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现金短缺的公司带来了一线希望,上调了第一季度的业绩预测,并宣布成立合资企业,这可能会减轻其财务负担

重点:

  • 困境中的昱辉阳光可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如果其太阳能发电站的销售随疫情缓解而回升,并且它可以将更多的后期项目剥离给新的合资企业
  • 投资者将关注该公司的收入是否能回到增长轨道,因为它的现金仍然处在危险水平

阳歌

这话听起来或许没有新意,但来自太阳能行业的中流砥柱昱辉阳光(ReneSola Ltd.,纽交所:SOL)的最新信号似乎确实反映了该公司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结果尚不明晰,但对这家长期表现欠佳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要么彻底终结,要么终于开始闪耀。

最新信号谨慎而乐观,包括上周对第一季度预测的上调,以及周三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

公司的股价最好的反映了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犹豫不决。仅仅一年前,昱辉阳光的股价还处在低于1美元的关键价位,意味着这家第一批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公司面临退市的危险。但是在今年年初,该股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弹,在1月中旬达到了33美元的高点。

那以后股价又开始回落,直至最新收盘价8.35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试图弄清楚如何看待这家在2008年以13美元的价格在纽约上市的公司。

该公司大约在四年前进行了一次关键的战略转变后,与中国大多数的太阳能电池板公司区别开来。在此之前,它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它的主要业务是制造和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但在2017年,该公司将该这部分业务出售给其创始人,并将其重点转向建设和销售太阳能发电站的业务。

新业务使该公司摆脱了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价格战,这种价格战往往导致大多数主要参与者呈现出从盈利到亏损的定期波动。下行周期往往是十分残酷的,许多实力较弱的企业往往抗不过去,直接倒闭。

转向太阳能发电站建设本来应该使昱辉阳光免受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甚至使公司受益,因为它可以在行业的下行周期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电池板。但现实是,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非常耗钱。

这是因为开发商必须为单个项目投入数千万美元,而这些项目往往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如果由于市场疲软或设计不佳而没有买家出现,那么像昱辉阳光这样的开发商可能会被迫亏本出售,甚至不得不自己拥有和经营太阳能电站。

昱辉阳光商业模式中烧钱的一面在去年备受关注,它的现金储备在去年第三季度末跌至危险的低点,只有1560万美元。此后,该公司筹集了一些新的资金,经营情况似乎也开始好转。因此,到去年年底,它的现金储备回到了金额较大但仍然不算高的4060万美元。

为了让人们对这个数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该公司宣布,它上个月在罗马尼亚出售的一个中等规模的15.4兆瓦太阳能项目带来了2800万美元的收入。

这笔交易,再加上源源不断类似规模项目的出售,结果该公司上周在发布对业绩预测的更新时表示,它一季度的收入预计将超过先前预测的1800万至2000万美元。该公司还说,其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将超过15%,大大超过其先前预测的10%至11%。

因此,该公司表示,它预计在非通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第一季度将实现盈利。

新合资企业

为了借力这一积极的势头,该公司周三宣布与Eiffel Investment Group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推进它在欧洲的太阳能电站的开发工作。昱辉阳光表示,它将以51%的股份控股,并指出合资企业将接管其目前处于后期开发阶段总计340兆瓦的欧洲项目。

它补充说,该合资企业有意在未来三年投资总计700兆瓦的项目,这意味着在它完成建设中的340兆瓦项目之后,将会再建设一个360兆瓦的新项目。

这类交易应该可以为昱辉阳光提供一些亟需的财务纾解,因为它以前自筹资金的大量项目现在将成为合资企业的责任。这应该在短期内给昱辉阳光带来巨大的收入增长,同时也给它带来一些急需的现金和信贷,从而开始其他新项目。

昱辉阳光实际上在3月底的第四季度财报中就提到了与Eiffel Investment的合作,很明显,该公司将寻求更多此类合作,以减轻未来的财务负担。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可能相对容易,因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政府都推出了越来越积极的计划,以减少其碳足迹,其中部分是通过安装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来实现。

对于昱辉阳光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它近年来的持续低迷因全球疫情而进一步恶化,那么它是否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反弹基础。该公司的最新业绩好坏参半。第四季度收入为1680万美元,同比下降,但是它同期的利润达到了250万美元,好于去年同期1090万美元的亏损。

