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HK
Tom Group posts net loss

這家得到億萬富翁李嘉誠支持的昔日科技巨頭現在主要管理投資和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

重點:

  • 在去年錄得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後,Tom集團今年上半年重回虧損
  • 該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它還投資科技公司

 

譚英

在去年短暫地給投資者帶來一線希望之後,曾轟動一時的香港互聯網公司Tom集團有限公司(2383.HK),似乎又將迎來糟糕的一年。上周公佈的中期業績顯示,其今年上半年虧損9,500萬港元(8,763萬元),收入為3.786億港元。這使得該公司在2022年短暫實現多年來的首次盈利後,又再次陷入虧損。

就連2022年恢復盈利這件事也頗為可疑,因其依賴中國郵政的一筆資金注入。2014年中國郵政與Tom集團成立的合資企業郵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郵樂為中國農村地區的小企業提供B2B電子商務服務,今年前六個月其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46%,達到85億元,帶動去年全年增長41%。

2021年11月,中國郵政向郵樂注資1.28億美元(9.2億元),換取Tom集團的股份。相關的非經營性收益為Tom集團提供了其所需的提振,推動公司當年扭虧為盈,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重復這一操作還不夠。

投資者顯然不願意見到該公司重新陷入虧損。最新業績公佈後,Tom集團股價下跌10%,回到一年前的水平,人們對其能否實現難以捉摸的盈利提出了新的質疑。該公司於1999年成立,當時是香港富豪李嘉誠最重要的互聯網項目,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派發過股息。

即便如此,Tom集團的估值仍高達29億港元,市銷率3.7倍,與科技股相當。這實際上領先於盈利能力較高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被壓低的2倍市銷率,但不及騰訊控股(0700.HK)的5.2倍。它也遠遠落後於Meta(FB.US)和谷歌(GOOG.US)等盈利豐厚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後兩者的市銷率分別為6.9倍和5.9倍。

那麼,Tom集團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很簡單——在這個例子中,一切都與香港最有名的一對伴侶有關。該公司的股份被李嘉誠及其親密夥伴周凱旋把持著。據《福布斯》報道,現年95歲的李嘉誠是全球排名第35位的富豪,估計淨資產達374億美元。他在20世紀90年代認識了周凱旋,她作為承包商參與了李嘉誠的公司當時在北京進行的一個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

周凱旋的維港投資以參與了Facebook、Spotify、Siri、Waze和Deepmind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而著稱,她一直被認為是Tom集團的決策者。此外,長期擔任李嘉誠顧問的陸法蘭是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就職於麥肯錫的行業老手楊國猛。

變遷史

據代表少數股東的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前成員大衛·韋伯(David Webb)稱,李嘉誠直接參與了Tom集團最早期的發展,當時其還是互聯網公司Tom.com。目前,周凱旋持有Tom集團25.35%的股份,而李嘉誠的旗艦公司長江和記實業(0001.HK)持有36.13%的股份,雙方合起來擁有多數控股權。

在周凱旋的領導下,Tom集團已經從最初的互聯網神奇小子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和台灣出版商的混合體。其投資策略與維港投資有些相同,都是尋找前景誘人的初創企業。

在與中國郵政成立合資公司郵樂後,Tom集團於同年投資了金融科技平台匯立銀行,並於2022年投資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數據提供商妙盈科技。2019年,匯立銀行成為第四家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牌照的虛擬銀行,但此後一直萎靡不振。不過,總部位於香港的妙盈科技發展迅速,它的基石投資者包括匯豐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

但Tom集團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潤均來自其台灣出版業務城邦媒體控股集團,後者是社交媒體平台痞客邦的母公司。Tom集團稱該平台是台灣最大的用戶生成內容平台。在截至6月30日的六個月裏,該出版集團的毛收入為3.56億港元,分部利潤為3,700萬港元。去年全年,出版收入為7.649億港元,佔Tom集團全年總收入8.301億港元的90%以上。

雖然多年來經歷了許多波折,Tom集團的股價在其23年的交易中並沒有走得太遠。最初的Tom.com於2000年3月上市,當時正值互聯網泡沫的高峰期,公司成立尚不足一個月時間。

互聯網狂熱加上李嘉誠的聲譽,幫助該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時,上市股價定在招股價區間的最高端,即每股1.78港元。它籌集了7.62億港元,首日股價翻了兩番,收報7.75港元,《華爾街日報》當時稱其為香港歷史上最熱門的IPO。

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該公司的中國子公司Tom在線於2004年3月在紐約進行了首次公開招股,融資1.92億美元,自詡為中國科技企業。在2013年微軟收購即時通訊服務Skype之前,Tom在線一直營運著Skype的中文版。但早在那之前,Tom在線在2007年就被Tom集團私有化了。該股週三收市價為0.73港元,目前的股價不到IPO價格的一半。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微盟折讓8.9%配股籌15億港元 無極資本成單一大股東

電商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周四宣布,配售6.88億股予無極資本,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約16%,配售價為每股2.26港元,較微盟上日收市價折讓8.9%,所得款項淨額約為15.6億港元。 微盟表示,所得款項淨額約30%將用於探索AI在SaaS中的整合及應用。30%用於擴大媒體渠道及加強精準營銷服務。10%用於海外業務發展,30%撥作補充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完成配售後,無極資本持股16%成公司最大單一股東,孫濤勇、方桐舒及游鳳椿組成的主要股東集團持股比例,則由8.1%降至6.8%。 微盟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2.61港元,升5.24%。年初至今累跌20.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國富氫能配股集資1億元

