的困難之後,小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對於2023年的樂觀展望,可能令投資者感到鼓舞。 「我相信小鵬正在接近一個拐點,」何小鵬說道,並預測今年業績將會捲土重來。「由於我們已經明確了目標,並且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現在正在打造銷售和市場份額擴張的恢復勢頭。」 他說,公司實施了一系列戰略調整,以幫助恢復之前的勢頭。其核心是正在進行的公司重組,這一重組始於去年10月,在G9車型表現未如預期之後。重組的目的是讓小鵬擁有一個「更扁平、更集中的結構」,他說。這個說法往往意味著削減中層管理崗位。 但是,即使小鵬能夠打造一個更精簡、更高效的公司,它的復甦之路也將受外部市場因素阻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幾年的快速擴張之後,中國的電動車市場開始大幅放緩。今年首兩個月,中國新能源車銷量為93.3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在2022年底國家對新能源車購買的補貼到期後,其銷量按年僅增長 20.8%,與去年全年幾乎翻倍的銷量相比大幅放緩。 銷量急劇放緩引發了一場迅速升溫的價格戰。去年底特斯拉(TSLA.US)率先開始降價,隨後中國幾乎所有的主要品牌都迅速跟進。分析人士警告,這場價格戰可能引發人們期待已久的中國電動車行業整合,淘汰一些競爭力較弱、規模較小的車企。 小鵬也未能獨善其身,它在1月下旬宣佈,其部分車型的折扣最高可達3.6萬元。但減價尚未轉化為銷量的增長,何小鵬表示,公司預計本季度的汽車交付量將在1.8萬輛至1.9萬輛之間,按年減少約45%至47.9%,與第第四季的降幅相當。 他還表示,預計隨著新車型的推出,小鵬交付量將在下半年逐漸回升。其中,新一代轎車P7i是之前P7車型的升級版,已於本月開始交付。該公司還將於6月開始銷售一款G6緊湊型SUV,並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銷售一款七座多功能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王存認為,小鵬可能有機會趕上競爭對手,但前提是它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糾正一些失誤。儘管前路艱難,但王存表示,在2022年底擁有超過380億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的小鵬相對具備優勢,能夠在這場價格戰笑到最後。…
9868.HK XPEV.US

新冠研發需求大降 藥明康德將迎考驗

這家中國醫藥外包服務龍頭企業去年營收創歷史新高,淨利潤更大增逾七成,但其增長在去年第四季開始減速 重點: 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去年收入翻倍,貢獻公司營收逾73%,但如果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相關收入,其增長率則大降至約四成 該公司去年淨利潤逾88億元,但第四季僅佔當中的14.36億元,按季大跌47.6%,反映其增長速度滑坡   陳嘉儀 這家受惠於新冠相關業務的醫藥企業,即將面對疫情退卻後,該如何維持未來增長的十字路口。 中國醫藥外包服務(CXO)龍頭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上周一公布了耀眼的2022年業績,期內營收按年大增71.8%至393.5億元,淨利潤則上升72.9%至88.1億元,兩者同創公司成立以來新高。 該公司在業績報告中表示,由於商業化訂單增長、工藝流程優化帶來效率提升,去年化學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CRDMO)、測試、生物學、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四大業務的收入均錄得增長,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是唯一下滑板塊。 各業務中,以提供從藥物發現、研發到生產等一站式服務的化學業務表現最優秀,去年實現營收288.5億元,按年大增104.8%,佔總營收73.3%;其毛利亦翻倍至114億元,毛利率達39.5%一枝獨秀,協助拉高公司整體毛利率至36.9%,比上一年提升0.8個百分點。 反觀測試、生物學、細胞及基因療法業務的營收,則錄得24.7%至27.4%的較溫和增幅,但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收入則下降22.5%至9.7億元,主要因為該業務主動迭代升級,公司集中推進更優質的項目管線,以研發更具創新性的候選藥物。 