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植髮機構雍禾醫療集團有限公司(2279.HK)周四晚間公布去年12月上市後首份業績,去年純利同比減少26.4%至1.2億元,每股盈利0.29元,每股派發股息0.076元。

利好:公司的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去年再上升32.4%至21.7億元,主要受惠於醫療養固服務(養髮服務)收入大升173%至5.82億元帶動,佔集團整體收入比重從2020年的13%,大增至去年的26.9%。

值得關注:雍禾醫療去年純利下降,導致純利率由2020年度的10%大減少至去年的5.5%,主要原因是上市產生的費用增加,以及公司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相關支上升。

深度:雍禾醫療於2005年成立,在中國以〝史雲遜〞品牌經營植髮醫療機構目前以10.5%的市場份額在中國排名第一。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歷脫髮問題的人數超過2.5億名,為把握這個商機,雍禾在2019年開始拓展養髮服務,透過非手術程序,如藥物和醫療器械等治療脫髮問題,以滿足更大患者群的各種毛髮問題。該項新業務在過去兩年錄得高速增長,參考去年的營運數據,雖然其人均消費5,531元僅及植髮業務的五分之一,但客戶數目同比大增78%至105,275人,超越使用植髮服務的58,464名客戶人數,可見這項業務為集團提供新的增長點。

市場反應:雍禾醫療周五股價先揚後挫,開盤早段曾漲近5%,中午收盤下跌1.6%至12港元,比去年12月的上市價15.8港元低24%。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RTD Coffee

從提神到品味:中國即飲咖啡進入高質量競爭時代

中國即飲咖啡市場高速成長,從提神飲品演變為生活方式象徵    頭豹研究院 近年來,中國即飲咖啡市場呈現顯著擴張趨勢。在便利店、商超和電商渠道推動下,即飲咖啡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隨手飲」,從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與生活方式表達。品牌紛紛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導向。 同時,精品化趨勢加速滲透,產品從單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鐵、燕麥奶等細分品類,包裝設計更具質感,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個性化的需求。中國即飲咖啡市場正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即飲咖啡是可直接購買並飲用的預製咖啡飲料,與速溶與現磨並列為三大類別。其市場的迅速成長反映出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轉變——從社交飲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號,折射出中國消費結構的多元化。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即飲咖啡零售收入從2020年的120億元增至2024年的28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高於飲料行業整體增速。線上銷售成為主動能,佔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費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場 抖音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咖啡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110%,帶貨品牌和帶貨商品數量分別增長142.9%和380.3%。直播電商降低嘗鮮門檻,即時零售提升便利度,內容電商場景化營銷激發需求,形成強勁的線上爆發力。 在競爭格局上,中國即飲咖啡正處於高速增長與激烈變革期,從國際品牌主導轉向本土與國際多元混戰。第一梯隊為雀巢(NESN.ZU)與星巴克(SBUX.US),合計佔市場六成;第二梯隊包括農夫山泉(9633.HK)、統一(0220.HK)、可口可樂(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產品,以健康與性價比策略突圍;新銳品牌則憑創新產品和數字行銷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現明顯分化。國際品牌依賴商超與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積極布局電商與會員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裝在線上銷量佔比超六成,農夫山泉則深耕山姆會員店,反映消費場景的重構。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為產品升級的主要方向。消費者健康意識覺醒,即飲咖啡品牌紛紛加碼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滿足細分需求的專業化產品。該類精準營養策略不僅提高產品溢價能力,還創造了與傳統現磨咖啡的差異化賣點。 地域風味定制化體現了即飲咖啡本土化的深度發展。品牌結合區域飲食偏好開發特色口味,如雲南小粒咖啡與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凍梨咖啡等小眾風味,使產品成為情感聯結的載體。預計未來,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飲咖啡產品佔比將從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包裝形態與技術革新不斷突破即飲咖啡體驗邊界。傳統瓶裝、罐裝之外,咖啡粉、咖啡膠囊、咖啡濃縮液等多種形態競相湧現。 無糖/低糖產品也已從市場差異化選項變為基礎標配。叮咚買菜平台數據顯示,87%的大瓶裝咖啡銷售來自無糖版本,三年前僅為50%左右。健康標配化趨勢正在重塑整個即飲咖啡市場的基本格局,迫使傳統甜味奶咖產品轉型退出主流市場。 成分與配方創新反映即飲咖啡向專業化、精品化發展的趨勢。品牌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咖啡+糖+奶基礎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維,強調豆種來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藝。同時,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學化,使用天然甜味劑替代人工甜味劑、添加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在健康化與精品化雙輪驅動下,即飲咖啡市場正邁向高品質競爭階段,品牌唯有兼顧健康屬性與品質體驗方能脫穎而出。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ccogene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曾與阿斯利康達成約20億美元重磅交易 誠益生物赴港IPO 

