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領先的加密貨幣礦機製造商打算分配更多資源用於挖礦,以應對比特幣近期的暴跌

重點:

  • 嘉楠科技首季度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多,但新冠疫情造成的干擾使其未能達到之前的預期
  • 雖然分配更多資源用於挖礦,公司的加密貨幣資產仍然只佔銷售額的一小部分

史鶴立

全球最大比特幣礦機製造商之一的嘉楠科技(CAN.US),上周公佈其首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37%,令人印象深刻。如此強勁的增長似乎相當正面,尤其是考慮到比特幣的價格在該季度一直保持平穩。不過,本季度的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4月初以來,比特幣價格已經下降了近40%。但我們稍後再談這一點。

上週四公佈最新季度業績之後,嘉楠科技的股價一度飆升21.3%,最終當日收漲7.6%。盤中交易期間走勢減弱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根據該公司之前提供的指引,投資者預計首季銷售額將增長高達300%。3月初,嘉楠科技曾表示,預計首季收入為15億元至16億元,增幅在275%到300%之間。那麼,最新公佈的業績就是未能達到預期了。

首席執行官張楠賡將收入缺口歸咎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和物流中斷帶來的越發難以預測的環境”。在討論業績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他還表示,首季度是公司傳統上的“淡季”,因為冬季北半球能源供應緊張,而且假期較多。張楠賡還警告,“現貨銷售”——通常是立即交貨的小規模訂單,將佔本季度總體銷售的“較小比例”,這主要是因為比特幣礦商們在最近的價格大跌之後正在舔舐傷口,需求低迷。

張楠賡說,如果比特幣價格仍然承壓,嘉楠科技可能會分配更多算力用於自己挖礦。今年早些時候,嘉楠科技與哈薩克的多家公司簽訂了聯合開採比特幣的協議。截至2021年底,總部設在杭州的嘉楠科技在這個中亞國家營運約1萬台礦機,在6月建立了首批挖礦業務。

比特幣價格下跌時,加密貨幣礦機製造商會積壓大量庫存,一些公司會用倉庫裡閒置的礦機自己開採加密貨幣。雖然這看起來是一石二鳥,該策略的成本也很高,因為加密貨幣採礦所需的超級電腦十分耗電,巨額電費帳單可能抵消開採的比特幣的價值,尤其是在比特幣價格較低的時候。首季度末,嘉楠科技的比特幣資產僅為710萬美元(4,730萬元),只相當於收入的一小部分。

嘉楠科技首季銷售額為13.6億元,是去年同期4.03億元的三倍多。其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調整後的淨收入增長更加強勁,從上年同期的1.43億元增長280%,至5.43億元。該季度末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4.17億美元,每季度的營運成本約為4,000萬美元,公司顯然有足夠的現金度過任何困難時期。

可終生使用的產品

張楠賡說,他看到了北美市場需求增長的巨大潛力,該公司正在那裡組建本土團隊,發展夥伴關係及提升售後服務。他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看到北美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礦商” 。加密貨幣礦商經常因耗電量大而受到批評,他們已經越來越多地轉向自建發電設施,通常使用可再生能源。

上個月在邁阿密舉行的一個跟比特幣有關的活動上,成立於2013年的嘉楠科技推出了阿瓦隆1266礦機,公司高管吹捧這款機器持久耐用。“如果你買了我們的機器,可以用一輩子……不必每年換機器或替換它們”,嘉楠科技高級副總裁陸曉明在活動上告訴媒體。

然而,與此同時,隨著比特幣價格目前處於近一年來的最低點,張楠賡說,嘉楠科技已經“動態調整了挖礦機價格,分擔客戶因比特幣價格下跌帶來的壓力”。他沒有提供具體細節,但補充說,嘉楠科技預計第二季營收將在16億元到18億元之間。這仍代表著50%左右的同比增長,儘管遠低於一季度的增長幅度。

張楠賡說,截至3月底,客戶預訂單達到17.7億元,這不包括因新冠疫情停工停產而延遲的訂單;他還說,此類訂單“處於較高水準,為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他預計,在以加息和通脹增長為特徵的宏觀經濟環境中,比特幣的波動將持續。但他又補充說,他仍然“對比特幣及其相關超級計算技術的長期前景持樂觀態度”。

