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HK

雲頂新耀預告表示去年總收入將達到1.24億元至1.26億元,較2022年大幅增長868%至884%

重點:

  • 業績增長主要受惠於兩款重磅產品商業化上市,公司還預計今年將在大中華區和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陸續推出多款重磅新藥
  • 現有的12款研發管線中有10款來自授權引入,與吉利德的一次轉手交易,賺得超過3億美元差價

 

莫莉

對於採用授權引入(License-in)模式的創新藥企而言,高價引入的臨床管線能否實現商業價值,就如同賭搏一樣,考驗的是團隊的預見性與判斷力。不過,在蕭條的市場環境下,大手筆開支的授權引入已經快速降溫,投資者更期待的是真金白銀的入帳。作為該模式的佼佼者,雲頂新耀有限公司(1952.HK)正走在商業化穩步回報的道路上。

上週一,雲頂新耀發佈2023年業績預告,稱基於未經審計的初步計算,預計去年總收入達到1.24億至1.26億元,較2022年的1,280萬元大幅增長868%至884%。消息公佈後,雲頂新耀的股價在三日內大漲8.4%,顯示投資者看好其長期前景。

該公司指出,去年的業績增長主要受惠於創新型強效抗菌藥物依拉環素的上市,該藥物於當年3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4個月後即實現商業化上市。依拉環素是一種新型、全合成、廣譜抗菌藥物,用於治療多重耐藥(MDR)菌感染,俗稱「超級抗生素」。

此外,全球首個IgA腎病靶向藥物耐賦康,於2023年11月獲中國藥監局批准上市,同年12月也在中國澳門商業化上市,為該公司去年貢獻一定收入。中國是全球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作為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IgA腎病約佔35%至50%,中國約有500萬患者,而且發病年齡較輕。之前,中國IgA腎病的臨床主要用藥為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伴有嚴重感染等副作用,缺少從疾病源頭改變疾病進展的針對性治療方法。

耐賦康作為靶向腸道的黏膜免疫調節劑,是第一個針對IgA腎病疾病源頭的治療方案,填補了中國IgA腎病無適應症治療藥物的空白。耐賦康在中國人群中的臨床三期研究顯示,經過9個月的治療以及15個月的停藥觀察後,仍能減少腎功能衰退達66%,預計可延遲12.8年進展至腎功能衰竭。雲頂新耀首席執行官羅永慶表示,耐賦康去年4月在海南博鼇獲准進入樂城先行區,可供小範圍臨床使用,截至同年12月,有一千多人申請使用該項目,顯示其較大的商業潛力,羅永慶稱該藥物有望於今年第一季在中國實現商業化上市。

根據公司去年的中期財報,預計在2024年還將在大中華區和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陸續推出多款重磅新藥。去年4月,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已經受理耐賦康的上市許可申請,公司預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重磅新藥伊曲莫德(Etrasimod),以及針對尿路感染的抗生素頭孢吡肟-他尼硼巴坦(Taniborbactam),也有望在今年獲批。

在多款新藥上市之際,雲頂新耀開始著手籌建商業化團隊,主要聚焦抗感染及腎科疾病領域。截至去年中,商業團隊有約138名成員,包括銷售、行銷、市場准入、醫學事務、管道及商業卓越的員工。同時也與中國領先的多個藥品供應鏈服務提供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國藥集團、廣州醫藥集團、重慶醫藥、上藥控股等企業。

出色的選品眼光

雲頂新耀的成功背後,依託的是康橋資本強大的資本能力,現有的12款研發管線中,有10款來自授權引進。為了降低引進後無法上市帶來的資本沉沒風險,雲頂新耀在引進時已規避早期管線,選擇已經在歐美進入臨床後期的管線進行佈局。

其中,耐賦康是雲頂新耀2019年從Calliditas Therapeutics(CALTX.STO)引進的管線,以首付款1,500萬美元加上1.06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獲得大中華地區和新加坡的開發以及商業化權利。Calliditas已推進該藥物於2021年12月在美國上市,2022年7月在歐盟獲批。伊曲莫德則是雲頂新耀2017年以首付款1,200萬美元購入的新藥,這款藥物在大中華區及韓國以外的權益被跨國藥企輝瑞(PFE.US)收入囊中,去年10月已經獲美國FDA批准上市,被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列為2023年十大重磅新藥。

此外,雲頂新耀於2022年還將一款從吉利德引進的藥物Trodelvy反向授權給吉利德(GILD.US),2019年4月買入Trodelvy時,雲頂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僅為6,500萬美元,而此次轉手賺得超過3億美元差價。該交易在2023年第一季完成,雲頂新耀收到合計3.14億美元的費用,讓公司擁有更穩健的財務狀況,截至2023年中,其擁有25.4億元的現金儲備。

