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電商軟件工具供應商,是最新一家利用市場對中概股情緒強勁的東風發行新股的香港上市公司

重點:

  • 微盟計劃通過配售新股籌集16億港元,用於一系列旨在重振業務的增長措施
  • 管理層預計今年下半年實現收支平衡,2023年營收增長20%至30%

西一羊

希望借助積極市場情緒的東風,看來似乎是電子商務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上週五宣佈大規模新股發行計劃背後的原因。

但在這個表像下,重回早期穩定增長的強烈願望,可能是該軟件即服務(SaaS)供應商這項最新舉動背後的更大動力。不管長遠動機是什麼,為騰訊(0700.HK)龐大微信生態中的電商商家提供工具的微盟現在採取行動,幾乎可以肯定是為了把握住目前的看漲情緒。僅在2023年的首五個交易日,這波行情就推動香港恒生指數上漲了8%。

該公司在一份監管文件中表示,計畫通過非公開配售2.48億新股集資約16億元港元(14.4億元)新股,相當於其擴大後股本的大約8.9%。其每股配售價為6.41港元,比1月5日發佈公告當天的7.02港元收盤價折讓8.7%。

這輪配售將讓微盟成為最近其中一家急於利用看漲情緒籌集新資金的香港上市公司,恒生指數的反彈其實可以回溯到過去兩個月,隨著中國取消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市場對經濟復甦的積極情緒日漸增長,該指數在此期間漲幅超過45%。

事實上,單計本月,就至少有四家公司宣佈了類似的新股配售計畫,包括錦欣生殖(1951.HK)、海吉亞醫療(6078.HK)、美東汽車(1268.HK)和森松國際(2155.HK)。其中醫療服務供應商錦欣生殖上週四宣佈擬集資12億元港幣,是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雖然配售價有折讓,但微盟的行動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歡迎,他們在接下來的交易日裏將其股價抬升了10.8%。但自2021年2月IPO以來,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感情則更為複雜。上市後,微盟一度備受投資者青睞,股價飆升至逾30港元的高點,是IPO價格2.8港元的十多倍。但該股自此持續下跌,但其最新收盤價7.3港元依然是其IPO價格的兩倍多。

憑藉在中國電商領域的扎實地位,該公司曾吸引了很多知名投資者,包括貝萊德、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但它們大部分都在去年減持了股份,最新公告顯示,只有摩根大通還是大股東。

經過最新這輪反彈後,微盟的市銷率相對較高,為5.76倍,這反映出投資者的信心正在回歸。相比之下,它在國內的兩大同行中國有贊(8083.HK)和寶尊電商(BZUN.US; 9991.HK)的市銷率只有它的幾分之一,分別為2.27倍和0.32倍。

復甦之路

微盟擬籌集的16億港元將用於一系列旨在提振公司緩慢增長的行動,正是增長乏力使其失寵於知名投資機構。據上週五提交的文件顯示,該公司表示將用這筆錢「提升微盟集團的整體研發實力、升級行銷系統、補充營運資金及綜合資金」。

雖然電子商務是少數從中國嚴格疫情管控中受益的行業之一,但至少從2020年開始,微盟的營收就處於停滯狀態,而且虧損不斷擴大。去年8月公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去年上半年其收入下滑6.2%至8.99億元,淨虧損擴大17.6%至6.58億元。

虧算不斷擴大源自微盟在諸多領域的開支增加,包括研發支出增加54.4%,一般及行政支出增加75.2%。

微盟的管理層多次強調銷售疲弱是暫時性的,在2022年上半年的報告中預計,業務將在當年下半年全面復甦。長遠來看,該公司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實現收支平衡,2023年全年營收增長在20%至30%之間。

為了推動增長,該公司表示將繼續實施大客化、生態化和國際化三大戰略。

第一項戰略強調輸送更多資源,以瞄準像知名零售品牌這樣的關鍵大客戶,它們的IT支出預算往往更高。該公司正致力於將這類客戶貢獻的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接近一半,提高的2025年的70%。

