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在智能手機領域潛力巨大的小米去年第四季出貨量暴跌26%,反映向高端手機市場進軍的戰略三年來進展有限

重點:

  • 去年第四季,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暴跌26%至3,320萬部,使其全年出貨量下降20%至1.53億部
  • 該公司希望通過進軍高端市場和更多海外市場重振增長

西一羊

過去兩年,因為全球需求放緩,再加上新品缺乏討論度,曾經的智能手機新秀小米集團(1810.HK)日子並不好過。其核心智能手機業務要想翻身,不但有賴於宏觀環境,還取決於通過進入高端市場和擴大全球業務推動增長的計劃實施情況。

在國際數據公司(IDC)上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該公司面臨的困境備受矚目。數據顯示,銷量暴跌的遠不止小米一家。這種情況不太可能迅速改善,IDC的報告也預計未來一年形勢嚴峻。

IDC稱去年第四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下降18.3%至3.003億部,創有史以來最大單季跌幅,導致2022年全年出貨量下降11.3%。報告稱,2022年全球出貨量12.1億部,為2013年以來最低年出貨量。

小米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情況更糟糕,中國市場佔全球銷量的近四分之一,但去年,因為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國市場舉步維艱。IDC在本周早些時候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中稱,中國去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13.2%至2.86億部,系10年來首次低於3億部。

IDC預測2023也挑戰重重。「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2022年下降逾11%的情況下,2023年注定是謹慎的一年,因為廠商會重新考慮設備組合,而銷售商也會在多餘備貨之前三思,」IDC說。

在如此慘淡的處景中,小米「脫穎而出」,因為它的表現比整個市場還糟糕。其第四季出貨量3,320萬部,大降26%,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中跌幅最大的。這也導致其全年出貨量下降19.8%至1.53億部。小米設法保住了第四季和全年全球第三大品牌的地位,僅次於全球領導者三星電子(005939.KS)和蘋果公司(AAPL.US),後兩家2022年的出貨量下降幅度較小,約為4%。

在IDC的第四季報告出爐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小米的股價實際上還上漲了12.5%,這或許表明投資者本來以為數據會更糟糕,但該股目前依然比一年前低大約17%。

不難看出,投資者對這家中國最大的國產智能手機生產商已興趣冷淡。至少從2021年初開始,該公司的營收增長就開始下滑了,包括去年第三季下降9.7%至704.7億元。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季內錄得14.7億元虧損。

小米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走勢與其不斷縮水的財富同步。2018年6月以17港元的IPO價格上市後,該股在2020年站在了逾30港元的巔峰。但即使近期出現反彈,周四13.82港元的收市價,仍比IPO價格低了近20%。分析機構預計,小米將在明年恢復盈利,遠期市盈率將達到22倍。這低於蘋果24倍的遠期市盈率,或表明投資者可能對小米的前景仍然存疑。

增長戰略

在接下來的篇幅裏,我們將研究小米推動增長和恢復昔日輝煌的部分策略。小米成立於2010年,主要因依靠網上渠道銷售低端智能手機而成名。不過自2019年以來,該公司一直關注利潤率更高、競爭相對沒有那麼激烈的高端手機市場,也就是批發價通常不低於400美元(2,700元)的手機。作為該努力的一部分,它在2019年剝離了經濟型的紅米品牌,同時尋求將小米重新定位為高端品牌。

三年後,這項高端戰略產生了好壞參半的結果。該公司的小米13系列(售價3,999元起)在2022年12月面世後,迅速獲得了市場關注。據中國本土商業新聞門戶網站界面引述第三方研究公司的數據稱,這些機型推動小米在去年最後一周以21.7%的市場份額,拿下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榜首位置。

雖然如此,可以肯定地說,低價手機佔據了小米銷售額的大部分。去年第三季,該公司智能手機的整體平均售價只有1,058.2元,按年下降3%,與高端水平相去甚遠。該公司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同期也下降了3.9個百分點,僅為8.9%。

小米現在約四分之三的銷量來自海外,但其在全球擴張方面最近也遇到了一些麻煩。在該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場印度,它與該國稅務部門的糾紛一直持續到2022年,結果印度當局扣押了該公司在當地價值6.76億美元的資產。

來自印度政府的審查,加上更廣泛的競爭,削弱了小米在這個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去年第三季,小米仍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銷售商,市場份額為21.2%。但根據IDC的數據,與2018年的逾30%相比,則大幅下降。

小米在進軍其他國家的市場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在上一份季報中,該公司表示,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市場份額有所增加。該公司以歐洲為例,稱其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增長了1.8個百分點,達到23.3%。

