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Z.US
Dogness revenue droops

這家寵物產品生產商的股價自2月以來上漲了10 倍以上,儘管公司報告稱,截至6月的最新財年收入下降了15.6%

重點:

  • 多尼斯的收入在截至6月的財年下降至1,480萬美元,連續第二年虧損
  • 這家寵物產品生產商的股價自2月以來一路飆升,在5月通過私募籌集資金500萬美元後,股價上漲逾七倍

  

陽歌

寵物照護在中國可能是一門大生意,但對銷售從項圈到梳毛刷和水碗等寵物產品的公司來說,並非如此。雪上加霜的是,在當前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減少在此類非必需品的支出。

寵物擁有率已相當高的西方市場,可能會為這些專門從事寵物行業的中國公司帶來更光明的前景,但這些市場不僅已十分成熟,競爭也非常激烈。

這些現實都在多尼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DOGZ.US)的最新財務業績中得到充分體現,在2022年達到頂峰後,公司的收入在最新財年繼續呈下降趨勢。我們稍後再來細看這份財報。

首先,我們應指出多尼斯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今年其股價大幅上漲。自2月份以來,該股已上漲逾10倍,其中大部分是在公司5月進行了500萬美元的私募融資後上漲的。股價大幅上漲使這家在過去兩個財年連續虧損的公司市值高達7億美元。

換句話說,按去年不斷萎縮的銷售額計算,公司目前的市銷率高達近40倍。相比之下,全球同行Chewy (CHWY.US)和Wag! Group (PET.US)的市銷率要低得多,分別為1.04倍和0.33倍。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多尼斯的股票到底怎麼了,目前的巔峰價格是否可持續——我們將在本文後面的部分探討這些話題。

但首先,我們來關注一下多尼斯的最新業績,這些數據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拿出來宣傳的。多尼斯201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情況看上去要樂觀得多,當時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人們非常樂意為自己的寵物提供最好的項圈、狗狗服裝和其他配件及服務。

根據同樣提供寵物護理產品的波奇寵物(BQ.US)2021年的招股說明書中的第三方市場數據,2019年至2024年,中國在寵物護理方面的支出預計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最終達到4,495億元。招股書指出,首次養寵物的人佔中國市場的80%,2019年有22.8%的中國家庭擁有寵物,這預示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時間快進到現在,波奇寵物的市值從鼎盛時期的數億美元,縮水到僅剩200萬美元,公司去年被迫離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轉向規模較小、交易清淡的美國證券交易所。

多尼斯似乎沒有面臨這種命運的危險,至少從其目前的市值來看是這樣,當前市值足以維持它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地位。然而,如果其過度膨脹的股票價格出現回落,這情況在某個時刻似乎很有可能出現。

國內外營收下滑

多尼斯報告稱,在截至6月份的財年,公司營收從上年的1,760萬美元下降15.6%至1,480萬美元。它的營收在2022財年達到2,700萬美元的峰值後,連續兩年下滑。

雖然我們提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但也該指出,多尼斯實際上大約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海外銷售寵物產品。這部分業務在最近一個財年下降了10.6%,而國內銷售額則暴跌24.4%。

首席執行官陳四龍表示:「由於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和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爭端,我們繼續面臨挑戰,這些因素正影響並可能繼續影響我們近期的國內和出口銷售。」

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傳統寵物產品,佔其收入的六成,其餘大部分來自更為高科技的產品,即集團所謂的「智能」產品。這類智能產品已成為公司最大的短板,最新財年該類別的收入下降了41%,降至440萬美元。該類別的下降在國內和國外市場均出現,表明人們在寵物消費上的支出意願不如以往。 

多尼斯在控製成本方面做得很好,最新財年的淨虧損從前一年的750萬美元縮小至610萬美元。公司的現金在6月底上升至700萬美元,較一年前的450萬美元有所增加,這得益於5月份的500萬美元私募,由此可見,多尼斯近期不會面臨現金短缺。 

這讓我們回到公司股票走勢的問題上。在2017年首次公開募股後,多尼斯的股價大多處於下跌狀態,後在2021年,在市場看好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時,多尼斯股價曾短暫飆升。但之後公司股價暴跌至1美元以下,迫使多尼斯在一年前將20股合為1股。

該股在2月左右開始回升,然後在宣布定向增發後,股價真正起飛,定價為每股2.5美元,比當時的股價低50%以上。自宣佈配售以來,該股已從約6美元躍升至最新收盤價45.50美元。

所有這些都表明,私募投資者(在公告中未透露姓名,現在持有該公司18%的股份)可能在股票大幅上漲中發揮了作用。我們還看到其他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成為了類似於GameStop(GME.US)的「模因股票」,因此多尼斯的股票可能只是成為了投機買家的玩具。

總言之,對於一家收入縮水且虧損的公司來說,沒有什麼能證明這種估值和股價上漲是合理的。因此,如果明年股價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調,將這只被高估的股票帶回現實,我們也不感到驚訝。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晶泰收購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CC

AI藥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購專注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簡稱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購價格。 晶泰表示,LCC已開發出一個「結合AI軟件與自動化技術,能夠在上億個分子的手性化學庫中進行虛擬篩選目標分子,並在自動化裝備的幫助下,高校完成合成並投入實體測試。」 公司稱:「透過收購項目,集團在化學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實力持續增強,並在1服務本地及國際客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報6.07港元,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開發行價上漲約1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新聞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創紀錄

