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65.SHE
The leading Chinese maker of photovoltaic cells has applie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hoping a broad market rally will galvanize its IPO prospects.

這家已在A股上市的中國領先光伏電池製造商,趁中港股市最近轉旺,再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 受產能過剩等問題拖累,鈞達股份今年上半年轉虧
  • 這次鈞達股份上市集資,目的就是為擴展海外市場,尋找新增長引擎

 

裴梓龍

中國政府接連出招刺激經濟,中港股市受惠大反彈,各大企業也趁勢申請來港上市。已經在A股上市的鈞達股份(002865.SZ),以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名再闖港交所(0388.HK)。

鈞達股份在今年2月曾向港交所申請上市,惟因招股文件半年有效期屆滿,在8月自動失效,估計與當時整體中港股市低迷,無法取得管理層心目中的估值有關,畢竟其A股股價過去一年跌幅已超過50%。

成立於2003年的鈞達股份,本來專注汽車內外飾業務,包括提供汽車儀器板、前後保險槓等部件,2017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然而上市翌年,內地汽車市場陷入下滑期,拖累鈞達股份業績。

2019年,鈞達股份展開戰略轉型,看中光伏電池行業。2021年,當時光伏電池中的P型電池主導市場,鈞達股份果斷出資14.34億元,收購捷泰科技51%股權,正式進軍光伏行業,翌年再將汽車塑料配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出售,全力發展光伏電池業務。

作為中國領先的光伏電池製造商,過去兩年受惠行業紅利,尤其是從「P型轉N型」浪潮中,鈞達股份的N型TOPCon電池一度帶給公司高速增長。據招股文件顯示,2021年公司的收入只有約16.39億元,2022年N型電池技術崛起,公司也是全球首批大規模量產N型TOPCon電池的企業,帶動整體收入增長5.8倍至110.9億元,去年再上升67.9%至186.1億元。

過去三年,公司淨利潤也持續增加,由2021年的5,373萬元,大幅上漲至2022年的6.17億元,期間多賺了10.4倍,去年再增加32.3%,至8.16億元。正因如此,鈞達股份A股股價在2022年一度高見173.26元,其後見觸頂回落。

不過,截至今年10月18日,鈞達股份A股股價已跌至43.7元,單計過去一年的跌幅已達53.3%,如果以2022年的高位計算,跌幅更高達74.8%。投資者持續沽貨並非無因,因該公司的高增長開始無以為繼,其上半年收入只有約63.6億元,同比下跌32.4%,更重要的是由盈轉虧,淨虧損1.66億元,表現遠差於去年同期的9.56億元淨利潤。

由於鈞達股份去年全年淨利潤為8.16億元,意味其實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虧損。這與內地光伏行業自去年已陷入產能過剩的情況密不可分,整個產業鏈上的產品價格都持續走低,例如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和硅片價格已下跌超過40%,電池片價格也跌了逾15%。

產品售價跌幅驚人

上半年,鈞達股份的P型PERC電池收入同比銳減87.7%,N型TOPCon電池也少了4.5%,最令投資者擔憂的是,兩款電池的平均售價跌幅驚人,P型PERC的平均售價由2022年的1.06元/W,跌至去年0.75元/W,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0.32元/W,同比跌幅達62.8%;N型TOPCon的平均售價今年上半年只有0.36元/W,同比大幅下跌61.3%。

國內光伏業產仍在消化過剩產能,國金證券的報告指,自去年第四季起,光伏業經過二三線企業退出及整合,已有不少公司被淘汰,而目前「供給側洗牌」已進入中後期。

面對國內競爭激烈,不少公司選擇到海外尋找增長。去年全球光伏電池市場規模按出貨量計已達544.9 GW,預計到2030年可達1,526.6 GW,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4.2%,如果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其他地區光伏電池出貨量,年複合增長率更可望高達25.6%。

鈞達股份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到,公司來自中國境外的銷售額佔比由2021年的0.3%,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8%,更計劃將海外年化產能擴大至約10 GW,這次在港股上市集資所得,就是用於興建年化產能約為5 GW的海外光伏電池生產基地,同時建立及加強海外銷售業務及分銷渠道,以及用於研發先進技術及一般營運資金。

