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0.HK
Tongcheng abandons acquisition

面臨經濟低迷、出境游停滯以及退款便利遭受質疑等,這家在線旅行社取消一項重大收購計劃

重點:

  • 同程旅行宣佈取消收購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因疫後的「特種兵式」旅遊熱潮開始消退
  • 這家在線旅行社滿足新一代節儉遊客的需求,2023年營收增長81%,但一季度增長率放緩至50%

夏飛

就在精打細算的中國遊客掀起的「報復性消費」浪潮高歌猛進之時,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0780.HK)似乎突然失去了部分動力。

去年大部分時間,這家在線旅行社都在飛速發展,因隨著疫情時期的限制措施取消,低預算國內旅遊成為中國低迷的經濟當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由於同程及其同行迎合了熱情高漲但注重成本的新一代遊客需求,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飆升。

但現在,公司似乎採取更為節儉的策略,反映居於核心的Z世代客戶越來越注重成本。上周,同程旅行披露,放棄以11.5億元收購廣州一家金融科技公司55%股份。2月份首次宣佈這筆交易時,同程旅行稱收購廣州旅金科技多數股權是為了提升客戶的支付體驗。

同程旅行未詳細說明放棄交易的原因。雖然雙方可能只是無法就最終條款達成一致,但同程旅行也可能是因為自身業務失去了疫後初期的那股勢頭而放棄。

這筆交易對同程來說是一筆大賭注,因截至去年底,交易的成本佔公司現金持有量的22%。此外,廣州旅金似乎正在迅速貶值。公司在2022年12月的市值為28億元,這意味它在約年半時間里貶值約四分之一。

同程改變主意背後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可能是央視在3月的一檔調查節目中,稱廣州旅金支持的一款金融科技應用程序同程金融放高利貸。隨後,該應用程序從中國大部分主要應用商店下架。

投資者似乎樂見交易的放棄。上周這一消息宣佈後的兩天內,同程股價上漲8%,但截至週五,該股回吐大部分漲幅。今年以來,同程股價波動劇烈,前四個月上漲超過55%,但自5月以來暴跌37%,今年迄今股價已下跌近8%。

但投資者擔心的,不僅僅是同程花大價錢收購一家可能估值過高的金融科技公司。隨著作為核心客戶的中國年輕人面臨收入停滯不前、工作安全感不斷降低,對該公司能否維持增長勢頭的擔憂日漸加劇。同程進軍國際市場的抱負也面臨不確定性,因疫後出境游復蘇緩慢。在國內市場,退款政策引發的投訴導致公司聲譽受損,嚴重依賴騰訊旗下的微信為業務引流,這些都給該公司蒙上了陰影。

「特種兵式旅遊」爆火

自中國於2022年底結束疫情的嚴格限制措施以來,被稱為「特種兵式旅遊」的新型窮遊方式,在那些精打細算的年輕人當中成為了最新時尚。為了省錢,他們通常預訂最便宜的老式火車,而不是價格較高的高鐵,白天在城裡徒步,到盡可能多的熱門景點打卡。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遊客甚至會在麥當勞等24小時營業餐廳的長椅上蜷縮過夜,省下酒店費用。

這種出行潮流推動了同程旅行的人氣,因為它專注於為中國的Z世代旅行者服務,並專注於長期被攜程(TCOM.US; 9961.HK)等規模較大的競爭對手忽視的小城市。這助推動公司去年的收入增長81%,達到近119億元,調整後的淨利潤同比增長了240%,達到22億元。由於去年的收入遠遠超過同程2019年疫情前73.9億元的水平,這一數字更加引人注目。它的強勁增長也與大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去年的旅遊市場整體收入仍比2019年低19%。

同程的用戶規模也在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與微信和騰訊的深厚聯繫,騰訊是同程的大股東。該公司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的年度付費用戶達到了創紀錄的2.35億,比2019年增長了54%。超過86%的註冊用戶來自中國最富裕的四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之外的地方。

雖然2023年是一個豐收年,但它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遙遠的記憶。現在,同程面臨的更大問題是,推動該公司去年東山再起的窮游狂潮是否會逐漸消失。

