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取消原定的纽约上市计划后,它在香港上市时的估值可能在30亿美元左右

重点:

  • 喜马拉雅放弃在纽约的上市计划,转为在香港上市,可能标志着之前偏爱美国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出现了一个新趋势
  • 由于占据中国播客市场逾三分之二份额的主导地位,该公司的估值可能相对较高

阳歌

今年早些时候,随着美国和中国政府加大压力,数家中国公司赴美IPO遭腰折,它们将何去何从呢?

很可能其中很多最终会在离家更近的香港甚至中国大陆上市。这就是领先的播客平台喜马拉雅(Ximalaya Inc.)现在的情况,该公司在通知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式放弃纽约上市计划后,本周申请在香港上市。喜马拉雅于今年3月公开了赴纽约上市的计划。

据报道,中国官员希望有更多这样领先的科技公司能在家附近上市,迫使喜马拉雅放弃在纽约上市。同时,美国也不鼓励中国公司在纽约上市,说它们中的大多数使用一套复杂且有争议的公司结构,而美国投资者对这种公司结构的风险缺乏充分的了解。

最关键的是,喜马拉雅是今年申请在美国上市,又眼睁睁看着计划被叫停的大约五六家中国公司中的一家。其他类似企业包括共享单车运营商哈啰出行(Hello Inc.)、医疗数据公司零氪科技(LinkDoc Technology Ltd.)和在线约会平台Soulgate,后两家公司都是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它们的上市,颇为戏剧性。

对于许多这样的公司来说,香港似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折中方案,因为它的金融市场相当国际化,而且对内地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开放。

中国政府也希望看到许多科技公司在大陆的两个纳斯达克式的交易板块上市,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在深圳。但它们对科技公司的吸引力可能较小,因为这些公司的许多早期投资者来自中国境外,他们更愿意以外币而不是较难兑换的人民币收回投资。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喜马拉雅本周在香港提交的新IPO招股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尝试把最新的文件与今年早些时候提交的纽约招股说明书进行比较,看看该公司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增长正在放缓,这并不那么令人惊讶,因为它控制了中国播客市场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

在我们讨论它的财务状况之前,先来说一下最新提交文件中与原本的纽约招股说明书不同的一个非财务问题。

这就是美银证券集团(BofA Securities)没有出现在最新招股说明书的承销商名单中。这可能与前首席财务官李东最近的离职有关,李东曾是美银证券集团的副总裁,之前还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精锐教育(OneSmart,ONE.US)担任过首席财务官。

在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林冠男取代了李东。林冠男之前是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1810.HK)的企业融资总监。小米是喜马拉雅的投资者之一,也在香港上市。因此,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出公司在未来会更偏爱具有香港上市经验的首席财务官,而不是李东所关注的美国上市。

增长放缓

在了解了首席财务官的变化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背景后,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们就来看看喜马拉雅在中国播客市场的地位、它的财务状况,以及如果最终成功上市,它的估值情况。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该公司表示,它是中国最大的播客平台,今年上半年的移动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2.62亿人。这个数字高于它在美国上市招股书中提到的今年前三个月的2.5亿人,表明该公司继续以稳定的速度增加用户。

但按总收听时间计算,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播客市场的份额降至71%,与美国招股书中提到的2020年的75%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据香港的招股书,今年上半年付费听众的比例也下滑至12.8%,低于美国招股书中引用的今年第一季度的13.3%的数字。

下滑趋势也反映在该公司营收增长放缓上。今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的收入增长了55.5%,达到25亿元(3.88亿美元),比美国招股书中提到的第一季度65.2%的收入增长有所下降。

与许多年轻的科技企业一样,喜马拉雅仍在亏损,尽管亏损似乎是可控的。这包括今年上半年69亿元的巨额亏损,而去年同期的亏损为14亿元。但最近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来自其股票价值的一次性变化。扣除这一因素,今年上半年的亏损3.236亿元,更具可控性,去年同期亏损为3.084亿元。

在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该公司还提到了几项与监管有关的风险。过去,这些风险对于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是相对标准的内容,但由于当前监管环境日益收紧,未来可能会受到更多审查。在这方面,该公司可能最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有大量用户生成内容,而中国要求平台严加监控用此类内容中的敏感元素。

最后是估值问题。最好的比较对象之一,可能是瑞典的音频服务提供商Spotify(SPOT.US),它的市销率(P/S)相对较高,为5.4。中国视频网站爱奇艺(IQ.US)的市销率也是一个合适的比较对象,后者的市销率更低一些,为1.5。

以Spotify这样的水平来计算,喜马拉雅的市值约为40亿美元,而以爱奇艺级这样的水平计算,其市值仍然也有12亿美元,属于 “独角兽”地位。由于喜马拉雅在中国播客市场的主导地位,最终的数字可能会更接近Spotify的水平,也许其估值在30亿美元左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华润建材华润饮料计划迁册香港

国企华润集团旗下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周五宣布,计划将公司注册地从开曼群岛迁至香港。 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313.HK)和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均发公告,披露公司援引今年5月23日在香港生效的政策,將公司迁回香港。 华润饮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并在香港设立主要营业地点,迁册后可减少跨国合规的复杂性,精简法律实体架构,有效减少多司法管辖区带来的成本。” 许多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常以开曼群岛为注册地,部分原因是中国对其外国所有权的限制。 华润建材开市持平,中午收报1.78港元;华润饮料开盘后涨0.36%,中午收报11.09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团Keeta进军迪拜 40天拓展第三个中东市场