按預期收入計算,雲頂新耀的市銷率約為42.5倍,遠高於同屬授權引入藥企再鼎醫藥(ZLAB.US;9688.HK)的8.7倍,顯示前者頗受投資者歡迎。在去年上半年實現收入 890 萬元,到全年總收入增至最高1.26億元,顯示雲頂新耀的商業化回報增長之快。但值得留意的是,銷售啟動的同時,也意味著相關開支驟增,對於這家去年上半年仍有4.23億元虧損的公司來說,何時能實現收支平衡,仍需投資者長期關注。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寶尊電商第三季度同比續虧損

電商軟件提供商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隨著核心電商服務重返盈利軌道,新興品牌管理業務虧損又收窄,第三季度營收實現增長。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營收同比增長4.8%至21.6億元,經營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1.15億元收窄至2,560萬元,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淨虧損,亦從去年同期的6,680萬元收窄至4,020萬元。 寶尊電商業務本季度實現經調整經營利潤2,810萬元,較去年同期2,980萬元的虧損成功轉盈。品牌管理業務(含在華運營Gap服裝門店)的經調整經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530萬元收窄至3,870萬元。 財報發布後,寶尊紐約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諾亞控股上季純利大增62.6%

財富管理公司諾亞控股私人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億元(約8,890萬美元),按年下跌7.4%,淨利潤達2.18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2.6%,經營利潤1.719億元,則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註冊客戶數為466 ,153人,同比增長1.3%;活躍交易客戶數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產品分銷規模達170億元,年增19.1%,其中海外產品分銷86億元,增11.2%。資產管理規模維持穩定,截至9月30 日合約管理資產為1,435億元。關聯公司投資權益變動的公允價值增加,則帶動公司淨利潤增長。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減少、保險產品分銷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國經紀交易商牌照,亦開始在各業務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術,以改善獲客能力、提高效率,進一步強化全球布局與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強健的資產負債表為未來投資提供堅實基礎。 諾亞控股港股周三早盤無漲跌,至中午休市報17.99港元,該股過去6個月累升約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緊規管 奇富業績難復舊觀

網貸服務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業績,並對全年展望轉趨悲觀,與2024 年強勁收官形成鮮明對比 重點: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淨利潤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觀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公司對全年發出悲觀指引,主因是新監管措施將壓縮其在網貸服務業務的盈利空間   梁武仁 過去一年裡,網貸服務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經歷了不少變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稱,但更關鍵的是,在監管環境收緊及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風中表現頗具韌性的奇富科技,業績開始受到明顯衝擊。 根據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報,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億元(7.31億美元),為兩年多來首次錄得收入下滑;淨利潤則按年下跌17%至14億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對餘下年度給出悲觀指引,預計第四季淨利潤最多將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況下,2025年全年淨利潤也僅能錄得約1%的增長。 這份展望與奇富科技年初時的樂觀情緒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公司公布2024 年利潤大幅增長,並預期2025年將有強勁開局。其後,公司由「啟富」更名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過加入「fin」凸顯其金融科技機構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紐約上市時,名稱是為了反映其與網安軟件公司奇虎360 的淵源。 比名稱變動更具影響的,是中國自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全新金融業監管規則。新規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強化風險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須提高借款人門檻標準,從而犧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時也需提高對潛在違約的撥備。這些要求均可能進一步壓制公司的盈利增長。 奇富科技CEO吳海生在第三季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作為行業領先者,我們一向以最高的合規標準要求自己,這次也不例外。儘管相關措施可能在短期內影響放款規模與盈利能力,但我們相信,把使用者價值放在首位,最終將會增強他們對公司的信任,並支持我們實現更具韌性且可持續的長期增長。」 這次的新規只是中國民營金融業監管連串調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幾年起,相關行業便不斷面臨持續的監管變動。這也凸顯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對的現實──中國整體金融業的監管框架正快速演進,而監管層此舉旨在防範市場過度放貸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此外,中國經濟當前的疲弱狀態,也讓民營與國有放貸機構均面臨壓力。隨著企業與消費者收緊支出與借貸,貸方要擴展業務變得愈發困難。即便北京推出對部分消費相關行業提供利息補貼的振興措施,全國銀行貸款餘額在10月仍較前一個月大幅收縮。 借款人的財務狀況轉弱,也推升了違約風險,使得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無論監管是否加碼都一樣。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現清楚反映了這些壓力,其信貸撮合與放款總額在第三季度按年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時,逾期90天以上貸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撥備激增 隨著經營環境惡化,奇富科技的壞帳準備金大幅飆升。理論上,作為連接借款人與銀行的撮合方,公司並不需直接承擔貸款違約風險,但現實並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資本」貸款發生違約,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額償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過信託與子公司自有資金出借部分貸款,該部分信用風險由公司自行承擔。上述兩類貸款規模的同步上升,也讓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撥備。 在電話會議中,奇富管理層表示,公司會根據宏觀經濟狀況調整「重資本」貸款與無全額代償義務貸款的比例。管理層並稱,第四季度將提高後者(即無需提供全額代償保證的貸款)佔比,以降低公司的整體信用風險敞口。 當然,面臨這些逆風的並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競爭對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樣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額按年下滑,同時準備金亦增加。但與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錄得收入與淨利增長,主要受益於其積極拓展海外業務,而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領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擁有良好利潤率的公司。其採用的先進技術有效降低營運成本,而依託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的服務能力,尤其能借助與奇虎360之間的技術連結,對銀行機構相當具吸引力,使公司在與金融機構洽談定價時具有一定議價能力。 例如,奇富正將一款AI信用審批代理整合進其Focus Pro平台。這項技術可利用大量數據與大語言模型能力,在數秒內完成借款人風險評估,大幅簡化繁瑣的貸款審批流程。吳海生表示,相關功能的試運行已獲得客戶「非常正面」的回饋。 儘管如此,市場對公司最新業績的反應並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個交易日內大跌約18%。今年以來,該股已累跌逾50%,遠遠落後於恒生指數約32%的漲幅。目前公司市盈率僅2.7倍,甚至低於同樣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顯示投資者對這一整個板塊的信心仍相當疲弱,儘管多數公司在艱難環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備不少優勢,但其高度暴露於監管與宏觀經濟變動的風險,顯然讓投資者卻步,而這種局面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萬國數據押注AI新周期 在擴張與去槓桿之間找平衡