第二項戰略的核心是微盟去年3月推出的WOS作業系統,它讓使用者既能訪問微盟自己的應用程式,也能訪問第三方開發者開發的應用。作為從騰訊向其他領域拓展戰略的一部分,微盟也致力於在除微信外的其他平台上交叉銷售其電子商務和行銷工具,包括領先的短視頻應用程式抖音快手科技(1024.HK),以及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和搜尋引擎領頭羊百度(BIDU.US; 9888.HK)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微盟的國際化戰略將為國內希望進入國際市場的商家提供有針對性的行銷服務。在這方面,該公司已與包括谷歌(GOOG.US)、Facebook(FB.US)和TikTok在內的全球主流平台營運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在2022年上半年,其2021年推出的跨境服務及SaaS平台ShopExpress具有超過350項產品功能,覆蓋網站搭建、社交媒體引流和客戶獲取。

隨著這些戰略的實施,業務出現了初步的改善迹象。在11月的業務更新中,它表示第三季SaaS訂單按年增長30%。在此期間,廣告毛收入28.7億元,按年下降5%,按季則上升了30%。在該季度,至少有一個月,即9月出現了廣告毛收入在2022年的首次按年增長,表明它的業務可能正在復甦。

總而言之,該公司不僅需要談論新戰略,還需要表明它能夠有效地實施這些戰略,同時控制住成本並恢復盈利。而事實上,新籌集到的16億港元確實能讓微盟擁有更靈活的姿態,來實施扭虧為盈的計畫。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iDreamSky's last-ditch: Betting on “Strinova” hoping for turning losses around

押注《卡拉彼丘》扭虧 創夢天地的背水一戰

創夢天地一年三度配股押注《卡拉彼丘》,最新盈喜預告公司走完虧損之路 重點: 公司近一年內三次配股,押注自研遊戲《卡拉彼丘》 公司預期上半年淨利介乎2,000萬至5,000萬元,為三年來首次錄得正面盈利   李世達 當多數遊戲公司選擇減少開發投入,創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19.HK)卻連年虧損下仍孤注一擲押注新作,展現某種理想主義的堅持。 創夢天地近日宣布,以每股1.024港元向愛爾蘭遊戲公司PLR Worldwide Sales Ltd.發行3,808.59萬股新股,用以抵扣深圳創夢500萬美元(約3,589萬元)特許權費,認購價較前收市價折讓約3.4%,佔擴大後股本約2.11%。 這是繼去年7月24日、今年5月16日之後,創夢天地約一年內第三次配股,前兩次分別募資2.57億港元與7,000萬港元,用於《卡拉彼丘》及其他產品的研發推廣;此次則將股份用作抵扣合作方特許權費,並將其納入股東,展現長期合作意圖。此外,公司董事指出,此舉能夠保留集團的現金流以應對未來業務發展,並強化財務狀況。 事實上,創夢天地原本並非一家技術型的遊戲公司,它的前身以海外精品遊戲代理聞名,曾成功將《夢幻花園》、《地鐵跑酷》、《神廟逃亡》等遊戲引入中國。這種策略在用戶紅利時代確是一門好生意,但隨著渠道紅利消退、精品遊戲內捲加劇,僅靠發行分成的收入模式不再保險,公司也意識到,要走得更遠,必須掌握產品的主導權。 因此,儘管業績連年虧損、財務吃緊,創夢天地仍選擇將押注在重點產品《卡拉彼丘》上。 《卡拉彼丘》是創夢天地的自研IP,遊戲號稱將二次元美術風格與中重度射擊玩法結合,PC版本於2023年6月上線,雖然初期下載量與直播討論熱度迅速衝高,但隨後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公司坦言,海外市場推廣存在策略誤判。不過,其實驗價值不容忽視,因為這款遊戲展示了創夢天地在AI生成技術、射擊體驗模組與人物互動設計上的初步成果。 蛻變的關鍵 雖然PC端表現不盡如人意,卻並未動搖創夢天地的決心。對比米哈游的《崩壞:星穹鐵道》、騰訊的《王者榮耀》與《穿越火線》等著名作品,從休閒遊戲發家以來,創夢天地始終未建立明確的品牌記憶點或旗艦產品,而《卡拉彼丘》就是公司實現蛻變的關鍵。 《卡拉彼丘》的手機端版本預計於2025年年內正式推出,屆時將瞄準國內主流手游市場,試圖彌補PC端推廣失利的缺口。公司在財報中表示,未來數個季度將以此遊戲為研發主線,加大營銷、社群、技術與內容迭代投資,並以AI導入進一步降低開發周期與人力成本。 從業績看,公司2023年、2024年分別虧損5.56億元及5.28億元,收入則從19.2億元縮水至15.1億元。另外,截至去年底公司手頭現金按年略增3.4%至約1.96億元,但總借款增至10.7億元,財務壓力不小。 此次發行配股雖未直接獲得資金,仍反映公司在流動性與研發投入上的策略選擇:與其以現金支付研發成本,不如透過股權稀釋來降低資金壓力,將資源集中於關鍵產品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最新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盈利預告顯示,在《卡拉彼丘》持續運營與新產品推進下,預計期內淨利潤將達2,000至5,000萬元,2024年同期虧損為1.09億元,料成功扭虧為盈。此外,經營現金流預計流入3,000萬至6,000萬元。這一成績若能實現,市場信心有望獲得提振。 從股價走勢看,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跌去56.5%,始終在1港元上下徘徊,然而此次配股後,股價罕見反彈7.55%至1.14港元,似乎反映市場對公司策略的肯定。創夢天地市銷率約為1倍,高於中手遊(0302.HK)的0.75  倍與IGG(0799.HK)的0.85倍,但低於心動公司(2400.HK)的4.5倍,反映市場的觀望態度。 當然,要以單一產品翻身,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路。《卡拉彼丘》面對的競爭對手來自騰訊、網易、米哈游等重兵布防的企業,每款射擊類或二次元遊戲都攜龐大資源與用戶池而來。創夢天地能否以有限資源撬動一條可複製的自研路線,仍有待觀察。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未來是否能持續維持內容產出與運營能力,將決定其能否真正脫離「發一款算一款」的模式困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心動料上半年最少賺7.9億元