至今為止,這些數字依然相對令人印象深刻。根據5月發佈的今年一季度財報,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長50%,達到39億元,調整後的淨利潤也增長了11%,達到5.59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數據顯示,海外酒店客房預訂量有所復蘇,同比上漲超過150%。相比之下,中國整體市場的出境游復蘇速度遠慢於國內游,目前仍遠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同程首席執行官馬和平表示:「隨著國際航班的恢復和一些國家簽證政策的簡化,我們對中國旅遊業和出境游市場持樂觀態度。」

但有理由預計,全球旅遊業的反彈將放緩。2023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達到8,700萬人次,仍比2019年下降40%。據路透社報道,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今年2月的農歷新年假期期間,復蘇步伐放緩,部分原因是旅行成本上升和簽證問題。研究公司龍途國際的一項新調查發現,旅遊成本已成為今年中國遊客出境游銷售的主要障礙。

同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它與騰訊的深厚聯繫。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同程85%的用戶來自微信,與2019年的84%大致相同。這使騰訊在繼續保持這種合作關係和設定合作條款的談判中,擁有巨大權力。

最後要說的是,同程還陷入了客戶的一系列投訴,其中包括知名企業家周鴻禕,他是中國領先的網絡安全公司360的首席執行官,說話直爽。在機票改簽失敗後,周鴻禕去年10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同程的服務「最差勁最惡劣」,並斥責其「官僚」。與此同時,知乎和小紅書這兩個熱門社交平台上的其他用戶,也抱怨訂票後難以退款或改簽。

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分析機構對同程的平均目標價為22.36港元,遠高於週五收盤價13.34港元,意味他們仍然認為該股具有強勁的上行潛力。但在中國消費者信心顯示出更強的韌性之前,同程可能需要像其主要的Z世代客戶一樣緊縮開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米SU7再傳碰撞燃燒致死意外 累股價挫逾5%

小米汽車再度捲入安全風波。周一凌晨,四川成都一輛小米SU7行駛中發生碰撞後起火燃燒,導致駕駛人死亡。成都警方下午通報,死者31歲的鄧姓男子涉嫌酒後駕駛,事故仍在調查中。 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周一盤中一度重挫逾8%,最終收報49.08港元,跌幅達5.71%,單日市值蒸發近770億港元。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自九月下旬以來,小米股價累計下跌逾13%。 據財新報道,這已是今年第三起小米汽車碰撞後起火事故。3月安徽銅陵一輛SU7在高速公路激烈碰撞隔離帶後起火,造成3人死亡;4月廣東徐聞亦發生SU7與電動二輪車相撞釀兩死事故。小米當時表示,火勢為對方電動車電池爆燃所致。 SU7自去年3月上市以來累計銷售近34萬輛,小米汽車業務在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升至26.4%,顯示業務仍維持高速增長。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T Mining's data center in Ethiopia

