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AS.US

這家雲服務供應商的價值一度高達80億美元,但在發生會計醜聞後,其市值已大幅度下降

重點:

  • 由於未提交最近兩份年度報告,紐交所認為容聯雲不適合上市,該公司決定提出上訴
  • 這家雲服務供應商已經聘請了新的外部審計師,因為其前任會計師在2021年發現了約3,000萬元的虛構銷售

 

陽歌

在我們開始新的一周時,雲服務公司容聯雲通訊(RAAS.US)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說明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正如何面對更嚴格的監管。上周,由於自2021年第三季以來沒有發佈任何新的財務報告,容聯雲的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主板被暫停交易兩天。

該股週五恢復了場外交易,不出所料,當日就立即損失了38%的市值。在週五的交易中,該股曾經大挫90%,然後反彈,表明部分投資者可能仍看到該公司的一些價值。

這公司的困境,可以追溯到2021年第四季首次曝光的會計醜聞,市場正注視它是否能夠度過這次退市難關,並捲土重來。事實上,中國咖啡連鎖營運商瑞幸咖啡(LKNCY.US)曾在2020年被揭露出更大的醜聞,在對其商業模式和管理層進行全面改革後,最終成功回歸。

容聯雲在某些方面與瑞幸不同,稍後我們會詳細解釋一下。儘管如此,對風險有很大興趣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該股仍是可造之材,如果它最終能把問題修正,可能會強勢回歸,而它現在正努力這樣做。

首先,我們來看看容聯雲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短暫歷史,在會計醜聞爆發並迅速下墜之前,它曾以爆炸性的方式開始。該公司於2021年2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籌集了可觀的3.2億美元(22.5億元),使其成為中國公司在紐約的最後一次大型上市。由於幾個監管因素,新的IPO在該年中段幾乎完全停止。

該公司一年前披露其當時的審計師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KPMG Huazhen),在發現了2021年第二和第三季報告中虛增收入的欺詐證據之前,繼續發佈了四個季度的報告。該公司進行了調查,並在去年9月的報告表明,這種收入膨脹確實存在。

具體而言,該公司稱其2021年第二季的收入被誇大了1,160萬元,而第三季的收入被誇大了1,780萬元。從百分比來看,這個幅度相對溫和,相當於這兩個季度整體收入約4%和6%。相比之下,瑞幸報告的虛假收入,佔其受影響時期的總收入的比例要高得多。

儘管如此,這種欺詐行為還是嚇壞了投資者,並使容聯雲的股票陷入下跌漩渦。在上週五的拋售之後,該公司的市值只有1.18億美元,與它上市時大約80億美元的價值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據我們對其2021年收入的估計,該股現在的市銷率為0.8倍。它並非很高,但對於一家在場外交易的公司來說,仍然是令人驚訝的高價,而且它返回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的機會有限。

如何入手?

我們接下來將看看欺詐行為被揭發後,該公司發生了什麼事、它需要做什麼來使自己重新符合紐交所的上市規則,以及它成功的機會有多大。

該公司需要提交三份已經過了截止日期的報告:2021年和2022年的年度報告,以及2022年上半年的報告。容聯雲表示,它可以在6月1日前對紐交所關於該公司「不適合上市」的決定提出上訴,並表示它打算努力抵抗除牌命運。

該公司似乎確實打算努力提交報告,因為它正在尋找核查這些報告所需的外部審計師。畢馬威華振在發現欺詐行為後,結束了與容聯雲的關係。之後,該公司最初在去年7月聘請了一家名為Yu CPA的小型公司,然後與該公司分道揚鑣,並在今年2月委任HKCM會計師事務所為其新的審計機構。

對於像容聯雲般的「燙手山芋」,這種審計師跳槽現象並不意外,因為它提交的任何財務報告,都將無可避免地受到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根據去年與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簽署的信息共享協議,美國監管機構將有更大的權力來審查其報告,以便更好地獲取這家中國公司的會計記錄。

就營運而言,根據其2021年第三季的最終財務報告,容聯雲看起來是一家在高增長領域的公司。該季度其收入增長44%,達到2.76億元,儘管減去後來報告的欺詐金額後,該數字將降至約2.65億元。然而,該季度它損失了1.12億元,比一年前的9,390萬元損失略有增加。該公司表示,當時它有12,244名活躍客戶,包括219個大型企業客戶。

自欺詐行為被揭露以來,該公司已採取補救措施,包括關閉作為欺詐源頭的部門,以及解僱或懲戒相關責任人。該公司表示,調查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知悉欺詐活動,而且該公司的網站顯示,這兩名高管仍在其崗位上。這是容聯雲與瑞幸的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後者在其欺詐行為被揭發後,已開除了兩名高管,並對其他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整頓。

那麼,容聯雲未來將何去何從?基本上,該公司似乎已經找到了審計機構,願意幫助它提交必要的報告以維持上市地位。它也處於一個相對熱門的行業,並且有一個相當大的客戶群,據推測他們並沒有被欺詐事件嚇跑。至於反對它繼續上市的主要觀點,是其醜聞前的領導團隊繼續存在。

