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生物科技公司旗下的「抗癌神藥」去年僅錄得6,600萬元收入,虧損額增加一半至4.3億元

重點:

  • 藥明巨諾旗下的治癌產品價格高達百萬元,而且生產成本難以降低,要大規模拓展市場非易事
  • 公司估值明顯低於同業, 商業化進展仍有待改善

莫莉

對於創新藥企業來說,新藥獲批上市只是商業化征途的第一步,藥品能否納入保險賠付範疇、能否搶佔同類藥物市場,以及能否拓展適應症面向更多患者,都是擺在面前的重重關卡。

作為一間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在2021年9月開始產品商業化,如今正努力為其唯一獲批的CAR-T產品瑞基奧侖賽注射液拓展市場。上週二,藥明巨諾公佈了2022年中期業績,全部營收都來自瑞基奧侖賽的銷售額6,600萬元,毛利約為2,313萬元。

目前,中國僅有兩款獲批的CAR-T產品,售價高昂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因此市場有限。藥明巨諾公佈,今年上半年共開具了77張瑞基奧侖賽處方,完成64 位患者的藥物回輸。隨著患者數量緩慢增加,以及成本削減計畫的實施,瑞基奧侖賽產品的毛利率從2021年的29.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5%。藥明巨諾近期披露,截至8月15日,瑞基奧侖賽已成功完成260位中國患者的回輸治療,當中包含了臨床研究及商業化階段。

雖然藥明巨諾上半年營業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但淨虧損進一步擴大,虧損額按年擴大52.7%至4.3億元。公司解釋,這是因為產品開始生產,增加了4,290萬元的銷售成本,加上業務推廣讓銷售開支大增82.7%,達到8,440萬元。

所謂CAR-T療法,是近年治療血液瘤的一種新療法,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對患者自身的T細胞在體外進行改造,讓它具有識別癌細胞的能力 ,再將改造後的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讓其協助清除癌細胞。

血液瘤的傳統療法易於產生耐藥性,無法根治癌症,CAR-T則帶來了治癒的可能。在多種前線治療失敗的血液瘤患者當中,CAR-T產品療效顯著,因此也成為新藥研發最熱門的賽道。

難以大量生產

全球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數量並不多,但收入頗高,去年全球同類產品銷售額達17.1億美元(118億元),主因是一方面源於CAR-T產品在美國的適應症涵蓋血液瘤三大類——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另一方面則因為其售價高昂,以諾華製藥(NVS.US)研發的全球首款CAR-T產品Kymriah為例,2017年在美國上市時的售價高達47.5萬美元。

按藥明巨諾財報計算,今年上半年有64 名使用瑞基奧侖賽的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人均費用高達103萬元。

當前,中國獲批的CAR-T產品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為了擴寬支付管道,藥明巨諾努力推進產品納入商業醫保或地方政府的補充醫保計畫。截至6月底,瑞基奧侖賽已被列入52個商業保險產品及28個地方政府的補充醫療保險計畫,有12名患者從這些保險計畫獲益。同時,公司也在尋找一些合作平台,向接受瑞基奧侖賽治療的患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務或抵押貸款。

CAR-T產品需要直接抽取、改造患者細胞,無法像化學藥物或生物藥物一樣批量化生產,也就無法通過增加規模減低成本。藥明巨諾臨床開發副總裁秦耘近期表示:「公司未來的一個研發方向是降低CAR-T的生產成本。」

她指出,一方面會對現有產品通過工藝平台進行升級改造,另一方面也會探索同種異體CAR-T等通用型產品,以解決自體CAR-T產品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生產週期長等問題。

除了主動降低成本之外,藥明巨諾也在積極拓展瑞基奧侖賽的適應症,從而惠及更大規模的患者群體,為公司增加銷量。今年2月,國家藥監局已經受理瑞基奧侖賽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淋巴瘤患者的上市許可申請。如果能在預期的時間內獲批,瑞基奧侖賽將成為中國首個治療該病症的CAR-T產品。

研發資金充足

公司同時還在推進瑞基奧侖賽治療套細胞淋巴瘤、成人及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疾病的臨床試驗,期望今明兩年會有新的適用證獲批。

