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US 9618.HK

中国第二大电商公司宣布计划分拆旗下工业和房地产部门,但出于战略原因,仍将保留对这两个业务部门的控制权

重点:

  • 京东提出分拆计划,拟分拆旗下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于香港独立上市
  • 预计会有更多巨头效仿京东和阿里巴巴对业务进行分拆,但目前不清楚这是否会让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满意

 

西一羊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上周公布了一项分拆旗下两家公司的计划,称此举将为可能希望投资其房地产工业业务的人创造机会,因为它们准备独立上市。公司补充说,该计划对京东也有好处,因为分拆这两项业务会让它专注于核心电商业务。

但该公告隐含了一句不言而喻的重要潜台词。就在几天前,京东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表示将把自己分拆成6大业务集团,传递出了类似的潜台词,那就是:这类措施是否会让越来越不信任大型科技公司的中国监管机构放心。

京东没有像阿里巴巴那样给出详细的重组方案,但在中国大量科技公司遭受长期打压后,此举仍标志着向监管机构再次示好的一步。在这两家公司发布最新的分拆公告之前,它们已经剥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业务,让其作为独立运营实体。京东当然希望通过剥离更多业务,让自己在政府眼里变得更小,因为后者对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的垄断行为感到担忧。

但这些公司可能会发现监管机构并不信服,至少如果它们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在“解散”的话。这是因为京东和阿里巴巴都可能会保留对正在剥离、以便让其独立发展的各家公司的控股权。我们稍后再来分析此类计划是否足以安抚监管机构。

但首先,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京东拟分拆的两项业务。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这两家公司都是在内部培养起来的,起初是为了服务京东自身的需求,后来才开始为第三方客户提供服务。京东工业运营着一个连接工业供应商和买家的B2B平台,而京东产发则专门从事物流园区和商业园区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和运营。

据京东工业在香港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它2022年的营收增长36.9%至141亿元,净亏损13亿元。京东产发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它在同一时期收入增加一倍至23亿元,净利润22亿元。

分拆已足够?

新的分拆是对京东表现出的一种趋势的延续,它范围广泛的业务已经拥有了几个单独上市的部门。除了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外,该公司目前还有两个上市部门:京东健康(6618.HK)和京东物流(2618.HK)。目前,它还在对金融科技业务京东科技进行拆分,据报道,它也在考虑单独上市。

尽管努力引入外部资本,但京东仍对其大部分分拆业务拥有明确的控制权。据企业信息网站企查查的数据,它目前持有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67.62%和63.55%的股份。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的IPO文件显示,在拟议的分拆完成后,它将持有这两家公司超过50%的股份。

不难理解为什么京东坚持保留对分拆业务部门的控制权,因为它们在其核心电商业务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京东核心电商服务享有可靠的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内部物流部门的支持。由于分拆出来的公司增加了第三方客户,京东也可以在不放弃子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享有额外收入。

然后就是前文提到的缩减规模问题,以及新的分拆会让监管机构感到高兴还是恼火。阿里巴巴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根据它的重组方案,它也计划保留旗下6大业务集团的控股权。

根据重组方案,阿里巴巴6大业务集团都将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和制定商业战略的自主权。其中5个集团可以选择筹集外部资金,并在有朝一日单独上市。据彭博新闻社上周报道,其中之一,阿里巴巴的物流部门菜鸟已经开始准备在香港上市。

虽然缩减规模能让它们看起来更小,但这些公司还必须让监管机构相信,它们在市场份额和如何行使权力方面并不具有垄断性。例如,在较小市场运营但份额过大的公司,如果决定提高价格,并找到其他方式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牺牲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引发监管风波。

虽然监管部门的反应还有待观察,但其他中国科技巨头,从腾讯(0700.HK)到美团(3690.HK)和字节跳动,可能会效仿阿里巴巴和京东。也许是预料到了这一点,包括腾讯在内的其他科技巨头的股价上周大幅上涨,因为大家预计其中一些巨头有可能采取类似的行动。

不管京东最新的分拆举动动机为何,投资者还是满意的,至少在最初是如此。京东股价上涨7.8%,创9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但这种热情转瞬即逝,该公司的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回吐了所有涨幅。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监管部门是出了名的善变和不透明。因此,早期对分拆可能降低未来监管冲突可能性的热情,可能很快就会被监管的善变现实所抵消。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Keep Inc.预告中期亏损大幅收窄

健身科技公司Keep Inc.(3650.HK)周一公布,预计截至6月底止中期录得净亏损约3,600万元(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63亿元大幅收窄约78%。同期经调整净利润转为正数,达1,000万元,较去年同期经调整亏损1.6亿元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业绩好转主因包括业务结构调整、收入质量提升及AI技术赋能,令毛利率改善,经营效率与人效稳步提升,经营费用亦得以压缩。不过,受产品精简策略影响,短期内收入出现同比下滑。 公司称,将持续聚焦于APP端AI智能化及自有品牌健身产品发展,优化运动场景与工具,以提升用户体验与留存率,并加强新品开发与拓展销售渠道。 Keep Inc.周一高开4.6%,随后转跌,至中午休市报5.45港元,跌3.3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资产减值后 华宝国际上半年盈利翻倍

