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5.HK
This B2B drug distributor posted higher annual revenues and swung to an adjusted profit, but disappointed investors still sent the firm’s stock down 9% on the day after the earnings.

藥師幫去年營收繼續穩步增長,經調整利潤亦已扭虧為盈,但是這份看似穩健的財報並未得到投資者認可,財報公佈次日,其股價下跌逾9%

重點:

  • 自營業務是藥師幫收入支柱,但利潤空間卻有限,去年該業務的毛利率再降至6.1%
  • 隨著市場規模見頂,多間傳統醫藥流通巨頭湧入下沉市場,與藥師幫分一杯羹

 

莫莉

醫藥流通行業不僅誕生了阿里健康(241.HK)、京東健康(6618.HK)等知名互聯網平台,也有深耕細分領域的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作為中國院外醫藥流通行業最大的數位化綜合服務平台,藥師幫在上週一晚間交出了港股上市以來的首份年報,營收繼續穩步增長,經調整利潤亦已扭虧為盈。

財報顯示,2023年,藥師幫實現總商品交易總額(GMV)達469億元,按年增長18.9%;營業收入169.7億元,增長18.9%。不過,由於IPO後的優先股轉換帶來的虧損,年度淨虧損額從2022年15億元擴大至32.1億元。這項虧損為一次性衝擊,而較為反映業務實況的經調整利潤達到了1.31億元,遠勝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1.25億元。期內,公司毛利達17.41億元,增長21.3%,毛利率由10.1%增至10.3%。

這份看似穩健的財報,卻並未得到投資者認可,財報公佈翌日,藥師幫股價下跌9.1%,之後幾日雖略有回升,但四個交易日累計仍跌4.6%,上週五收市報9.98港元,相比於2023年6月在港股IPO時的發行價20港元已經「腰斬」。

在過去半年,藥師幫如同坐上過山車。在上市初期,藥師幫曾與港股投資者有過兩個月的「蜜月期」,股價最高曾漲至64.5港元。可是,到了上市六個月後的股東解禁期前後,股價便開始大幅插水,解禁當天更是斷崖式下跌,單日跌幅高達46%,顯示部分IPO前股東對公司發展前景也沒有充足信心。雖然公司創辦人、主席張步鎮宣佈將自己的股票延長禁售期180天,也未能挽救下行的股價。

藥師幫的業務邏輯,是協助醫藥產業鏈的上游藥廠和下游藥店與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對接,讓雙方在藥師幫搭建的電商交易平台進行註冊藥品交易,類似於藥店界的「京東」。截至2023年底,公司擁有約8,100個上游賣家及超過65萬個下游買家的平台使用記錄。

與大多數醫藥電商平台一樣,藥師幫為第三方提供平台服務,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去年這部分平台業務為公司貢獻了GMV 284.7億元,佔總GMV的60.7%,增長25.8%。但由於佣金比例有限,平台業務帶來的收入僅有8.7億元。

自營業務是藥師幫的收入支柱,這部分業務是由藥師幫自採藥品、自建倉庫直接向下游藥店進行分銷,並提供送貨服務。去年自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0.4億元,增長18.6%。公司表示,現已搭建了由21城合共22倉組成的自營倉智慧供應鏈體系,通過自建物流平台,將試點城市的訂單提升至半日達或當日達,讓下游買家能夠進一步降低庫存壓力,提升營運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營業務的規模較大,但利潤空間卻有限,去年該業務的毛利率下降0.1個百分點至6.1%。

行業內競爭加劇

雖然藥師幫的業績仍然呈增長狀態,但近年來的營收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在2021年至2023年,其營收按年增速分別為63.7%、41.4%與18.9%,看來已逐漸見頂。其中,作為收入支柱的自營業務營收增速降至18.6%,而2022年同期的營收增速為41%;平台業務營收增速也下降至25.8%,2022年同期為41.9%。

營收增速放緩一方面或與藥師幫提高佣金、降低業務補貼有關。在2021年至2023年,藥師幫的平台業務收取的平均佣金率(收到的佣金除以相應的GMV)分別為2.9%、3.1%和3.2%,佣金率逐年上升,平台業務補貼率(向平台買家提供的補貼除以相應的GMV)則不斷降低,分別為0.8%、07%和0.6%。

另一方面,這也與公司所在的B2B醫藥流通行業內競爭加劇不無關係。過去,院外市場規模不大、且較為分散,是傳統醫藥流通企業較少涉足的下沉市場。但是,隨著醫藥流通市場競爭加劇,巨頭們紛紛擠入下沉市場,與藥師幫分一杯羹。互聯網醫藥平台京東健康推出了醫藥B2B平台「藥京採」,傳統醫藥流通巨頭九州通(600998.SH)和上海醫藥(601607.SH)則分別成立了B2B平台「藥九九」和「益藥購」。去年9月,九州通表示已在全國成立17家「藥九九」公司,專門為小連鎖、單體藥店、診所等客戶提供B2B電商業務服務。

過去,市場相信互聯網平台可以改造傳統醫藥流通管道,帶來巨大收益。但時間證明,即使是在互聯網醫藥平台中相對成功的京東健康,也只是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實現盈利,可見醫藥流通始終仍是一筆利潤不高的生意。

藥師幫目前的市銷率僅約0.34倍,比傳統醫藥流通企業國藥控股(1099.HK)的市銷率0.78倍更低,可能與前者尚未實現盈利有關。在愈發激烈的院外醫藥市場競爭中,藥師幫能否維持市場第一的地位,還需投資者觀察。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spire is a vaping company

霧麻科技的大麻電子煙美夢灰飛煙滅?