符合一年前預期 藥明康德把佳績歸功於一站式服務模式加強了平台間業務導流,但其實早於去年首季新冠疫情重臨、全球藥企爭相研發新冠藥物時,隨著相關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訂單增加,藥明康得已預告全年的化學業務收入增速,可望比2021年增加近一倍。最終公司實際表現與一年前的預期相符,可見新冠疫情確實成就了其巨大商機。 然而,如果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去年此板塊的營收僅為197.2億元,增長率降至39.7%;同期公司總收入及按年增長率,則分別縮水至302.3億元及31.9%。 隨着全球疫情退卻,藥企對相關疫苖及藥物的研發需求大減,藥明康德今年的業務表現將面對考驗。事實上,從去年第四季的數據來看,該公司的增長已出現疲態。期內季度收入109.6億元,僅比上一季增長約3%,淨利潤更按季大降47.6%至14.4億元,佔全年利潤總額不足16.3%,不禁讓市場提出疑問:今年的增長會否見頂回落? 事實上,該公司以手頭訂單為基礎,加上去年的高基數效應,對今年業績表現作出了相當保守的預測,估計全年收入僅微升5%至7%。正如之前一些分析所言,受疫情消退、藥物集體採購政策等因素影響,國內創新藥發展趨勢放緩,可能令市場對快速追縱(Fast-follow)新藥研發的需求下降,令藥明康德的業務受到衝擊。 現實情況亦反映自2021年下半年、在以PD-1單抗藥物為代表的創新藥「大殺價」後,創新藥市場的整體研發投入開始出現收縮。藥明康德在財報中警示,如果未來行業發展趨勢放緩,或客戶的研發支出和外包需求下降,可能會對公司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將受惠銷售分成 慶幸的是,藥明康德預告今年將迎來藥品上市後的「銷售分成收入元年」。截至3月20日,該公司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已有兩個項目處於新藥上市申請(NDA)階段,當客戶產品成功上市後,可從藥品銷售收入中按照約定比例獲得分成。 另外,去年錄得虧損的細胞及基因療法業務,目前已協助一名美國客戶完成一個創新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TIL)項目的上市申請,以及為一名中國客戶完成一個用於中國本土嵌合抗原受体T(CAR-T)細胞療法的慢病毒載體項目的上市申請,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迎來商業化生產項目。 不過,為了推動CRDMO 和CTDMO業務,藥明康德加大了對新能力和新產能的建設,正在南通建設新的實驗室服務平台,並繼續推進國內的常州、無錫,以及海外的美國及新加坡等多項設施的設計和建設。這意味著該公司未來投資於各項設施的開支將會上升,資產結構亦由輕資產模式,逐漸向重資產轉型。 另外,藥明康德的營收中,僅約19%來自中國市場,其餘均來自海外,單是美國市場去年便貢獻了258.8億元,佔比高達65.8%。受到去年美元大幅升值影響,其持有用於套期保值的賣出美元遠期外匯合約,錄得逾3.99億元已變現投資虧損。面對美國金融市場近期表現波動,美元的走勢會否為公司帶來更大損失,同樣值得投資者關注。 藥明康德上週一公佈業績後,其港股連升兩日,累計漲幅達11.7%,反映市場對其業績普遍持正面看法。雖然其最新追蹤市盈率約25.4倍,略高於同業康龍化成(3759.HK; 300759.SZ)的24.6倍,但券商普遍仍維持其「買入」或「跑贏大市」評級,其中麥格理報告稱,撇除新冠相關項目收入,預期藥明康德今年核心收入將增長31%,目標價120港元,比現水平有超過40%的上升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359.HK 603259.SHG

同行努力勒緊褲頭 BOSS直聘卻花大錢

這家中國領先的網上招聘平台去年第四季營業成本飆升70%,導致期內錄得虧損 重點: BOSS直聘上季度營收持平,卻因花巨資在世界盃上賣廣告和在香港二次上市而錄得虧損 該公司表示,今年首兩個月招聘服務需求激增,因為企業在去年底因疫情大規模裁員後,已開始重新聘請員工   陽歌 人人都喜歡逆向投資。這是領先的網上招聘公司看準科技有限公司(BZ.US; 2076.HK,又名BOSS直聘)最新業績中的關鍵亮點之一。去年第四季,該公司增加支出,而其他所有公司幾乎都正好相反。 根據本周較早前發佈的最新季報,該公司在去年最後三個月的經營成本飆升70%。這導致這家旗下營運著廣受歡迎的BOSS直聘服務的公司陷入虧損,並使其淨現金流入量下降了70%。 但投資者似乎並不介意,在業績公佈後的第二天,更把其股價抬高了6%。經歷了輕微上漲後,BOSS直聘目前的股價為18.95美元,與近兩年前IPO時的19美元幾乎持平。這雖然不算是甚麼成就,但在目前的市況下,看上去還是相當不錯,因為在那時於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現在的交易價格大多都比IPO價格低80%甚至更多。 