當然,擴大海外業務也面對不少風險,其中最不明朗的就是貿易限制,包括關稅、出口規定、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等問題,將直接影響公司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這次鈞達股份再闖港交所,希望能以「A+H」身份在兩地上市,截至上周五,本港H股對比A股折讓率介乎5.3%至77.1%,能源相關股份的折讓一般約50%。如果鈞達股份希望成功上市,不僅要通過港交所聆訊,更重要是定價需要比A股存一定折讓,才能說服投資者進場,為公司擴展海外市場「儲能」。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晶泰收購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CC

AI藥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購專注新穎分子研發企業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簡稱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購價格。 晶泰表示,LCC已開發出一個「結合AI軟件與自動化技術,能夠在上億個分子的手性化學庫中進行虛擬篩選目標分子,並在自動化裝備的幫助下,高校完成合成並投入實體測試。」 公司稱:「透過收購項目,集團在化學空間探索領域的技術實力持續增強,並在1服務本地及國際客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報6.07港元,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開發行價上漲約1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新聞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萬元創紀錄

風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於永樂2025年北京春拍中創下新高。6月10日舉行的全球首場「初代藏品級Labubu藝術專場」拍賣會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萬元(15.03萬美元)落槌,連佣金以124.2萬元成交,不僅刷新Labubu成交紀錄,也創下其創作者、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asing Lung)的個人拍賣新高。 據財新報道,這件作品為龍家昇在與泡泡瑪特(9992.HK)簽約前創作,為「全球唯一一隻」,以無底價起拍,最終由網上藏家競得。同場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萬元成交。整場拍賣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數成交,實現「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達372.5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5月蘇富比香港以約18.6萬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僅隔不到一個月即在永樂再現拍場,最終以58.65萬元成交,價格翻逾三倍,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 Labubu之父龍家昇1972年生於香港,自幼移居荷蘭,其創作深受北歐精靈傳說啟發,自2011年起推出繪本與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畫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創作力與市場潛力備受肯定。 Labubu IP現為泡泡瑪特旗下,該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憑搪膠毛絨公仔引爆話題。2024年4月,韓籍女星Lisa與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熱潮,帶動Labubu在東南亞爆紅。蕾哈娜、貝克漢等歐美名人更將其搭配愛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為潮流密碼,Labubu更被戲稱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場價格飆漲,有款式溢價逾24倍。據泡泡瑪特2024年報,Labubu所屬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達30.4億元,同比大增7.3倍,成為公司增長引擎。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iogene makes skincare products

