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u Catering seeks to boost performance for a successful IPO

近日兩家內地撈麵連鎖店傳出來港上市的消息,涉及集資3億美元,其中一家是以「中式藥膳養生麵」作招徠的和府撈麵,這是否意味受疫情肆虐的內地餐飲業已經走出谷底

重點:

  • IFR引述消息指,和府撈麵最快今年在港上市,計劃集資最多2億美元,另一家遇見小面亦擬集資1億美元
  • 受疫情影響,和府撈麵於2020至2022年間曾經虧損共7.16億元,但去年門店營收大幅改善,同比增長超過五成

    

羅小芹

據財經期刊IFR引述消息指,中式餐飲連鎖店江蘇和府撈麵管理有限公司擬最快今年在港上市,集資1至2億美元(約7.13至14.3億元),目前正在與華泰國際合作,預計將有更多投行加入包銷隊伍。另外「遇見小面」,據報公司擬集資1億美元,並正與投行洽談上市事宜。

和府撈麵擬在港上市的消息曝光前,其實體店進駐銅鑼灣羅素街地面商鋪,之前為國際名店PRADA(1913.HK)旗艦店門面的消息亦被廣泛報道,顯然是為香港上市先行造勢,當中和府撈麵的呎租水平成為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

資料顯示,在2013年零售業最風光期間,PRADA不單租用地下,更涉及1及2樓,面積達1.5萬平方呎,月租曾高見900萬港元,相當於呎租約600港元。

如今香港零售業正處於寒冬,有業內人士估計,和府撈麵的舖位月租約30萬元,只租地下一層,樓面1,576平方呎,呎租約190港元。雖然租用樓面與呎租都今非昔比,但兩者業務都有共通點,PRADA是奢侈品名店,和府撈麵則以高品位麵食作招徠。

獨樹一幟做養生麵

和府撈麵於2012年由李學林成立,他在手機零售業打拼十年,後因賣機生意逐步式微而套現離場。在跨界投身餐飲業前,他花了兩年時間走遍大江南北,嘗試各地美食,最後決定開設一家撈麵館,不以地方風味招徠,反而主打「藥膳養生麵」。經過多年經營,截至2023年底,和府撈麵門店遍布全國80多個城市,擁有直營門店超過500家,會員數量超2,000萬。

李學林提倡的中式高端慢餐飲文化,與麵食的快餐屬性有點格格不入,特別是三年疫情下來,內地經濟下行,消費者對餐飲價格異常敏感,但其撈麵及湯麵的價格每碗仍以30多元起,主打菜式包括草本豬骨湯雪花豬肉麵。

相比於街邊小館,和府撈麵的用膳環境無疑較佳,食品及服務素質也做到標準化,但是價格偏高,和府撈麵人均消費價格為41.36元,性價比不足,令公司競爭力處於弱勢。

去年7月絕味食品(603517.SH)在回覆上交所監管函時發布了一則公告,無意中披露其於2015年10月投資了和府撈麵,並順道將和府撈麵於2020年至2022年的財務表現一併曝光,三年營收分別為11.1億元、17.3億元與14.6億元,分別虧損2.06億元、2.11億元及2.99億元,累計虧損達7.16億元。

據天眼查的融資信息顯示,2016到2022年,和府撈麵共拿到6輪融資共16.5億元,估值約70億元,最近一筆融資是在2022年8月,來自虎童基金,具體交易金額未披露。早於2021年7月,媒體報道和府撈麵完成近8億元E輪融資,據稱是國內連鎖麵館行業的最高融資記錄。

和府撈麵持續的虧損讓投資方憂心忡忡,尤其是麵館業務正處於快速擴張期,李學林需要重新思考價格策略。

調整價格搶市場

去年和府撈麵通過價格分層實現降價效果,麵食價格覆蓋25至108元區間,特別放大了30元以下的產品矩陣,價格總體降幅約30%。目前紅燒牛肉麵的售價為29元,而相當一部分麵食的會員價也都控制在30元內。

