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未有产品登场 因明生物有待“补血”

因明生物目前尚无任何产品成功商业化,在研产品距离上市仍需时日,但亏损已开始明显扩大
重点:
- 因明生物未录得任何药物收入,而且研发开支与日俱增,因此有需要筹资上市,以补充资金缺口
- 该公司研发的创新药能否获批,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令市场对公司的财务前景打上问号
斯年
自从港交所(0388.HK)于2018年批准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创新药企赴港上市筹资热情高涨,但前途普遍并不明朗。最近,广州因明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初步招股说明书,计划于主板上市,中金公司和瑞信担任联席承销人。
该公司为一家创新驱动型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共有7种在研药物,其中6款处于临床阶段。自去年起,因明生物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并获批三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并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交四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其中三项获批。
因明生物的在研产品只处于前期阶段,距离上市仍需时日,因此截至递交招股书,尚无任何商业化销售的产品。然而,不断上升的研发投入,加上录得金融负债公平价值变动,该公司近年亏损扩大,过去两年分别录得1.73亿元和7.69亿元净亏损,来到今年情况更坏,首四个月已经亏损4.17亿元。
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大量“烧钱”的过程,因明生物在递交招股书前,已经进行多轮融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去年3月和9月完成总值1.1亿美元(7.5亿元)的两轮融资,而截至今年7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以科战贰号及太平医疗健康投资的以总代价1.3亿元入股3.15%股份计算,该公司的估值已达到41.3亿元。
得益于这些融资,因明生物手持现金明显增长,从2020年底仅不足3,900万元,增至去年底的5.09亿元,但参考单是去年已“烧钱”近2.9亿元的研发及行政开支,反映募资仍然需要持续。
热门领域
自从首家附属公司于2016年成立以来,因明生物合共自主研发了一款核心产品及六款其他主要在研产品,瞄准的管线包括眼科药物、重组蛋白肉毒毒素、肿瘤免疫药物及宠物免疫药物四大领域,大部分为突破性创新药物,而多领域布局或有利于平衡风险。
这些创新药均瞄准热门疾病领域,以核心在研药物QA102为例,该药具有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潜力,今年5月开始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
据招股书介绍,QA102具有首创潜力,是针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候选药物中,唯一由中国公司开发、并获得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在研药物,也是全球仅有的5款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之一。
据招股书引述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去年全球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人数为1.88亿人,中国相关患者人数已占3,480万人,两个数据预计在2030年将分别增至2.1亿人和4,380万人。由于全球目前尚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方法,这种疾病一旦患上,只能减缓进程,无法逆转或治愈,因此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在备受市场关注的医美领域,因明生物亦在开发重组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研产品YY001,该产品在中国进行改善眉间纹的I/II期临床试验。公司招股书称,截至今年8月11日,YY001是唯一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重组蛋白肉毒毒素在研产品,具有明显独特性。
从市场潜力看,中国的肉毒杆菌毒素市场已从2017年的19亿元,以25.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去年的46亿元,并预计在2025年进一步增至126亿元,反映市场正在持续扩容,将来YY001一旦获批销售,市场潜力将相当庞大。
一场赌搏
但从整体看,因明生物7款候选药甚至尚无一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获批前景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加上研发开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不确定性。
其招股书在风险因素部分提到,生物制药产品的临床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加上结果不确定,早期研究及早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可能无助于预测最终的试验结果,但公司的业务及财务前景,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在研产品的成功与否。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业化生产方面,因明生物除了与第三方合同定制生产机构(CMO)合作,也在同步自建产能。招股书披露,该公司已经在重庆兴建商业生产设施,设计年产能达到每年生产YY001冻干制剂200万瓶,预期年底投入使用,用于支持YY001的III期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但这也意味着,一旦产品未能成功获批,该厂房可能得物无所用。
由于因明生物未有任何产品收益,去年仅有的168万元收入主要来自银行利息,难以通过市盈率及市销率等财务指标,与其他生科技公司比较估值,对于欠缺参考指标的投资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赌搏。
事实上,由于收入前景不明朗,同类公司今年在港股成功挂牌者寥寥,即使获批上市的企业,也普遍在疫软市况中破发收场。因明生物此次能否成功突围上市,获得投资者认可,仍然有待观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