明星產品成分惹爭議 巨子生物股價重挫

走下坡路的華熙生物指控風頭正勁的巨子生物虛假宣傳,引發的爭端已席捲全國,至今未見平息 重點: 自被競爭對手華熙生物指控虛假廣告以來,巨子生物股價一月內累計大跌30% 雙方的爭端引爆前,憑借膠原蛋白護膚品的成功,巨子生物的股價已翻倍有餘,成為對手的「眼中釘」 譚英 兩位中國女富豪旗下護膚品牌的交鋒,引發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令其中一隻昔日的明星股嚴重受挫。 自5月17日爭端爆發近一個月來,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2367.HK)市值蒸發近30%,對其發難的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363.SH)股價則上漲約7%。 儘管相關指控可能損害兩家公司聲譽,但巨子生物的股票拋售尤其顯得反應過度。根據最新年報,巨子生物去年營收猛增57.2%至55億元人民幣(7.65億美元),推動利潤勁增42.4%至20億元。華熙生物的業績則呈反向走勢,去年營收下滑12%至53.7億元,利潤大跌71%至1.74億元。 那麼,崛起中的巨子生物與漸顯頹勢的華熙生物之間,爭端緣何而起? 兩家公司以不同核心產品著稱:華熙生物主打幫助肌膚鎖水的透明質酸(HA)(俗稱玻尿酸),巨子生物則主打促進皮膚層新細胞生長的重組膠原蛋白。後者近年已成為市場新寵,不僅助推巨子生物快速崛起,也促使華熙生物在該領域追加投資。 此次爭端或涉個人因素(無論真實存在或外界感知),大量媒體報道聚焦於中國女富豪範代娣與趙燕——即巨子生物與華熙生物創始人之間,被猜測關係緊張。 據歐睿咨詢數據,生化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前訪問學者範代娣於2000年創立巨子生物,並在2024年將其打造成行業領軍品牌。在去年「618」購物節期間,該公司明星產品「可復美膠原棒」位居中國電商平台銷售榜首。 趙燕出身銀行界,2001年創立華熙生物,初期專注透明質酸原料市場。2017年其公司收購法國透明質酸復合物生產商Revitacare,隨後推出高折扣護膚品牌潤百顏,華熙生物目前佔據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44%的份額。 在官方微信公眾號,華熙生物發布近5,000字檄文打響首槍,指控九家券商研報蓄意誇大重組膠原蛋白優於透明質酸的功效。報告影射重組膠原蛋白稱:透明質酸產業遭遇謊言與踐踏,被描述為「過時」、「不如某物質安全」、「不如某物質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質具備市場價值」。 隨即引發媒體騒動,部分報道將趙燕比作向西方帝國勢力開戰的中國女皇。 戰火十天後,爭端又因美妝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升級——此人曾因指控雅詩蘭黛產品虛假宣傳並歧視中國消費者登上頭條。郝宇宣稱其送檢可復美產品中,僅含微量重組膠原蛋白,指稱巨子生物違反中國化妝品標籤規定。 火速回應 可復美品牌火速發布聲明,稱即時檢測顯示產品膠原蛋白含量超0.1%,遠高於郝宇檢測出的0.0177%,巨子生物亦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獨立測試。 華熙生物數日後承認,該公司與郝宇確實在股權結構上有關聯。 然而,爭端未止。6月4日,可復美在官網公布檢測結果,聲明從未對產品作任何「虛假或誤導性」宣傳。郝宇援引的檢測機構之一,亦指控其擅用檢測數據,並發布道歉信函(該信函被巨子生物引用)。 次日,郝宇並未停手,指控巨子生物向檢測機構施壓,拒檢其重組膠原蛋白產品,並稱收到某大型檢測公司因「不願捲入混戰」而拒絕檢測的消息。 諸多跡象表明,華熙生物對後起之秀發起攻擊,部分原因或源於自身財務壓力。該公司此前延遲發布2024年報,直至一季度財報公布前兩周才披露。其一季度財務亦顯疲軟,營收同比下滑20.7%至10億元。 除財務表現不佳外,華熙生物還深陷高管離職、管理團隊變更及內部反腐行動等困局。 2024年,華熙生物護膚品收入銳減32%至25.7億元,佔營收總額48%。萬得數據顯示,該公司市值在2021年觸及1,400億元峰值後持續縮水,現僅余260億元。2024年12月,該公司被剔除出代表中國最重要上市企業的滬深300指數。 反觀巨子生物,則呈現逆勢增長。2022至2024年間其營收與淨利潤均翻一番,2022年香港IPO募資8,000萬美元。自上市以來,其股價已較24.30港元發行價翻倍有餘,截至本周三收盤報60.60港元,市值約610億港元(約合78億美元)。獨立研究顯示,該公司所處市場,在2022至2027年將以年均55%的增速擴張,規模將達645億元人民幣。 巨子生物並非近期唯一受益於重組膠原蛋白護膚品的中國企業,其他受益者包括錦波生物、丸美生物(603983.SS)及福瑞達(600223.SS)。但如巨子生物與華熙生物之爭所示,明星企業及其投資者,往往易成對手的“眼中釘”。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歐化國際發盈警 料全年蝕4,500萬元

傢俬零售商歐化國際有限公司(1711.HK)於周三發盈警,預計截至5月底的年度,將虧損不多於4,500萬元,對上年度則虧損2,500萬元。 公司解釋,主要是24/25年度業務經營困難,導致總收入下降10%;另外亦錄得減值虧損約1,700萬元,對上一個年度來自減值的虧損為521.7萬元。 歐化國際是從歐洲進口優質傢俬作零售,主要的營業地點在香港,在24/25中期業績時,集團已錄虧損1,110萬元。 周四公司股份平開報0.067元,過去一年股份從高位下調逾四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