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HK IMAX.US

這家大屏幕影院技術公司提出以遠高於近期交易水平的價格收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子公司,但收購價僅為2015年發行價的三分之一

重點:

  • IMAX中國將被加拿大母公司私有化,結束在港交所長達8年時間的獨立上市地位
  • IMAX中國去年錄得7,300萬美元的營收,約為其母公司3億美元營收的四分之一,但它實現了盈利,而母公司則錄得虧損

  

譚英

如果說股市的波動完全取決於時機,那麼許多人可能會對IMAX中國控股(1970.HK)上周宣佈的私有化計劃感到困惑。IMAX中國控股是大銀幕影院巨頭IMAX公司(IMAX.TO)獨立上市的中國子公司。

根據這個私有化計劃,在美國上市的IMAX將以每股10港元(9.2元)的價格收購其未持有的IMAX中國所有在港上市的股票,較該計劃宣佈前30個交易日的股價有近50%的溢價。公告發佈翌日,IMAX中國的股價大漲27%,此後保持小幅上漲至9.50港元的水平。

然而,最大的問題依舊讓人不解:為何是現在?

的確,疫情這幾年對中國所有的影院營運商來說都是艱難的,因為影院經常被迫一關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即使在營業狀態下,也經常不得不限制入場人數,以盡量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但這一切都隨著中國在去年底取消大部分疫情限制措施而結束,厭倦了「大流行」的中國人已報復性的回到影院觀看電影。

IMAX中國是這一趨勢的主要受益者,2023年開局就打破了紀錄。據該公司稱,在1月下旬和2月的春節假期期間,它錄得2.31億元的票房收入,按年增長72%。這一強勁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IMAX版《流浪地球2》的巨大成功,這部電影是根據一部暢銷的中國科幻小說改編電影的續集。

IMAX中國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公司,不僅利用其數字重製技術將《流浪地球》及其續集等國產電影升級為IMAX格式,而且還跟本土電影公司合作製作原創中文IMAX電影。2015年10月在香港IPO後不久,它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投資華語電影,儘管大多數IMAX電影都是進口片。

雖然在疫情期間中斷了三年,但IMAX中國的財務記錄相當穩健。去年,該公司的收入為7,300萬美元(5.24億元),利潤為1,080萬美元,低於2021年,但遠高於2020年,當時疫情剛開始,大多數影院在上半年處於關閉狀態。相比之下,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母公司去年錄得營收3.008億美元,虧損2,280萬美元。

截至2022年底,IMAX在中國擁有794家IMAX影院,還有200家正在洽談中。其大部分收入來自大銀幕技術的銷售和維護,2022年這一塊的總收入為4,790 萬美元,約佔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

IMAX中國的最新市值約為32億港元,而其母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市值為9.25億美元。

價值遭到低估

儘管IMAX中國的市值接近母公司的一半,但許多人可能會認為,該公司仍然被嚴重低估。即便是在宣佈收購要約後股價大幅上漲,IMAX中國目前的市值也僅為2015年以每股31港元的價格上市時的三分之一。那次IPO,IMAX售出6,200萬股股票,佔IMAX中國當時已發行股票總數的17.4%,籌集資金19億港元。

現在,母公司差不多以8年前出售這些股票時的價格的三分之一回購。母公司IMAX的股東似乎很清楚這筆收購相當划算,在宣佈收購消息後,該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上漲8.8%。

儘管多年來股價大幅下跌,IMAX中國的市盈率仍然高達40倍,市銷率也很高,達到5.7倍。雖然如此,大多數關注該公司的分析機構對其前景並不太樂觀,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19家分析機構中,有12家將其股票評級為「持有」、「表現不佳」或「賣出」。

由於母公司擁有IMAX中國71%的股份,私有化似乎幾乎肯定會取得成功。退市將為母公司每年節省約200萬美元,這是目前維持在香港上市的成本。母公司在管理中國業務方面也將獲得更大的靈活性。

