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0.HK

包裝飲用水生產商華潤飲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今天公開招股,共發售近3.48億股,當中約3,826萬股在港公開發售。招股價每股介乎13.5至14.5元,一手200股,每手入費用2,929元。

股份於本周五截止認購,並在下周一定價,下周三掛牌。是次最高集資額50.4億元。

公司是中國第二大包裝飲用水企業,旗下的品牌「怡寶」,2023年在飲用純淨水產品中的銷售位列第一,零售額達395億元人民幣。今年首4個月,集團盈利4.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The provider of digital diagnostics and therapies has linked up with Chinese hospitals to detect conditions such as Alzheimer’s and brain trauma, but the business has yet to turn a profit.

腦動極光上市獲開綠燈 數碼療法長期虧損堪憂

中國首家將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以開發醫療級數碼療法產品的公司,獲港交所批准上市 重點: 美國之前有兩間數碼療法領域的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是持續的財務虧損和資金短缺 實控人控股的永泰生物至今仍未有商業化產品,上市後股價縮水逾八成,令腦動極光的上市計畫添上陰影   莫莉 近期港股表現不俗,新股市場隨之回暖,不少多次遞表的公司也相繼獲得港交所入場券。來自浙江紹興的腦動極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二次遞表港交所後,曾於8月22日通過港交所聆訊,10月底新增上半年業績數據後,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並迅速通過聆訊。這間主攻認知障礙數碼療法的公司,有望近期登陸港股市場。 招股文件顯示,腦動極光成立於2012年,是中國首家將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開發醫療級數碼療法產品的公司,其產品管線涵蓋由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精神疾病、兒童發育缺陷等誘發的廣泛認知障礙的測評和干預。 腦動極光的核心產品「腦功能資訊管理平台軟件系統」是一款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醫療級數碼療法產品,這款產品將腦科學臨床經驗與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相結合,用於評估患者病情,並能提供個性化的數碼療法治療方案。 2018年,該系統獲得湖南省藥監局發出的第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並於2020年獲批用於血管性認知障礙、失語症、阿茨海默病、抑鬱症等8種適應症的篩查、評估、康復和數據分析,是中國首款獲得監管批准的認知障礙數碼療法產品。 腦動極光主要向醫院提供軟件系統,使醫院能夠利用系統對其認知障礙患者進行測評和干預,醫院會根據患者的在院使用系統集成軟件解決方案情況及醫保目錄,協商確定的價格向公司支付費用。此外,公司也直接向院外個別患者提供系統集成軟件解決方案,價格為一個月480元。 數碼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一種利用數碼技術預防、診斷、管理及治療疾病的醫療保健測評和干預工具。在認知障礙數碼療法領域,全球約有13家公司擁有約19款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產品,涵蓋各種適應症引起的認知障礙,中國則有約100款同類產品獲批。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數碼療法明星企業Pear Therapeutics已於去年4月申請破產保護,另一間數碼醫療企業Better Therapeutics也在去年3月退市,這兩間數碼療法公司都因為持續的財務虧損和資金短缺而難以為繼。其中,Pear Therapeutics作為曾經的「數碼療法第一股」,在2021年底登陸納斯達克時估值約16億美元,破產後,其資產僅以6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投資者遭受巨額損失。 實控人中途加入 腦動極光也同樣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腦動極光分別獲得1,129萬元、6,720萬元和5,189萬元收入,呈上升趨勢,但由於研發開支高企,加上錄得明顯金融負債公平值虧損,同期分別錄得淨虧損5.02億元、3.59億元和1.14億元。事實上,該公司成立12年以來,一直都未能獲利。 或許是預見公司財務表現不佳,腦動極光的創始人之一、腦科學領域學者向華東在2020年7月辭職,並且在2020年底將持有的全部股份轉讓。2020年12月,港股另一間生物醫藥上市公司永泰生物(6978.HK)的董事長譚錚開始不斷入股腦動極光,目前他已經成為腦動極光的主席和控股股東之一,持股比例為25.38%。 譚錚加入後,腦動極光在資本市場的集資速度也加快。2021年9月,公司完成B+輪融資,投後估值5.13億元,2022年3月獲得安吉舜佃、天津誠業等投資方1.38億元的C輪融資,投後估值大幅躍升至26.75億元;2023年3月完成C+輪融資時,腦動極光每股股價為180.68元,投後估值為26.9億元。 讓人意外的是,在腦動極光首次申請上市前四天,即2023年8月4日,作為聯席保薦人的中金資本,突然接手大股東購入的700萬美元股份,讓公司的投後估值升至3.9億美元。 根據招股書,此次赴港上市,腦動極光擬將募集資金分別用於研發、推進更多適應症的臨床試驗、協助更多醫院建立新認知中心,以及加強公司AI技術能力等。 雖然伴隨中國老齡化,認知障礙患者人數不斷上升,相關的數碼療法或許存在廣闊前景。但不可忽視的是,譚錚掌舵的另一間生物醫藥上市公司永泰生物,至今仍未有商業化產品,該公司2020年以每股11港元在港股上市後,最近股價已跌破兩港元,市值縮水逾八成。儘管腦動極光已具備一定收入能力,但其盈利前景將受投資者長期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shine Insurance buys stake in JC International

