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競爭慘烈 正力新能上市集資迎難關
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激烈,許多企業仍處於虧損階段,上市是主要融資途徑,正力新能電池近日申請在港上市
重點:
- 正力新能今年首三個月虧損近7千萬元
- 動力電池企業已進入汰弱留強的階段
劉智恒
隨著全球要減碳排放,電動汽車已成為未來趨勢,作為電動車核心部件的動力電池,需求相當強勁,然而近年行業競爭愈趨激烈,除行業巨頭外,行內企業都陷於艱苦經營,大家也要設法尋求資本去打一場持久戰。
動力及儲能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剛申請在港上市,公司提供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簇、電池管理系統的一體化方案。按動力電池裝機量計,2023年正力新能在動力電池市場排第十位。
正力新能創始人是曹芳及陳繼程,曹芳是中國鼎鼎大名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妹妹,她與陳繼程也曾在福耀玻璃任職十多年。曹芳於2014年開始從事動力電池,創立江蘇塔菲爾,至2019年與陳繼程成立正力新能。
憑藉曹芳的背境及超強人脈,加上政策支持動力電池,公司迅速成長。據上市申請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正力新能的收入分別為15億元、32.9億元及41.6億元;期間虧損為4億元、17.2億元及5.9億元。
今年首三個月,公司收入7.4億元,按年增長近七成;虧損近7千萬元,但相較去年同期虧損1.68億元,已大幅收窄58%。
多年虧損
公司連年虧損,全因企業初期需要在產能和產品研發進行大量前期投資。正力新能解釋,投資可能要到生產設施建成並形成一定規模後,才能產生實質性回報,而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企業要不斷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入巨資,以確保能夠先於行業趨勢和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由於新企業未能利用規模經濟效益達到最佳運營效率,導致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新企業,平均有三到五年處於淨虧損狀態。
由此可見,動力電池是一場持久戰,先要在戰役中生存下來,再而做到規模效應,才有機會獲利。因此,正力新能要藉資本市場的助力,以在這場戰役中成為勝利者。
供過於求
不過,即使能成功集資,目前動力電池市場的問題仍是正力的一大挑戰。首先是市場產能過剩。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計,國內動力電池產能明年將達到3,000GWh,但行業需求只是1,200GWh。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表示,2025年國內對動力電池需求約1,000GWh,但現時動力電池行業的規劃產能已達4,800GWh。
若情況真的如是,縱使電動車仍處於增長,但以動力電池供應量來說,需求遠遠追不上供應,而且差距相當大。
產能過剩的一大原因,是業內競爭者太多,更別說幾家巨頭已佔去絕大部份市場,結果是導致動力電池行業變成殺戳戰場,強如市場老大的寧德時代(300750.SZ),市場份額也被威脅。2023年,寧德時代的裝車量167.1GWh,市佔率為43.11%,較2022年的48.2%下跌超過5個百分點。
競爭不光來自行業,也來自它們原來的顧客,即是電動車企本身。在過去經歷過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供應受限制的影響,多家車企開始自建電池廠,或尋求備用供應商,令到競爭更加白熱化。
汰弱留強
市場的競爭壓力下,動力電池企業為應對挑戰,最終無奈走上降價之路,以爭取訂單及維持市場份額,結果令到價格往下走。
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在上月一場論壇後也說:「市場的淘汰在加速,動力電池企業從2020年到現在每年都在淘汰,到今年底可能不會超過40家,明後年仍然是加速淘汰出清的階段。」
事實上,即使沒有產能過剩或價格戰問題,要投資動力電池行業的股票,現時市場也不乏選擇。正力新能說要提升規模效益以扭轉劣勢,但目前動力電池行業中要論規模,寧德時代幾已佔半璧江山,緊隨其後的比亞迪(1211.HK)的市佔率也達27%,之後有中創新航(3931.HK)及億緯鋰能(300014.SZ),排名第十的正力新能要趕上的路途甚為遙遠。
而且幾位行業巨頭早有盈利,手上資源充裕,縱使市場日趨困難,它們能克服的能力遠較別人強,特別是其資金實力雄厚。考慮以上因素後,正力新能要吸引投資者並不容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