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9.HK

這家民辦教育機構上半財年增長降速,最近宣布發債集資,協助興建及擴建國內院校

重點:

  • 中教控股的最新中期財報顯示,其營收增速從去年同期的28.9%下滑至18%
  • 該公司依靠激進的併購策略,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民辦教育集團,但近年併購步伐放緩

 
莫莉

經歷了強力教育監管政策以及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後,教育行業正重現生機。但是,在中國宏觀經濟仍待重振、流失的學生來源未完全恢復時,民辦高校集團邁入樽頸期。中國規模最大的民辦教育集團中國教育集團控股有限公(中教控股,0839.HK),上週四公佈截至2023年2月28日止的中期業績,顯示疫情期間仍能穩步發展的能力。

由於學費高、收費週期長、銷售費用低,民辦教育股常被視為典型的「現金牛」板塊。在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間,中教控股的營收為27.8億元,按年增加18%,經調整淨利潤則上漲15.1%至10.5億元。

值得留意的是,疫情後的2020財年和2021財年,中教控股的營收增速均超過37%,即使相比2022年同期,其營收增速也有28.9%、淨利潤增速更達到41.5%,反映當前的業績增長明顯放緩。

財報公佈後,中教控股股價翌日下挫2.9%,反映投資者信心受到動搖。過去三個月以來,其股價一路下行,從1月底的13.5港元高位下跌至7港元水平,跌幅接近一半。雖然如此,多間投行仍然看好該公司,海通國際指其作為行業龍頭,增長動能強勁,給予「跑贏大市」評級。

作為港股民辦高校教育集團中市值最高、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公司,中教控股被股民戲稱為「三本之王」,截至22年8月底,集團在校生人數達到30.45萬人。集團旗下擁有14所學校,分別位於中國南昌、廣州、海口等9個城市,以及英國與澳洲。

併購勢頭放緩

從具體業務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分部貢獻的收入達23.48億元,按年增加20.6%,主要由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在校學生人數及學生平均收入增長所帶動。中等職業教育分部的收入輕微下滑3%至3.2億元,因為新冠肺炎的預防措施及社交限制,部分學校的新入學學生人數下降。不過,國際學校則受惠於入境限制政策取消,學生人數上升,收入按年大增44.6%至1.07億元。

中教控股近年業務快速擴充,依靠的是激進併購策略。該公司2017年12月登陸港交所時,旗下只有3間院校。通過上市獲得資金後,自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以平均每年三間學校的速度,加快收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到了2021年,公司還收購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其後改名為成都錦城學院)的51%股權,後者為全國排名第一的民辦獨立學院。

在高速併購和現有學校學生人數增長的驅動下,中教控股的在校生規模快速攀升,為業績穩步向上提供動力。另一方面,公司憑藉嚴格的教學與人才培養品質,平均學費穩步提升。根據信達證券的報告,其在校生學生平均學費自18/19學年的1萬元,增至21/22學年的1.4萬元,三年的複合增長率達11.3%。

自2021年以來,中教控股併購步伐放緩,原因或與其相對緊張的資金鏈有關。截至2月28日,中教控股的流動比率為0.84倍,較上年同期的0.81有所回升,同時現金儲備也回升至58.7億元。

加快融資步伐

不過,隨著港股市場在年初回暖,中教控股正加快融資步伐。今年1月,公司配售1.47億股股份,所得款項淨額約16億元,主要預留予職業教育領域的潛在併購項目。4月12日,其發行了2026年到期的5億元4%投資級別有擔保債券,獲得標普AA評級,債券發售所得款項將用於興建及擴建集團經營的國內院校,以及補充境外營運資金。

近年來,中國政府多次發文鼓勵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2022年12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要求破除「矮化」、「窄化」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品質、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質素技術技能人才。

官方的主動支持,有利於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社會認可度,進而增加考生報考高職院校的意願,擴大公司招生規模。另外,2021年出台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也消除了市場對於民辦高教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的擔憂。

與此同時,中教控股旗下的獨立學院已全部完成轉設,有望提升盈利能力。獨立院校是民辦企業與國家重點大學合作辦學的院校,由重點大學提供師資,民辦企業提供資金,也就是俗稱的「三本」高校。獨立學院轉設後,民辦高教集團需向合作方重點大學支付一次性「分手費」,之後便不必向重點大學支付每年學費收入的15%至30%的管理費。