保險需求放緩 陽光保險試水資產租賃

這家保險公司已同意投資聯想集團旗下的一家金融租賃公司,試圖實現業務多元化 重點: 陽光保險將收購為小企業提供資產租賃服務的君創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39.9%的股份 雖然這筆交易看上去或許有助陽光保險實現業務多元化,但由於君創租賃利潤微薄,實際收益可能微乎其微    梁武仁 在企業間的交易世界,有些舉動可能會讓你摸不著頭腦,不明就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陽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963.HK)最近同意收購聯想控股 (3396.HK)旗下一家金融租賃公司的大量股份,聯想集團以長期持有個人電腦巨頭聯想的股份。 根據聯想集團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公告,陽光保險的壽險部門將通過購買現有股票和新股,獲得向製造業和節能等領域的小企業租賃設備和其他資產的君創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39.9%的股權。文件顯示,陽光保險總計將支付約13億元。 乍一看,這筆交易似乎是陽光保險審慎的多元化之舉,讓其在核心的保險業務增長放緩之際獲得新的收入來源。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此次收購的實際收益可能微乎其微,因君創租賃的利潤太少,無法顯著提高陽光保險的盈利。此外,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君創租賃受到的擠壓可能比陽光保險更甚。 聯想集團在最新年報中宣稱,君創租賃去年的收入增長了約22%,小企業客戶數量增長了13%。但該公司的淨利潤2.73億元幾乎沒有增長,這表明其盈利能力面臨壓力,這是當今經濟放緩的環境下,很多中國公司面臨的普遍問題。經濟放緩對小企業的影響高於大企業,這可能給君創租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迫使其犧牲利潤來留住這些客戶。 從絕對值來看,君創租賃2023年的淨利潤僅相當於陽光保險當年自身收益的7%。此外,由於陽光保險不會擁有君創租賃的大部分股份,因此它可能只會在自己的財務報表中,記入君創租賃的一部分淨利潤,因此這筆投資的財務收益將更加微不足道。 如果陽光保險能夠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君創租賃實現大幅增長,那麼從長遠來看,這筆交易仍可能為這家保險公司帶來豐厚回報。事實上,聯想集團表示,此次股權轉讓,標誌著君創租賃與陽光保險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在客戶資源、銷售渠道和風險管理等領域提供支持。 但兩家公司的業務截然不同,不過它們都屬於從消費和商業貸款,到資產租賃和保險無所不包的金融行業。 以風險管理為例,聯想集團表示君創租賃和陽光保險可以在此領域展開合作。雖然說起來容易,但管理保險責任風險的能力,可能無法輕易轉移到君創租賃核心業務中的設備租賃相關風險上。 不同的客戶群 君創租賃和陽光保險之間可能存在交叉銷售機會,即兩家公司可能會將客戶相互介紹給對方。但兩家公司能以這種方式創造多少新銷售額仍是個問題,因目前尚不清楚兩家公司的客戶群是否有很大重疊。比如,通常購買陽光保險產品的個人消費者,不太可能對君創租賃所提供的產品感興趣,因為後者的客戶主要是企業。 話雖如此,不難看出這筆交易是如何達成。從聯想集團的角度來看,該公司正在勉力提高利潤,並產生現金來資助核心業務,即為其投資組合公司提供新資本。在去年遭受重大淨虧損後,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再次報告盈利,儘管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對保險等非必需產品的需求減少,陽光保險在業務增長方面也遇到了麻煩。根據該季度的最新業務情況,今年前九個月,它主要的保險收入僅增長7.6%至124億元。同時,該公司擁有相當多的現金,截至去年底總額約為270億元。 因此,陽光保險可能希望將部分現金用於收購和其他機會,以實現多元化並促進增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仍然需要確保這些投資是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陽光保險為購買這部分股份而支付的金額約為君創租賃去年淨利潤12倍。這意味著股權收益率(ROE)僅為8.3%,可能並不足以彌補其承擔的風險,不過仍高於陽光保險自己6.4%的股權收益率。 交易宣佈後,陽光保險的股價略有上漲,但在接下來的一周里回吐了所有漲幅。該股目前的市盈率(P/E)相對較低,為8.6倍,市銷率(P/S)僅為0.5倍。但這也與保險巨頭中國人壽(2628.HK;601682.SH)略遜一籌的0.4倍市銷率大致相當,可見中國的保險公司——以及整個金融服務提供商——已經不再受投資者的青睞。 陽光保險顯然可以在其核心的保險業務之外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但它也需要明智地花錢,它最不希望的就是投資回報乏善可陳的項目。在這方面,陽光保險管理層可能很難向持懷疑態度的投資者證明君創租賃這筆交易的合理性,這些投資者可能一開始還對這筆投資感到興奮,但在意識到其潛力有限後就態度轉冷。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ash-strapped Mirxes hinges its lifeline on the “blood-based cancer detection”

