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HK
SenseTime completes reorg to focus on GenAI

該公司曾是傳統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專注於視覺識別,現已正式重組,專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

重點:

  • 商湯已完成戰略重組,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主要增長動力
  • 這家人工智能公司因仍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正轉向一個市場潛力更大的大眾領域 

 

肖林

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HK)是中國最早的純人工智能(AI)公司之一,在人臉識別領域享有盛名。但隨著這一技術因用於監控而變得越來越有爭議,公司感到是時候做出改變,現正全力以赴進入爭議沒那麼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領域。

這個轉變是一項全面重組計劃的主題,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在上周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詳細介紹了該計劃,討論公司將優先發展GenAI,將其作為新的主要增長動力。

徐立在周二的內部信中表示重組已完成:「我們進行了一輪組織調整,以更好地應對AI 2.0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正如周三提交給香港交易所的一份文件所披露,公司戰略核心是採用「1+X」架構。在這個模式中,「1」代表商湯在基礎AI模型和雲技術方面的核心能力,這是其業務的支柱。「X」指的是針對汽車、醫療、機器人和零售等行業的定制化行業特定解決方案。

這一戰略轉變,標誌著商湯正式脫離傳統AI產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智慧城市業務,該業務備受爭議,由於在監控應用中的使用,它在西方面臨著收入下滑和審查加劇的問題。

徐立在信中沒有提到這些敏感問題,而是強調盈利能力是此次重組的長遠目標。他說:「通過這次重組,我們將把集團升級成為一個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和強勁增長潛力的組織,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投資者似對該公司之前就討論過的這一轉變不太感興趣。商湯的股價在公告後的兩天基本保持不變。但該股在上周五的交易中飆升了14%,這表明也許一些人開始注意到——並且樂於看到該公司進軍一個爭議更小、大眾市場潛力更大的AI領域。即便是在經過這一輪反彈之後,該股仍比2022年初的高點下跌了約75%。

隨著虧損持續和競爭加劇,商湯的轉變不足為奇,尤其是考慮到最近有報道稱,該公司已啓動新一輪裁員。自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作為傳統人工智能市場領導者的商湯一直在順應潮流,涉足GenAI。

官方機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4年6月底,中國GenAI用戶數量達到2.3億,約佔這個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網民的五分之一。截至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約為11億。

雖然從用戶數量來看,這個消費市場規模巨大,但商湯似乎更專注商業GenAI客戶,他們往往更願意花錢購買能為他們帶來競爭優勢的技術。

競爭激烈的領域

商湯是中國不斷湧現的以人工智能為主的初創企業之一。源自牛津大學的牛津智能,在一份白皮書中列出了全球價值最高的30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有8家中國公司上榜。

商湯由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於2014年創立,他在21世紀初開始將計算機視覺技術投入實際運用,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他兒子的相冊進行分類和整理。

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成為該公司智慧城市產品的核心,廣泛應用於攝像頭等監控系統,已被中國各地的公安系統採用。該應用引起美國政府官員的注意,他們於2019年10月將商湯列入黑名單,限制其獲得美國技術,稱其涉嫌協助與存在爭議的新疆地區有關的監控活動。

儘管如此,隨著中國廣泛利用它的技術監測感染情況、控制新冠病毒的傳播,該公司的業務在疫情期間繼續蓬勃發展。在政府推動的支出浪潮下,商湯的年收入在2021年攀升至47億元的峰值,是2018年18.5億元的兩倍多。

2021年12月,就在商湯計劃在香港上市前夕,華盛頓再次以類似原因對其實施制裁。但這一次,美國投資者被禁止持有或交易它的股票,這實際上是將他們排除在IPO之外。當時估值1,390億港元的商湯將IPO推遲了大約兩周,但最終籌集了57.8億港元。

隨著疫情結束和中國經濟放緩,政府在安全和監控方面的支出減少,導致商湯的年收入在2022年首次出現下降。到今年上半年,其智慧城市業務的收入貢獻已從高峰時的45.6%的降至不足10%。

自2022年以來,商湯科技已經從對智慧城市的依賴轉向GenAI。雖然該公司尚未正式放棄該業務,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未出現在該公司新的重組計劃中。

成立十年後,商湯仍在虧損。儘管虧損有所縮小,但預計公司至少到2026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其虧損為2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億元虧損有所減少。作為成本削減措施的一部分,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從2021年的6,114人降至6月底的4,672人。

在新架構下,GenAI已成為公司的核心業務,分為專注於不同領域的業務單元,每個業務單元都有自己獨立的CEO,以及更靈活的激勵機制和融資渠道。

商湯的GenAI轉型在過去兩年進展迅速。今年上半年,該業務的營收為10.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佔當期17.4億元總營收的60%以上。

商湯的智能汽車業務,支持自動駕駛和車內交互,是其最具前景的領域之一,今年上半年實現了1.68億元的收入,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幾乎佔總收入的10%。公司在財報中並未提及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業務板塊,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尚未產生顯著的收入。

新聞

簡訊:寶尊電商第三季度同比續虧損

電商軟件提供商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隨著核心電商服務重返盈利軌道,新興品牌管理業務虧損又收窄,第三季度營收實現增長。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營收同比增長4.8%至21.6億元,經營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1.15億元收窄至2,560萬元,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淨虧損,亦從去年同期的6,680萬元收窄至4,020萬元。 寶尊電商業務本季度實現經調整經營利潤2,810萬元,較去年同期2,980萬元的虧損成功轉盈。品牌管理業務(含在華運營Gap服裝門店)的經調整經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530萬元收窄至3,870萬元。 財報發布後,寶尊紐約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諾亞控股上季純利大增62.6%

