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第二季業績優於市場預期,但管理層警告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雙重下行周期,引發投資者憂慮

重點:

  • 中芯第二季收入按年大漲四成,按季則上升3.3%,但公司預計第三季可能錄得零增長
  • 近月美國收緊對華出口的晶圓製造設備,市傳中芯12吋晶圓廠的建設進度因此受到影響,惟財報沒有作出交代

羅小芹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0981.HK; 688981.SH)是中國半導體邁向國產化的希望,但也是美國頭號打擊的行業巨頭,因此該公司近年不敢宣示與先進製程有關的業務數據,為財報添上神秘面紗。

根據中芯的最新季度業績,公司截至6月底的第二季收入為19.03億美元(128.6億元),稍高於市場預期的18.94億美元,按年大升41.6%,按季則升3.3%。

公司解釋,季內因疫情管控人員流動,部分工廠歲修沒有在第二季進行,使疫情對產出的影響低於預期;期內,公司淨利潤同比下跌25.2%至5.14億美元,主要因為錄得8,695萬美元的外幣報表折算損失。

股價下挫

中芯預期本季收入按季增長介乎0%至2%,管理層更煞有介事警告,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雙重下行周期,而調整至少持續到明年上半年。消息公布後,中芯的股價翌日下挫3.6%,並在隨後兩個交易日再挫7.1%,本周二以15.86港元收市,接近14.64港元的52周低位,可見投資者對該股的前景並不樂觀。

美國國會於7月底通過《芯片及科學法案》,向全球合資格的晶圓廠提供高達527億美元補貼和稅收抵免,條件是晶圓廠未來十年不能在中國等地投資,該法案已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反映美國正致力壓制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

事實上,在該法案正式生效前,中芯已是華為以外,其中一家美國最重點關注的中國科技公司。美國商務部早於2020年12月已將中芯列入“實體清單”,限制設備商向中芯提供高端產品及服務,自此中芯將研發重點從10納米及以下的先進製程,轉向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技術。

踏入今年,中芯處境更加不利。《彭博》上月底引述消息報道,白宮已私下把出口到中國的製造10納米及以下晶圓設備禁令,收緊至14納米及以下的製造設備。據報新禁令已影響中芯在建中的12吋晶圓廠建設進度,但中芯未有在其最新季度財報交代。

為免披露過多先進製程的生產數據予美國制裁口實,自2020年起,中芯已不再把14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收入單獨列帳,而是將之併入28納米的收入欄目下。踏入今年,中芯直接不披露所有技術節點收入結構,只會按8吋及12吋晶圓兩類收入列帳,兩者於第二季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1.7%與68.3%。

最近市場傳聞中芯能夠製造7納米製程芯片,據報是在聯合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技術指導下,能利用製造14納米的深紫外光刻機(DUV)通過N+2代製程工藝,發展出7納米的晶圓產品,但新產品仍然面對良率不足、難以量產的技術問題。

可能是為了避免台積電(TSM.US; 2330.TW)猜疑,中芯對7納米製程工藝諱莫如深,畢竟該製程工藝是台積電早期研發技術,而梁孟松曾經長期作為台積電研發團隊核心,所以中芯的7納米產品一旦量產,台積電可能會提出侵權指控。

內外交迫

除了外憂,中芯在國內也面對挑戰。中紀委上月底通報,有“大基金”之稱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文武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當局調查。在此之前,華芯投資前總裁路軍、華芯投資前副總裁高松濤,以及“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夥人王文忠等人,均相繼受到調查。

多名晶片業高管受查的消息,引發行內高度關注,增加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憂慮國家會否在整頓行業的背景下,削弱對中芯的扶持力度。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認為,美國加強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強力打壓,如果中芯連新建成熟製程項目都受到阻撓,未來恐更難作出技術升級。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手機銷售出現放緩,削弱對芯片的需求,令中芯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因此現時並非投資該股的時機。” 藺常念說。

凱基證券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則指出,中芯有兩點比較需要擔憂。首先昰管理層表示行業正受兩大下行周期同時影響;其次是獨立非執行董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 Ltd.聯合創辦人Tudor Brown辭任。這些消息都令市場擔心中芯的發展前景,令股價趨向反覆,因此其投資潛力並非特別吸引。