遊戲及平台開發商心動有限公司(2400.HK)周一公布,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9億元,較去年同期約2.5億元大增約215%;期內收入預計不少於30.5億元,按年增長約37%。 心動表示,業績大幅改善,主要受惠於旗下多款自研遊戲表現強勁,包括《仙境傳說M:初心服》、《心動小鎮》及《火炬之光:無限》,帶動整體收入與毛利率提升。此外,儘管TapTap平台App月活躍用戶基本持平,但透過廣告算法優化及用戶參與度提升,帶動平台收入與利潤持續增長。 里昂周一發布研報稱,首次給予心動「跑贏大市」評級,認為該公司的遊戲開發與營運業務展現出強勁增長往績,預計新遊戲《Heartopia》今年第四季在海外上線,以及今年9月公司在中國推出的《Etheria》等,都將成為新增長動力,給予目標價60港元。 心動股價周二高開,至中午休市報70.90港元,升24.93%。今年以來,該股已升約18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第四範式夥海博思創 組合資拓電力AI服務

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公司北京第四範式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682.HK)周一公布,與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成立合資企業,並定命為能量晶體(北京)科技。合資公司將從事電力交易方向的AI技術服務,第四範式持合資公司19%股權。 合資公司的成立是「AI+ 儲能」技術融合,依託海博思創在儲能系統研發、生產及管理的技術,結合第四範式在AI Agent+ 的世界模型、機器學習平台以及智慧能源領域的技術,在電力交易、儲能電站資產運營管理等,共同推動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應用。 第四範式周二開市升1.2%報54.85港元,股價自今年4月低位已上升6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woda makes EV batteries

