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潮流零售企业把握中国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常良机,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重点︰

  • KK集团在2019年至2021年的3年间亏损逾82亿元,负债高达138亿元
  • 该公司近年流失大量加盟店,并将它们转化为自有店,以维持市场占有率

裴梓龙

中国不少购物中心近年出现两家分别以纯黄色和粉红色大胆单色设计风格的店铺,成为网红的“打卡胜地”。

这种独特设计风格,也吸引了资本注意。黄色的“KKV”门店销售潮流商品、粉红色的“The Colorist”主打廉价美妆,这两个品牌过去几年扩张至已覆盖全中国。背后的主体KK集团(KK Group Company Holdings Ltd.)近年已成功进行7轮融资,更趁着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复常”时刻,决定第二次申请到港股上市。

2021年11月,KK集团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投资市场更将其吹捧为“潮流零售第一股”,但最终无功而回。一年多过去,公司趁港股回暖,再次聘请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为联席承销商,协助闯关港交所。

2015年,出身IT业的吴悦宁开了首家KK馆,主打进口产品,但真正令公司一炮而红的,是在2019年开设了主攻年轻人市场的KKV和The Colorist;到2020年再加入潮流玩具零售品牌X11,令业务更趋多元化。在资本协助及引入加盟商的策略下,吴悦宁只花了7年时间,便把1家KK馆扩至在全国31个省份及印度尼西亚13个城市中,合共拥有四个品牌的707家分店。

根据招股文件,该公司在2019至2021年的总收入,分别为4.64亿元、16.5亿元及35.2亿元,这种以倍数增长的速度,主要是因为门店总数快速增加;然而,KK集团截至去年10月末的总收入只有30.7亿元,对比2021年同期几乎没有增长,除了因为总门店减少20家外,最主要是新冠疫情导致大部份门店无法做生意。

收入增加,伴随的却是亏损同步上升。该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的亏损额均超过营业额,累计逾82亿元净亏损,其中2021年已独占56.8亿元,主要是因为销售成本及分销开支增加,以及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平值亏损等。直到去年前10个月,由于金融负债公平值转为正数,公司账面上扭亏,录得1.89亿元净利润,但期内仍录得2.54亿元经营净亏损。

靠资本输血

KK集团能在短时间内高速扩张,离不开资本撑腰。自2016年起,公司几乎每年最少融资一次,从种子轮到F++轮,已合共进行7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深创投、经纬中国、CMC资本、黑蚁资本及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的JD Angara。

以2019年10月完成1亿美元(6.78亿元)D轮融资计算,当时KK集团的估值已达10亿美元(67.8亿元);到2021的6月的F轮融资,有业内人士估计,其估值已高达200亿元。

靠外部输血的同时,也衍生了大量债务。该公司在2019年时的负债总额为21.6亿元,一年后翻了170%至58.2亿元,到2021年末再增加138%至138.3亿元。到了去年10月末,其负债维持138亿元水平,公司解释,其负债净额状况主要由于通过发行A轮至F轮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完成的数轮融资相关,并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波动而引致。

虽然背后有人不断输血,KK集团的现金水平不算充裕,截至去年10月末的现金和现金等物为4.63亿元,比2021年同期减少28.5%;幸好其经营活动所得净现金已成功转正,从2021年同期的流出4.36亿元,转为净流入2.14亿元。

KK集团的快速拓展,一度是中国零售业的优良范例,“网红效应”引领旗下品牌由一线城市扩展至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然而浪潮一过,才是考验来临的时刻。

加盟店大减

首先,其初始品牌KK馆已步入衰落期,从2019年拥有31家自有店和138家加盟店,贡献达77%总营收,演变成截至去年10月末只剩下25家自有店和50家加盟店,收入占比降至仅4.1%。

至于为KK集团打响名堂的生活潮流品牌KKV,虽然从2021年起贡献逾62%收入,而且其自有门店从2021年末的185家,大幅增加至去年10月末的303家,但加盟店却锐减89家,仅余下63家。

美妆产品零售店The Colorist也出现同样情况,自有店从2021年末的135家增至去年10月末的178家,但加盟店却由113家大幅跌至32家,收入占比从24.2%降至17.3%。

加盟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KK集团购入不少加盟店股权,将其演变为自家门店,有市场分析称,由于部份加盟商在疫情期间无法获利而萌生退意,该公司为免市场占有率流失,只好收购这些加盟店来为维持覆盖率,但此举导致其销售及行政成本大增。

该公司在招股文件的风险因素中披露,截至2022年10月,已把144家具股权投资安排的加盟店及206家非全资门店转为全资门店,如果这些门店无法产生足够销售额,将损害其业务和盈利能力。

KK集团这7年的发展中,资本支持属重中之重,但投资者的付出需要回报,根据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操作,一般投资周期为5至8年,最好的方法是在公开市场出售股权套现,KK集团再度闯关港交所,相信是回馈投资者支持的重要一步。这家存在不少风险的潮流零售企业,最终能否趁最近的火红市况在港交所成功敲钟,市场将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首挂大涨 半日收升121%