研發多管線鋪開意味著持續「燒錢」,藥明巨諾上半年研發開支為1.96億元,按年增加5%,不過公司手握15億元現金,流動性充足。

或許由於瑞基奧侖賽商業化之路並不順暢,藥明巨諾的股價已持續下跌超過一年,周二低見4.28港元,較兩年前的招股價23.8港元縮水近82%,當前市值僅約18億港元(15.8億元),甚至比不上2018年12月A1輪融資時的估值。

估值方面,按上半年收入引伸至全年計算,藥明巨諾預測市銷率為12倍,旗下CAR-T產品已獲批在美國上市的傳奇生物(LEGN.US)市銷率為47倍,另一間主攻血液瘤市場的創新藥企諾誠健華(9969.HK)市銷率也高達31倍。藥明巨諾估值明顯偏低,或許需要更顯著的商業化進展,才能讓投資者找回信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傳音手機全球銷售超越Vivo

IDC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三星(005930.KS)和蘋果(AAPL.US)在第三季度繼續引領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國製造商小米(1810.HK)、傳音(688036.SH)和Vivo躋身前五大廠商。在一個重大轉變中,傳音三季度的強勁增長使其超越Vivo,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銷售商。 IDC數據顯示,三星三季度以6,140萬部出貨量(市佔率19%)蟬聯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冠軍。蘋果緊隨其後,銷量同比增長2.9%至5,860萬部,全球市佔率達18.2%。小米位居第三,市場佔有率達13.5%,在前五強中其增幅最低,只有1.8%,。傳音在取得13.6%的同比增長後,市佔率達9%,Vivo則以8.9%市佔率位列第五。 當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2.6%,達3.227億部。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萬科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辭職

房地產開發商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周一公告,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提交辭職報告,董事會選舉深圳地鐵總經理黃力平為新任董事長。 據財新報道,辛傑辭職前已失聯多時,最後一次更新朋友圈為9月14日。9月下旬起即有消息指他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辛傑同時兼任深圳地鐵董事長與黨委書記,官方尚未公布是否同時卸任該職。 辛傑現年59歲,長期服務於深圳國資體系,2017年起接掌深圳地鐵。任內推動「軌道+物業」模式,並於2017年主導深圳地鐵以約664億元入股萬科,成為第一大股東。惟隨房地產市場低迷,深圳地鐵自2020年起業績轉弱,2024年更出現335億元巨額虧損。 2025年初,辛傑兼任萬科董事長,主導公司債務重整。過去八個月,深圳地鐵在深圳市政府主導下已十度出手注資萬科,累計提供近260億元股東借款,用於償還債務及維持流動性。 這是萬科九個月內第二次更換董事長。接近萬科人士表示,新任董事長黃力平熟悉公司運作,預料此番人事變動不會影響萬科改革與化險進程。 消息公布後,萬科港股周一下跌3.26%,收報5.04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廣和通招股集資最高29億港元

無線通信模組製造商深圳市廣和通無線股份有限公司(0638.HK, 300638.SZ)周二在港公開招股,發售1.35億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介乎19.88元至21.5元,一手200股,入場費4,343.37元,最高集資29億元。公司於本周五截止認購,10月22日掛牌。 2023年及2024年的持續經營業務產生的利潤,分別為3.77億元人民幣(下同)及4.2億元。今年截至4月底,持續經營業務產生的利潤1.6億元,按年增14.6%;公司表示,主要是模組產品及解決方案銷量增加。 集資所得約55.0%將作研發用途,包括與AI及機器人技術相關的產品開發,約15.0%將用於在中國深圳建設製造設施,約10%用於償還銀行借款,10%用於戰略投資,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pparel stocks lack hype triggers as Tanboer capitalizes on buoyant market for listing

