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IPO半年筹131亿 市场料下半年转活
香港股市一向是企业集资重要地之一,但近年受港股疲软拖累,集资额持续萎缩 重点︰ 今年上半年仅30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当中欠缺大型IPO,总集资额只有131亿港元,同比下跌27% 机构预计下半年本港IPO市场将转趋活跃,全年有80只企业在港上市,总集资额约800亿港元,重回世界头5位 裴梓龙 港股上半年表现疲软,拖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开发行)市场不佳。今年上半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企业只有30家,当中29家在主板上市,总集资额只有约131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27%,不止跑输美国两大交易所,甚至不及印度股市,反映香港投资气氛仍然审慎,导致新股融资规模较小。 上半年香港欠缺大型IPO,集资额最大已经是茶饮股茶百道(2555.HK)的26亿港元,其次是激光雷达及感知解决方案供货商速腾聚创(2498.HK)的约11亿港元,其余大部分公司集资额连10亿港元都不到。 独立股评人邹家华分析道,上半年IPO市场不佳,主要是受利率持续高企影响,他说︰"市场原以为美国今年开始减息,但上半年不似预期,导致香港利率也在高位,影响集资气氛,加上各地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影响投资者意欲,最重要是经济复苏缓慢,行业复苏不一,在股市疲弱下企业上市估值不会高,就算想上市,管理层都要考虑估值,尽可能希望在股市反弹时获得较高估值。" 虽然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不多,然而IPO投资者首天获利比例却相当不错,30只IPO中,有20只首日股价都高于招股价,获利率达66.7%,当中表现最好的是中国电信网络支持及信息及通信技术(ICT)集成服务供货商经纬天地(2477.HK),上市第一天大涨1.64倍;涨幅第二大是香港建造股泓基集团(2535.HK),首天收市价比招股价高1.36倍,另外有6间公司首天涨幅高于30%。 截至7月5日,上半年30只IPO中累积升幅最多的是长久股份(6959.HK),累涨3.8倍,跌幅最大是天津建发(2515.HK),累挫52.4%,另外有15只IPO已跌穿招股价。 为争取更多IPO来港股上市,港交所(0388.HK)一直放宽对企业上市的要求限制,去年3月31日已推出“18C章”,主要针对未开启商业化、或处于商业化初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特专科技”,为这些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 “18C”首股成功上市 上半年港股迎来第一只“18C”上市公司晶泰科技(2228.HK),集资额约9.9亿港元,首日上市比招股价高约10%,表现尚算不错;至于第二家“18C”企业也正在密锣紧鼓,并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家就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货商黑芝麻智能,市传将集资最多23亿港元,小米(1810.HK)更是股东之一。 展望下半年,多家机构都预计香港IPO市场将好过上半年,最大原因在于美国利率很大机会下调,刺激资金回港,带动IPO市场。罗兵咸永道指出,目前有超过100家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部分已在中证监成功备案,当中也不乏大型公司,如果下半年市场情绪持续改善,有机会出现集资超过50亿港元的IPO,全年有约80家企业在港上市,总集资额达700至800亿港元,而信息科技及电讯服务、人工智能及零售、消费品及服务行业将是市场焦点。 德勤中国同样估计全年会有约80只新股在港上市,总集资额在600至800亿港元。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认为,内地政府接连推出刺激经济措施,下半年经济将表现强劲,提高投资者信心,加上美联储在第三至第四季度减息机会大,资金回流香港,将进一步提高流动性及估值。 至于安永和毕马威都预计,在下半年香港IPO转趋活跃下,港股全年总集资额有望重回全球首五位。毕马威认为,除了内地企业,近月港府一直与中东保持积极交流,港股有望成为中东企业海外上市地。事实上,市场也正关注,已在沙特阿拉伯上市的石油企业沙特阿美,下半年或许将来香港上市,届时势必成为市场焦点。 “下半年还有周六福、哪咤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曹操出行、美的集团与华润饮料等,这些都是市场比较关注的大型新股。不过作为投资者,目前香港IPO只能以短炒为主,我会看保荐人素质,例如中金国际、中信建投、海通国际保荐的,我认为会较理想。”邹家华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赛目三闯港交所 财务数据欠稳定
