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learning firm Shanghai Able targets tech upgrade

擁有27,000門線上高教課程的卓越睿新,是內地最大高教網課內容製作商,期望通過港股上市增強研發能力,爭取高教數字化領先地位

重點:

  • 公司去年營收6.5億元,按年增長62%
  • 公司在全國高教數字化內容製作市場收入排名第一

李世達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數字化的腳步也愈來愈快,旗下擁有「知到APP」、「智慧樹」兩個知名線上教育平台的上海卓越睿新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農銀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對於許多中國大學生來說,他們熟悉的「智慧樹」有兩類,一是小時候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會播放動畫片的幼教節目《智慧樹》,另一則是需要上課交作業的網課平台「智慧樹」,無論哪一種都讓他們印象深刻。如今,愈來愈多學校將線上教育平台課程列作選修課程,學生必須完成這些課程才能獲得學分。

2008年於上海成立的卓越睿新,透過「智慧樹」網上平台與「知到APP」,提供數字化教學內容及數字化教學場景。簡單來說,公司一方面為高教機構提供教育場景數字化服務,另一方面也提供線上教學課程內容供學生學習。這兩項都是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重點業務。

百度新浪持股超10%

教育數字化的大旗,吸引了互聯網公司與投資機構布局。根據申請文件,在2015年到2020年間,卓越睿新先後完成五輪融資,吸引到新浪(SINA.US)與百度(9888.HK; BIDU.US)等機構投資者青睞。以最新一輪融資結果估算,公司估值超過23億元。 

截至遞表前,新浪是卓越睿新最大機構股東,持股比例為17.9%,百度為第二大,持股比例為10.1%。其餘股東還包括達泰資本、聯創資本、澄邁新日等。

依靠多年深耕,卓越睿新在教育數字化市場上佔據靠前位置。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3年卓越睿新在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市場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3.4%;而在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化教學内容製作市場所有公司中收入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6.2%。

申請文件顯示,卓越睿新上線的數字化課程超過27,000門,涵蓋教育部認可的12個學科門類及92個專業。其中有513門課程獲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並獲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中評為「金課」,在中國高教教學數字化市場按收入計的前五大參與者中排名第一。

毛利率超過60%

從業績來看,儘管近年營收出現波動,去年仍實現了大幅增長。2021年至2023年,卓越睿新的營收分別為4.2億元、4億元和 6.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5.2%。毛利分別為2.1億元、1.8億元和3.9億元,對應毛利率為51.1%、44.1%和60.7%。

股東應佔盈虧方面,在2022年錄得虧損5,910萬元後,去年實現8,142萬元溢利,成功扭虧為盈。

對於毛利率的提升,公司表示是由於優化項目管理流程,使交付效率得以提高,業務規模擴大產生的規模經濟,以及推出高利潤率的新產品。

客戶涵蓋多家重點院校

卓越睿新的客戶主要是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大學、學院、職業學校,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92個城市設有236個客戶服務和支持中心,覆蓋中國絕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區。

尤其是獲國家評選為「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和「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學校,更是其重點客戶(稱為「燈塔客戶」)。2023年卓越睿新共有231名「燈塔客戶」,佔所有「雙一流」、「雙高」計劃學校的75.9%。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這些重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支出,是一般學校的二至四倍。

透過不斷向客戶銷售新產品,不斷加大客戶的平均消費力度及留存率,是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2023年,不同業務的重疊客戶達到346名。平均每位重疊客戶的收入從2021年的76萬元成長到101萬元。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數字化市場是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按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市場收入計,前五大公司合計僅佔12.6%的市場份額,顯示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面對較大的競爭壓力,公司坦言可能需要降低服務及產品的價格以保持競爭力,而客戶也可能要求更大的價格優惠,對於公司的收入、盈利能力與財務狀況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擁有大量課程內容是卓越睿新的優勢,但作為一家教育數字化的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是拓展市場份額與維持話語權的關鍵。然而去年公司研發費用達1億元,仍低於銷售開支的1.7億元,似乎更看重銷售。公司表示,上市籌得資金將用於研發及客戶服務。未來是否能夠持續推出高利潤的新產品,提高用戶體驗與滿意度,將是殺出重圍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諾誠健華授予Prolium雙特異性抗體海外商業權

