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寓教於樂」的應用程式開發商第三季錄得盈利,距其IPO兩年後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又近了一步

重點:

  • 隨著成本削減跑贏收入下滑,一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的洪恩教育,在第三季實現盈利
  • 該公司面臨連串監管風險,首先便是其應用程式的教育性質,會讓它受限於更多嚴厲的規定

梁武仁

隨著接近首次實現全年淨盈利,對年輕的上市公司洪恩教育(IH.US)來說,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近在眼前。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這家「寓教於樂」的應用程式開發商不得不持續穿越監管危險地帶,而教育行業的敏感性,更隨時可能讓它倒下。

去年,K-12課外輔導行業遭遇整頓,政府突然下達的禁令大面積波及這類服務。此事讓一個一度價值以十億美元計的行業徹底覆滅,洪恩教育倒是未受牽連。但鑑於中國監管機構變化無常且難以琢磨的特點,危險永遠存在。

上週四公佈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協助孩子提升閱讀和邏輯等能力的應用程式開發商洪恩教育,在今年第三季錄得3,950萬元淨利潤,在一年前規模相若的淨虧損基礎上,來了個180度逆轉。財報顯示,洪恩教育今年首9個月盈利7,400萬元,這讓該公司有望在2020年上市後,首次實現全年淨盈利。

洪恩教育第三季利潤表現強勁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成本削減,而不是收入增長。實際上,該公司那三個月的銷售額按年下滑2.9%至2.52億元,這也是其IPO以來季度收入首次出現下滑。在首半年增長乏善可陳,與過去兩年動輒三位數的增長相去甚遠的情況下,下滑是自然的。

洪恩教育的收入突然下滑即使不令人驚慌,也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確實,中國有很多企業受到了政府防疫政策的嚴重影響。這些政策現在才開始放鬆,但在此之前,它們導致了中國經濟的放緩。要說有甚麼影響的話,像洪恩教育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理應是封控和其他限制流動措施的主要受益者,因這些措施刺激了對無需與人接觸的線上產品的需求。

洪恩教育還通過實體管道銷售認知發展用具和設備,其線下業務急劇收縮,從而使毛利率顯著增長,讓其能夠在疫情期間持續增加收入。

那麼,洪恩教育收入放緩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這似乎是該公司有意決定把盈利能力放在收入增長之上的結果。

首先,該公司的收入成本——或者說為了產生收入而發生的開支,包括付給各應用商店的佣金,降速超過收入下滑速度。這使得洪恩教育得以把毛利率從去年第三季本就相當穩健的69.6%,進一步提升到70%以上。

巨大監管不確定性

更為重要的是,洪恩教育將過去超過毛利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38%以上。砍成本已經成為虧損中國企業今年的共同主題,因為它們試圖讓投資者看到,即使中國經濟快速放緩,它們還是可以很快做到盈利。

成本削減了這麼多,主要是因為研發成本砍掉了45%,而這又主要是通過工資和外包開支方面的節省實現的。銷售和市場行銷費用也減少了38%,這主要是得益於「經濟的以及優化的廣告投放策略」。

「盈利能力的持續改善,主要是由我們健全的營運效率舉措所推動,」公司首席財務官王巍巍在公司第三季的業績公告裡說。「我們將成本結構與我們的戰略重點更好地結合起來,並通過進一步精簡關鍵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來提高我們的營運效率。」

投資者似乎很欣賞洪恩教育開始重新關注盈利能力,以及之前宣佈的在明年底回購股票的計畫。公司股價在財報發佈後下跌了約 7%,但第二天反彈12.4%,收復了之前的失地。

雖然短期前景看起來不錯,但由於處於中國巨大的監管灰色地帶,洪恩教育面臨著廣泛的長期風險。該公司自稱提供的是「寓教於樂」,似乎極力避免與敏感的教育行業直接聯繫起來,因為後者受到了一長串監管要求的限制。在去年對該行業的整頓後,甚至像Duolingo、Memrise和Beelinguapp這樣的國外語言學習應用程式,也從主要的安卓應用商店中消失了。

洪恩教育表示,它的應用程式不受這些規定的明確約束。但它也警告,中國的監管機構隨時可能斷定其應用程式用於教育目的,這會給公司帶來很大麻煩。還有大量其他規定可能也逃不掉,例如線上發佈方面的要求,以至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成癮產品的要求等等。

與許多在國內面臨此類監管風險的企業一樣,洪恩教育也在努力向海外擴張。但它沒有給出非中國業務的任何數據,這意味著到目前為止,這些業務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它在中國境外能獲得多少認同還有待觀察。

洪恩教育目前的股價較IPO價格下跌了逾80%。對中概股來說,如此糟糕的表現並不罕見。它們受到放緩的中國經濟、以及中美長期摩擦導致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信心惡化的打擊。圍繞教育類股票巨大的監管不確定性,也是壓低其股價的因素之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與一些受到打擊的純教育類公司相比,洪恩教育的股價表現也不能算好。它目前的市銷率約為0.8倍,低於好未來(TAL.US)的2倍和高途(GOTU.US)的1倍。

