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王力表示,2018年收购的表现欠佳的应用,在其创始人离开后,可能迎来大发展

重点:

  • 陌陌相信,表现欠佳的探探在完成人事大调整之后,可能迎来强劲增长
  • 探探的复兴可能会帮助陌陌重回增长轨道

阳歌

可能许多人知道约会应用陌陌(Momo Inc.,纳斯达克:MOMO)是因为它被称为“中国版Tinder”,因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在线勾搭的平台。但是最近,把它比喻成一个处于动荡中的家庭可能更合适,从去年创始人唐岩让出CEO位子开始(仍然担任董事长),内部发生一系列变化。

现在我们了解到,唐岩离开CEO办公室只是一场更大人事调整的开始。这场人事大调整在4月又波及了更多人,陌陌在2018年以7.6亿美元收购的探探(Tantan)应用的CEO和COO离职。

大约一个月前就开始有传闻,说这两人要离职。但陌陌的现任CEO王力在本周发布季度财报后,在公司热闹非凡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才确认了探探高层的变动。王力曾长期担任陌陌COO,在唐岩去年10月离任后接任CEO一职。

陌陌可能早就需要这样一场“大扫除”。它的核心应用程序陌陌是最早一批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这曾让投资者十分兴奋,但之后表现却十分不理想。

投资者似乎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自周二公司公布最新季度业绩,并随后召开电话会议以来(探探是会上讨论的一个重点),陌陌的股价上涨了10%以上。有趣的是,财报公告中甚至没有提到探探的人事调整,这意味着没有参加电话会议的人都会错过这一消息。

“我们一直相信,探探有潜力发展得比现在的陌陌更大,”现在也是探探代理CEO的王力在电话会议上说。“在我们4月份接手后,我们对探探的营销方式进行了全面评估。”

如果我们相信王力的话,在经历了多年的衰落之后,陌陌可能真的即将迎来重生。该公司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成了投资者的宠儿,其股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走高,到2018年时比其IPO价格大约翻了四倍。

但是从那以后,它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无论是在收入和利润方面,还是在股票价格方面。在本周的反弹之前,该股的交易价格正好相当于它2014年的IPO价格——对于在过去七年里持有该股的人来说,这并不是最好的回报。

该股目前的市盈率(PE)约为10倍,如果这是一家互联网成长型公司,这就很低了。但显然,在一年多的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之后,投资者并不认为陌陌是这样的公司。

它在中国最接近的公开上市竞争对手,可能就是同性约会应用蓝城兄弟(BlueCity),后者还在亏损,但股票的市销率(P/S)为1.6。陌陌的市销率差不多,为1.5。但是,去年蓝城兄弟的收入增长了47%,陌陌的却下降了12%。蓝城兄弟的规模也比陌陌小得多,前者的市值为2.5亿美元,而陌陌的市值大得多,为32亿美元。

变化即将到来?

话虽如此,我们还是来看看陌陌的最新业绩,里面还是有那么几处亮点的,但从总体上看,这家公司正在走下坡路。

今年前三个月,公司营收下降3.4%至人民币34.7亿元(合5.43亿美元),陌陌表示,预计本季度还会有约5%的降幅。虽然下降从来都不是好事,但这两个数字确实比去年同期12%的营收降幅(去年第四季度降幅达19%)有所改善。

该公司第一季获利情况也同样不如人意,下滑14%至4.62亿元人民币。

报告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来自虚拟礼物的收入,增长23.8%至约15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0%以上。对于陌陌这样的约会应用来说,这一收入来源似乎确实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使用这样一款应用的人,几乎肯定会愿意花钱购买合适的礼物来吸引潜在的约会对象。

陌陌和探探的收入占比来看,前者仍然占到公司收入的大头,超过了80%。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王力表示,他相信以直播功能闻名的探探,有潜力比之前的陌陌应用更能赚钱。直播目前在中国非常流行。

投资者关系负责人Cathy Peng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经过目前正在进行的调整,管理层希望探探的用户群能增长20%到35%,但她没有提供相应的时间表。电话会议讨论了探探的诸多实际变化,希望了解更多细节的读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会议的文字记录。

“虽然探探无疑是中国最专注、最有效的约会应用程序,但我们的确有很多机会进行优化,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为寻找浪漫的客户搭建连接,”王力说。

归根结底,投资者应该会持乐观态度,但也可能会有一点怀疑。毕竟,俗话说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陌陌和探探的用户来说,最好不要忘了这句话。在解释改造探探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潜力的计划时,王力的话也是说得蛮漂亮的。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自2011年陌陌成立以来,王力一直在这里工作,据报道,在去年年底接任首席执行官之前,他在首席运营官一职上多年来主要负责公司的运营。这可能意味着,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陌陌在过去几年逐渐衰落,尽管他现在试图把自己标榜为有远见卓识的人,将给探探注入新的生命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eeking a profile boost, Boxihe pivots to Hong Kong IPO