生物製藥公司諾誠健華(9969.HK; 688428.SH)周一公布,其子公司北京諾城健華與康諾亞生物(2162.HK)子公司成都康諾亞以及兩者的合資公司,與美國藥企Prolium Bioscience Inc.簽訂獨佔許可協議,在全球非腫瘤領域以及除亞洲以外的全球腫瘤領域,開展ICP-B02(CM355),即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的開發、註冊、生產和商業化的獨佔權利。 北京諾誠健華和成都康諾亞將按各50%的比例合計獲得1,750萬美元(1.28億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並根據特定臨牀、監管及商業化里程碑的實現情況,有權合計獲得最高5.025億美元(36.8億元)的額外里程碑付款。同時,雙方還將獲得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層特許權使用費,且作爲本次交易對價的一部分,北京諾誠健華和成都康諾亞還將有權獲得Prolium的少數股權。 ICP-B02 (CM355)旨在結合腫瘤細胞上的CD20及T細胞上的CD3,重新定向及激活T細胞,通過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TDCC)消除腫瘤細胞。這種雙特異性抗體在腫瘤學及非腫瘤學領域均顯示出強大潛力。目前,ICP-B02 (CM355)正在進行臨牀試驗。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CM Research posts strong revenue growth

美打壓中國晶片發展 盛美半導體左右為難

這家總部位於加州的芯片生產設備製造商受惠於中國市場需求迅速增長,但它與中國的緊密聯繫也變得越來越棘手 重點: 總部位於美國的晶片設備製造商盛美半導體與中國關係密切,預計2025年收入將高達9.5億美元,快將達到其10億美元的目標 儘管增長前景強勁,但美國針對中國晶片行業的限制,以及盛美半導體創始人的背景,對公司的運營構成了嚴重風險 陳竹 隨著華盛頓繼續收緊對中國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的限制,北京發展自給自足的晶片行業的努力,已從宏觀戰略變成了迫切需要。在數十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支持下,中國企業正爭分奪秒地開發西方技術的替代品,尋求打破長達數十年的依賴,這種依賴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大軟肋。 一些總部位於西方和其他亞洲國家,但在華擁有大量業務的公司,橫跨這個日益嚴峻的分歧,教它們不得不謹慎行事,以免在這種較量中受到擠壓。其中一家不太知名的公司盛美半導體(ACMR.US),似正乘著中國投資的巨大浪潮,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通過其上海子公司在中國開展廣泛業務。 但盛美半導體可能會發現,要跨越日益擴大的美中分歧越來越困難,因為美國日益嚴格的限制措施影響它的業務,包括上個月盛美上海被列入華盛頓的實體名單。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生產商,製造用於微晶片的精密設備,被認為是該領域最有前途的中國企業之一。公司上周在一份業務更新中表示,隨著中國對其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2025年的收入將達到8.5億至9.5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根據這份業務更新的數據,公司預計2025年的收入將從2024年的7.55億美元增長到7.7億美元,增長約18%。考慮到盛美半導體在2022年制定了實現10億美元收入的長期目標,現在看起來幾乎可以提前數年實現這一目標,這一增長軌跡尤其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預計的9.5億美元收入將是其2021年2.5億美元收入的近三倍。 這種戲劇性的擴張,很大程度源於中國努力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因為晶片製造商,越來越多地轉向本土供應商提供的設備。雖然可能會吸引那些希望從中國的晶片投資狂潮中獲利的美國股票買家,但這些人應該降低熱情,因該公司不同尋常的結構,其處於美中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的交匯點。 盛美半導體於1998年由中國出生的美國公民王暉(英文名David)在加州創立。2005年,盛美半導體在中國成立了子公司——盛美上海(688082.SH)。盛美上海後來成為盛美半導體的運營基石,並於2021年在中國創業板上市,比其母公司201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晚了四年。