外送服务巨头美团(3690.HK)周六透过官方微信宣布,其国际外卖品牌Keeta于当地时间上午11时正式在阿联酋迪拜启动营运。这是Keeta继8月进入卡塔尔、9月登陆科威特后,40天内开拓的第三个中东国家外卖市场。阿联酋亦成为美团在中东海湾地区的第四个战略落点。 公司表示,Keeta在迪拜的启动,是美团“零售+科技”战略的又一实践。迪拜同时成为美团无人机配送品牌Keeta Drone的首个海外站点。未来,Keeta将依托美团积累的高效履约能力,打造“地面+低空”双履约网络,推动即时零售服务的规模化落地。 2023年5月,美团在香港推出KeeTa国际外卖品牌,并于去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营运。根据公司中期报告,KeeTa在沙特的营运已拓展至20个城市。KeeTa所属的“新业务”板块,第二季度收入265亿元(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经营亏损19亿元,同比扩大43.1%。 美团股价周一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02.4港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白云山斥7.5亿 购南京医药1成股权

药企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874.HK, 600332.SH)周日公布,透过旗下的广药二期基金,购入南京医药(600713.SH)11.04%股权,作价7.49亿元。 南京医药以医药批发、医药零售,医药“互联网+”及医药第三方物流为主营业务,网络覆盖江苏、安徽、湖北、福建及昆明市,公司早于1996 年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白云山指出,通过双方在资本层面、分销管道建设、及中医药领域等合作,优化公司在华东区域布局,增强公司医药业务竞争优势,并带动医药制造业务增长,持续推动发展。 周一白云山开盘微升0.4%报18.05港元,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在15至19港元间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road-Ocean Motor: veteran motor maker champions new energy in Hong Kong listing push

电机老兵逐梦新能源 大洋电机叩关港股

从生产车库门遥控器到新能源车电机,净利三年翻倍的大洋电机也来到港股市场赶集 重点: 在全球HVAC电机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二,在中国与北美市场稳居第一 公司A股股价过去一年飙升143%,市值逼近285亿元   李世达 有没有想过,你家车库门的遥控器,和你电动车动力总成,再到你家空调的压缩机,可能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生产?这家公司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国际品牌,而是一家来自中国广东中山的电机制造商——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002249.SZ)。 在深交所上市已逾15年的大洋电机,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准备登陆香港资本舞台。 成立于2000年的大洋电机,从传统电机业务起家,如今却横跨暖通空调(HVAC)、汽车电驱动系统乃至燃料电池等,产品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收入计,公司在2024年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第三方HVAC电驱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中国和北美市场位居第一。 两条腿走路 公司主要可分两大业务,一是建筑与家居电器电机制造,2024年收入70.8亿元,占比58.4%。其中暖通空调(HVAC)电机贡献超过55%,产品涵盖大型中央空调压缩机、车库门开启器、通风系统风机等。 另外则是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业务,2024年收入50.2亿元,占比41.5%,当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占25.8%,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占15.7%。 大洋电机的发展呈现“两条腿走路”,HVAC电机需求稳定,属于刚需消费与基建类市场,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另一方面,汽车电驱业务与新能源汽车深度挂钩,为公司带来成长故事。 从财务数据看,大洋电机的收入表现较为平稳,利润则在近年开始飙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109.3亿元增至12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约5%。然而,同期净利润却由4.27亿元飙升至8.88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4%。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再增34.6%,达6.02亿元。 这背后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改善,毛利率自2022年的19.3%升至2024年的22.2%,净利润率也由3.9%跃升至7.5%,展现出成本控制与产品组合优化的成果。另外,占比持续维持在45%左右的海外收入,毛利率普遍高于中国市场。 全球化布局超前 相比许多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大洋电机的全球化布局较为“超前”。截至2025年,公司在全球已拥有15个生产基地,分布于美国、墨西哥、英国、泰国、越南、摩洛哥等地,并在美国底特律、芝加哥、英国伦敦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公司在2015年收购美国百年商用车零部件企业佩特来,并与印度塔塔汽车(TATAMOTORS.BO; TTM.US)成立合资公司“塔塔佩特来”,提升了在国际商用车零部件领域的话语权。不仅能就近服务国际车企与HVAC客户,也能在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不断升高的当下,提供供应链韧性。 不过,公司业务也并非没有短板,其一是收入增速较慢,近三年平均增幅仅约5%,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显得保守,这意味其规模扩张速度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公司产品结构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仍占25.8%,相关业务属于逐渐被淘汰的夕阳业务,而新能源车动力总成占比仅15.7%,仍在追赶阶段。公司的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4.3%,低于日本电产(6594.T)的6%,可能限制长期竞争力。 事实上,大洋电机在A股市场表现不俗,过去一年股价飙升约143%,递表港交所后首个交易日,股价更来到11.69元,创52周新高。目前A股市值约285亿元,市盈率约为27.2倍,虽远低于卧龙电驱(600580.SH)的85倍,但高于日本电产的18.7倍。 对公司来说,赴港上市仍能让公司更直接接触海外资本,提升其国际品牌与治理形象。更重要的是,今年港股市场火热,新能源与科技板块成为集资主力,近期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制造产业链板块交易活跃,相关新股往往受到资金热炒,对大洋电机而言自然是个好机会。在近期火热的市场气氛下,大洋电机或许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市场关注,但长期而言仍要视乎能否讲好“新能源+全球供应链”的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