現金緊絀的覓瑞 成敗還看 「滴血驗癌」

這家新加坡公司的產品能夠透過血液檢測篩查胃癌,「滴血驗癌」技術能否重獲市場青睞? 重點: 胃癌血液檢測產品GASTROClear有機今年第四季在中國獲批 公司先後兩次申港上市未成功,最近再遞交申請 李世達 當2018年美國Theranos公司被揭露造假後,「滴血驗癌」的概念立刻跌落神壇,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透過血液檢測癌症已非天馬行空。新加坡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下稱覓瑞),便推出一款能夠透過血液檢測胃癌的miRNA(微小核糖核酸)檢測組,目前已成功商業化。 憑藉「滴血驗癌」的高科技光環,覓瑞近日遞表港交所申請上市,中金公司與建銀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覓瑞曾於2023年7月25日、今年4月30日兩次向港交所遞表。 申請文件顯示,覓瑞於2014年在新加坡成立,是一家微小核糖核酸技術公司,專注於疾病篩查診斷解決方案。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擁有一種核心產品(GASTROClear)、兩種商業化產品(LungClear與Fortitude),以及六種處於臨床前階段的候選產品。 其中核心產品GASTROClear可基於血液進行胃癌篩查。公司稱,GASTROClear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獲批准進行胃癌篩查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該產品對一期胃癌的檢出率達到87.5%,高於傳統胃鏡檢查的66%。但缺點是特異性(specificity)僅有68.4%,低於胃鏡檢查的99.5%。低特異性意味著更容易將不是檢驗目標的其他東西鑑別為陽性。 目前,GASTROClear已於2019年5月獲得新加坡衛生科學局(HSA)的C類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證書並成功商業化,且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破性醫療器械」稱號,同時也在泰國獲得批准。 除GASTROClear外,公司還有肺癌檢測產品LungClear、新冠肺炎檢測試劑Fortitude兩項商業化產品。 靠新冠試劑撐起營收 由於其核心產品的高技術含量,覓瑞吸引了包括Rock Springs Capital、高榕資本、Central Road及CR-CP Life Science Fund等青睞,他們共投資約1.7億美元(12.1億元)。其中持股22.03%的Central Road,背後實控人為淘寶原總裁孫彤宇。 不過,儘管擁有「滴血驗癌」的明星技術,公司仍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分別錄得股東應佔虧損308.1萬美元、5,664.2萬美元、6,922.5萬美元及4,445.1萬元,虧損持續擴大。 收入方面,2021年公司為6,065萬美元,但2022年及2023年則僅有1,776萬美元及2,419萬美元,今年上半年錄得956.6萬美元,亦較去年同期下跌3.3%。 業績高開低走,主因是前期營收主要依靠新冠肺炎檢測試劑Fortitude帶動,隨著疫情趨緩,政府相關支持措施減少,Fortitude需求下降,公司營收相對下滑,在研發與營銷開支有增無減的情況下,虧損直線上升。 以Fortitude為主的傳染病業務,在2021年佔總收入比重高達89.6%,至今年上半年僅佔27.2%。與此同時,GASTROClear產品及服務的收入在今年上半年錄得267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佔總收入比重從2021年的2.2%增至28%,反超Fortitude業務,顯示GASTROClear正在增長。 目前公司主要的收入,來自「精準多組學服務」(Multi-Omics),該業務是向生物製藥公司、政府機構或學校提供檢測方案,有關收入佔總收入約44.1%。而LungClear業務僅貢獻0.7%。 明年中國市場推售 目前,覓瑞的收入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去年佔收入比重逾七成。要將「滴血驗癌」變現,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能否進入更大的市場,尤其是人口龐大的中國。…
DeepRoute.ai raises $100 million from Great Wall Motor