电子烟产品制造商华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336.HK)周五表示,年前进行多项资产减值后,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盈利约倍翻。 公司预计2025年前六个月的利润介乎1.51亿元至1.77元间,同比增幅分别为91.3%至124.3%,较2024年上半年报告的7,900万元显著提升。 公司表示:“该增幅主要于2024年同期确认了商誉减值约0.293亿元、其他资产减值约人民币0.202亿元,以及联营公司的投资减值拨备约0.480亿元所致,而本报告期间则没有类似减值拨备。” 在调整后,即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和减值相关损失后,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税前利润为2.236亿元至2.496亿元,同比增长1.1%至12.9%。 华宝国际股票周一开盘上涨,每股3.42港元,涨5.2%。该股年内已上涨5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核数师对恒达持续经营产生重大疑问

房地产开发商恒达集团(3616.HK)周一公布去年全年业绩,截至12月底止,收入27.6亿元,按年下跌22%,并录得亏损2.7亿元,2023年同期则有盈利4,094万元。 期内集团的现金及受限制银行存款约4.1亿元,短期银行借款为3.7亿元,长期银行借款为3.88亿元。公司的杠杆比率为66.8%,较2023年底止的51.1%增加约15.7个百分点。 公司的核数师指出,恒达向第三方及一名关联方提供的财务担保,可能产生现金流出达68.4亿元,鉴于集团现金流较低,而产生足够现金流能力又不明朗,可能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问。 恒达自去年4月2日开始在联交所暂停买卖,停牌前报0.26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动荡内卷严峻 陷困局的智谱谋港上市

原在进行A股上市辅导的人工智能企业智谱,突有消息指正考虑转往港股上市 重点: 智谱先后获多轮融资,估值达400亿 公司今年出现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继离任 刘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领域大出风头,被描述为中国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国Open AI 眼中的劲敌或许另有其人,矛头直指甚少出现在公众目光的低调高手—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讳言,智谱在中国对外拓展上扮演关键角色,其在海外的业务,以及与中国政府的深厚联系,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美国政府更在今年1月,将智谱列入贸易限制黑名单。 香港投资者未必认识智谱,但随着近日一则消息,港股市场开始对智谱的关注。7月中彭博报道,被视为A股市场“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谱,虽已启动内地的上市辅导,但亦考虑将上市地点从内地转至香港,初步计划集资3亿美元。 语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于2019年的智谱,专注开发大型语言模型,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的唐杰及张鹏。智谱原属校企,后脱离独立,先后历十多轮融资,投资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腾讯、红杉、启明创投及君明资本等。 不光如此,国家对智谱亦鼎力支持,国企珠海华发、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区,今年3月共投入18亿元。市场估计,最近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400亿元。 在内地AI六小虎中,智谱被认为是老大哥,一来成立较早,二来屡获国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规模语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亚洲唯一入选斯坦福评测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当ChatGPT忽然爆红,内地私募或风险基金对AI公司趋之若鹜,争相捧着资金来敲智谱的大门。不过AI市场的变化,一点也不逊于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谱的光环逐渐褪色,更陷入一场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连离职,本来人事变动在AI行业并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谱的情况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战略官张阔及专责融资的副总裁曲藤相继离任后,融资推进就有点困难。2月时,应用AI及合作副总裁李惠子亦离任。到上月,就连COO张帆也宣布离职,据闻是对业务重新划分有所不满。市场更传出智谱AI院的负责人东昱晓也辞任,虽然公司否认,但消息仍不迳而走。 其实在人事变动前,公司的问题已开始浮现,特别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杀了专攻大型语言模型的六小虎一个措手不及,作为虎头的智谱更是首当其冲。 DeepSeek横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后,市场发觉原来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东西,仍在不断输血的大型语言模型企业的情况就变得尴尬;投资者质疑,究竟是否仍对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资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即时转变战略,不再继续投资基础模型,改攻医疗保健应用。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亦表示停止投资开发基础模型。 事实上,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智谱也被迫走上降价之路,如GLM-4-Flash的价格每百万tokens(模型理解和处理文本的计算单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个tokens收费为 0.5元,可想而知,降价幅度是何等惊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R1,让智谱平添不少压力,因为现时许多客户均倾向于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响智谱的B端业务部署,令智谱要向企业拿订单时面对更大挑战。 一方面开源陷困局,另外节流又难做到,毕竟大模型的研发需要高额的投入,智谱坚持自研技术,让情况进一步恶化。据《财经杂志》报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仅约3亿元,但亏损达到20亿元。 面对内忧外患,又未能开源节流,智谱暂只能寄望尽快拿到资本市场的上市车票,除可以融到资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层次,后续的拓展更有一个大平台支撑。碰巧香港新股市场正借大热,特别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场宠儿,有见及此,智谱除在内地续进行辅导外,也作出两手准备,不忘香港这个窗口,香港始终都是面向国际的资本大舞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