BOSS直聘與大多數虧損互聯網同行的區別,在於其盈利能力,在第四季陷入虧損之前,它大部分時候都是盈利的。該公司也是中國利潤豐厚的網上招聘市場當仁不讓的領導者,以有效利用技術連接僱主和求職者而聞名。 其領先地位反映在市盈率上,遠期市盈率約為26倍。這是美國巨頭萬寶盛華(MAN.US)約11倍的兩倍多,也遠高於國內同行同道獵聘(6100.HK)的12倍。 隨著中國在去年10月和11月實施了嚴格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BOSS直聘和中國的大部分公司一樣,在第四季的日子不好過。在那期間,企業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由於很多公司被迫長時間關門或縮短營業時間,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招聘新員工。 該公司12月的情況依然艱難,因為在中國突然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後,全國感染病例激增。這導致找工作的人大幅減少,很多人因為患病而被迫居家數周。 儘管如此,BOSS直聘第四季卻繼續大舉花錢。當季銷售和行銷費用按年猛增82.6%,而管理費用也增加了一倍多,甚至連研發開支都增長了48%,但該公司當季營收按年持平,約為11億元。 BOSS直聘解釋說,巨額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大因素。營銷成本大幅上漲是因為適逢卡塔爾世界盃,後者被BOSS直聘當作了重要的宣傳機會。與此同時,早已在紐約上市的該公司,還於12月在香港進行了二次上市,這不但產生了與上市相關的成本,還有與當時授予的股權激勵相關的支出。 前景光明 大舉花費導致BOSS直聘從上年同期的盈利2.33億元,轉為虧損1.85億元。即便是經過調整,剔除股權激勵成本後,該公司的利潤也從前一年同期的3.485億元,驟降至僅5,950萬元。 我們在本文開首說過,投資者似乎喜歡BOSS直聘在其他人都在控制成本的困難時期大舉花錢。 但這種積極反應背後更大的原因,是該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的指引相當樂觀。所有疫情影響和感染的結束,顯然是其前景更加光明的主要推動力,但有人可能也會認為,BOSS直聘的巨額支出,讓其能夠把握中國經濟在1月農曆新年前後開始反彈的機會。 「今年初以來,由於品牌知名度提升,競爭優勢增強,我們迎來了強勁的用戶增長和參與度,」BOSS直聘創始人兼董事長趙鵬在業績報告中說。「隨著招聘需求的復甦,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幾年為股東帶來豐厚的回報。」 預示著出現轉機的最大指標是,BOSS直聘預計首季營收將在12.5億元到12.7億元之間,按年增長約10%。這將標誌著該公司在連續三個季度營收持平或下降後恢復增長。 趙鵬表示,BOSS直聘的新用戶數量在今年首兩個月出現大幅增長,同期應用程式端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增長50%以上。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去年第四季因疫情導致的經營中斷期間,許多人失業,還有許多公司裁員,在今年的頭兩個月,雙方都在忙著復工。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這種繁榮可能是暫時性的,可能要到第二季,我們才知道目前的積極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趙鵬還指出,隨著該公司在一線城市白領中的傳統優勢以外擴大基礎,它在藍領員工和僱主當中的新註冊數目,以及在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的活躍度都在增長。 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就業市場中,BOSS直聘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加上知名度很高,我們大致上看好這家公司。但需要注意的是,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和58同城等其他公司,都曾利用類似的優勢成功實現海外上市,但由於未能引起投資者的太大興趣,最終還是決定私有化。BOSS直聘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但如果它想保住投資者的關注,隨著把業務恢復到更為正常的水平,它需要實現更為強勁的增長。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Z.US 2076.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