从事仿真测试技术的赛目科技,两次申港上市未成功,近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 重点: 公司去年盈利按年升近一成至5,500万元 净利润率持续下跌,应收账则不断上升 刘智恒 自动驾驶是近年汽车业研发的大趋向,产业链上百骑竞走,家家企业需资金支持研发,在资本市场上市集资是最佳的途径。去年底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知行汽车科技(1274.HK)在港上市后,今年初主营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2498.HK)亦成功登陆港股,而研发自动驾驶芯片技术的黑芝麻智能亦已在港递交上市申请。至于专营仿真技术的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过两次申港上市碰壁后,近日再递交上市申请。 赛目科技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产品的设计及研发,并提供相关测试、验证和评价等解决方案。所谓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配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制动器等,通过通信及网络技术整合而成的汽车。 要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的成功发展及安全保障,总离不开大规模路测数据,前期必须经过充分测试验证。赛目科技透过两款核心产品Sim Pro及Safety Pro,为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仿真测试的产品及服务。 行业中的领头羊 据上市申请文件披露,按2023年的收入计,赛目科技是中国ICV仿真测试、验证和评价解决方案行业的最大市场参与者,市场份额达约5.3%,亦是ICV仿真测试软件及平台市场的最大市场参与者,市场份额约为5.9%。 公司成立于2014年,及后经过多轮融资,当中不乏大投资者的身影,包括属华为背景的哈勃投资、中信证劵、北京顺义、北京基石及京纬恒润等,至于工信部旗下的赛迪集团,通过赛迪检测持股28.1%。2022年完成A+轮融资后,当时估值23.32亿元。 从2021至2023年间,赛目科技的收入及盈利均有所增长,收入分别是1.07亿元、1.45亿元及1.76亿元;盈利是3,775万元、5,033万元及5,548万元。连续的增长,除了公司的技术优良外,主要是大行业在稳步上扬。 无可否认,在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所推动下,中国ICV测试、验证和评价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市场规模由2019年约12亿元增至2023年的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7.8%,预期到2030年将进增至约279亿元,自2024年起计,复合年增长率为33.6%。 净利润率每况愈下 公司站在一个前景理想的行业,亦有强劲投资者支持,然而发展至今,赛目科技的财务数据表现仍然不稳定,其中净利润率的趋向不断下行,过去三年分别是35.1%、33.5%及30.4%。公司则解释,各年度的下跌,有时是因为行政开支或研发开支的增加,又或是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引致。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在申请文件中也预期,截至2024年度的净利润率将续下降。 至于毛利率,虽然整体毛利率按年升5.3个百分点至70.9%,但主要的产品ICV仿真测试软件及平台的毛利率却出现颇大的跌幅,由2022年的96.7%下跌29.7个百分点至去年的67%。只不过靠其它业务或产品去拉升整体的毛利率。 另外,公司去年的的收入虽有逾两成增长,事实是部分有依赖政府的补助。去年来自政府的资助为3,134万元,较2022年的917万大增2.4倍。公司在申请文件中也预期,今年来自政府的补助会减少。 应收款倍增 现金流方面,去年虽然在营运上录得经营现金流5,046万元,但在2021及2022年,均录得经营现金流出181万及641万元,可见集团在此方面存在不稳定性。 特别过去几年贸易应收款额持续增加,由2021年的4,942万元增至去年的1.66亿元,增幅逾2.4倍;期内的贸易应收款的周转天数,亦由113.2天增至317.5天,多出204.3天。公司解释,是因收入增加,以及多数项目于年度最后一季完成,时间问题仍未能结清。 从财务数据分析,公司未来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利润率持续下滑、政府补贴减少,以及应收账款及周转天数能否改善等,对于投资者来说,确会引起担忧而倾向抱观望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竞争激烈缺定价权 速腾聚创上市扭困局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眼睛,定价权却掌握在车企手中,令速腾聚创暂陷銷售窘境 重点: 过去三年股东应占亏损持续扩大,去年亏损20.9亿元。 毛利率在收窄,去年更跌至- 7.4%。 李世达 自动驾驶技术是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就要让汽车配备一双能够准确侦测环境的“眼睛”。在多种技术手段中,安装激光雷达被认为是当前主流的解决方案。 继内地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禾赛科技(HSAI.US)成功赴美上市后,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 激光雷达是一种用于获取精确位置信息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向目标探测物发送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目标发射回来的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例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 相较其他环境探测解决方案,激光雷达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不受光线影响,分辨率高,体积小等。但缺点则是研发费用高、成本高等。 速腾聚创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创始人兼CEO是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80后博士邱淳鑫。