就估值而言,昱辉阳光去年尚可的利润,会转化为一个相对较高的市盈率(PE),达到120倍。根据分析师对今年的预测,这一数字降至60倍,根据对2022年的预测,还进一步降至28倍。相比之下,在中国上市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和纽约上市的阿特斯阳光电力(Canadian Solar)等传统面板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基于2020年的利润,市盈率分别为26倍和16倍。

昱辉阳光的巨大溢价似乎表明,与更传统的同行相比,投资者对该公司建电站的业务模式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昱辉阳光今年的季度报告应该有可能看到它的东山再起,因为如果已完成项目的销售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而回升,并且它可以将更多的后期项目转移给Eiffel和其他合资企业,那么收入和现金都应该显示出强劲的增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nhua is a futures company

南华期货获中证监开绿灯 能否靠风险管理吸引投资者?

当前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或催生服务需求增长,这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期货公司正寻求赴港第二上市 重点: 南华期货已获中国监管机构批准赴港上市,作为目前A股上市的补充 此次新股发行适值公司加速海外布局,满足中国企业出海的业务需求   梁武仁 当经济不确定性充斥市场,企业和投资者往往增加金融工具使用,以防范资产价值剧烈波动。这正利好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S)等金融衍生品专业机构,既催生服务需求,也助力其赴港第二上市吸引投资者。 上个月下旬,南华期货获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对其目前的A股上市形成补充。公司表示,所募资金主要用于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据4月提交的申请文件,公司拟在马来西亚设立新基地,并增资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子公司,分别支撑欧洲、北美及东南亚业务扩张。文件本月下旬即将失效,南华期货需提交更新版本方能推进上市。 南华期货创立于199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期货公司之一。援引第三方研究数据,公司宣称其以期货经纪业务收入和佣金计,位居国内非金融机构相关期货公司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外收入规模居全行业之冠。 自2006年起,在国内竞争加剧,加上出海企业需要应对汇率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南华期货开展海外业务布局,通过中国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伦敦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横跨亚欧美三洲的跨境服务。 中国其他各类服务提供商,包括银行、云计算和电信服务提供商,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海外举措,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 海外战略正为南华期货带来实质性贡献。去年,其海外期货净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逾45%至1.457亿元(约2,000万美元),而同期该项收入在境内缩水逾25%至3亿元。与2022年相比,公司海外期货净佣金收入实现近翻倍增长。 相应地,南华期货包含资产管理、证券及杠杆式外汇交易在内的海外金融服务,占去年整体营收比重逾11%,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较2022年跃升8个百分点。 今年,南华期货的国际业务增速似进一步加快。尽管最新沪市半年报未单列海外营收,但披露上半年海外客户权益(即经纪客户交易保证金)同比激增32%,远超去年全年10%的增幅。 风险管理 当前,海外扩张仍在进行时,南华期货绝大部分收入仍源自境内。公司虽有期货名称,但期货经纪并非主要收入来源,其营收主力来自境内风险管理业务,该业务本身也使南华期货承担风险。 南华期货的风险管理业务本质上依赖交易技术,例如,公司向客户提供场外(OTC)衍生品如期权、掉期及远期并收取费用,助其规避资产价值波动风险,同时南华期货须对相关资产进行风险对冲。若运作顺利,南华期货可规避亏损甚至获得收益。 然而,若市场突发异动致运作失控,公司可能蒙受重大损失。此外,因客户或无法履行衍生品合约,也使南华期货面临信贷风险。 2022年至去年,南华期货交易净收益连年下滑,风险管理业务收入同步走低,拖累整体营收。显示在地缘政治冲突及特朗普关税威胁下,驾驭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故而,波动加剧对南华期货犹如双刃剑,期货经纪服务需求可能攀升,但风险管理业务却因不确定性增强而更难盈利。 经济困局中,客户或选择收缩战线,削减涉足高波动性大宗商品及外汇的业务板块,而非须南华期货等公司提供的对冲风险服务。 不过,南华期货仍保持盈利,去年营收虽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14%至4.03亿元。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持续下降,原因是今年初生效的新规,要求风险管理业务收入由总额法改为净额法核算。事实上,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录得小幅增长。 年初至今,南华期货A股飙涨87%,现市盈率(P/E)近30倍,高于对手瑞达期货(002961.SZ)的20倍,但低于永安期货(600927.SH)的41倍。 作为能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独特获益的企业,南华期货或能打动香港国际投资者,其日益扩展的全球网络相较国内同业也具优势。但公司自身绝非无虞,因为其直接涉足衍生品市场,而该领域波动恐将持续。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