這家與中國淵源深厚的美國電子煙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季度收入下跌12.7%,正加緊在馬來西亞設新廠 重點: 為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霧麻科技對業務進行重組,令最新財季收入下滑及虧損擴大 公司正仿效同業,加緊在馬來西亞設廠,將生產轉移出中國 陽歌 單看電子煙企業霧麻科技(ISPR.US)的股價,你完全看不出中美達成里程碑式貿易協定,推動在美上市中概股於週一暴漲。或許這正如其所願,因為它正極力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淵源深厚。 事實上,霧麻科技仍然相當依賴中國,目前公司大部分電子煙硬件都由位於深圳的子公司供應。但公司正迅速減少與中國關聯,並在周一公布的最新季報中,詳細介紹大部分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新工廠的計劃。 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還表示,電子煙產品廠家普遍加緊將生產遷出中國,以降低在貿易戰中可能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風險。他表示,霧麻科技的一些競爭對手試圖在越南設廠,而其他競爭對手則將工廠遷往印度尼西亞。 Michael Wang在截至3月底的第三財季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這個行業,兩年前基本上99.99%的電子煙設備都是1中國生產。」他續稱:「如今,原產國分布略微多元了一些,但仍然有超過90%的產品是中國製造的。」 除了貿易戰外,霧麻科技還受內部問題的困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周一發布最新財報後,公司股價下跌了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SCI中國指數上漲3.4%,因為投資者都在歡呼,中美兩國大幅下調了90天內對彼此產品徵收的關稅,同時嘗試敲定一項新的長期貿易協議細節。 霧麻科技的問題包括收入下降、應收賬款高企、利潤率遠低於全球同行,以及不斷擴大的虧損。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公司大肆宣傳大麻電子煙市場的潛力,並預言相關產品的銷售,有望總收入在2027年達到10億美元,到2029年達到20億美元。 要達到如此驚人的規模,需要極快的收入增長,而霧麻科技在最新財報中卻未能如願。相反,公司報告稱,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其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000萬美元下降至2,620萬美元,降幅12.7%——這使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預測顯得可笑。 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介紹大麻業務的一些最新進展,包括與一家名為Raw Garden的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名為Sprout的新設備。但它沒有對該業務的收入給出誇張的預測,這或許是明智之舉。Michael Wang稱公司正處於「重組和生產轉型期」,包括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到馬來西亞,並減少對低質量客戶的依賴。 回歸基本面 霧麻科技在之前的財報中,曾多次提及應收賬款增長的問題,這表明公司層面和投資者都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在此背景下,公司表示最新季度達到一個里程碑,應收賬款首次下降。具體而言,截至3月底,應收賬款從三個月前的6,770萬美元降至6,040萬美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應收賬款仍超最新季度營收的一倍。不過,這一改善表明,霧麻科技已意識到不能繼續賒銷給無力付款的客戶,他們正蠶食公司的現金流。截至3月底,公司現金儲備從一年前的3,950萬美元驟降40%至2,350萬美元。 正如我們之前所指,霧麻科技的另一個重點,是繼續努力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的生產設施,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透露,霧麻科技最近獲得在馬來西亞生產尼古丁產品的臨時許可證,並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最終許可證。他還補充說,該工廠最終將容納多達80條生產線。 Michael Wang 表示:「我們在向馬來西亞轉移生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效降低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的生產風險。」他續稱:「為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利潤率,第三財季已將部分日常職能遷至馬來西亞園區,預計每年可節省800萬美元的運營開支。」 成本攀升確實是其痛點:本季度公司毛利下滑21.3%,毛利率從20.4%降至18.2%,遠低於競爭對手霧芯科技(RLX.US)去年四季度的27%毛利率,這恰好表明霧芯科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效率。同時,季度內運營費用同比激增30.5%至1,540萬美元,公司將其歸因於股權激勵、壞賬計提及一次性遣散費。 營收下降與成本上升導致霧麻科技在最新季度的淨虧損,從上年同期的590萬美元擴大至1,090萬美元。 公司為投資者保留了一絲希望,稱佔營收三分之一的北美業務重組所帶來的效益,將在截至6月的下一份季報中開始顯現。 但投資者的耐心似乎正在耗盡,公司股價過去一年下跌約50%至低於3美元,不足2023年7美元發行價的一半。目前它的市銷率(P/S)僅為1.14倍,遠低於霧芯科技的6.94倍,和香港上市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的6.90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