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8.HK BABA.US
Alibaba International announces new financials

在按計劃進行融資之前,阿里旗下的國際業務部門最新季度業績持續改善

重點:

  • 截至9月的季度,阿里國際營收大幅增長,EBITA虧損收窄,首席執行官蔣凡將其歸因於旗下全球電商業績不斷改善
  • 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在最新財報中表示,運營著多家全球電商平台的阿里國際正在「為外部融資做準備」

    

余特莉

上週四,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BABA.US;9988.HK)公佈最新財務業績時,集團自2014年上市以來首次派息和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分拆計劃的消息,佔據了諸多媒體頭條。

而在這些引人注目的消息之外,作為公司的國際電商業務,阿里巴巴國際數字商業集團(阿里國際)取得了自3月以來的最好業績表現。此前阿里集團宣佈分拆計劃以釋放股東價值,這一戰略似正對阿里國際產生正面效應——與其他兄弟業務一樣,該集團現在獨立運營,並試圖在快速發展的全球電商格局中擁有靈活身段,與全球巨頭,以及區域公司和本土企業一較高下。

雖然阿里國際的定位使其與國際市場的參與者直接競爭,但也因此而有別於其他兄弟部門——隨著國內消費者和企業都變得更加謹慎,國際化可能對它更加有利。

阿里國際在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都有佈局電商業務。主要包括:東南亞B2C平台Lazada,直接連接消費者與中國商家的全球B2C市場的AliExpress,總部位於土耳其的歐洲市場領導者Trendy和西班牙的Miravia,以及側重南亞市場的Daraz。此外,還有服務全球B2B市場的阿里巴巴國際站 (Alibaba.com)。

阿里巴巴集團最新季報顯示,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阿里國際錄得營收33.6億美元(24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其零售業務再次成為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動力,營收增長73%至26億美元,佔阿里國際總營收的四分之三。它沒有公佈旗下各平台的收入數據。其B2B業務增長9%,達到7.58億美元(55.33億元人民幣),其首個幫助商家加強全球商務管理能力的人工智能工具,在其中也做出了貢獻。

阿里國際首席執行官蔣凡表示︰「阿里國際在一個不確定的國際市場環境中,繼續保持了快速的增長,這些進展來自於我們堅定地聚焦全球客戶價值的創造,並通過產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升級、供應鏈服務提效等不斷提升客戶價值。」蔣凡也是為母公司的各項業務制定主要戰略的核心成員之一。

阿里國際旗下各零售平台的整體訂單同比增長約28%。Lazada取得較去年同期兩位數的訂單增長,Trendyol的訂單增長也頗為強勁,同時憑借產品採購能力和供應鏈優勢,它還進一步擴大了在土耳其以外的業務版圖。AliExpress也在取得顯著增長的韓國等新興市場樹立起顯著的影響力。

本季度的主要增長推動因素,來自AliExpress新推出的跨境服務「Choice」。AliExpress於2023年初推出該項目,大大提升了該平台的競爭力。在AliExpress覆蓋的100個國家中的大多數地方,消費者購買帶有「Choice」標籤的商品,AliExpress用戶無需會員資格,即可享受從中國包郵的服務。服務還在超過15個國家提供免費退貨和送貨保證,以及更高的商品折扣。

「AliExpress已經從純平台的跨境模式,升級成為提供更多供應鏈服務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平台大幅簡化了商家經營的複雜度,能夠讓更加多元的商家進入平台。同時平台負責全鏈路的消費者服務,並大幅提升了物流時效、客服、退換貨服務等,讓消費者體驗比過去有明顯提升。」蔣凡說。

尋找協同效應

雖然阿里打算讓每項業務都獨立發展,但各不相同的「兄弟姐妹」要如何繼續合作還有待觀察。正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在公司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所強調的:「在很多地方,阿里巴巴不同的業務彼此之間有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具有高度的戰略性。」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阿里國際與菜鳥的緊密合作,後者是阿里的物流業務,也將被分拆出去。