動力電池業務擠壓 欣旺達謀港上市補血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謀求新資金支持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發展 重点: 中國動力類電池慘烈的價格戰,正擠壓欣旺達盈利空間,公司欲借香港上市籌資求生 這家公司的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增長陷入虧損,依靠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維繫整體盈利   陳竹 寧德時代 (300750.SZ;3750.HK) 與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雄踞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王座,第二梯隊企業只能爭搶殘羹剩飯。慘烈價格戰恐導致大批企業出局,行業迎來生死存亡期,這正是中國眾多產能過剩新興產業的共同寫照。 嚴峻局勢下,企業爭相籌集資金,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洗牌。這類資本不僅關乎生存命脈,更因客戶唯新技術是瞻,企業須在快速迭代的賽道中持續創新投入。 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正寄望挺過行業洗牌,公司計劃赴港上市吸納全球資本,距首次披露意向僅數周,上周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隨著滬深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港股熱度攀升,欣旺達借近期香港IPO市場回暖態勢上市集資。今年5月,寧德時代募資46億美元,創全球年初至今最大IPO紀錄,引發轟動,欣旺達擬效法寧德舉措上市集資。 欣旺達尚未披露具體融資規模,不過聘請高盛與中信證券兩大頂級承銷商,意味其IPO規模可觀。畢竟,參考兩家投行典型交易規模,幾乎可確定將超1億美元。 發力動力類電池 1997年,王明旺、王威兄弟在深圳創立欣旺達,彼時電動車尚處於藍圖階段。與同處深圳的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相似,欣旺達以消費類電池起家,現已成為該領域龍頭企業,2020年起蟬聯全球手機電池製造商榜首。儘管大眾認知有限,但從華為到飛利浦等主流品牌,當前均內置欣旺達生產的電池。 2014年成立動力類電池事業部後,欣旺達正式進軍電動車電池領域。相較2008年入局的寧德時代等老牌企業,入局晚近十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賦予欣旺達充足增長機遇。據上市文件披露,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由2022年的127億元,增至2024年的151億元(約合20億美元)。該業務增速領跑公司整體發展,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24.3%攀升至去年的27%。 上市文件顯示,欣旺達客戶涵蓋理想、小鵬、零跑、廣汽、上汽、雷諾、日產等中國市場主流電動車企。然而,據中文媒體報道,公司出貨量高度集中於單一客戶,理想去年獨佔其四成訂單。 能源市場追蹤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前五月,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佔據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67%的累計裝車量。欣旺達以2.87%市佔率位列第七,與中創新航(3931.HK)、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蜂巢能源等市佔率2.99%至6.26%的二線廠商同處混戰格局。 深厚的消費類電子根基使欣旺達持續保持盈利,這令多數同行望塵莫及。中國數據供應商Wind顯示,過去十年該公司季度財報從未虧損。今年一季度延續傳統,其營收123億元,淨利潤3.87億元,同比增幅達21%。 但切莫被數據迷惑,這家公司整體盈利主要依賴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支撐,該板塊今年一季度毛利率達20.2%。反觀其動力類電池業務,同期毛利率僅12.9%,差距明顯。 港股上市文件雖未披露動力類電池具體虧損額,但此前擬分拆該業務赴深交所上市的文件顯示,2020至2023年,該業務持續虧損,僅2023年就虧損15.6億元。因未達深交所盈利要求,分拆計劃最終擱淺。 虧損現象絕非欣旺達獨有,多數同行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虧損數據,但財報毛利率同樣低迷。例如同樣謀求香港二次上市的億緯鋰能,2024年動力類電池毛利率僅14.2%,較欣旺達今年首季12.9%的毛利率高出不多。 如此微薄的利潤主要源於價格戰,電動車企自身深陷生存鏖戰,為保銷量開啓慘烈降價,進而向電池供應商傳導成本壓力,令行業雪上加霜。 作為擴張戰略環節,欣旺達宣稱將加速海外佈局。鑒於中國電動車市場漸趨飽和,該策略堪稱審慎,但踏上此道的企業遠非其一家。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海外營收,公司整體海外銷售額今年一季度佔比已達40%。 欣旺達已啓動全球產能佈局,泰國春武里府的巨型電池生產基地,於今年3月獲當地政府批准,兩座工廠總投資額逾100億元。 未來,動力類電池仍將是欣旺達主攻方向,成熟消費類電池業務則為持續擴張輸血。但要在賽道中立足,這家公司或需另辟蹊徑突破價格戰困局。關鍵在於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差異化技術壁壘,實現難以複製的溢價優勢。 出海佈局雖關鍵,但本土動力類電池業務未盈利之際,欣旺達須嚴防擴張節奏避免財務透支。其消費類電池業務的造血能力,構築了關鍵競爭優勢,截至今年3月末,其現金儲備逾100億元。公司的未來成敗繫於兩難抉擇,既要培育動力類電池的盈利造血功能,又需嚴守運營紀律,防止現金流枯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