自從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隨著業務的蓬勃發展,該公司的股價上漲了兩倍多。 儘管盛美半導體保持著美國企業的身份,其高層管理人員中既有亞裔也有非亞裔,但公司幾乎所有的業務運營都在中國進行。雖然盛美半導體沒有披露地域收入的細分,但盛美上海在另外一份業務更新中披露,2024年的收入預計為56億至58.8億元(約合7.65億至7.88億美元),表明該公司絕大部分業務是由上海子公司產生。 清潔技術先驅 要理解盛美半導體的業務,一些關於晶片製造的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製造半導體需要一系列複雜的專門設備,從打印微觀電路圖案的光刻機,到去除材料層的蝕刻工具,以及在加工步驟之間消除污染物的清潔系統。   盛美半導體在1998年成立時,最初的目標是在化學機械平坦化(CMP)領域參與競爭,這是一項關鍵的工藝,用於平整和拋光雕刻芯片的精密晶片表面。然而,面對激烈的競爭,公司轉向了晶圓清洗領域,並憑借空間交替相移(SAPS)等技術創新開闢了一片天地,與傳統清洗方法相比,SAPS能更徹底地清洗晶圓表面的深窄溝槽。 經過多年發展,盛美半導體在清潔領域仍然落後於Screen(7735.T)、Tokyo Electron(8035.T)和LAM Research(LRCX.US)等全球領先企業。然而,根據開源證券最近的一份報告,盛美上海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清洗設備供應商,並成為中國第三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收入僅次於北方華創(002371.SZ)和中微公司(688012.SS)。 雖然盛美半導體在2013年獲得首個主要國際客戶韓國SK海力士,但其大部分收入來自中國國內的芯片製造商。主要客戶包括中國領先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和華虹,以及中國最大的內存製造商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 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預計將大幅擴張。開源證券的報告引用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晶片製造能力預計在2024年增長15%,達到每月885萬晶圓,2025年再增長14%,達到1,010萬晶圓,幾乎是全球行業預測增長率的一倍。到2025年,中國預計將佔全球半導體製造能力的約30%。   這種擴張表明,中國對新的晶片製造設備的需求巨大,國內供應商將從中國的本土化努力中受益。儘管如此,投資者評估在美上市的盛美半導體時仍應考慮幾個關鍵風險。 也許最重要的是,就在上個月,盛美上海被列入了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限制其獲得來自美國的零部件。儘管公司回應說,通過替代供應來源,影響將「最小化和可控」,但它面臨的挑戰可能仍然很大。 更複雜的風險源於盛美半導體獨特的公司結構。作為總部位於美國的盛美半導體和盛美上海的董事長,王暉可謂中美的結合體,他出生於中國,但也是美國公民,擁有中國的永久居民身份,領導著一家主要為中國晶片製造商服務的美國公司。鑒於美國法規禁止美國公民支持中國半導體製造商,未來王暉繼續領導一家中國大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能力可能會面臨限制,這可能影響盛美半導體的運營。 總言之,盛美半導體為美國投資者提供投資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的獨特機會,並有望從中國推動技術自力更生的努力中受益。然而,投資者還必須仔細權衡該公司面臨日益增加的風險,包括美國出口管制、供應鏈限制和潛在的領導層複雜性。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保持技術競爭力的同時,應對這些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監管挑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順豐同城盈喜 去年盈利倍增

快遞企業杭州順豐同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9699.HK)周二發盈喜,預計2024年12月底止,全年盈利較2023年增長不低於100%,而收入同比增長不低於25%。 公司指出,餐飲及零售行業消費增長,對即時配送需求量增加,帶動公司訂單快速增長。同時,因持續提升數智化能力,市場份額及滲透率不斷提升。加上進一步提高網絡規模經濟效應,提升產出效率,令毛利率上升,並能持續改善費用率。 順豐同城開市微升0.2%,報9.39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調逾2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I development needs TSMC