Choice項目在今年9月也開始跟菜鳥緊密合作,在幾個選定的歐洲國家推出跨境訂單「5日達」,公司表示這比行業標準快30%。這樣的速度是通過簡化配送鏈的各個環節來實現的,包括取件、長途運輸、海外配送和最後一公里配送。配送時間縮短是該季度AliExpress訂單量大幅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阿里國際也在向海外輸出母公司的「雙11」購物節,後者已成為網購的一大催化劑。阿里國際表示,在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的不同地區提供更快的送貨服務,有助吸引顧客在今年的雙11活動期間(AliExpress雙11活動時間為11月11日至17日)使用AliExpress。

淨收入方面,由於Lazada和Trendyol利潤率的提高,阿里國際季度調整後的EBITA大幅收窄至虧損5,300萬美元,約為去年同期虧損1.03億美元的一半。Lazada進步明顯,主要是通過變現能力提升來減少每筆訂單的虧損,而Trendyol則憑借變現能力和運營效率的提高而繼續保持盈利。

阿里巴巴集團始終在強調全球化是其關鍵戰略之一,阿里國際將繼續引領這一努力。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詳細介紹了阿里國際的發展計劃,並指出隨著公司滲透率的提高,國際市場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吳泳銘表示,構建全球領先的高效數字化物流網絡、投資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增強用戶體驗、賦能大量商家「真正實現從本地到全球的飛躍」,將是阿里國際未來的核心戰略。

作為戰略重點的一部分,阿里國際在本月早些時候宣佈,推出首個AI Suite 「Aidge」,將其全新人工智能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能力對外開放測試,此舉大大加強了阿里國際對從事跨境業務商家的吸引力。「Aidge」開放的功能,包括多語言的內容本地化、搜索引擎優化和客服支持等。這些新工具最終可幫助公司降低運營成本,為進一步增長創造更大潛力。

實現這樣的增長機會可能需要巨額投資,根據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佈的財報,阿里國際「正在為外部融資做準備」。財報沒有給出時間表或其他細節,但毫無疑問,阿里國際希望在大環境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其強勁的業績能在合適的時機吸引到新的投資者。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債務壓力揮之不去 希教國際持續賣校求生