轉攻加密幣挖礦碰壁 比特礦業急變身Solai

從在線彩票銷轉型加密幣挖礦僅五年,這家公司再度易名,以彰顯新業務重心 重點: 經股東批准,比特礦業將於10月20日起更名為Solai,標誌這家公司第二次品牌重塑 經過五年的加密貨幣挖礦業務,公司正陷困境,迫使轉向Solana,一個擁有原生加密貨幣的區塊鏈網絡   梁武仁 近期比特幣熱潮催生大批新興礦企,導致行業生存環境惡化。在過熱領域中,生存變得愈發艱難,身處漩渦的比特礦業(BIT Mining Ltd.)(BTCM.US)正啓動新一輪業務轉型。 上周五,比特礦業宣布易名為Solai已獲股東批准,公司股票將於10月20日起啓用新交易代碼。8月的公告稱,品牌重塑旨在轉型為「聚焦新一代區塊鏈基礎設施、去中心化金融,及智能合約創新的綜合數字資產公司」。 這是比特礦業第二次重塑企業身份,公司2001年創立時是在線彩票銷售平台,二十年後轉型為加密貨幣礦企。涉足數字資產系順勢而為的戰略,當時虛擬貨幣看似即將成為新風口,中國更是全球最大加密挖礦中心。 不過,比特礦業的加密豪賭迅速遭遇重創。首先在轉型同年(2021年),中國出台挖礦禁令震動行業;隨後加密寒冬長期持續,幣價暴跌。如今,虛擬貨幣再度席捲市場,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加劇了對其有限供應量的爭奪。財報顯示,自2022年起,比特礦業的營收連年下滑,印證了這些挑戰。 因此,公司最新商業模式調整具有一定合理性。本輪轉型不似首次轉型那樣激進,更重要的是,擁有數據中心及礦機的比特礦業,能相對輕鬆地將這些資源用於新業務,畢竟新業務同樣屬於加密貨幣生態圈。 新名稱Solai巧妙融合了公司押注的Solana(基於區塊鏈、擁有同名加密貨幣的加密網絡)與人工智能(AI)元素。公司補充稱,未來將不僅限於Solana,還會拓展至其他平台。 轉向Solana Solana作為比特幣替代品正嶄露頭角,其高速低費特性,適用於遊戲至去中心化金融等多場景。其同名代幣過去一年增值約42%,但仍低於同期比特幣近80%的漲幅。 上周五的公告中,公司董事長余波表示:「從比特礦業到Solai的轉型,標誌企業從加密挖礦向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交的戰略轉變。我們預見,下一波創新浪潮,將誕生於智能系統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的連接點,從而實現更快速、安全、高效的信息與價值交換。」 今年7月,比特礦業首次披露轉向Solana的計劃。該戰略包含建立Solana儲備庫,通過新收購及現有加密資產轉換實現。為籌措購幣資金,公司擬分階段融資2億至3億美元。鑒於其目前市值僅5,000萬美元,融資頗具挑戰。但截至去年末,現金及等價物僅180萬美元,外部募資勢在必行。 7月,比特礦業分兩階段完成了對埃塞俄比亞數據中心的收購,儘管該交易在制定Solana計劃前就已啓動。 此後,公司迅速推進業務,8月初建立首個Solana驗證節點(參與區塊鏈交易驗證的計算機節點),同期斥資約490萬美元購入27,000枚Solana代幣。 當月稍晚,比特礦業通過與Brale公司合作,推出美元穩定幣Dolai,在Solana網絡運行,該合作確保符合美國監管標準。Dolai可用於商戶消費者交易、機構及跨境支付。公司強調,其獨特價值在於連接AI智能體,實現機器間自主交易。 上月,比特礦業宣布增持Solana代幣,加密貨幣儲備總量突破44,000枚,按現價估值約850萬美元。 這一切聽起來美好,但Solana布局最終成效幾何、比特礦業具體如何盈利,目前尚不明朗。 在披露最新購幣情況時,比特礦業稱將利用其不斷增長的加密資產儲備及驗證節點業務,「把握Solana鏈上經濟快速擴張的財務與戰略紅利」。由此可見,公司寄望於Solana持倉升值及驗證服務費(以數字貨幣支付)創收。 但與其他加密貨幣類似,Solana價格可能劇烈波動,使公司面臨虧損。此外,驗證節點能否盈利存疑,除高昂的設備購置運維成本外,節點需支付費用才獲參與交易驗證(驗證流程核心環節)的投票資格。 比特礦業股價在公布Solana計劃初期飆升,但已回吐多數漲幅。當前市銷率(P/S)僅為1.6倍,與BitFuFu(FUFU.US)的1.7倍基本持平,後者除提供挖礦服務外也在構建加密資產組合。嘉楠科技(CAN.US)作為礦機製造商兼礦企,市銷率更低至1.2倍。 上述估值表明,儘管行業熱炒,投資者對中資背景從事加密相關業務的企業持謹慎態度。比特礦業的Solana轉型或助其脫穎而出,但見效尚需時日。對企業而言,這實為背水一戰。第三次可能是有好的轉折,但頻繁業務重組恐教已失耐心的投資者擔憂。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山東黃金受惠金價急漲 首三季盈利有望翻倍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二預告今年首三季業績,截至9月底止料盈利在38億元至41億元人民幣間,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介乎83.9%至98.5%。 公司表示,由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強化核心技術,提升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了運營效能。同時,由於黃金價格在期內上行,導致公司利潤大幅上升。 山東黃金指出,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將加大各類基礎工程投入,進一步增加生產設備、更新工人配備,並逐步將礦山採掘外委施工轉為自營。 公司周三開市跌5%報38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上升逾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tting on AI glasses potential, Goertek and Sunny Optical forge ‘Optical Alliance’