2022年第三季,海外市場貢獻了356億元,佔小米總收入的一半左右。雖然中國只佔小米智能手機銷量的四分之一,但其一半的收入仍來自中國,這似乎表明,該公司在國內走高端路線所取得的成功大於國外市場。

展望未來,小米表示,將繼續推進高端市場戰略,同時擴大海外業務。鑑於該行業目前的低迷環境,該公司需要證明它能夠迅速落實這些戰略,才能重回曾經必然的增長軌道。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不同集團通過上市聆訊 擬本月底啓動IPO

據國內媒體報道,高端嬰童用品製造商不同集團已於周四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為其本月底啓動IPO鋪平道路。 據其周四向港交所提交的最新招股說明書顯示,中信證券與海通國際擔任承銷商,但不同集團尚未公布具體募資目標。 據更新文件披露,該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5%,由上年同期的5.82億元增至7.26億元;同期毛利率自50.2%降至49.3%。同期利潤按年增長72%,從2,820萬元增至4,850萬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安踏計劃未來三年東南亞開千家門店

運動服裝製造商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周四在新加坡一場活動上表示,未來三年計劃在東南亞開設1,000家門店。安踏將東南亞總部設在新加坡,未來逐步拓展至南亞、澳洲及新西蘭等周邊市場。 安踏表示,今年上半年,安踏品牌海外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50%,主要受惠於東南亞市場增長,以及在美國和中東的新線下業務啟動。在中東和北非,安踏零售網絡已覆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埃及和肯尼亞等市場。另外,公司即將於9月在美國比華利山開設美國首家旗艦店,推動近一步擴張。 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加14.3%至385.4億元(54.1億美元),經調整純利增加7.1%至65.97億元,毛利率下跌0.7個百分點至63.4%。截至6月底,集團共擁有逾13,000間門店。 安踏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93.8港元,跌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ello Group does dating

新增「AI戀愛軍師」功能 摯文集團盼重燃網絡交友熱情

這家主打交友應用的頭部公司近日推出人工智能輔助功能,為用戶提供搭訕建議,試圖在歷經五年收入下滑後重拾增長勢頭 重點: 摯文集團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6%,延續了自2020年以來的持續下滑趨勢,同期公司更意外錄得季度虧損 該公司海外業務近期表現亮眼,營收佔比從去年同期的不足10%升至二季度的17%    陽歌 經典文學人物「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式的求愛手法,能否終結摯文集團(MOMO.US)長達五年的營收困局?本周公布的最新財報,對此難以判斷。這家公司二季度收入延續跌勢,自2020年起的下行通道仍未扭轉。 不過,管理層透露,核心產品陌陌App新增的AI戀愛助攻功能初顯成效。該功能與十九世紀法國戲劇《大鼻子情聖》中,提供戀愛指導代寫情書的橋段異曲同工。二季度上線的「AI招呼」功能,可協助男性用戶生成個性化問候語。 該公司首席運營官張思川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解釋:「在運用AI技術優化破冰體驗基礎上,我們正測試會話中實時內容推薦功能。該功能提升多輪對話發生率與聊天深度,對用戶留存產生積極作用,助力陌陌穩定基本盤。」 這一方案對不善言辭的中國年輕男性頗具吸引力。在應試教育傳統下,男性在青少年時期普遍缺乏情感經驗。但至少目前,這項創新尚未遏制摯文集團的收入下滑,反觀其他經歷相似困境的消費類企業,近幾個季度營收已逐步企穩。 今年一季度,摯文集團收入僅微跌1.5%,創近年最佳表現,復蘇曙光初現。然而,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6%至26.2億元(約合3.6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26.9億元。 頹勢或延續至三季度,公司預計營收介於25.9億至26.9億元,意味區間下限同比降3.2%,上限則微增0.6%。更令人失望的是,管理層預警當前少有的亮點海外業務,增速或將在三季度放緩。 最後一重打擊是,這家公司逾三年來首次錄得季度淨虧損,但該意外狀況似與後文將談及的一次性支出相關。 財報發布後三日,摯文集團股價累跌7.3%,年內漲幅幾近回吐。儘管其52周累計漲幅仍有17%,但遠遜於同期iShares MSCI中國ETF近60%的漲幅,中概股在此期間集體走強。 昔日的資本寵兒 摯文集團原名陌陌(源自核心應用名稱),被視為中國版「Tinder」而備受資本追捧。近年,公司業務從早期約會功能延伸至主流婚戀市場,新增AI戀愛輔助功能即是明證。 經過多年強勁增長後,2018年併購「探探」使其深陷泥淖,近五年始終著力破局。疊加疫情期間社交活動萎縮,用戶居家防疫,導致陌陌核心業務重挫。 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引發消費謹慎情緒,陌陌主營收入來源虛擬禮物購買力受到抑制。公司歸因「消費疲軟」致陌陌App增值服務二季度同比下滑11%至18.5億元,約佔總營收70%。 陌陌App付費用戶二季度環比下滑約15%至350萬,探探同期減少約10%至74萬。 海外業務成近期少有的亮點。該業務營收同比激增73%至4.42億元,佔總收入比重從上年同期的9.5%躍升至17%,中東地區表現尤為強勁。但管理層預警,因擴張策略轉趨保守,三季度增速或降至60%區間中段。 期內,公司成本費用同比縮減2.1%,基本匹配收入降幅。但公司意外錄得1.39億元淨虧損,為2021年以來首次季度虧損,主因是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派息相關的一次性稅費計提。 分析師及投資者對摯文集團分歧顯著,普遍觀望其國內業務拐點。雅虎財經調查的八位分析師中,六位維持「買入」評級,一位建議「持有」,一位將之評為「弱於大盤」。該公司11倍市盈率顯著低於Match Group(MTCH.US)與Bumble(BMBL.US)等同業19倍的平均水平。 國內逆風疊加海外業務擴張期潛在競爭,市場對摯文集團預期低迷。最新AI功能雖具想象力,或可重燃資本關注,但同業跟進將使技術優勢弱化。更嚴峻的是,國內經濟疲軟導致的消費需求萎縮,非企業一己之力可逆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nasic IPO