和府撈麵調整價格策略,本身有著市場原因。根據紅餐大數據顯示,2022年西式快餐的人均消費在40元以下的消費者佔比超過九成,20元以下的消費者佔比為63.5%,比2021年增加0.4個百分點,人均消費在20至40元區間的消費者佔比為28.7%,比2021年增加2.1個百分點。消費者對價格敏感也體現在其他大眾化的餐飲類別上。

和府撈麵在調整價格後,去年銷售額同比增長高於50%,公司並落實一系列結構性降本措施,為進一步降價促銷提供堅實的支持。譬如,其數字化管控水平已深入每家門店,甚至細緻到煮面水溫監測,後台運營成本因此比過往下降三至四成,另門店房租等成本亦在受控,盈利能力亦相應提升。

和府撈麵尚未披露其招股申請文件,故未清楚其最新財務狀況。不過,去年底和府撈麵宣布開啟「找朋友、出海去、向下沈、深布局」集團戰略,向2,000家和府撈麵和1,500家阿蘭家的目標邁進。另一方面,和府撈麵會以香港為橋頭堡,去到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探索全球市場的可能性,已經反映和府撈麵為了向資本市場衝刺,正調整其高端品位的市場策略,希望以高效經營及國際業務的賣點來吸引投資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華為第三季度痛失中國智能手機王座

國際數據公司(IDC)周三發布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陷入頹勢的華為在中國市場痛失桂冠,而東山再起的蘋果(AAPL.US)公司憑借iPhone 17的熱銷實現排名躍升。IDC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市場的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0.6%至6,840萬台。 華為市場份額從第二季度的18.1%跌至第三季度的15.2%,排名從榜首滑落至第三。競爭對手vivo以17.3%的市佔率佔據首位,其第二、三季度市場份額持平。蘋果是期內少數實現份額增長的企業,最新季度市佔率提升1.9個百分點至15.8%,使其從上一季度的第五位躍居本季度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躋身前六的還有市佔率10%的小米(1810.HK)、9.9%的OPPO及9.8%的榮耀。六大頭部品牌中,僅蘋果與OPPO在最新季度實現同比銷售增長。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思考樂教育折讓13%配股籌2.4億港元

課後教育服務提供商思考樂教育集團(1769.HK)周三公布,向超過六名獨立第三方發行合共1.1億股新股,相當於擴大後股本16.3%;每股作價2.2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折讓13.04%,認購總額2.42億港元。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將用於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體驗,包括課程開發與教學設施升級,並用於與主要業務相關的人工智能項目,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思考樂教育是中國華南地區的民辦教育提供商,主要提供美術、體育、繪畫、表演等通識教育課程及課後托管服務。今年上半年,思考樂錄得收入約4.39億元,按年上升10.1%;淨利潤6,293.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3.9%,毛利率34.3%,下降約10個百分點。 公司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3.01港元,升18.97%。近半年累跌約4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接特斯拉訂單股價爆升 三花智控直斥傳言不實

製冷元件製造商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50.HK,002050.SZ)周四發公告,澄清市場傳聞公司獲得機器人大額訂單的消息。公司直指傳言不屬實,也未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於今年10月15日亦沒有接受任何媒體採訪。 本周三市場有網絡消息傳出,特斯拉研發中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計劃,向三花智控訂購線性執行器,總值達6.85億美元。消息傳出後,三花智控在香港的股價大升13%,成交量較周二倍翻,A股更急升10%而漲停板。 三花智控今年7月才在港上市,股價在短短三個月內一度急升逾倍,至近日股價略回軟,但仍較上市價22.53港元高出66%。 周四公司開市跌5%報37.54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Care licensing deal

宣布20億美元對外授權合作 諾誠健華股價為何大跌?