IMAX於2011年首次進入中國。但自2015年以來,其整體市場滲透率始終沒有太大變化,約佔中國8萬多塊銀幕的1%,佔整體票房的4%。IMAX中國或其加拿大母公司也不再有什麼新鮮事了。它的投影儀和巨大的弧形銀幕由安大略省高爾特市的四位高中好友在1967年發明,並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辦的世博會加拿大館首次展出。

理查德·蓋爾方德常年擔任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和一位合伙人於1994年通過槓桿收購買下了這家公司,並開發了數碼技術,將其從一款新穎的產品變成了一款完全商業化的產品,在世界各地的大銀幕上使用。蓋爾方德在2013年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他從未想過會堅持這麼久。

也許在他的中國項目未能贏得全球投資界的青睞後,他現在對IMAX中國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山東黃金受惠金價急漲 首三季盈利有望翻倍

黃金生產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二預告今年首三季業績,截至9月底止料盈利在38億元至41億元人民幣間,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長介乎83.9%至98.5%。 公司表示,由於統籌優化生產布局,強化核心技術,提升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了運營效能。同時,由於黃金價格在期內上行,導致公司利潤大幅上升。 山東黃金指出,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將加大各類基礎工程投入,進一步增加生產設備、更新工人配備,並逐步將礦山採掘外委施工轉為自營。 公司周三開市跌5%報38港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上升逾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tting on AI glasses potential, Goertek and Sunny Optical forge ‘Optical Alliance’

看好AI眼鏡前景 歌爾與舜宇打造「光學同盟」

舜宇的技術與歌爾的產能接軌,或將為中國光學產業帶來一個新巨頭 重點: 歌爾光學與上海奧來將組成新公司歌爾奧來光學,舜宇光學成為第二大股東 上海奧來擁有全國唯一一台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   李世達 資本市場的操作,不僅能揭露產業的走向,有時更像是一個宣言。本月智能硬件及光學模組製造商舜宇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382.HK)發公告,與歌爾股份(002241.SZ)成立合資企業。 舜宇光學將旗下的上海奧來全部股權轉予歌爾股份,作價19.03億元,以換取歌爾股份旗下的歌爾光學股權,並將歌爾光學更名為「歌爾奧來光學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再向新公司注資2億元,完成後舜宇光學持合資公司約31.31%股份。 這項交易的關鍵在於「光波導」技術。 AI眼鏡的靈魂 所謂「光波導」(Waveguide),是AR顯示系統中最核心、也是最昂貴的部分。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能「導光」的透明光學結構,用來在透明基板上刻蝕出奈米級光學結構,使虛擬影像能在使用者眼前準確浮現。對AR眼鏡而言,光波導就相當於「靈魂」,決定了整機的顯示效果、視野範圍與能耗表現。 上海奧來正是這項技術佼佼者。這家成立於2019年的子公司,專注於碳化硅光波導與衍射光學元件的晶圓級製造。它擁有全中國唯一投入光波導量產的阿斯麥光刻機,並在上海臨港打造了總投資32.8億元的12吋晶圓產線,被視為中國光波導技術商業化的里程碑。 雖然研發能力出眾,上海奧來卻長期面臨「技術孤島」困境——產品先進但缺乏市場出口。而歌爾正是這座橋樑,這家以代工見長的企業,長期為Meta、Pico等國際品牌提供VR與AR模組,擁有成熟的量產與供應鏈管理能力。 對歌爾而言,奧來的加入不僅意味著獲得核心技術,更是讓它從「代工廠」升級為掌握自主光學專利的系統供應商,進一步強化其在AI可穿戴設備供應鏈中的地位。合併後的新歌爾光學,有望整合舜宇的晶圓製程與歌爾的模組產線,產能規模可望達行業頂尖水準。 據京東消費電子事業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八倍,天貓與抖音電商平台亦錄得超過六倍的相關搜尋與銷售增幅。行業機構Wellsenn則指出,到2030年,全球AI眼鏡銷量有望超過9,000萬副,是成長最快的可穿戴產品。 AR眼鏡的生產最受限於光波導的良率與成本,目前全球能穩定量產的企業屈指可數。舜宇與歌爾的結盟,正是在這個臨界點出手,前者提供製程突破,後者掌握整機出貨與系統整合能力。 兩家公司也都有合作的充足理由。歌爾股份近年一直試圖擺脫「果鏈」企業的印象,積極拓展非蘋果業務,降低單一客戶依賴。2024年,蘋果業務佔比已從2020年的48.08%降至31.96%。公司戰略重心明顯向AI硬件傾斜,尤其是AI眼鏡市場,近期分別收購香港結構件企業米亞與英國Micro-LED公司Plessey,顯示長期押注光學的決心。 光學巨頭誕生 舜宇光學也是類似邏輯,在手機鏡頭業務增速放緩後,公司正尋求高附加值領域的新成長引擎,從業績來看,上半年舜宇光學純利按年下降超過20%至約7.2億港元,毛利率則降至約19%,為近三年低位,主要受智能手機鏡頭需求疲弱及平均售價下滑影響。而藉由與歌爾的股權合作,能夠將研發轉化為實際市場收益,減少長期資本負擔。 市場顯然是看好這樁交易的。在8月下旬消息公布後,舜宇光學股價一度升逾11%,如今雖稍有回落,今年以來仍升23%。目前舜宇光學市盈率約25倍,高於大立光(3008.TW)的14倍,但低於丘鈦科技(1478.HK)的37倍,若新業務能夠增強盈利能力,公司估值也有望持續上升。 歌爾與舜宇的結盟,像是中國光學產業的重要宣言,也是對穿戴式智能產品蓬勃發展的預言。當AI與AR融合的時代全面到來,舜宇與歌爾的「光學同盟」,也許正是全球產業重構的前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傳音手機全球銷售超越Vivo