服裝股不具當炒概念 坦博爾趁市旺上市抽水

近期新股市場熾熱,戶外服飾品牌坦博爾亦趁市旺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藉今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亮麗,希望可有較高的估值 重點: 坦博爾今年上半年純利增長逾200% 線上銷售高速增長,上半年首次超越傳統線下銷售渠道   鄭瑞棠 內地專業戶外服飾品牌坦博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雖然本身屬於舊經濟的服裝行業,不具當炒新股如醫藥、科技、人工智能(AI)及金屬等概念,但在近期新股市場熾熱的氣氛下,不難有理想反應。 從前消費者提到滑雪、登山等運動所穿的服飾,必定想到一些外國的知名品牌,國產貨始終不入流。但隨著內地品牌不斷透過研發改善品質,及大力投入資源作宣傳推廣,令品牌形象大幅提升。2024年中國專業戶外服飾十大品牌中,中國品牌已佔其中五大,當中坦博爾的市佔率排名第七。 上半年業績勁升 坦博爾今年上半年的業績確實亮麗,截至2025年6月底止半年收入增加85%至6.58億元,期內利潤3,594萬元,大增205.5%。而且傳統銷售旺季在冬季,所以全年業績的關鍵,更要看下半年表現。 至於坦博爾24年度全年業績,收入雖增長27%至13億元,但純利卻下降23%至1.07億元,主要是由於銷售及分銷開支大增43%至5.08億元。近年集團為催谷銷量,大賣廣告及在不同渠道進行市場推廣,令相關開支大增,另外公司不斷擴充銷售團隊,也令僱員薪金及福利成本大增。 坦博爾毛利率維持在五成水平,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為50.2%、56.5%及54.9%,但今年上半年毛利率54.2%,比去年同期的59.8%下降逾5個百分點。近年原材料及製造成本上升,製造羽絨的原料純白鵝絨價格由21年每公斤621元,上漲至24年的1102元;同期純白鴨絨亦由每公斤369元,升至500元。以25年6月業績統計,原材料價格每波動5%,集團稅前盈利受影響約950萬元。 線上超越線下 雖然是傳統的服裝行業,但坦博爾積極運用線上渠道去速銷,線上銷售增長是行業十大企業中最高。2024年的線上銷售額達6.26億元,比2023年大幅增長八成,至於截至25年6月底止半年線上銷售已達3.4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達168.5%。而今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首次超越傳統的線下渠道,佔總收入達52.7%。 坦博爾線上銷售增長強勁,除了因為自營網店做得出色外,也積極進行線上宣傳推廣,與超過150位KOL合作進行產品推廣,令品牌知名度大增;更加在天貓、京東、快手、抖音、微信小程序等電子商務平台廣泛建立銷售渠道。 至於集團的線下銷售渠道則在整固之中,截至25年6月底自營門店257家,比24年底的278家減少。至於同期分銷商營運店亦由330家減至311家。 行業競爭激烈 不過中國專業戶外服飾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前十名的市場份額僅為24.3%,排名首位的品牌市佔率為3.92%,坦博爾排名第七,市佔率僅為1.54%。 面對激烈競爭環境,集團業務亦多次轉型。坦博爾的成立可追溯至1999年,當年王勇萍、王麗莉兩夫婦收購了中美合資的青州青遠鞋業,適逢當時一家大型羽絨廠遭遇經營困難,兩人把握機會吸納300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便轉型從事羽絨行業。 2004年成立青州市坦博爾服飾有限公司,一直生產較廉價,性價比高的羽絨服,到近年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擬發展高檔路線,發展城市輕戶外、運動戶外及頂尖戶外三大系列,價錢大約由700元至3,300元不等。但其中最高檔的頂尖戶外,價錢由千元至三千多元,今年上半年佔總收入不足5%,反而最大眾化的城市戶外系列,佔總收入約68.2%。 目前本港上市公司可與坦博爾直接比較的為全國最大羽絨服飾品牌波司登(3998.HK),今年以來股價上升約一成七,市值約524億港元,現價往績市盈率約13倍,市賬率約2.9倍。波司登截至25年3月底止收入259億元,盈利35.14億元,規模遠大於於去年盈利僅一億多的坦博爾。 坦博爾招股的吸引力,視乎估值會否比波司登有折讓。至於另一賣點可能是市值較小易炒起,在現時熾熱的新股市場下,不難得到理想的認購反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