胎壓有數盈利未明 琻捷電子要測試市場溫度

憑藉傳感SoC的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琻捷電子正以高增長之姿敲響港交所大門 重點: 過去三年,公司收入由1億元增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83% 胎壓監測SoC佔公司收入約60%    李世達 在汽車世界裡,最不被人注意的零部件,往往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胎壓檢測裝置、電池溫度監測,往往能在危急時刻避免嚴重意外的發生。這些關乎安全的資訊,全仰賴隱身於輪胎或電池之中的傳感晶片。 汽車傳感晶片製造商琻捷電子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SENAS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近日,琻捷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準備在香港資本市場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琻捷是一家專注於傳感SoC(System on Chip)的半導體企業。SoC是一種將處理器、記憶體、通信模組及感測電路等多種功能整合到單一晶片上的設計。它的優點是體積小、功耗低、性能高,常用於手機、汽車電子與物聯網設備中。 琻捷的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領域,尤其是胎壓監測系統(TPMS)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琻捷在2024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全中國第一大的無線汽車傳感SoC供應商,市場份額達7.3%。 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崛起,仰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首先是新能源車的快速滲透。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電池安全的要求不斷提升。中國在2020年推出強制性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前能及時預警;而2026年即將生效的新規更進一步要求,在熱失控後至少兩小時內不得燃燒或爆炸。琻捷正是全球首批量產電池保護SoC(BPS SoC)的公司之一,搶先卡位這一政策紅利。 時勢造英雄 另一大趨勢是汽車智能化與無線化。傳統上,車內大量數據依靠線束連接,既增加成本也影響可靠性。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的出現,有望徹底改變格局。根據行業預測,wBMS市場在2026年至203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或高達270%以上。琻捷已提前推出符合新標準的產品,並開始在2025年錄得wBMS相關收入,未來有望在這片藍海市場奪得先機。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內捲」氛圍也為琻捷提供了機遇。當車企陷入價格戰壓力時,對於性價比更高、供應安全性更強的本土半導體供應商需求反而提升。琻捷作為唯一能大規模供應TPMS SoC的中國企業,成功打入前十大整車廠的供應鏈,具備了不可忽視的替代效應。 這些趨勢反映在公司的業績上,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2022年,琻捷的收入為1億元,至去年已攀升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進一步增至1.7億元,同比增長27.1%。毛利率亦逐步改善,由15.4%升至27.1%。 拆解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胎壓監測SoC仍是最大支柱。2024年,這類產品收入佔比達60%,2025年上半年維持在58%左右。BMS SoC收入貢獻相對波動,但隨著新能源車標準收緊,未來潛力巨大。USI SoC則在底盤、空調、制動壓力等傳感場景中廣泛應用,長期維持約25%的收入佔比。 成本壓力抑制利潤 然而,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仍可能持續。申請文件顯示,2022年,公司淨虧損已達2.1億元,至去年則維持在3.5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錄得約1.4億元的虧損。 管理層解釋,虧損一方面源自業務規模尚未放大到能攤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來自每年約3至4億元研發經費,車企的成本壓力也壓縮了利潤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金融工具估值波動、股份支付以及商譽減值等非經常性因素,公司的經營虧損其實已有收窄跡象。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約為8,360萬元,到2025年上半年則減至約1,570萬元。這意味著,隨著收入持續擴張和毛利率改善,琻捷的盈利拐點或許並非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