交易對手Zenas是一家成立於2019年11月的臨床階段的全球生物制藥公司,市場擔憂Zenas能否兌現奧布替尼的海外研發承諾並承擔後續巨額付款 重點: 首付款比例偏低是市場擔憂的首要因素,3500萬美元的現金首付款在整體交易規模中僅佔1.75% 這並非是奧布替尼首次對外授權,曾在2023年被跨國藥企渤健「退貨」    莫莉 醫藥行業的BD交易歷來被資本市場視為重大利好,因其不僅能帶來即時現金收入,還能為後續研發管線注入支持。然而,近年來市場對這類交易的評估日趨理性。2025年10月8日,創新藥企業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9969.HK,688428.SH)在A股長假結束前宣佈了一項對外授權協議,潛在總交易金額超過20億美元,然而市場反應出人意料: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內,諾誠健華港股股價累計重挫約21.8%。 根據諾誠健華以及交易對手美國Zenas BioPharma Inc.(ZBIO.US)的公告,諾誠健華向Zenas轉讓BTK抑制劑奧布替尼的多發性硬化全球獨家權益,以及該藥物在非腫瘤適應症的大中華區和東南亞以外的商業化權益,除此之外,以及兩項臨床前管線的權益。作為回報,諾誠健華有望獲得的首付款以及開發、監管和商業里程碑付款潛在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這一數字看似可觀,但細究條款實則另有玄機。 根據協議,Zenas將向諾誠健華支付的首付款,真正在交易達成時支付的首付款現金僅有3,500萬美元,另外的6,500萬美元為近期里程碑付款,再加上Zenas的700萬普通股股票,以10月7日收盤價20.85美元計算,這部分股票價值約為1.46億美元。剩餘的超過17億美元則全部依賴於未來的研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這些款項能否到手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資本市場對這筆交易的反應異常冷淡,首付款比例偏低是市場擔憂的首要因素,3,500萬美元的現金首付款在整體交易規模中僅佔1.75%,遠遠低於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的平均水平。交易對手的實力則是市場的另一重擔憂,Zenas成立於2019年11月,是一家臨床階段的全球生物制藥公司,2024年9月才登陸納斯達克,2025年上半年,Zenas營收僅為1,000萬美元,淨虧損8,579.60萬元,Zenas能否兌現奧布替尼的海外研發承諾並承擔後續巨額付款存在一定風險。 奧布替尼曾遭「退貨」 這次BD交易中的核心奧布替尼,是諾誠健華的支柱產品。奧布替尼作為國內首個且唯一獲批針對復發或難治性邊緣區淋巴瘤適應症的BTK抑制劑,獨家產品優勢明顯。在血液腫瘤領域,奧布替尼共獲批三項適應症,且均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2025年上半年,諾誠健華收入同比增長74.3%,達到7.3億元,主要歸功於核心產品奧布替尼的持續放量,其銷售額達到6.37億元,同比增長52.84%。 這並非是諾誠健華首次就奧布替尼進行對外授權。2021年,諾誠健華曾將奧布替尼的多發性硬化等適應症授權給跨國藥企渤健(BIIB.US),獲得後者一次性支付的不可退還和不予抵扣的首付款1.25億美元。相比之下,此次從Zenas獲得的現金首付款金額明顯較少。 然而,2023年2月15日,渤健決定為便利而終止(Terminate for Convenience)雙方達成的上述合作和許可協議。渤健與諾誠健華均未披露終止合作的具體原因,但諾誠健華表示,會繼續「加速推進奧布替尼作為潛在同類最佳BTK抑制劑在多發性硬化症(MS)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全球臨床開發。」 目前,諾誠健華已於2025年第三季度啓動針對原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PPMS)的III期臨床試驗,並預計於2026年第一季度啓動繼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SPMS)的III期臨床試驗。 諾誠健華管理層在10月9日的業務交流會上曾強調,公司將繼續積極推進更多產品通過多種形式走向國際化,並表示「BD是公司未來三年的重中之重」。此次與Zenas的合作,已經是諾誠健華在2025年內的第二次出海BD。今年1月,諾誠健華與康諾亞(02162.HK)將共同開發的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ICP-B02)在部分領域的權益授權給美國Prolium公司,將獲得最高5.2億美元的總付款以及Prolium的少數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諾誠健華在BD交易中選擇了「保留核心權益,出讓非核心權益」的策略,保留了奧布替尼在腫瘤領域的全球獨家權利,以及在大中華地區和東南亞地區非腫瘤領域的權利。目前,諾誠健華的市銷率約為16倍,另一間因BD而股價震蕩的創新藥企業榮昌生物(688331.SH;9995.HK)的市銷率約為21倍。這筆交易可以成為諾誠健華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還是又一次曲折之旅,唯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