核心產品ECC5004有望成為同類最佳及第二個在全球市場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 重點: 全球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正迅猛增長,該市場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2,465億美元 誠益生物曾經歷4輪融資,短短3年內,估值增長了16.75倍    莫莉 港股市場有望再次迎來一家專注於減肥藥賽道的企業。成立僅7年的誠益生物開曼有限公司(Eccogene Inc.)憑借與阿斯利康(AZN.L)達成的一項總價值近20億美元的重磅交易,正式向港交所主板發起上市衝刺。近日,誠益生物遞交主板上市申請,Jefferies、美銀證券及中金公司擔任本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誠益生物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全球性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探索和開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藥物,以應對全球心血管代謝疾病和炎症性疾病領域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目前誠益生物尚無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但其在2023年與阿斯利康達成的一項重磅交易引發市場關注。根據該協議,誠益生物將在研小分子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ECC5004在中國以外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許可給阿斯利康,該交易的首付款高達1.85億美元,誠益生物未來還將有資格獲得高達18.25億美元的臨床、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等。 ECC5004是一款每日1次的低劑量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根據招股書,ECC5004有望成為同類最佳及第二個在全球市場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與現有口服GLP-1藥物需嚴格空腹服用且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服不同,ECC5004憑借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可隨餐服用,顯著提升了用藥便利性。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ECC5004目前正在進行兩項針對肥胖╱超重症(VISTA)及二型糖尿病的全球IIb期試驗,同時在中國開展橋接Ib期試驗,這兩項臨床試驗預期於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全球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主要由其在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療中的顯著療效驅動。據招股書引述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全球GLP-1基石療法市場規模已從2020年的132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72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2.9%,到2029年,該市場預計將達到2465億美元。 然而,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GLP-1賽道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其中,口服劑型因其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用藥便利性與依從性,成為新一輪競爭的焦點。諾和諾德的口服司美格魯肽已成為首個獲批上市的口服GLP-1受體激動劑,目前其減重適應證已在部分市場提交申請,其競爭對手禮來的開發重點是其口服小分子GLP-1藥物 Orforglipron的三期臨床試驗已完成。中國本土創新藥亦進展迅速,信達生物(1801.HK)開發的瑪仕度肽已經獲批上市,還有至少8款國產司美格魯肽在排隊上市、14款GLP-1創新藥物在三期臨床階段。 禮來系科學家創業 誠益生物由周敬業博士和徐劍鋒博士在2018年共同創立。在此之前,周敬業曾任禮來中國研發中心化學部負責人,徐劍鋒曾任禮來中國研發中心的首席科學家。禮來在減肥藥領域佔據重要位置,其開發的替爾泊肽(Tirzepatide)在減重效果上優於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顯示出強大的研發實力。 憑借創始團隊在藥物開發領域的深厚積澱,誠益生物自成立以來持續獲得資本青睞,估值實現快速攀升。誠益生物在2018年簽約、2020年完成支付的A輪融資獲得1億元,投後估值為2.02億元,到了2023年12月阿斯利康與誠益生物達成合作併入股時,公司的投後估值達到了4.98億美元(35.48億元),短短3年內,估值增長了16.75倍。 不過,由於誠益生物尚處於臨床階段,公司目前所有收入均源自阿斯利康的合作,導致財務表現出現較大波動。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誠益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36億美元、2.21億美元和55.7萬美元,同期的淨利潤分別為虧損0.52億美元、盈利1.39億美元和虧損0.2億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643萬美元,可為後續臨床研發提供資金支撐。 港股減肥藥賽道在2025年持續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今年港股市場已迎來多間GLP-1類藥物相關公司登陸港股後,市場表現引人矚目。8月上市的銀諾醫藥(2591.HK)公開發售超額認購超5,300倍,派格生物(2565.HK)自5月登陸港股後,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40%,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減肥藥賽道企業給予了極高估值和期待。相較於銀諾醫藥上市後164億港元的市值,誠益生物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35.48億元,後者在推進IPO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間。儘管前景可觀,但誠益生物旗下管線均處於臨床研發階段,其最終能否成功上市並商業化,仍需持續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謀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資拓海外