民辦高教寒冬持續,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再度出售資產求生 重點: 最新一宗交易雖僅作價1,000萬元,但涉及每年1.2億元貸款回收承諾 3.5 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已完成重組並全數贖回,外幣債務風險正式解除    李世達 在中國民辦高教投資熱潮退卻的當下,債台高築的希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資產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萬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諾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買方更要負責為倍諾思教育償還希教的3.8億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義的並非交易對價,而是買方承諾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償還1.2億元本金與8%利息的股東貸款,等於替公司在未來幾年鎖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協助緩解持續緊絀的財務壓力。 事實上,希教近兩年來已多次出售資產,市場估算累計變現超過23億元,涵蓋江西、甘肅、雲南、上海、蘇州等多個教育項目,構成一條漸次收縮的資產處置路線。過往公告中,公司措辭高度一致:「聚焦優質核心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提升股東回報」。 若說過去的民辦高教是以擴張換增長,如今希教則是以縮表換生存。 零息可轉債拆彈 希教的財務壓力說來話長,但最受關注的是2021年發行的3.5億美元零息可轉債。該債務曾於去年3月遭債權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同年8月撤回,重組談判即告展開。 今年6月,公司與持有逾56%本金的債權人小組達成原則協議,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將以610美元提前贖回,並於7月獲95.94%未償本金持有人支持通過,使方案具備約束力。重組已於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隨後公司於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償債券的贖回,意味其外幣債務風險基本解除。 然而,拆彈成功並不代表財務壓力從此消失。根據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報告,公司淨流動負債達56.27億元,其中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11.3億元,而手頭現金僅約16.16億元。 所幸在財務報表的另一端頗為亮眼。期內收入為21.17億元,按年增長3.6%;股東應佔溢利達3.07億元,大增28.5%,經營現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淨流出轉正至2.71億元,公司運營層面似已重回正軌。 至此,化債仍是最重要議題,資產處置成為去槓桿進程中的核心組件。對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諾思,公告明言校舍規模與場地難以滿足未來教學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額外投入改造資本。從財務角度而言,這是一場在增長與現金流之間的取捨,而在債務仍需時間化解的階段,公司顯然選擇後者。 持續出售邊際資產 今年以來,希教密集處置多項教育資產,從甘肅白銀、江西南昌與樟樹,到陝西西安及廣西桂林的項目,市場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現金回收與債務轉移規模或超8億元。 從已披露公告可見,被剝離的項目普遍具備明顯共通點,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連續虧損或資產淨值為負,且校舍改造與辦學條件提升需要持續資本投入,投資回收期較長等。 此外,多數項目位於生源增速放緩、民辦本科競爭激烈的二三線地區,招生提升空間有限,難以為集團帶來穩定現金流。出售此類邊際資產成為公司降槓桿與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策略,將更多資源集中於具規模與學科優勢的核心辦學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希教股價下挫7.83%,收報0.2港元,今年以來仍錄約37%升幅,跑贏大市。市場的定價邏輯亦相對清晰:在零息可轉債拆彈後,公司不再面臨外幣債務違約風險,但能否持續推動資產處置回款,並有效用於補強資本結構,將決定估值能否修復。 希教目前追蹤市盈率約3.6倍,仍低於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這種折讓反映市場對槓桿與現金流的不確定性,但若未來幾次處置交易能順利收回貸款及對價,尤其在流動性偏緊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負債結構,估值曲線仍可能出現修復空間。 對希教而言,出售資產只是漫長去槓桿的中場。在人口負增長、生源分流與監管審慎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民辦高教再難以依靠複製校區達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學科壁壘、區位優勢與穩定現金回收能力的資產,是獲得市場定價主導權的關鍵。希教目前估值仍處低位,具一定情緒修復可能,但相信會是一場耐力賽。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nuine Biotech

對賭協議壓頂之下 真實生物三闖港交所

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重點: 2024年9月,真實生物收回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5,000.5萬元    莫莉 曾幾何時,新冠藥物研發企業是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隨著疫情紅利消退,行業熱潮迅速降溫,這些曾經依賴「明星特效藥」光環的企業紛紛面臨嚴峻的轉型考驗。在這股寒流中,曾憑借首款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嶄露頭角的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在此之前,真實生物曾於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兩次遞表,均未能在半年內通過聆訊。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實生物的上市闖關堪稱關乎生死存亡的「突圍戰」:核心產品阿茲夫定市場需求早已消退,與復星醫藥合作終止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現金流瀕臨枯竭,還有一份僅剩7個月期限的上市對賭協議。 真實生物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治療病毒感染、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製造核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擁有五款候選管線,核心產品是首款獲批的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以及其餘四款尚處於臨床前期的管線。隨著新冠疫情平息導致相關藥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實生物正致力於開發阿茲夫定的聯合療法,希望將適應症拓展至肝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茲夫定在2022年7月獲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治療新冠,一直面臨臨床研究時間短、數據不透明、療效不顯等一系列質疑。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附條件批准要求,阿茲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確證性臨床研究,以充足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換取正式批准,否則阿茲夫定的藥品註冊證將在2027年被被撤銷,屆時將退出市場。真實生物在申請文件中透露,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臨床研究報告。 即便阿茲夫定獲得正式批准,真實生物銷售額的大幅滑坡趨勢也難以逆轉。申請文件顯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44億元、2.38億元和1,653萬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92%,這一斷崖式下滑主要源於與復星醫藥終止合作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大幅減少。 2022年,真實生物曾與復星醫藥達成商業化合作,由復星醫藥產業獲得阿茲夫定在內地的獨家商業化權利,2023年和2024年真實生物的營收絕大部分由這筆合作貢獻。但是,2024年9月,真實生物與復星醫藥產業終止合作,收回了阿茲夫定的商業化權利,公司選擇聘用經銷商進行銷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實生物已與74家經銷商訂立經銷協議,但是轉型效果遠不及預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僅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 財務狀況嚴峻 真實生物的盈利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4004.2萬元和1.65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9.89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現金流也遭遇嚴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5,000.5萬元,較2024年底的1.38億元大幅減少。 研發投入也因資金壓力被迫收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8億元、1.51億元和5,405.2萬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實生物的資產總值減流動負債為負9.84億元,顯示公司面臨嚴重的短期償債壓力。 真實生物面臨的最大壓力來源於即將到期的對賭協議。申請文件披露,公司於2021年和2022年完成兩輪融資,累計募資7.13億元。這些融資帶來了附帶贖回權的對賭條款,若真實生物上市申請被駁回或是或自首次遞表後47個月內未能完成上市,投資者有權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購優先股。真實生物首次遞表時間為2022年8月,至今已過去近40個月,這意味著公司僅剩7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輪融資後,真實生物的投後估值曾高達35.6億元。但是,在核心產品營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線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需要持續的大額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真實生物恐怕難以維持高估值。在若此次無法成功上市,真實生物還將面臨巨大的贖回資金壓力。資本市場是否會為一家營收下滑、虧損持續、現金流瀕臨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買單,仍是未知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ietary fiber