自2019年11月以來,該公司的股價已經下跌了逾65%,週二最新收盤價為2.98美元。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下降,導致公司出現淨虧損,2019年是因為比特幣價格暴跌,2020年則是因為新冠疫情。中國在2021年年中對能源密集型的比特幣開採和交易的重拳出擊,更是雪上加霜,導致嘉楠科技等中國公司面臨監管不確定性。

與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一樣,嘉楠科技也因其中國出身,而受到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關注。該公司的審計方畢馬威的中國子公司,被中國法律禁止與美國的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分享審計記錄,這使得嘉楠科技不符合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如果嘉楠科技及其許多處於類似情況的中國同行不能遵守規定,就面臨著從美國股市退市的風險。5月初,嘉楠科技稱“正在積極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以保護利益相關人包括股東的利益……並努力保持在納斯達克的上市狀態”。

就在去年6月,嘉楠科技的股價還有相對較高的往績市銷率,超過了11倍。但隨著股價下跌約三分之二,而且銷售額飆升,這個數字已跌至0.73倍。相比之下,中國的加密設備製造商億邦國際(EBON.US)的市銷率為2.57倍,而中國的加密礦商第九城市(The9 Ltd. NCTY.US)的市銷率為1.23倍。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AI技術賦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視頻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355.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億元。 期內平均日活躍用戶超過4.16億,同比升2.1%,每位日活躍用戶平均線上營銷服務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線上營銷服務收入按年升56.6%至201億元,主要是借助AI技術,持續升級線上營銷投放產品。其他服務增加41.3%至59億元,主要是由於先進的AI技術及卓越的產品性能帶動。至於直播業務,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億元, 周五快手開市升2.5%報65.1港元,公司過一年股價從高位回落3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uine Biotech

對賭協議壓頂之下 真實生物三闖港交所

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重點: 2024年9月,真實生物收回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00.5萬元    莫莉 曾幾何時,新冠藥物研發企業是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行業熱潮迅速降溫,這些曾經依賴「明星特效藥」光環的企業紛紛面臨嚴峻的轉型考驗。在這股寒流中,曾憑借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嶄露頭角的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真實生物曾於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兩次遞表,均未能在半年內通過聆訊。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實生物的上市闖關堪稱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真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治療病毒感染、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製造核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擁有五款候選管線,核心產品是首款獲批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以及其餘四款尚處於臨床前期的管線。隨著新冠疫情平息導致相關藥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實生物正致力於開發阿茲夫定的聯合療法,希望將適應症拓展至肝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茲夫定在2022年7月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治療新冠,一直面臨臨床研究時間短、數據不透明、療效不顯等一系列質疑。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附條件批准要求,阿茲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以充足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換取正式批准,否則阿茲夫定的藥品註冊證將在2027年被被撤銷,屆時將退出市場。真實生物在申請文件中透露,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臨床研究報告。 即便阿茲夫定獲得正式批准,真實生物銷售額的大幅滑坡趨勢也難以逆轉。申請文件顯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2.38億元和1,653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92%,這一斷崖式下滑主要源於與復星醫藥終止合作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大幅減少。 2022年,真實生物曾與復星醫藥達成商業化合作,由復星醫藥產業獲得阿茲夫定在內地的獨家商業化權利,2023年和2024年真實生物的營收絕大部分由這筆合作貢獻。但是,2024年9月,真實生物與復星醫藥產業終止合作,收回了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公司選擇聘用經銷商進行銷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實生物已與74家經銷商訂立經銷協議,但是轉型效果遠不及預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財務狀況嚴峻 真實生物的盈利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4004.2萬元和1.65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5萬元,較2024年底的1.38億元大幅減少。 研發投入也因資金壓力被迫收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和5,405.2萬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實生物的資產總值減流動負債為負9.84億元,顯示公司面臨嚴重的短期償債壓力。 真實生物面臨的最大壓力來源於即將到期的對賭協議。申請文件披露,公司於2021年和2022年完成兩輪融資,累計募資7.13億元。這些融資帶來了附帶贖回權的對賭條款,若真實生物上市申請被駁回或是或自首次遞表後47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購優先股。真實生物首次遞表時間為2022年8月,至今已過去近40個月,這意味著公司僅剩7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輪融資後,真實生物的投後估值曾高達35.6億元。但是,在核心產品營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線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需要持續的大額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真實生物恐怕難以維持高估值。在若此次無法成功上市,真實生物還將面臨巨大的贖回資金壓力。資本市場是否會為一家營收下滑、虧損持續、現金流瀕臨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買單,仍是未知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etary fiber