隨着新冠疫情淡化,加上中國經濟增速重回正常軌道,教育板塊價值或將得到重估。中教控股的預測市盈率約7.9倍,同業希望教育(1765.HK)、新高教集團(2001.HK)則分別為5.2倍和4.8倍,反映作為龍頭的中教控股獲投資者投以信任一票。中教控股能否持續享有較高估值,還看未來會否繼續激進擴張策略,協助業績增速重回輝煌期。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Luckin sells coffee

傳瑞幸競購Costa 挑戰龍頭星巴克

中國領先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傳出正與一家或多家銀行洽談,擬申請9億美元貸款,用於收購由可口可樂掛牌出售的英國咖啡連鎖品牌Costa 重點: 多家媒體報道指,瑞幸咖啡正考慮對Costa Coffee提出收購要約,並可能與其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方辰韜資本合作出手 一旦完成收購,瑞幸的全球網絡將大幅擴張,門店總數將超過3.3萬家、分布約 50個市場,規模逼近星巴克在全球的40,990家門店 陽歌 常被稱為「中國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LKNCY.US),在中國本土的門店數量差不多是星巴克在華門店的三倍。如今,這家本土咖啡巨頭似正尋求擺脫這個稱號,藉由一樁可能的大型收購,把戰線從中國延伸至全球,向星巴克(SBUX.US)發起全面挑戰,並一舉將其全球版圖擴展至50多個市場。 若瑞幸真的推進對Costa Coffee的潛在收購要約,這一切都有可能變成現實。Costa目前正由其母公司可口可樂出售。多家媒體報道指,瑞幸及其私募股權股東辰韜資本(Centurium Capital)可能聯手,就潛在收購方案進行評估。Costa目前在全球52個國家擁有約4,000家門店。 這筆收購將大幅擴張瑞幸在海外的布局。現階段,除中國大陸外,瑞幸僅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四個市場設有門店,而且在這些市場的門店數量仍然相當有限。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儘管Costa擁有龐大的全球版圖,其實際門店數量卻只相當於瑞幸的一小部分。截至9月底,瑞幸門店總數達29,214家。若兩者合體,合計門店將超過33,000家,規模將逼近星巴克截至9月底在全球的40,990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是瑞幸本身、還是由前華平投資高管李姓人士創立的中國私募巨頭辰韜資本主導這一潛在要約,抑或兩者共同出手。不過,無論最後由哪一方掛名收購,一旦交易成功,Costa的門店網絡幾乎可以肯定會被整合進瑞幸體系之中。 彭博的一則報道指,瑞幸與辰韜資本仍在考慮是否正式提出要約,而其他有意角逐的潛在競標者,還包括貝恩資本及英國私募基金TDR Capital等。相關報道稱,這樁交易對Costa的估值約為10億英鎊(約13億美元),僅相當於可口可樂2018年,在英國惠特貝爾手中收購Costa所支付39億英鎊的四分之一。 另據《Mergermarket》報道,瑞幸正與多家銀行洽談融資事宜,擬申請9億美元貸款以協助完成。對瑞幸而言,要獲得這筆貸款並不算難事,因為公司目前現金創造能力強勁。截至9月底,瑞幸持有現金、短期投資及定期存款合計85.7億元(約12億美元),較去年底的57.4億元大增近五成。 若把時間倒回五年前,以瑞幸當前高速增長和高盈利的表現,要在資本市場上融出這筆資金本應相當輕鬆。然而,另一個諷刺之處在於,如今瑞幸若要通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恐怕並不容易,因為其股份目前僅在場外交易市場(OTC)買賣,使得多數大型機構投資者難以參與。 瑞幸在2019年上市後,最初於納斯達克主板掛牌交易。但在翌年爆出重大會計醜聞,被揭發虛構數以億美元計的銷售額後,其股票在主板除牌,並降級至場外交易市場,同時公司兩名最高管理層也因此被迫下台。 重返納斯達克在望? 瑞幸首席執行官郭謹一本月稍早曾透露,公司正籌備重新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在相關言論被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後,他隨即收回這一說法。這樣的態度轉變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若瑞幸成功「回歸」納斯達克,將在華爾街樹立一個重要先例——爆發類似醜聞的公司,即便事後痛改前非,一般也很難獲得第二次機會。 在瑞幸的案例中,還多了一層地緣政治因素。近年來部分美國政治人物屢次呼籲將中概股從美國資本市場剔除,使得中國企業在華爾街面臨愈發不友善的環境。市值約100億美元的瑞幸,很可能已成為史上市值最高的 OTC 股票,理論上可以考慮追隨其他中概股的腳步,赴香港交易所作第二上市。不過,港交所同樣高度重視公司管治問題,為避免樹立不良先例,也未必會輕易接受瑞幸的上市申請。 市場對這宗潛在Costa收購案的反應並不算熱烈。相關消息見報後,瑞幸在美國場外交易的股份於周四下跌2.1%。儘管如此,該股今年以來仍累升46%。以估值來看,瑞幸目前約21倍市盈率,相比之下,被視為估值偏高的星巴克約為54倍,而在全球12個市場擁有53,000家門店的中國茶飲龍頭蜜雪冰城(2097.HK)市盈率約27倍,瑞幸顯得相對偏低。 有關瑞幸可能競購Costa的報道,距其公布最新季度業績不到一周時間。最新財報顯示,公司仍維持高速擴張態勢,季度收入按年大增50%至153億元,當中約七成來自現製飲品。門店數量則按年增加37%,於9月底達到前文提到的29,214家,顯示公司過去一年單店收入亦有所提升。 事實上,瑞幸第三季度自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14.4%,是公司在經歷2024年一整年收縮後、於今年重返同店增長以來的最佳表現。這一強勁增長,部分反映出庫迪咖啡主導、持續逾一年的價格戰近期趨於緩和。庫迪由當年因會計醜聞而被瑞幸開除的兩名前高管創立。 不過,也有一個略令人擔心的信號,瑞幸最新一季的外送費用按年增加兩倍,達到28.9億元,已佔其營運開支總額的五分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外賣平台此前大舉補貼、而近來開始收緊有關。當補貼縮水時,過去受惠於補貼的瑞幸及餐飲商家,便需自行承擔更多配送成本。 與收入強勁增長相比,瑞幸的盈利表現則明顯遜色。期內公司純利反而微跌 2.3%,至12.8億元,淨利潤率亦自一年前的12.9% 下滑逾3個百分點,至 8.4%。即便如此,整體經營狀況仍算健康,或正是這樣的基本面,讓瑞幸有底氣嘗試推動這類大型併購,把與星巴克之間的「咖啡戰」擴展到全球舞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遊戲相關收入年增12% 網易第三季多賺近三成