風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於永樂2025年北京春拍中創下新高。6月10日舉行的全球首場「初代藏品級Labubu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萬元(15.03萬美元)落槌,連佣金以124.2萬元成交,不僅刷新Labubu成交紀錄,也創下其創作者、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asing Lung)的個人拍賣新高。 據財新報道,這件作品為龍家昇在與泡泡瑪特(9992.HK)簽約前創作,為「全球唯一一隻」,以無底價起拍,最終由網上藏家競得。同場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萬元成交。整場拍賣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數成交,實現「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達372.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5月蘇富比香港以約18.6萬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僅隔不到一個月即在永樂再現拍場,最終以58.65萬元成交,價格翻逾三倍,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Labubu之父龍家昇1972年生於香港,自幼移居荷蘭,其創作深受北歐精靈傳說啟發,自2011年起推出繪本與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畫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創作力與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Labubu IP現為泡泡瑪特旗下,該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憑搪膠毛絨公仔引爆話題。2024年4月,韓籍女星Lisa與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熱潮,帶動Labubu在東南亞爆紅。蕾哈娜、貝克漢等歐美名人更將其搭配愛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為潮流密碼,Labubu更被戲稱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場價格飆漲,有款式溢價逾24倍。據泡泡瑪特2024年報,Labubu所屬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達30.4億元,同比大增7.3倍,成為公司增長引擎。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歐化國際發盈警 料全年蝕4,500萬元

傢俬零售商歐化國際有限公司(1711.HK)於周三發盈警,預計截至5月底的年度,將虧損不多於4,500萬元,對上年度則虧損2,500萬元。 公司解釋,主要是24/25年度業務經營困難,導致總收入下降10%;另外亦錄得減值虧損約1,700萬元,對上一個年度來自減值的虧損為521.7萬元。 歐化國際是從歐洲進口優質傢俬作零售,主要的營業地點在香港,在24/25中期業績時,集團已錄虧損1,110萬元。 周四公司股份平開報0.067元,過去一年股份從高位下調逾四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Pharma teases big bucks deals after earnings miss

一季度收入下滑兩成 石藥罕見預披露50億交易合作

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石藥集團此舉或許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 重點: 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也同比下滑8.36%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出海」浪潮奔湧的背景下,傳統醫藥巨頭正加速轉型,從過去的「以仿養創」即依靠仿制藥利潤支撐創新研發,到如今創新藥業務的授權合作交易(BD)成為拉動業績的新引擎,中國創新藥研發逐漸進入收成期。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最近的動向成為這一轉變的典型縮影。 5月30日,石藥集團突然披露公司正在進行潛在大額交易,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該公告稱,公司稱目前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有關該集團若干產品在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這些產品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及由自主研發的其他藥品。 石藥透露,每項潛在交易項下,可能應付予該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石藥還表示,其中一項BD即將在2025年6月完成。不過,這些潛在交易的條款及條件尚未最終確定,其亦未就潛在交易訂立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 2025年,石藥已經完成了兩筆重大的授權合作。5月19日,石藥宣布與百濟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達成MAT2A抑制劑SYH2039全球授權協議,石藥獲得了1.5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權收取最高1.3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2月19日,石藥集團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合作,後者獲得一款ROR1 ADC在歐美等地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石藥集團將獲得1,500萬美元首付款,1.5億美元開發和監管里程碑金額、10.75億美元銷售里程碑金額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若未來的三項潛在授權交易最終達成50億美元總收入,則單項目平均價值約17億美元,同石藥集團與百濟神州的交易規模基本持平。但是,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一季度業績下滑 對於石藥集團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後預告潛在大額交易,市場認為此舉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由於石藥集團在5月29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就已提前披露相關消息,其股價在29日和30日分別上漲11.9%和6.38%,但隨後的四個交易日內,漲幅有所收窄,在消息公佈後的六個交易日內,石藥的股價累計上漲16.9%。從市場反應來看,石藥集團這一招成效明顯。 5月29日,石藥集團公布第一季報財報,期內營業收入為70.1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14.78億元,同比下滑8.36%。其中,作為收入支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多美素、津優力納入集採而降價,導致該板塊的收入減少27.3%至55億元,抗腫瘤業務收入更是暴跌65.7%。 第一季度的業績疲軟只是石藥集團收入和利潤受挫的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的收入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至46.82億元。儘管石藥近年來大力向創新藥業務轉型,研發投入佔比持續提升,第一季度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1.4%,佔營收比例達18.56%,但創新藥收入尚未形成規模支撐。市場擔憂石藥集團傳統業務萎縮後,或難以長期對創新藥輸血,其股價在2025年初一度達到4.17港元的低谷。 即便高額交易預期或許能抵消財務數據的負面影響,投資者也需要注意BD終止合作的風險。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完成的62起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中,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今年3月,石藥集團與Elevation的一項合作就宣告終止。2022年,Elevation以2,700萬美元預付款、11.5億美元里程碑金額的交易額從石藥集團引進EO-3021,但該藥物在美國的臨床一期數據遠不及石藥集團在中國臨床試驗的數據,因此Elevation決定終止推進該項目研發。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BD管線的臨床失利實屬常態,但中美臨床數據的較大差異仍然對石藥的聲譽產生負面影響。目前,石藥集團的市盈率約為20倍,遠低於剛剛完成「A+H」兩地上市的恒瑞醫藥(600276.SH;1276.HK)的市盈率51倍。創新藥研發本質上是高風險的長週期探索,石藥集團當前正處於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雙重壓力期,投資者或許需要更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