作為中國最大的芯片垂直整合製造商(IDM),可與全球最大IDM廠商台積電作比較估值。根據雅虎財經數據,台積電的預測市盈率為14.5倍,最遠高於中芯的僅1.8倍,可見台積電存在非常明顯的溢價,正好反映市場對中芯受美國打壓、難以涉足高端市場以賺取更大利潤的擔憂。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Precision Tsugami makes infrastructure

簡訊:津上精密預告年度利潤急升

機床製造商津上精密機床(中國)有限公司(1651.HK)周二公告稱,預計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將實現淨利潤7.8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年同期的4.8億元增長約60%。 公司指業績增長因中國製造業信心恢復,帶動汽車、氣動液壓及一般機械加工領域支出增加。公告補充:「本集團推進全員參與的降本增效改善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作為日本津上精密專於中國的子公司,津上精密在周二午間業績發布後,股價應聲上漲9%。目前價格處於52周區間的中位水平。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復星醫藥增持復宏漢霖至63.43%

復星醫藥(2196.HK)周一公布,於4月11日至17日期間,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收購子公司復宏漢霖(2696.HK)合計2,103.43萬股非上市股份,每股收購價24.6港元,約佔股份總數3.87%,涉資共計5.17億港元。 復星醫藥表示,今次增持是基於對復宏漢霖發展的信心及價值的認可,並擬以自籌資金支付本次增持對價。今次增持完成後,集團持有復宏漢霖的股權比例將由59.56%增至63.43%。 去年6月,復星醫藥曾提出以每股24.6港元私有化復宏漢霖,但今年1月遭少數股東反對而失敗。過去六個月,復宏漢霖股價上升65.5%,來到36.5港元左右。 復宏漢霖股價周二早盤上漲,至中午收市報37.95港元,升11.7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ewtrend makes sweetners like syrup