無糖時代的「隱形配方」 膳食纖維走上中國餐桌

隨著全球體重管理、腸道健康與慢病防控需求增長,膳食纖維市場迎來高速擴張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國,已成為最大消費市場    頭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為新消費時代關鍵詞之際,膳食纖維正由過去被動攝入的基礎營養成分,躍升為主動選擇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無糖飲料、早餐穀物、代餐粉及膳食補充劑等產品中快速普及,成為食品創新與功能食品定價的重要標籤。 業內普遍認為,膳食纖維作為被營養學界補充認定的「第七類營養素」,在體重管理、血糖控制、腸道菌群維護等多重健康機制上的科學證據愈加明確。其吸水膨脹的特點可增強飽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纖維經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調節腸道微生態,使其在代謝健康議題日益受關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膳食纖維市場銷售額達到5.14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擴張至10.0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10.03%。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慢性病預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創新加速,以及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消費意識變化。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膳食纖維消費市場。儘管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25至30克膳食纖維,但中國居民平均攝入量仍明顯不足,存在顯著「攝入缺口」。龐大人口規模疊加健康消費意識崛起,使膳食纖維成為食品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國膳食纖維產業產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業正加速擴產布局,例如有企業建設年產3萬噸可溶性膳食纖維項目已正式投產,反映市場預期的增長趨勢。 從產業結構看,膳食纖維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澱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產品,受玉米、甘蔗等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中游為關鍵生產環節,有望憑技術迭代實現成本下降和顆粒品質提升;下游則與食品、飲料、乳製品、烘焙食品與保健品密切相連。 可溶性膳食纖維應用擴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因口感較佳、配方適配度高,更受飲料及乳製品企業青睞。在乳酸菌奶中作為活性菌營養源,並用於提升口感;在高纖飲品中提高穩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長貨架期、改善結構性,應用持續擴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業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纖維產品,代餐及輕食品牌亦強化「添加膳食纖維」作為價值賣點,顯示其功能化特徵正重塑配方邏輯及產品溢價能力。 業內預測,未來膳食纖維將從基礎營養補充走向系統健康管理,在體重和血糖管理、腸道微生態調節及免疫功能增強等方面形成更明確的功能定位。隨著精准營養、老齡化營養和慢病預防的市場需求上升,「膳食纖維+功能食品」有望成為食品工業新一輪競爭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纖維賽道具有明確的長期邏輯:需求增長確定性強、應用領域擴展快速、產業鏈技術迭代驅動降本,但同時也面臨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行業競爭加速等挑戰。 在健康理念全面轉向「預防大於治療」的趨勢下,膳食纖維被視為繼蛋白質、益生菌之後最有潛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為食品行業通往千億級藍海的關鍵增長曲線。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