元戎啓行獲1億美元融資 發展新一代自動駕駛系統

在日益擁擠的自動駕駛領域,該公司是近兩年來少數進行私募的公司之一,因很多同行都轉而進行上市集資 重點: 元戎啓行獲得了一家車企(據報道是長城汽車)的1億美元投資,此前公司曾於2021年進行了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元 相比傳統基於地圖的系統,這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無地圖產品有望降低成本 陳竹 在全球催生數十家初創公司的自動駕駛賽道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一種依靠高精度地圖來確保車輛安全行駛,另一種則無需地圖。 儘管地圖系統因導航較精准而仍佔據主導地位,但過去一年,無地圖解決方案(成本往往更低)突然開始超車。特斯拉(TSLA.US)的完全自動駕駛(FSD)系統主要依靠實時傳感和人工智能,是這趨勢一個重要推動因素。 在中國的自動駕駛領域,無地圖策略的勢頭也越來越大。成立五年的元戎啓行是一家總部位於深圳的初創公司,在早期就轉向無地圖解決方案,其技術是與許多競爭對手相比的一個關鍵差異。 元戎啓行上周成為了新聞頭條,因它宣佈從一家國內汽車製造商獲得1億美元新資金,並借機再次強調無地圖策略的優勢。雖然公司沒透露投資者的名字,但多家中國媒體報道,提供這筆資金的是長城汽車與寶馬成立的合資企業。 元戎啓行由周光於2019年創立,他曾任職百度(BIDU.US; 9888.HK),而百度是中國最早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之一。2021年,公司從阿里巴巴、雲啓資本和復星銳正等投資者那裡融資3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 最新一輪融資的估值尚未公佈,不過最近上市的中國自動駕駛公司一路坎坷,這表明最新估值可能會保持不變甚至下降。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激光雷達(LiDAR)技術製造商禾賽(HSAI.US)自2023年初上市以來,股價已蒸發約四分之三,市值縮水近20億美元。 元戎啓行的1億美元新融資引人注目,是過去兩年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為數不多的幾筆大額融資之一。近期交易稀少反映出投資者越來越沒有耐心,因為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難以將自己的技術商業化。 由於缺乏私人資金的大力支持,很多自動駕駛公司最近轉向公開市場尋求新資金。文遠知行(WRD.US)和地平線機器人(9660.HK)於上月上市,而小馬智行、縱目科技和Momenta等其他公司也已都提交了上市申請。 無圖智駕 雖然無圖方式無需不斷更新地圖和維護地圖數據庫,從而降低了成本,但它面臨著更大的技術挑戰。因為這種方式嚴重依賴實時感應和決策,需要先進的算法和強大的傳感器系統,才能在沒有地圖指導的情況下準確解讀複雜環境。 在一開始採用更傳統的地圖法後,元戎啓行於2023年3月轉變方向,推出了無圖解決方案。為了說服持懷疑態度的汽車製造商,首席執行官周光經常強調公司的演示方法,包括用平板卡車將測試車輛運送到客戶指定的地點,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立即進行自駕測試。