IDC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星(005930.KS)和蘋果(AAPL.US)在第三季度繼續引領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國製造商小米(1810.HK)、傳音(688036.SH)和Vivo躋身前五大廠商。在一個重大轉變中,傳音三季度的強勁增長使其超越Vivo,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銷售商。 IDC數據顯示,三星三季度以6,140萬部出貨量(市佔率19%)蟬聯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冠軍。蘋果緊隨其後,銷量同比增長2.9%至5,860萬部,全球市佔率達18.2%。小米位居第三,市場佔有率達13.5%,在前五強中其增幅最低,只有1.8%,。傳音在取得13.6%的同比增長後,市佔率達9%,Vivo則以8.9%市佔率位列第五。 當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2.6%,達3.227億部。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萬科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辭職

房地產開發商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周一公告,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提交辭職報告,董事會選舉深圳地鐵總經理黃力平為新任董事長。 據財新報道,辛傑辭職前已失聯多時,最後一次更新朋友圈為9月14日。9月下旬起即有消息指他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辛傑同時兼任深圳地鐵董事長與黨委書記,官方尚未公布是否同時卸任該職。 辛傑現年59歲,長期服務於深圳國資體系,2017年起接掌深圳地鐵。任內推動「軌道+物業」模式,並於2017年主導深圳地鐵以約664億元入股萬科,成為第一大股東。惟隨房地產市場低迷,深圳地鐵自2020年起業績轉弱,2024年更出現335億元巨額虧損。 2025年初,辛傑兼任萬科董事長,主導公司債務重整。過去八個月,深圳地鐵在深圳市政府主導下已十度出手注資萬科,累計提供近260億元股東借款,用於償還債務及維持流動性。 這是萬科九個月內第二次更換董事長。接近萬科人士表示,新任董事長黃力平熟悉公司運作,預料此番人事變動不會影響萬科改革與化險進程。 消息公布後,萬科港股周一下跌3.26%,收報5.04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