財富管理公司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億元(約8,890萬美元),按年下跌7.4%,淨利潤達2.18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2.6%,經營利潤1.719億元,則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註冊客戶數為466 ,153人,同比增長1.3%;活躍交易客戶數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產品分銷規模達170億元,年增19.1%,其中海外產品分銷86億元,增11.2%。資產管理規模維持穩定,截至9月30 日合約管理資產為1,435億元。關聯公司投資權益變動的公允價值增加,則帶動公司淨利潤增長。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減少、保險產品分銷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國經紀交易商牌照,亦開始在各業務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術,以改善獲客能力、提高效率,進一步強化全球布局與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強健的資產負債表為未來投資提供堅實基礎。 諾亞控股港股周三早盤無漲跌,至中午休市報17.99港元,該股過去6個月累升約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緊規管 奇富業績難復舊觀

網貸服務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業績,並對全年展望轉趨悲觀,與2024 年強勁收官形成鮮明對比 重點: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淨利潤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觀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公司對全年發出悲觀指引,主因是新監管措施將壓縮其在網貸服務業務的盈利空間   梁武仁 過去一年裡,網貸服務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經歷了不少變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稱,但更關鍵的是,在監管環境收緊及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風中表現頗具韌性的奇富科技,業績開始受到明顯衝擊。 根據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報,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億元(7.31億美元),為兩年多來首次錄得收入下滑;淨利潤則按年下跌17%至14億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對餘下年度給出悲觀指引,預計第四季淨利潤最多將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況下,2025年全年淨利潤也僅能錄得約1%的增長。 這份展望與奇富科技年初時的樂觀情緒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公司公布2024 年利潤大幅增長,並預期2025年將有強勁開局。其後,公司由「啟富」更名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過加入「fin」凸顯其金融科技機構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紐約上市時,名稱是為了反映其與網安軟件公司奇虎360 的淵源。 比名稱變動更具影響的,是中國自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全新金融業監管規則。新規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強化風險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須提高借款人門檻標準,從而犧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時也需提高對潛在違約的撥備。這些要求均可能進一步壓制公司的盈利增長。 奇富科技CEO吳海生在第三季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作為行業領先者,我們一向以最高的合規標準要求自己,這次也不例外。儘管相關措施可能在短期內影響放款規模與盈利能力,但我們相信,把使用者價值放在首位,最終將會增強他們對公司的信任,並支持我們實現更具韌性且可持續的長期增長。」 這次的新規只是中國民營金融業監管連串調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幾年起,相關行業便不斷面臨持續的監管變動。這也凸顯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對的現實──中國整體金融業的監管框架正快速演進,而監管層此舉旨在防範市場過度放貸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中國經濟當前的疲弱狀態,也讓民營與國有放貸機構均面臨壓力。隨著企業與消費者收緊支出與借貸,貸方要擴展業務變得愈發困難。即便北京推出對部分消費相關行業提供利息補貼的振興措施,全國銀行貸款餘額在10月仍較前一個月大幅收縮。 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轉弱,也推升了違約風險,使得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無論監管是否加碼都一樣。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現清楚反映了這些壓力,其信貸撮合與放款總額在第三季度按年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時,逾期90天以上貸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撥備激增 隨著經營環境惡化,奇富科技的壞帳準備金大幅飆升。理論上,作為連接借款人與銀行的撮合方,公司並不需直接承擔貸款違約風險,但現實並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資本」貸款發生違約,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額償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過信託與子公司自有資金出借部分貸款,該部分信用風險由公司自行承擔。上述兩類貸款規模的同步上升,也讓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撥備。 在電話會議中,奇富管理層表示,公司會根據宏觀經濟狀況調整「重資本」貸款與無全額代償義務貸款的比例。管理層並稱,第四季度將提高後者(即無需提供全額代償保證的貸款)佔比,以降低公司的整體信用風險敞口。 當然,面臨這些逆風的並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競爭對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樣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額按年下滑,同時準備金亦增加。但與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錄得收入與淨利增長,主要受益於其積極拓展海外業務,而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領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擁有良好利潤率的公司。其採用的先進技術有效降低營運成本,而依託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的服務能力,尤其能借助與奇虎360之間的技術連結,對銀行機構相當具吸引力,使公司在與金融機構洽談定價時具有一定議價能力。 例如,奇富正將一款AI信用審批代理整合進其Focus Pro平台。這項技術可利用大量數據與大語言模型能力,在數秒內完成借款人風險評估,大幅簡化繁瑣的貸款審批流程。吳海生表示,相關功能的試運行已獲得客戶「非常正面」的回饋。 儘管如此,市場對公司最新業績的反應並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個交易日內大跌約18%。今年以來,該股已累跌逾50%,遠遠落後於恒生指數約32%的漲幅。目前公司市盈率僅2.7倍,甚至低於同樣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顯示投資者對這一整個板塊的信心仍相當疲弱,儘管多數公司在艱難環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備不少優勢,但其高度暴露於監管與宏觀經濟變動的風險,顯然讓投資者卻步,而這種局面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佑駕創新配股 折讓一成集資2億元

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佑駕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31.HK)周三公布,將配售約1,401萬股新H股,每股配售價14.88元,較周二收市價16.53元折讓10%,亦較過去五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17.3元折讓14%,配售股份佔擴大後發行股份約3.33%。 是次集資淨額最多2.04億元,約70%用於發展L4無人物流車,包括研發新一代產品、升級運營平台及拓展銷售網絡;約30%用於升級基礎研發平台,包括提升數據閉環體系的效率,高效賦能前裝,以及發展L4無人車多產品線。 佑駕創新周三開市跌2%至16.2元,股份由過去一年高位下跌近6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