這家支付服務提供商計劃上市集資擴展海外業務,冀扭轉營收與利潤雙降的局面 重點: 謀求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外拓展增長空間,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為抵消本土市場營收及利潤下滑的影響,這家支付領域公司正尋求新增長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國企業的重要命題。此類行動能否成功雖當別論,畢竟中國企業不僅面對中國同行的競爭,在陌生的海外市場難免碰到當地及全球老牌競爭對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這一行列,擬通過赴港上市為海外擴張募集資金,提升國際聲譽。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中,這家公司旗幟鮮明地表明,此次募資核心目標是構築全球化佈局。 拉卡拉謀劃宏大的國際化擴張計劃並非孤例。伴隨中國經濟承壓,後疫情時代下,從製造業到零售、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眾多企業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軟增長。不過,海外擴張知易行難,需長期投入且耗資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資之舉正源於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及中國香港設有子公司;這些海外業務實際創收不多,甚至還未產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營收規模過小,無法在財報中進行區域細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堅信局面可以扭轉,寄望作為港股主力的國際投資者能理解其全球化願景,並注資助其實現目標。 公司給出初步出海路線圖,稱將優先運用上市資金,重點開拓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美洲及歐洲市場;實現在所有核心經濟區域的戰略佈局。具體舉措包含牌照申請、組建本土團隊、設立新辦事處及展開全域營銷推廣。 此外,拉卡拉計劃強化技術實力,開發全球化產品;同時,物色有助於國際業務發展的並購機會。 作為中國元老級支付企業,拉卡拉在國內缺乏支付寶、微信及銀聯的知名度與規模效應。去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3%至57.5億元人民幣(約合8.0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頹勢加劇,營收同比再降11%至26.5億元,業績表現凸顯其本土市場困局。 盈利持續承壓 盈利能力弱化對拉卡拉構成同等嚴峻挑戰。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間,從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約25%。毛利率惡化因向渠道合作夥伴提供的佣金費率不斷上升,即通過渠道合作夥伴,向商戶推廣POS終端設備支付的佣金佔營收比例持續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費用同比降幅不足1%,遠低於其同期10%的營收跌幅。差距如此懸殊,原因或在於市場競爭白熱化,迫使公司讓利渠道合作夥伴,以犧牲利潤空間換取合作。此類情形將導致盈利惡化及營收下滑的雙重打擊。 由此引發盈利持續滑坡,2023年以來公司利潤連年下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減41%,從去年同期的4.2億元縮水至2.48億元(約合3,500萬美元)。 拉卡拉將海外擴張視為重振盈利增長的押注,同步推進的還包括,加強依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向商戶提供超越支付範疇的綜合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 這類「端到端數字化解決方案」當前營收貢獻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於銀行卡及二維碼支付手續費。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強調此類產品在全球各主要區域的增長潛力,似乎有意將其打造為海外擴張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為中企熱門目的地的東南亞國家,其端對端數字化解決方案市場,由2025至2029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達15%,高於中國市場的10%。日本前景更為可觀,年增長率預測值達18%。 自2005年作為支付服務先驅誕生至今二十載,拉卡拉正尋求破局。公司由現任董事長孫陶然和小米創始人雷軍聯合創立,並獲聯想母公司聯想控股注資。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銀聯成立推動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實現擴張,2008年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後迎來高光時刻,支付寶用戶可通過遍布全國便利店的POS機進行賬戶充值,此項業務成為重要創收來源。2011年,公司躋身首批獲頒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 怎料,智能設備興起導致支付寶、微信主導的移動支付全面衝擊POS終端。公司曾推出手機音頻插孔信用卡讀卡器應對,產品高開低走後,數次轉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賴銀行卡交易手續費。 自2019年登陸深交所以來,拉卡拉股價縮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對優勢,其市銷率(P/S)達3.5倍,高於同樣佈局海外的國內競爭對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優於全球巨頭PayPal(PYPL)的2.1倍。 為恢復營收及利潤的增長,國際擴張似乎是拉卡拉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確定,赴港上市無疑成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On-site slaughter of live fish for sauerkraut fish: Is this Jiumaojiu's salvation or a pitfall?

酸菜魚活魚現殺 是九毛九的救贖或陷阱?