但是,如果市場相信該團隊真的不知悉欺詐行為,而欺詐行為的規模相對較小,對於任何對風險有很大偏好的投資者來說,該公司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潛在賭注。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開店愈多投資愈重 新氧科技暫難靠「輕醫美」翻身

醫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積極拓展「輕醫美」實體診所後,營收雖持續成長,但其傳統平台業務快速萎縮,拖累整體盈利能力 重點: 在開出首家「輕醫美中心」僅兩年後,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來自快速擴張的連鎖診所業務 即使診所收入於本季度錄得三倍增長,公司另一半核心業務卻大幅下滑,最終導致季度錄得淨虧損   譚英 在中國快速變動的美妝市場,短短數年往往就像過了一個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從原本專注美妝社交與電商的平台業務,轉型為經營全國最大規模的「輕醫美」診所連鎖。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這一轉型讓公司持續出現虧損,外界也開始質疑其「雙軌業務模式」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新氧科技於2023年8月在北京總部開設首家自營診所,並此後迅速擴大布局。根據創辦人兼董事長金星的說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擁有42家輕醫美中心,其中一家為加盟門店。 金星稱,這也讓新氧科技成為全中國規模最大的輕醫美連鎖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達成50家門店的目標。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長期規劃,未來8至10年內要在全國開出1,000家門店。 他表示:「未來我們會在嚴謹的策略下繼續擴張醫美中心網絡,並透過更高標準的運營系統及更深的品牌價值,推動健康、可持續的增長。」他補充,新氧科技的新診所截至9底已累計服務約60萬人次。 這場轉型顯然正以極快的速度推進,但並非沒有代價。隨著新氧科技的線下診所開始貢獻營收,公司昔日的核心業務──為醫美消費者提供的線上社群與內容平台──卻持續流失動能。 投資者似乎認同這場轉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買單。儘管新氧科技的股價自今年初以來已累計上漲逾兩倍,但公司公布最新業績後的四天內,股價又下跌了23%,距離7月中創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發了約一半市值。 公司未來走向,將決定投資者對其估值的態度。在第三季度的總收入中,來自其線下診所的醫美服務收入達1.84億元,同比大增305%。但舊有線上社群的資訊與預訂服務收入卻下降34.5%至1.17億元;此外,醫療產品與維護服務收入亦下滑25%至6,700萬元。 加總各項業務後,新氧科技本季度錄得總收入3.8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72億元增長4%。 隨著新診所開業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萬元淨利轉為虧損6,430萬元。現金儲備也下降約四分之一,從2024年底的12.5億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億元。不過,以目前連鎖擴張的速度而言,這樣的現金消耗也在預期之內。 線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當前的轉型軌跡,有必要回顧其發展歷史。2019年上市時,新氧科技仍是一家電商平台,用戶可在平台上搜尋並預訂醫美服務,連接全國 300個城市、約6,000家醫美服務機構,活躍用戶超過100萬人。 新氧科技於2013年成立時,本質上是一個整形美容相關的線上社群。2014 年,公司開始與醫美醫院與診所合作,正式切入電商領域。醫美機構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透過平台投放廣告、獲得預訂流量,新氧也從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開始銷售肉毒桿菌、玻尿酸等「注射類」醫美產品。董事長金星的母親是整形外科醫師,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臉針、植髮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經驗。 金星創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讓人們能更輕鬆找到醫美手術與相關產品的資訊,尤其當時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消費者對醫美服務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購了醫院用醫療產品製造商武漢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產品與武漢奇致的醫療產品,已成為公司一項獨立且規模可觀的收入來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業務結構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賴新氧平台導流、並為此付費的獨立醫師與診所,如今卻與新氧自營診所形成直接競爭。從長期來看,這無疑是一項負面因素,因為這些獨立從業者可能會對於與一個「同時身兼競爭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猶豫。 但自營診所相較於與第三方合作,亦具備明顯優勢──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標準掌控服務品質。過去數年,中國醫美行業出現大量小型診所,其中不少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也因此成為監管部門整治的主要對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隨著我們提高門店密度,並將價格向韓國市場靠攏,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國內接受這些醫美療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價,主要靠大規模採購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壓低行銷成本。 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龐大且增速迅猛,其滲透率仍低於韓國、美國、巴西與日本。畢馬威(KPMG)最新報告預測,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3,115億元,成長至2030年的1.3萬億元,幾乎擴大三倍。其中約38%屬於非手術類醫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細分市場。去年新進入醫美市場的消費者中,56.9%為21至30歲,另有22%介於25至31歲之間。 隨著業務重心從線上服務轉向線下診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競爭訂單導流與預訂類服務。但公司同時也面臨新對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購北京知名麗都醫院,並與醫美公司普門等合作開發新產品。即便今年股價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銷率(P/S)約為1.45,仍略低於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過去的核心業務告別,未必是壞事;今年股價的大幅上漲顯示投資者多半對此方向表達認可。然而,從線上平台轉向更重資本、管理更複雜的線下診所領域,過渡過程勢必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