人工智能點燃中國數據中心新一輪建設潮,萬國數據一邊把資產注入REITs回血、一邊搶搭AI算力快車,但這樣的平衡能否持續 重點: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億元,按年增長10.2% 資產注入C-REIT帶來13.69億元終止合併收益,期內錄得淨利潤7.29億元   李世達 對中國數據中心產業而言,2025 年很可能會被視為一個分水嶺:一方面,人工智能訓練與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輪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國首批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讓這個向來高槓桿、重資產的行業出現新的財務工具。 這就是萬國數據控股有限公司GDS Holdings Ltd.(GDS.US; 9698.HK)的寫照,既受惠於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設,也受制於多年積累的財務壓力。 根據公司公布的最新財報,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萬國數據錄得28.87億元(4.06億美元)收入,按年增長10.2%,連續第二季維持雙位數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個月新簽訂單達7.5萬平方米,相當於約240兆瓦的新增裝機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約65%與人工智能相關。 新訂單增速放緩 這顯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驅動新一輪算力投資,但企業本身其實並未完全掌控節奏。管理層在說明會中坦言,第二季之後的新訂單步伐較前期緩慢,這意味著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會延續今年的強度。此外,續約談判仍令單位收入每月下降約3%至4%,反映出人工智能需求雖強,但傳統互聯網業務的降價壓力並未消失。 儘管萬國數據享受到人工智能點燃的需求紅利,但供給側過去幾年的高速擴張,使得承載人工智能的空間不再稀缺,談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轉折,是萬國數據今年將一批項目注入中國首批數據中心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資產總額約24億元。交易帶來約13.69億元的終止合併收益,使公司期內錄得淨利潤達7.29億元,實現由虧轉盈。 生存模式改變 但REITs的意義不在於一次性盈利,而在於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萬國數據過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貸、買地、建機房進行高速擴張,當信貸環境寬鬆時,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國信貸收緊之後,重資產模式不再具備可持續性,槓桿開始反向壓縮公司空間。REITs提供的,是一條能讓萬國數據既擴張、又不必完全依賴舉債的現金流管道,維持規模循環。 這也為公司帶來了財務結構的改善,財報顯示,淨負債與年化調整後EBITDA的比率,已從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貸成本下降到3.3%。在中國融資環境趨緊的情況下,同時降低槓桿與利息成本並不容易,這更突顯REITs對公司運作的重要性。 萬國數據的業務模式高度依賴電力供應。公司目前擁有約900兆瓦具備電力指標的土地儲備,這讓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發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項目。管理層也在說明會中點出:「具備電力指標的土地正變得極度稀缺。」人工智能確實帶來增量需求,但供給端——土地、電力、審批、建設速度,正在變得更競爭、更受政策影響。 海外數據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來伏筆。該平台在亞太與歐洲雖具潛力,但今年第三季仍錄得4.61億元虧損,短期內仍會拖累整體利潤。公司需要持續證明其開發、運營與出售資產的能力,而不僅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萬國數據市銷率(P/S)約為4.15倍,大幅低於Equinix(EQIX.US)的8.42 倍與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於仍處於重組期的世紀互聯(VNET.US)的1.99倍。這顯示儘管中國市場更為波動,但萬國數據的規模、客戶質量與資本循環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來,萬國數據在港股累升約30%,與大市相若,但過去一個月有約 7%回調,股價30.1港元較52周高位48.9港元有約四成折讓。在估值仍具折價、AI驅動需求未減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區間。作為熱門的AI基建標的,當人工智能需求維持強勁、REITs資產注入順利時,相信市場願意提高估值< 但仍須留意政策面的變化。簡而言之,萬國數據正在穿越一個全新的算力周期,隨著估值與市場預期的提升,意味著已沒有太多犯錯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