看好AI眼鏡前景 歌爾與舜宇打造「光學同盟」

舜宇的技術與歌爾的產能接軌,或將為中國光學產業帶來一個新巨頭 重點: 歌爾光學與上海奧來將組成新公司歌爾奧來光學,舜宇光學成為第二大股東 上海奧來擁有全國唯一一台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   李世達 資本市場的操作,不僅能揭露產業的走向,有時更像是一個宣言。本月智能硬件及光學模組製造商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382.HK)發公告,與歌爾股份(002241.SZ)成立合資企業。 舜宇光學將旗下的上海奧來全部股權轉予歌爾股份,作價19.03億元,以換取歌爾股份旗下的歌爾光學股權,並將歌爾光學更名為「歌爾奧來光學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再向新公司注資2億元,完成後舜宇光學持合資公司約31.31%股份。 這項交易的關鍵在於「光波導」技術。 AI眼鏡的靈魂 所謂「光波導」(Waveguide),是AR顯示系統中最核心、也是最昂貴的部分。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能「導光」的透明光學結構,用來在透明基板上刻蝕出奈米級光學結構,使虛擬影像能在使用者眼前準確浮現。對AR眼鏡而言,光波導就相當於「靈魂」,決定了整機的顯示效果、視野範圍與能耗表現。 上海奧來正是這項技術佼佼者。這家成立於2019年的子公司,專注於碳化硅光波導與衍射光學元件的晶圓級製造。它擁有全中國唯一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並在上海臨港打造了總投資32.8億元的12吋晶圓產線,被視為中國光波導技術商業化的里程碑。 雖然研發能力出眾,上海奧來卻長期面臨「技術孤島」困境——產品先進但缺乏市場出口。而歌爾正是這座橋樑,這家以代工見長的企業,長期為Meta、Pico等國際品牌提供VR與AR模組,擁有成熟的量產與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歌爾而言,奧來的加入不僅意味著獲得核心技術,更是讓它從「代工廠」升級為掌握自主光學專利的系統供應商,進一步強化其在AI可穿戴設備供應鏈中的地位。合併後的新歌爾光學,有望整合舜宇的晶圓製程與歌爾的模組產線,產能規模可望達行業頂尖水準。 據京東消費電子事業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八倍,天貓與抖音電商平台亦錄得超過六倍的相關搜尋與銷售增幅。行業機構Wellsenn則指出,到2030年,全球AI眼鏡銷量有望超過9,000萬副,是成長最快的可穿戴產品。 AR眼鏡的生產最受限於光波導的良率與成本,目前全球能穩定量產的企業屈指可數。舜宇與歌爾的結盟,正是在這個臨界點出手,前者提供製程突破,後者掌握整機出貨與系統整合能力。 兩家公司也都有合作的充足理由。歌爾股份近年一直試圖擺脫「果鏈」企業的印象,積極拓展非蘋果業務,降低單一客戶依賴。2024年,蘋果業務佔比已從2020年的48.08%降至31.96%。公司戰略重心明顯向AI硬件傾斜,尤其是AI眼鏡市場,近期分別收購香港結構件企業米亞與英國Micro-LED公司Plessey,顯示長期押注光學的決心。 光學巨頭誕生 舜宇光學也是類似邏輯,在手機鏡頭業務增速放緩後,公司正尋求高附加值領域的新成長引擎,從業績來看,上半年舜宇光學純利按年下降超過20%至約7.2億港元,毛利率則降至約19%,為近三年低位,主要受智能手機鏡頭需求疲弱及平均售價下滑影響。而藉由與歌爾的股權合作,能夠將研發轉化為實際市場收益,減少長期資本負擔。 市場顯然是看好這樁交易的。在8月下旬消息公布後,舜宇光學股價一度升逾11%,如今雖稍有回落,今年以來仍升23%。目前舜宇光學市盈率約25倍,高於大立光(3008.TW)的14倍,但低於丘鈦科技(1478.HK)的37倍,若新業務能夠增強盈利能力,公司估值也有望持續上升。 歌爾與舜宇的結盟,像是中國光學產業的重要宣言,也是對穿戴式智能產品蓬勃發展的預言。當AI與AR融合的時代全面到來,舜宇與歌爾的「光學同盟」,也許正是全球產業重構的前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