網易股份有限公司(9999.HK; NTES.US)周四公布,第三季收入按年升逾8%至283.6億元($13億美元),增速較第二季增長9.4%放緩,非公認會計准則下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5億元,按年升27%。 第三季度,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收入按年升近12%至233億元,續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當中在線遊戲收入佔分部總收入97.6%。有道收入16.29億元,按年增加3.56%;網易雲音樂收入跌1.8%至19.64億元。創新及其他業務收入跌近19%。 網易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表示,未來將聚焦和持續投入現有取得成功的遊戲項目,未來新作採精品化策略,避免資源分散於信心不足的新項目。他又指,已投入大量資源研究AI在遊戲創新、開發及營運中的應用。 業績公布後,網易美股周四收升0.40%,報133.95美元。年初迄今累升52.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價上升銷售策略奏效 六福預告中期多賺5成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發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約20%至30%;盈利則大增40%至50%。 根據公司去年中期業績,收入54.5億港元,賺4.17億港元;按此計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億至70.9億港元,盈利約5.8億港元至6.75億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產品差異化及銷售策略成功,帶動定價首飾產品的銷售大幅增長。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價上漲、定價首飾產品銷售佔比增加,以及營運槓桿帶動利潤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開報25港元,公司今年以來股價上升7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通快遞第三季淨利增長5% 下調全年業務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遞(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錄得收入118.65億元(16.66億美元),按年升11.1%,淨利潤25.24億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計,公司收入345.88億元,按年升10.29%。淨利潤64.55億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遞包裹量為95.7億件,按年增長9.8%。期內包裹量增長及包裹單價增長1.7%,帶動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增長11.6%。受惠於電子商務退貨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銷機構產生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1.2%。同期毛利率則按年跌6.3個百分點至24.9%。 此外,公司下調了年度指引,將全年包裹量預計由原本的388億至401億件,下調至介於382億至387億件之間,按年增長12.3%至13.8%。 中通快遞港股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148.4港元,升0.6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