貿易戰看不到盡頭 新琪安上市陰霾密布

公司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與美國密切相關,隨著關稅和產能過剩問題導致前景承壓,其港股上市計劃面臨不確定性 重點: 儘管國內外面臨雙重壓力,新琪安赴港上市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 公司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去年佔其收入的35.2%,隨著新關稅的影響顯現,可能擠壓其盈利能力    夏飛 中國人造甜味劑生產商正掀起一股甜蜜風暴,其中一員正密鑼緊鼓地準備在香港上市。但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讓這個上市計劃增添了一絲苦澀。 新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甘氨酸和三氯蔗糖等甜味劑生產商之一。上周,公司在香港的上市計劃獲得了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備案,即將加入其他六家已公開上市的中國甜味劑生產商行列。 產能過剩是中國很多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同於許多中國同行,新琪安似乎受此影響不大。這是因為通過專注全球客戶,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客戶,得以避免這個問題,通過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工廠,為這些客戶提供服務。 去年,新琪安近80%的收入來自海外客戶,其中北美地區佔總收入的 41%。根據貿易數據庫沃爾扎(Volza)的數據,新琪安的主要客戶包括美國食品和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卡夫亨氏等公司。 雖然到目前為止,海外戰略讓公司獲得良好的發展,但隨著中美陷入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貿易戰,這一戰略可能很快就會成為一個拖累。這可能會引發人們對新琪安前景產生疑問,如果完成港股上市,其估值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美國夢漸遠? 儘管新琪安的總部位於內陸的江西井岡山(那裡是毛澤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地方,如今也是備受愛國人士推崇的熱門旅遊景點),但該公司卻有著不同尋常的全球視野。 2003年成立的新琪安,抓住新一代消費群體對健康注重的商機,大力生產三氯蔗糖,這是一種第五代人造甜味劑。新琪安在2月份提交的上市文件中披露,預計未來五年內,三氯蔗糖將成為增長最快的一類甜味劑。 2023年,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多家全球機構宣布,1965年問世的第三代人造甜味劑、最受行業歡迎之一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這一消息給新琪安和其他三氯蔗糖生產商帶來了機遇。 與金禾實業(002597.SZ)以及其他一些競爭對手不同,新琪安是中國唯一一家將生產放在海外的人造甜味劑生產商,2019年它建立了首個海外工廠。這一舉措頗具前瞻性,旨在避免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第一屆任期內捲入中美貿易戰。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為分散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風險,我們在印尼工廠生產食品級甘氨酸,並從印尼向美國客戶出口我們的食品級甘氨酸。」然而,從印度尼西亞出口的甘氨酸最終仍需繳納美國徵收的4.2%的反傾銷稅,而從中國運往美國的三氯蔗糖繳納的關稅稅率相近,為3.7%。 如今,中美貿易戰迅速升級,很可能會給把美國作為最重要海外市場的新琪安造成更大的打擊。 本月,特朗普政府將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了145%,促使中國採取了報復性措施。但對新琪安來說更關鍵的是,特朗普還威脅要對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商品徵收32%的關稅,對泰國的進口商品徵收36%的關稅。後來,特朗普對這些威脅要加徵的關稅暫停實施90 天,以此向這兩個國家施壓,迫使它們在此期間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 去年,新琪安向美國銷售三氯蔗糖和可食用甘氨酸的收入佔總收入的35.2%,較2022年的僅9%大幅上升。該公司披露,去年約41%的收入來自北美地區,2022年僅為9.3%,而同期來自歐洲的收入佔比從32.1%降至20.9%。 2022年,新琪安的收入達到7.62億元(約合1.043 億美元)。隨後,由於甘氨酸和三氯蔗糖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2023年的銷售額暴跌逾40%,降至4.47億元。去年,其收入有所回升,達到5.69億元,不過仍遠低於2022年的水平。 國內挑戰重重 目前尚不清楚新琪安的美國客戶是否會承擔部分或全部新增關稅,新增關稅可能會使產品價格翻倍還不止。如果客戶不承擔,海外市場利潤率更高的新琪安,可能會被迫承擔部分新增成本,並且還得更加依賴國內需求。但國內市場也絕非一片坦途,由於產能過剩,國內市場價格戰激烈。 這意味著,向國內市場的轉移可能是一場硬仗,導致該公司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承壓。卜市文件顯示,隨著國內三氯蔗糖價格從2022年的每噸386,261元降至去年的每噸148,904元,新琪安的毛利率已從2022年的25.6%跌至2023年和2024年的17.9%。 隨著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公司利潤從2022年的1.22億元降至2023年的4,500萬元,去年進一步降至4,300萬元。 在謀求港股上市前,新琪安早前曾試圖在上海和深圳的國內A股市場上市,但未獲成功。去年8月,由於頻繁的股權變更,以及對計劃項目可能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擔憂,公司在面臨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審查後放棄了這一計劃。 新琪安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也值得關注,不過這對中國的家族企業來說並不罕見。67歲的創始人王小強與妻子丁丹通過多家實體共持有公司54.8%的股份。兩人34歲的兒子王皓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擔任執行董事並領導銷售團隊。 自2022年以來,行業老牌領軍企業安徽金禾實業的股價已經下跌了近一半,而同樣生產甜味劑的金禾實業萊茵生物(002166.SZ)的股價,也從2022年的高點下跌了44%。 儘管如此,目前這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分別在25倍和34倍左右,遠高於1976年發明三氯蔗糖的英國泰萊集團(TATE.L)的8.6倍。如果新琪安的市盈率處於同行的中間水平,那麼它的估值將在13億元左右。但投資者有理由擔心,由於中美貿易戰帶來的所有不確定性,該公司上市後可能出現的任何“甜蜜”上漲行情都有可能是短暫的。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從玉智農發盈警料去年盈轉虧

從事農業種植及銷售的從玉智農集團有限公司(0875.HK)周一發盈警,截至去年底止料由淨利潤轉為淨虧損,預計蝕1.3億元人民幣(下同),而2023年則有盈利5,140萬元。 公司表示,期內子公司所獲得的收益減少,同時又確認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相反2023年則有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的回撥。 從玉智農周二開市沒起跌,報0.58港元,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從高位下跌超過7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