通過這些,周光希望證明他的系統在陌生環境里實時導航的能力。 然而,業務進展不大,目前只有一款車型配備了元戎啓行的系統。周光表示,到今年年底,還將有兩款車型面世。 雖然公司尚未披露財務數據,但到目前為止,它的技術只用在了一款車型上,這個事實表明它的收入仍相當少。行業其他公司的數據也顯示,該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經營自動駕駛出租車和其他自動駕駛車輛的文遠知行報告稱,2023年收入為4.02億元,虧損19億元。 與許多同行一樣,元戎啓行也在追逐自動駕駛市場,對於任何能夠將技術商業化的參與者來說,這個市場都可能具有巨大的潛力。根據文遠知行招股說明書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到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預計將達到1.75萬億美元,僅中國市場預計就將達到6,390億美元。 但挑戰迫在眉睫,包括來自擁有更多資源的大公司日益激烈的競爭。雪上加霜的是,各大車企都在加快自動系統的內部開發,行業領軍企業比亞迪(1211.HK;002594.SZ)和小鵬汽車(XPEV.US;9868.HK)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一個類似的舉動是,大眾汽車去年同意向前不久上市的地平線機器人,以及雙方成立的一家合資企業總計注資24億歐元(25.6億美元)。 元戎啓行將利用最新的1億美元投資,開發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這是一種下一代自動駕駛系統。首席執行官周光將VLA比作讓一位經驗豐富的駕駛教練掌控方向盤,而在他看來,競爭對手的系統不過是教練坐在副駕座位上指揮。 在商業化方面,周光的目標是在2025年大幅擴大元戎啓行的市場佔有率,與汽車製造商合作推出10餘款新車型。該公司設定到2025年底為近20萬輛汽車配備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目標,將比目前部署的2萬輛汽車大幅增加。 元戎啓行正在推行雙軌戰略,在開發4級 (L4)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同時,發展核心的2級(L2)駕駛輔助業務。自動駕駛等級從0級(L0)到5級(L5),L5代表完全自動駕駛。雖然該公司在2019年成立時是使用地圖技術開發L4系統,但和許多同行一樣,也在2022年轉身,專注於L2,以便更快地開始創造收入。 元戎啓行還宣佈了國際擴張計劃,近期將瞄准歐洲、日本和韓國市場。 公司面臨和同行一樣的根本性挑戰:證明自己的無圖解決方案能夠得到車企的廣泛認可。儘管業界越來越感興趣,但這種策略仍存在爭議。四維圖新首席執行官程鵬最近引發了一場全行業的爭論,他質疑那些聲稱提供無圖解決方案的公司,是否真的完全不使用地圖數據。 歸根結底,車企是否願意完全接受這項技術,以及誰的技術表現最好,將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甄別優劣的決定性因素。和同行一樣,元戎啓行必須專注於商業化,因為該行業不能再依賴投資者提供無限的資金。盈利能力仍然是一個關鍵挑戰——不過看上去大多數公司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