2015年,速腾发布首款静态三维激光扫描仪,起初是应用于家装与建筑领域,随着特斯拉引领下,自动驾驶的兴起,速腾在2016年发布16线半固态激光雷达,正式进军车规激光雷达领域,是全球最早实现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量产的公司。 除了车规激光雷达,速腾的业务还包括机器人及其他非汽车行业的激光雷达硬件,销售整合激光雷达硬件,及人工智能感知软件的激光雷达感知解决方案等。 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速腾已经取得了21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合共52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预期订单,位居全球第一,并与其中九家实现了13款车型的开始量产。目前他们也与全球200多家汽车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历年交付逾十万台 出货量方面,自成立以来,截至2023年3月31日,速腾聚创已交付超过100,000台激光雷达。如果按照车载激光雷达相关的收入计量市场份额,2022年禾赛科技以48%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速腾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5.42%。 不过,激光雷达是个持续不断烧钱的产业。根据聆讯后资料,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公司的营收分别是1.7亿元、3.3亿元、5.3亿元。 但是三年来录得股东应占亏损分别是2.2亿元、16.6亿元及20.9亿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亦录得7.7亿元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47.4亿元。在营收增加的同时,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从毛利率看,速腾从2020年及2021年的44.1%、42.4%,降至2022年的- 7.4%。为了抢占市场,速腾不惜做赔本买卖。据招股书称,速腾自2021年6月起量产产品价格通常低于样件价格,其产品单价也从20,000元降至4,346元。 由于中国电动车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加上车厂庞大的定价优势,导致激光雷达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下降。招股书称,速腾已与若干客户达成协议,未来以每年1%至5%的幅度减价。“若整体电动车价格继续下降,则将难以保证整体利润率”。 虽然速腾已经取得了21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的52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预期订单,位居全球第一,但转化为实际订单却不多。 速腾表示已获一汽(000800.SZ)、上汽(600104.SH)、广汽(601238.SH,2238.HK)、吉利(0175.HK,GELYY.US )、长城(601633.SH,2333.HK)等国内龙头汽车厂商的定点项目。但一汽红旗、零跑汽车(9863.HK)、长城汽车今年先后与禾赛科技达成相关合作。 马斯克狠批昂贵丑陋 事实上,激光雷达领域虽然普遍被看好,却也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行业龙头禾赛科技今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九个月后股价已下跌超过50%,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认为在该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会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激光雷达领域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纷争的目标。 此外,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环境侦测解决方案,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其中之一就是特斯拉(TSLA.US)创始人马斯克。马斯克曾公开表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和没有必要;任何使用激光雷达的公司都会完蛋。”特斯拉是纯视觉自动驾驶的拥护者,透过镜头获取信息后运用AI运算来分析。除特斯拉外,丰田汽车也转向纯视觉辅助。 尽管如此,激光雷达方案目前仍是较多车企的选择,但对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来说,距离商用规模化落地仍有很长距离。这意味着目前众多厂商需要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满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进而取得更多定价权。 过去三年速腾的研发开支分别是8,153.4万元、1.3亿元、3.1亿元,分别占各期营收的47.7%、40.2%及57.7%。速腾预计上市集资7.8亿至11.7亿港元,其中45%将用于研发。 对于速腾来说,争取尽快上市能够获得更多资金以摆脱亏损,也是增加竞争力,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