不管世界如何變 AI需要台積電

無法擺脫地緣政治壓力的晶片大廠台積電,用亮眼的業績證明了AI盛世仍在繼續 重點: 台積電去年第四季度營收為268.8億美元,按年增長38.8% 公司計劃今年將資本支出增加到420億美元新高   李世達 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2330.TW; TSM.US)近日舉行業績發布會,各界期待他們回答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AI)熱潮是否還會延續?第二個問題則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之際,台積電是否正在變成「美積電」? 第一個問題主要來自近期AI概念股逐漸降溫,以及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傳出被輝達(NVDA.US)「砍單」的傳聞。CoWos目前是台積電獨家封裝技術,全部產能都用於AI相關產品。近幾年,台積電不斷擴廠增加CoWos產能,為的就是因應AI需求。 對此,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作出澄清,強調不僅沒有減少訂單,反而還在增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則在同日出席台灣另一場活動受訪時解釋,輝達Blackwell架構晶片正由CoWoS-S逐步轉移到更高階複雜的CoWoS-L製程,整體訂單仍在成長。 另一個證明,就是台積電持續刷新紀錄的業績表現。財報顯示,台積電去年第四季營收按年增長38.8%至8,684億台幣(268.8億美元),股東應佔溢利年增57%至3,746.8億台幣(113.7億美元),不僅超越外界預期,且均創下歷史新高。同期毛利率按年增加6個百分點至59%;純利率年增4.9個百分點至43.1%。台積電2024年營收總額達到900.1億美元,也是公司上市30年來的新高。 過去一年,台積電股價上漲了81%,超過台灣加權指數28.5%的漲幅,也創下該公司自199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漲幅。去年前三季度,台積電在晶片先進製程的全球市佔率高達92%。台積電的業績,基本上能夠反映當前半導體與AI領域的景氣趨勢。 看好未來 AI相關業務持續快速增長。去年第四季度,包含AI用途在內的高性能運算業務(HPC)貢獻了公司53%的營收,環比增速達到19%。整個2024年,HPC業務佔到台積電營收的51%,同比增速達到58%。在AI需求方面,包括AI GPU、AI ASIC和HBM控制器的AI加速器,其營收在台積電2024年總營收佔比約15%至17%,公司預期今年會再增長一倍。 魏哲家在投資人會議上表示,受惠強勁AI相關需求及其他終端市場的溫和復蘇,整體半導體產業2025年將成長10%。 台積電也披露2025年一季度的營收指引為250至258億美元,毛利率指引為57%至59%,在2025年營收增長24至26%的基礎上,未來五年複合增長率能達到20%。 站在晶片製造技術的前沿,台積電計劃在2025年將資本支出提升到380億至42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台積電對前景樂觀看好。 晶片小偷 台積電最大的不利因素,在於地緣政治風險。曾表示「台灣偷了美國晶片技術」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將對半導體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蘋果(APL.US)、Meta(META.US)、Google(GOOGL.US)和Microsoft(MSFT.US)在內的科技業巨頭,都對特朗普就職典禮委員會高額捐款的情況下,備受關注的台積電既沒有捐款,也不會派高層出席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保持一貫低調作風。 在此之前,美國總統拜登在卸任前公布最新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將現時的限制措施從7奈米級以下的先進製程技術,延伸至16奈米的成熟製程,勢必再度限縮台積電對中國大陸供貨的能力。 另外,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今年初已正式啟動量產4奈米晶片,台經濟部門官員表態,不會再對先進製程在美投資設限。不少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在特朗普可能的施壓下,台積電會將更多先進產能搬遷到美國。令「台積電」成為「美積電」。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魏哲家的回答是:「門都沒有。」即使更多先進產能到海外投資,最前沿的研發和最初的量產都必須在台灣才能實現。 晶片與小籠包 他用台灣知名餐廳鼎泰豐的小籠包作比喻,稱小籠包是一種需要高技術水準和專注力的食品。鼎泰豐不嘗試涉足所有餐飲領域,只專注特定產品,做到極致,他認為台積電的晶片也是如此。 他舉例,美國光是要建4奈米廠產線就要比台灣多兩倍時間,而且美國做不出來台灣所需的化學品等級,如果要做出來,價格是台積電原本購買價格的5倍。 他強調,台積電每兩年半就技術就要改進一次,整個生產線設計就要改變,但是在美國,任何改變都要先停下來,把圖畫好,申請、批准之後再繼續做。因此最先進的產能,必定會和研發一起留在台灣。 日經亞洲此前披露,台積電亞利桑納廠最終能夠實現量產,是因為獲得美國退伍軍人的幫助,這些人中不少人擁有機械和電子工程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工作紀律,才能夠完成台積電處理日常營運和生產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