無糖時代的「隱形配方」 膳食纖維走上中國餐桌

隨著全球體重管理、腸道健康與慢病防控需求增長,膳食纖維市場迎來高速擴張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國,已成為最大消費市場    頭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為新消費時代關鍵詞之際,膳食纖維正由過去被動攝入的基礎營養成分,躍升為主動選擇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無糖飲料、早餐穀物、代餐粉及膳食補充劑等產品中快速普及,成為食品創新與功能食品定價的重要標籤。 業內普遍認為,膳食纖維作為被營養學界補充認定的「第七類營養素」,在體重管理、血糖控制、腸道菌群維護等多重健康機制上的科學證據愈加明確。其吸水膨脹的特點可增強飽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纖維經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調節腸道微生態,使其在代謝健康議題日益受關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膳食纖維市場銷售額達到5.14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擴張至10.0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10.03%。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慢性病預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創新加速,以及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消費意識變化。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膳食纖維消費市場。儘管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25至30克膳食纖維,但中國居民平均攝入量仍明顯不足,存在顯著「攝入缺口」。龐大人口規模疊加健康消費意識崛起,使膳食纖維成為食品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國膳食纖維產業產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業正加速擴產布局,例如有企業建設年產3萬噸可溶性膳食纖維項目已正式投產,反映市場預期的增長趨勢。 從產業結構看,膳食纖維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澱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產品,受玉米、甘蔗等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中游為關鍵生產環節,有望憑技術迭代實現成本下降和顆粒品質提升;下游則與食品、飲料、乳製品、烘焙食品與保健品密切相連。 可溶性膳食纖維應用擴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因口感較佳、配方適配度高,更受飲料及乳製品企業青睞。在乳酸菌奶中作為活性菌營養源,並用於提升口感;在高纖飲品中提高穩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長貨架期、改善結構性,應用持續擴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業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纖維產品,代餐及輕食品牌亦強化「添加膳食纖維」作為價值賣點,顯示其功能化特徵正重塑配方邏輯及產品溢價能力。 業內預測,未來膳食纖維將從基礎營養補充走向系統健康管理,在體重和血糖管理、腸道微生態調節及免疫功能增強等方面形成更明確的功能定位。隨著精准營養、老齡化營養和慢病預防的市場需求上升,「膳食纖維+功能食品」有望成為食品工業新一輪競爭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纖維賽道具有明確的長期邏輯:需求增長確定性強、應用領域擴展快速、產業鏈技術迭代驅動降本,但同時也面臨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行業競爭加速等挑戰。 在健康理念全面轉向「預防大於治療」的趨勢下,膳食纖維被視為繼蛋白質、益生菌之後最有潛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為食品行業通往千億級藍海的關鍵增長曲線。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賺67%

內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運營商看準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動回暖及商業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錄得顯著增長。期內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億元,淨利潤按年增67.2%至7.75億元(1.1億美元)。期內,來自企業客戶的線上招聘服務收入為21.47億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務收入(主要為向求職者提供的付費增值服務)為1,640萬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釋,減少主要源於對部分增值服務的優化,精簡了相關功能,以增強平台黏性並推動生態系統的長期發展。 期內付費企業客戶數達680萬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戶(MAU)達 6,380萬,亦按年增10%。創辦人兼CEO趙鵬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術在產品及運營中的應用,持續改善求職者與用人企業體驗,並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預期,2025年第四季度總收入介乎20.5億至20.7億元,增加12.4%至13.5%。 業績公布後,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報20.79美元。公司股價今年累升約5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