氫能設備製造商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2582.HK)周三公布,將以每股50.13元配售199.48萬股新股,集資金額約1億元。 配售價較公司周三收市價55.5港元折讓9.68%,配售股份將佔擴大後已發行股份約1.8%。 集資所得的72%資金,將用作支持集團業務的營運,包括支付薪金、社保,以及供應商款項;20%用於償還現有信貸融資,餘下8%用於投資中國及海外氫能項目。 國富氫能周四開市跌0.1%報55.45港元,公司股價較過去一年高位下跌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edcaptain steps into IPO spotlight

業績扭虧助攻 麥科田生物衝刺港股上市

在經歷多年虧損後,麥科田生物於2025年上半年首次實現盈利,反映出公司營運效率提升,以及核心業務的穩健擴張 重點: 麥科田的產品已遍及全球逾140個國家及地區,在多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前列 在麥科田的三大業務中,微創介入的收入穩步提升,佔比逐步超五成    莫莉 2025年港股醫療板塊持續火熱,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上漲近一倍,顯示出市場對於港股生物醫藥充滿信心。在火熱的市場氛圍下,多家醫療企業爭相遞表赴港上市,9月11日,醫療器械企業深圳麥科田生物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由摩根士丹利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麥科田成立於2011年,提供創新且全面的產品組合以滿足醫療機構內廣泛的臨床科室、病房和診所以及社區衛生中心、檢驗機構和家庭護理場景的臨床需求。公司業務主要專注於生命支持、微創介入和體外診斷三大板塊。 其中生命支持醫療器械主要用於重症監護室、手術室和急診室,以管理和護理重症患者,其產品主要包括藥物輸注產品、麻醉機、氣道管理產品、肺功能檢測產品等;微創介入產品主要用於消化系統包括胃腸道和肝膽道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包括可重復使用及一次性內窺鏡系統以及相關耗材;體外診斷設備和耗材等產品組合,涵蓋凝血、血型檢測、化學發光和分子診斷,包括供血栓彈力圖、常規凝血產品、全自動血型檢測儀等。 在多個細分領域,麥科田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前列。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以銷售額計,麥科田於2018年至2024年的各個年度在中國輸注工作站市場排名第一,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在中國消化系統微創介入耗材市場排名第二,並且於2024年躋身中國血型檢測設備市場前五名。 截至2025年6月30日,麥科田已將超過50種生命支持產品、80種微創介入產品及210種體外診斷產品商業化。麥科田的產品已遍及全球逾140個國家及地區,在中國和英國各地戰略性地設立五個研發中心和六個生產中心。在中國,公司的產品已累計覆蓋超過6,000家醫院,包括約90%的三級甲等醫院,覆蓋31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 根據灼識咨詢的研究,麥科田所專注的醫療器械行業正保持快速增長,並展現出巨大的未來潛力。2024年,全球生命支持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751億美元,中國達到人民幣557億元,麥科田核心布局的三大領域——生命支持、微創介入和體外診斷未來增長動力強勁。灼識咨詢預計,到2030年,全球生命支持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增至1097億美元,中國市場將增至932億元人民幣。 營收增長穩健 麥科田的財務數據顯示出良好的增長勢頭。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約為人民幣9.17億元、13.13億元、13.99億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達到7.87億元,同比增長15.31%。在此期間,毛利率方面也呈現持續改善趨勢,由2022年的43.7%逐年上升,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的52.9%。 在麥科田的三大業務中,微創介入的收入穩步提升,佔比逐步超五成。2025年上半年,生命支持產品收入3億元,佔比37.9%;微創介入收入4億元,佔比51.1%;體外診斷收入8,622萬元,佔比11%。其中,生命支持產品銷售的收入曾出現較大波動,2023年該板塊收入達到5.64億元,2024年卻同比減少12.4%至4.94億元。公司解釋,這是因為醫院為確保臨床供應充足,在上一個疫情年度期間進行提前採購,導致使用週期延長並於2024年減少採購。 公司於2025年上半年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期內利潤達4,096.8萬元,較上年同期的虧損5,802.6萬元顯著改善。這一盈利能力的轉變主要得益於銷量增長、製造效率提升以及固定生產成本的有效攤薄。回顧過往業績,公司的淨虧損已從2022年的2.26億元收窄至2023年的6,450.8萬元,這主要源於產品組合的擴大和客戶需求增長所帶來的銷量提升。然而,受生命支持產品市場需求在2023年疫情高峰期後逐步回歸常態的影響,收入增速在2024年有所放緩,導致當年淨虧損增至9,661.7萬元。 麥科田背後有著豪華的投資者陣容。自2016年起,公司已進行多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高瓴、深圳創新投集團等知名機構。根據招股書披露,高瓴實體持股20.79%,深圳創新投集團實體持股8.54%。2023年,麥科田最後一輪股份認購時的投後估值為82.45億元,以其2025年的盈利計算,其市盈率約為100倍,醫療器械行業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的市盈率為32倍,前者有較大溢價。不過基於其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和核心業務在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建議投資者謹慎關注其長期成長價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極氪私有化獲股東大比數通過

電動車(EV)製造商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數股東投票通過私有化要約,有96.8%支持該交易。 極氪於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計劃,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車(0175.HK)牽頭的集團,對該公司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S)出價25.66美元。但部分股東抗議價格過低後,吉利在7月將收購價上調至每美國存托憑證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發生在極氪於2023年5月在紐約IPO籌集4.4億美元之後不到兩年,極氪及吉利汽車均隸屬於吉利集團,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沃爾沃(VOLCAR-B.ST)和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車技術公司億咖通科技(ECX.US)。 公告發布後,極氪股價於周一上漲2%,周二又上漲0.7%,收於29.88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