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心血管器械先行者 收入國際化無懼集採制

這家國產心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先驅,已獲得港交所批准上市
重點:
- 業聚醫療成立22年以來,已擁有逾40款獲批產品,計劃到港股集資,協助更多產品商業化
- 該公司逾八成收入來自海外,受國家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制度的打擊較小
陳嘉儀
這家醫療器械公司是國產心血管介入器械的鼻祖,也是中港融合推動醫療科技創新的成功案例,現在它要上市了。
成立於2000年的業聚醫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從事心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和製造,主要產品包括冠狀動脈(PCI)和外周血管(PTA)手術的球囊、冠狀動脈支架等,產品銷往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是唯一能在歐、美、日PCI/PTA球囊市場,與雅培(ABT.US)、波士頓科學(BSX.US)和美敦力(MDT.US)等跨國大品牌一爭長短的中國醫療器械公司。
PCI/PTA球囊主要應用於心腦血管梗塞的介入手術中,與支架同屬高耗值醫療器械。以去年銷量計算,其生產的PCI球囊全球銷量達86.6萬件,在日本PCI球囊市場排名第二,市場份額高達20%;至於在歐、美和中國排名也在前六。該公司去年9月和今年4月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惟未有進展,並於11月24日更新今年上半年業績後,第三次交表。
據港交所網頁資料顯示,業聚醫療剛於周日通過上市聆訊。該公司表示,集資所得的金額,將用於協助在研產品商業化、擴大現有產能及增強研發能力等。
業聚醫療是由在上世紀70年代率先把心臟起搏器和心臟導管技術引進中國和香港,被譽為「心血管手術教父」的錢學雄創立。他在1996年前經營心臟起搏器和心臟導管技術分銷業務,至2000年看準PCI療法開始在亞太區和國內普及,決定創辦業聚醫療,而且從一開始便堅持研發創新和全球化策略。
雖然其總部設於香港科學園,但早於2001年已在毗鄰的深圳市設立研發、產品開發及生產基地,融合兩地在研發和生產方面的優勢,同年9月已從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總合機構(PMDA)取得球囊導管的首個監管批准。
去年帳面虧損
至2005年,該公司收購專注於支架的開發及生產的Orbus Medical Technologies,獲得對方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研發中心和荷蘭生產基地,並擴大歐洲銷售網絡。2016年,現任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錢永勛從父親手上接過重任後,更致力擴展美國市場、加強市場滲透、豐富產品組合和拓展業務領域。
據初步招股文件顯示,業聚醫療是一家擁有盈利能力、可持續成長的企業。截至今年6月底,已擁有超過40款獲批產品,分別獲日本PM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中國藥監局(NMPA)等批准,在售產品包括用於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介入的導管、導絲、球囊擴張導管和創新型塗層支架等,另有約40款產品正在開發。
過去三年半,其收入整體趨勢向上,僅2020年因新冠疫情導致PCI手術數量減少,才微跌8.2%至8,847萬美元(6.25億元);翌年疫情緩和,收入隨即反彈31.6%至1.1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再上升20%至6,885萬美元。其中,冠狀動脈介入醫療器械的收入,歷年佔比都超過八成以上。
不過公司盈利與收益表現看來不同步,其中2020年的淨利潤微升1.6%至707萬美元後,翌年收入大升,卻虧損444萬美元,除了反映期內融資成本大升三倍至561萬美元外,集團解釋期內錄得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值虧損1,440萬美元,造成帳面虧損;如果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算,經調整利潤為2,135萬美元,按年大升逾兩倍。
全球分銷網絡
業聚醫療擁有由直銷和分銷組成的全球銷售網路,在日本等深耕多年的成熟市場主要採用直銷模式、在美國等新開發市場則採用分銷模式,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則兩者兼用。今年上半年,來自歐洲、中東及非洲的收益共佔24%;來自日本、亞太地區、中國境內及美國的收入,分别佔10.2%至24.9%不等,業務相當全球化。不過,隨著中國市場環境轉變,加上產品在美國獲批,後兩者佔比呈上升趨勢。
以中國市場為例,業聚醫療於2021年前交予一家由錢永勛表親持50%權益的公司獨家分銷;但國內近年推動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制度,被納入集採的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由於部分產品被納入集中採購範圍,有見分銷商可享30%至55%銷售折扣的運作模式難以持續,公司去年1月改為直銷和區域分銷商結合模式,在國內建立直銷團隊,期間積極參與集採投標,並曾中標7次,向23個省級地區醫院進行銷售。
雖然產品中標價格大降,但因節省了總代理開支,加強不受集中採購政策約束產品的營銷工作也取得成果,令中國市場收入不跌反升,佔收入比率從2019年的8.6%上升至2021年的14.7%,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升至19.3%,反映集團成功把挑戰轉為機遇。
業聚醫療海外營收超過八成,可利用國際品牌美敦力及波士頓科學來估算上市市值,兩者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4.5倍及22.5倍,取其平均18.5倍,以業聚醫療上半年淨利潤引伸到全年,預計約1,607萬美元計算,其市值可達23億港元(21億元)。且看最近港股的反彈勢頭,能否協助該公司取得更高的估值。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