洪恩教育的低估值或許表明,投資者已經將該公司面臨的所有風險,以及與前兩家巨頭相比相對較小的規模計入了價格。考慮到中國的監管機構在最近幾年給企業造成的諸多麻煩,這種謹慎或許是合理的,儘管實現盈利可能是一項值得稱讚的成就。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泰國對中國遊客吸引力下降

財新報道,據航班管家的數據估計,今年七八月旅遊旺季,中國航司計劃執行中泰航線班次達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赴泰旅遊人次降至195萬,同比減少33%。 財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國遊客望而卻步,包括演員王星赴泰時被綁往緬甸詐騙園區。其他擔憂還包括地震,以及泰銖對人民幣升值,導致赴泰旅遊成本上漲。 當中國遊客對泰國興趣減退之際,他們正湧向日韓等亞洲地區。中國航司計劃,於七八月執行中日航線的航班達25,300架次,同比增長35.3%;中韓航線計劃執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長13.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華麗轉身股價狂飈 港仔機器人價高勢危?

一家三四線香港上市公司,突然變身機器人公司,股價即如脫彊野馬,一路狂奔 重點: 公司去年度業績蝕1.4億港元,已連續虧損五年 年初與達闥組成合資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公司 劉智恒 趕潮流,追風口,從來是股票市場的本質;要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肯定是機器人,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優必選(9880.HK)等,年初以來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說在港股上的真正贏家,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過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業績,收入大跌45.6%至1.16港億元,虧損則續擴大5.3%至1.38億元。應收貸款及利息減值虧損1,132萬港元、商譽減值虧損2,182萬港元、物業廠房減值及設備減值3,937萬港元。 一遇達闥便化龍 為何業績表現乏善足陳,股價又能忽然爆升?原來一切緣於年初的一項合作協議! 時間回到今年情人節,當時港仔機器人的名稱仍叫國華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與內地的達闥機器人簽訂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國華佔股51%,達闥佔股49%,目標是開拓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民用產品。 國華在兩年內協助合資公司募集足夠資金,達闥則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授予合資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附屬。 過去香港市場的一些三四線公司最擅長的技倆,就是轉型資本市場最熱炒行業,通常透過收購或合併而進入風口市場,當股價被不斷推升,往往會作出連串集資行動。港仔機器人的情況似乎有點類同,他們最終能否成功,暫時仍是未知數? 小米2023底發布首部電動車SUV7時,我們曾發表「雷軍造車,一往無前」一文,從小米的往績,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財力去分析,結論是雷軍成功機會相當高。我們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機器人的成功機會。 國華業務強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機器人過往業務,當你翻開資料,大抵會嚇了一跳,竟然有多項主業,包括商品買賣、證劵及期貨經紀、物業經紀、地熱能供暖製冷、樓宇建築承包、特製技術支援、項目管理、集中供熱及融資租賃。 要知道,今年初國華控股市值還不到6億港元,業務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謂表表者,公司重點在那?如何去營運及發展各業務?資源又怎樣分配? 觀乎去年業績,除個別業務外,其餘全部見紅。部分業務更是問題多多,其中在運城的供熱業務,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終止,結果公司要將該業務出售。 融資租賃方面,因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被政府部門禁止有關經營,最後要終止業務並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將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樓宇建築承包業務上,旗下的陝西江威涉及多宗訴訟,涉資達4,556萬元,以致部份資產被凍結。至於公司的中介業務,附的上海軒美房地產經公司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106萬元。 從過往的業務看,公司的發展方針及經營管理似大有關題,現在轉搞機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確實教人存疑。 達闥連年虧損 我們再看達闥機器,說不定他有能力讓港仔機器人邁向美好前景。事實上,達闥並非吳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機器人企業,軟銀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資者,估值一度冠絕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及中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黃曉慶成立,專注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C輪10億融資後,估值達到223億元。 然而人型機器人在商業市場仍屬起步階段,公司不斷燒錢, 2019年準備在美上市,不幸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黑名單,集資不成,苦苦支撐,近年屢傳資金鏈陷斷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體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數百員工被欠薪,位於廣州的公司,更被斷水斷電。 達闥往績也是乏善足陳,虧錢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資者不願再注資,公司已陷於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為港仔機器人帶來多少業務,何時才可扭虧為盈? 一場燒錢的競賽 投資機器人行業,大部份企業在燒錢階段,因此企業要有充裕的資本才能繼續前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早前表示,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成本高企,遠超出顧客願付費用。其次是許多企業所謂的應用場景,實際是想象出來,並非實際需要。 我們看見港仔機器人長期虧損,截至今年3月底,手頭資金只有5,000萬港元,憑甚麼去支撐這盤燒錢的遊戲?雖然港仔機器人上月宣布簽定四份合作框架協議,但靠一個香港市場,能為公司帶來多少生意?相信投資者也別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機器人熱潮下,港仔機器人的概念相信會受到一定追捧,股價有機再創新高,但何時能盈利就別太樂觀。再者,股價經過一輪急升猛漲後,投資者現階段追入,風險高值博率低。別忘記,股價大升後,未來公司很大機會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股價將會十分波動,投資者只適宜投機性買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