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市大涨112%,至中午休市报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2,663.2万股,发售价26.66港元,集资净额6.1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热捧,录得7,568.83倍超购,香港公开发售原占5%,按回补机制增至532.64万股,占发售总数20%。国际发售录得15.61倍超购。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4%达到1.32亿元。整体毛利率提升至55%。亏损由去年同期的6.2亿元收窄至3.1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verdisplay makes AMOLED displays

长期亏损的和辉光电 上市集资力攻“柔性技术”

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和辉光电本月初获中国证监会放行后,已重新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重点: 为向柔性AMOLED显示面板转型筹集资金,和辉光电计划赴港上市募资 尽管过去三年营收稳步增长,但生产成本持续高于收入,因而引致巨额亏损   陈竹 中国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等各制造领域的制胜方略遵循相同路径: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支撑企业渡过长期亏损,产能建设超前于需求。其底层逻辑在于,一旦市场最终跟上,盈利将随之而来。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新兴行业,在显示面板等传统领域也如此,从早期LED、LCD时代起,该行业便持续经历技术迭代。中国以此战略追赶韩国市场主导地位,如今已培育出京东方(000725.SZ)等全球巨头。这家背靠政府的企业,在实现盈利前曾经历近二十载的亏损。 尚处该发展早期阶段的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538.SH)已登陆沪市,上周再向香港市场提交上市申请,寻求募集新资金。因未能于6个月内获批,以致今年4月的申请失效后,要再重新递交材料。 2012年,这家公司由上海国资委控股设立,肩负突破当时外资主导的新兴显示技术AMOLED领域的使命。逾十年后,和辉光电虽成功在AMOLED市场立足并实现初期目标,但相较京东方,和辉光电仍深陷盈利困局,且未向投资者释放何时可能盈利的信号。 和辉光电寻求二次上市之举,正值于沪深上市的公司,赶上对接全球投资者的浪潮。公司选定头部投行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表明若能成功上市,此次募资规模应相当可观。 作为战略行业的国资背景企业,其上市几乎必然获政府强力支持,中国证监会本月稍早的放行即为明证。如今,和辉光电需说服可能要求更清晰盈利路径的香港投资者。 剖析公司运营及业务前,需先行了解其核心显示技术的背景。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属OLED主流技术,其特性在于每个像素点通过有机化合物自主发光。 相较LCD、LED等前代技术,AMOLED无需耗电背光模组,可呈现纯黑画面、更高对比度及显著纤薄屏体,已成智能手机及高端设备首选。当前柔性AMOLED更支持厂商制造曲面及可折叠屏,这方面在传统技术上是无法实现。 亏损加剧 市场数据佐证和辉光电在AMOLED领域的成就,申请文件引述的独立研究显示,该公司在中大尺寸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领域破局,去年以14.5%的出货量占比,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当前,其客户涵盖荣耀、传音等头部手机品牌及车企。财务数据印证业务增长,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25亿元,增至2024年的49.6亿元(约合6.97亿美元)。据申请文件披露,今年上半年虽增速放缓,仍同比增长12%至26.7亿元。 业务扩张必然要求巨额产能投入及研发开支,和辉光电当前运行两条产线,2012年投产的首条4.5代生产线,及2016年开建的第二条6代生产线。据国内媒体报道,此类产线造价高昂,6代AMOLED生产线预估耗资达273亿元。 自申请文件披露的最早年份2022年起,和辉光电营收成本连年高于实际收入。这意味着,未计入其他开支前已现亏损,折射出巨额资本支出衍生的沉重折旧成本。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毛利亏损3.95亿元,净亏损达8.4亿元。 上市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广义的AMOLED显示产品,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29.2%提升至2030年的35.8%。 虽在中大尺寸领域表现亮眼,但和辉光电在智能手机市场,仅以3.7%的全球出货量占比位列第七。此短板影响重大,因智能手机恰是AMOLED渗透率提升潜力最大的细分市场。 和辉光电未能在手机屏市场斩获可观份额,主因是缺乏对柔性AMOLED的投资与产能,该技术当前广受欢迎。除苹果外,多数头部手机品牌均已开售折叠屏机型,尽管有传言称这家iPhone制造商正尝试该技术。 和辉光电长期主攻笔记本计算机等大尺寸屏应用的刚性AMOLED,为实施追赶战略,今年起推行“刚柔并济”的战略,即依客户需求生产两类产品。国内媒体报道称其6代生产线,已能小批量生产智能手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 转向柔性AMOLED似为拓展业务,最终实现盈利,因该领域当前需求最旺。研究机构Omdia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柔性AMOLED机型,占智能手机出货量51%,达1.51亿部,同比增长15%。增长态势已延续三年,年增速持续徘徊20%左右。 不过,因该领域经验匮乏,转型需巨额投入,恐致近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目标更为遥远。和辉光电须在扩张与财务纪律间寻求平衡,使投资者确信其长期成功概率。当下,港股成功上市对其至关重要,既为技术转型输血,也为鏖战日趋激烈的显示面板市场提供财务弹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招股集资31亿港元

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开招股,发售8,825万股,5%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不超过35港元,集资30.9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3,535.3港元。公司于下周一截止认购,下周四在港挂牌。 过去三年文远知行持续亏损,今年首六个月,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但仍录得亏损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是加快业务及技术发展,故前期在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