曾經的酸菜魚王者,如今正用「活魚現殺」賭一次重生,九毛九第三季數據顯示,情況正在好轉 重點: 第三季度數據顯示,太二酸菜魚同店日均銷售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改善 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太二門店完成升級改造,公司計劃於年底前突破 200家    李世達 回望2020年在港交所敲鐘的那一天,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價一路上攻,首日收漲近56%,當時許多人相信,這家以酸菜魚料理風靡全國的餐飲企業,將成為新的巨頭。 但五年後的畫風卻不是這樣,九毛九最新市值僅剩約29億港元,較巔峰近550億港元蒸發九成以上;股價從最高38.4港元跌至2港元上下,跌幅高達95%,被投資人戲稱「真的只值九毛九」。 轉折出現在2024年,收入雖增長1.47%至60.74億元,但淨利潤暴跌87%至5,580萬元,店鋪層面經營利潤7.48億元,同比下降超30%。 九毛九的高光與失速,其實都來自同一套邏輯。2015年公司將資源由西北菜轉向太二酸菜魚,以「單品極致+標準化複製」策略高歌猛進,靠效率與翻枱率打下全國市場。 這套打法在商場紅利時期確實奏效,小店型、低人力、高出餐,太二成了年輕人社交的代名詞。然而當酸菜魚賽道全面擴張、消費分級與品類分流並行,單一爆品反而成為風險。 高價預製菜 特別是近年來的預製菜爭議,讓太二陷入信任危機,社交平台上「七分鐘上菜」的影片一度發酵,加上公司推出預製酸菜魚包,更放大了「工業化」的形象反差,尤其酸菜魚是預製菜的一大品類,盒馬工坊430g賣11.8元,山姆會員店1.5kg賣59.8元,而七分鐘上菜的太二,最便宜一份也要約70元,被消費者歸類到「高價預製菜」的不利位置。 對此,九毛九選擇採取「鮮活」策略。今年3月起,公司推出「太二5.0鮮活模式」,強調「活魚、鮮雞、鮮牛」三鮮供應鏈,現殺現炒,並開放後廚,讓顧客可視化整個過程。餐廳設計全面改造,菜單加入熱炒與新品,滿足多人用餐場景;品牌調性也從「規矩文化」轉為「真心服務」,希望用體驗重建信任。 不過,業績難以立刻止跌回升。從數據看,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錄得收入27.53億元,同比下降10.1%;淨利潤為6,069.1萬元,同比下降16%。門店總數由771家降至729家,到第三季度末進一步縮減到686家。 太二仍為主要收入來源,上半年貢獻19.5億元,同比減少13.3%,翻枱率同比從3.8次降至3.1次。人均消費則從71元上升至73元。同店銷售額則按年跌19%至15.4億元。 到了第三季度,調整趨勢開始顯現。截至9月底,太二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收窄;翻枱率回升至3.3次;人均消費74元亦較上半年的73元有所增加。 「鮮活」之道 管理層指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門店實現同比正增長,顯示「太二5.0鮮活模式」逐步發揮效用。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門店完成升級,年底目標超200家,兩年內覆蓋全部餐廳。 強調「鮮活」意味著增加成本。公司曾透露,活魚損耗、冷鏈配送與新增人員使單店毛利率下降約1至2個百分點,但隨著集中採購與規模效益顯現,管理層預期中期毛利率有望回升。 餐飲市場快速變化,但不少餐飲品牌在上半年仍實現了逆勢增長。如小菜園(0999.HK)和綠茶集團(6831.HK),均實現收入和營利的雙雙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綠茶以中央廚房模式運營,去年也被爆出其「佛跳牆」使用預製菜,因而撤下「本店無預製菜,現點現做」的招牌。然而其出品融合多種菜系,經常推陳出新,加上採取小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場,今年上半年收入錄得同比23.1%的增長,經調整淨利潤達2.51億元,增幅高達40.4%。顯示同一套標準不能應用在所有個案上。 目前九毛九市盈率約69倍,遠高於小菜園的17.9 倍與綠茶的11.9 倍。這一差距主要反映出九毛九盈利基數過低,股價大幅下滑的同時盈利也在快速萎縮,投資吸引力仍有限。 餐飲的本質是好吃、實惠、放心,能否把這三件事重新做到極致,決定未來的成長,使用「預製菜」與否其實並非成敗關鍵。講究「鮮活」而放棄效率,是讓九毛九重回增長曲線,還是陷入另一個增長陷阱,值得後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