腾讯及启明创投撑腰 伯希和转攻港股上市

户外服品牌伯希和正申请在港上市,由于中国内地性能户外服饰人均支出仍远较美日低,伯希和所处的市场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重点: 获腾讯及启明创投入股 广告开支占比高,拖低2025上半年纯利增长   白芯蕊 中国零售业有回暖迹象,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升3%,好过市场预期,加上港股气氛仍炽热,除科技股寻求在香港上市外,高性能户外服饰及装备品牌商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在港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集团前身为险峰服装,由公司主席刘振2006年成立,最初只是经营海外品牌服装出口贸易,2012年推出旗舰品牌伯希和,随着品牌迅速获得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跻身中国内地三大本土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市场份额达5.2%。 腾讯持股逾一成 伯希和原先计划在内地深圳交易所上市,但集团称由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能提供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及股东基础,因此转到香港寻求上市。 上市前,集团股东阵容强大,当中包括腾讯(0700.HK)及内地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启明创投,分别持有10.7%和5.4%股权,至于大股东为刘振及其配偶花敬玲,合共持有63.2%股权。 虽然2019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但无阻户外服饰行业增长,单是中国市场规模从2019年1.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2.03万亿元,复合增长达3.1%,当中伯希和主攻的功能性服饰的市场增长更快,同期复合增长达10.3%,占2024年中国户外服饰行业规模的23.9%,达4,843亿元。 随着户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越发重视服饰的技术特性、耐用性及功能性,市场估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达8,231亿元,相当于2025年至2029年复合增长加快至10.9%。 尤其是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人均支出仍低,参照2024年数据,人均支出仅73元,对比美国及日本,其人均支出分别达440元及170元,明显落后一大截,意味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未饱和,伯希和作为龙头之一,未来仍有增长空间。 第二大冲锋衣裤 特别是伯希和在冲锋衣裤行业表现突出,更是中国第二大冲锋衣裤品牌,冲锋衣裤为高性能户外服饰重要类别,为在户外活动中抵御极端天气而设计的高性能外套,公司在2024年市场份额6.6%,平均售价为400至1,000元,该业务在2024年及2025上半年毛利达5.81亿元和2.3亿元,占集团总毛利的55%和40%。 在销售上,内地线上零售生态发达,伯希和以网上直接面向消费者(DTC)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例如天猫、抖音及京东,当中线上门店数量由2022年的37家,增至2025上半年的62家,至于透过旗舰店及向电商平台销售所产生的收入,便分别占集团总收入76.5%和70.7%。 除线上布局外,伯希和为增加与消费者互动及黏性,正扩大线下销售渠道,截至2025年6月底,集团拥有163家线下零售店,主要位于内地一线及二线城市未来亦计划稳步实体零售店网络,重点关注经济实力强劲兼户外消费潜力高的城市。 广告占比逾四成 尽管集团积极布局线上与线下业务,带动2024及2025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94%和62.3%,但纯利增长却明显放慢,由2024年按年升86.3%,大幅放慢至2025上半年的3.7%增幅;其中集团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大幅攀升,分别由2023年和2024年的30.5%和33.2%,急增至2025上半年的41.5%,最终拉低伯希和纯利增长。 环顾香港上市的内地体育用品股中,包括安踏体育(2020.HK)、李宁(2331.HK)及特步国际(1368.HK),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15.7倍、16倍及9.8倍,但市值差异大,当中安踏市值已超过2,200亿港元,李宁则不足500亿港元,特步市值更细,目前约150亿港元左右。 整体来讲,伯希和作为中国第二大冲锋衣裤品牌,若以15倍预期市盈率上市,其估值实属合理,一旦低于10倍,估值更吸引,但集团最大问题是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大幅攀升,一旦占比由升转跌,将有助盈利重拾增长,甚至有能力挑战安踏及李宁地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广告收入急增 B站第三季扭亏

影音平台哔哩哔哩股份有限公司(9626.HK; BILI.US)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录得净利润4.69亿元(6,59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亏损7,98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达7.86亿元,按年大增233%,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公司期内收入按年增长5%至76.9亿元,其中广告营业额按年急增23%至25.7亿元;增值服务收入达30.2亿元,增长7%。移动游戏收入则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而下跌17%至15.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36.7%,已连续13个季度按季改善。 用户数据方面,日活用户增长9%至1.17亿,月活用户增长8%至3.76亿;月付费用户增加17%至3,500万,日均使用时长达同比增加6分钟至112分钟,再创历史新高。公司表示,未来将持续提升广告效益与内容生态,并在技术革新浪潮下保持投资节奏,以巩固长期增长基础。 哔哩哔哩美股周四高开,收市報25.89美元,跌4.78%。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毛利率急跌的创新实业 招股集资55亿港元

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商创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开招股,发售5亿股份,当中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场费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开始挂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个月的收入达72.1亿元,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却不升反跌14.4%至8.56亿元,公司解释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价上升,导致毛利下跌所致。 据招股书资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达28.2%,但今年首五个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个百分点。 是次集资金额约55亿港元,扣除开支使费后,约50%用于拓展海外产能,包括建设一家电解铝冶炼厂,另外40%将用于建设绿色能源发电站及购买设备,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ssin foods

日清方便面销量持续回暖 但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日清食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持续回暖,但增速开始放缓,其方便面业务仍在等待一个正确答案 重点: 前三季度纯利按年增长2.73%至2.58亿港元 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录得18.6亿港元,同比增5.4%,增速低于上半年    李世达 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2025年,方便面这碗“老味道”似乎又更香了。11月10日,日本方便面大厂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公布喜人的业绩报告,这个登陆中国40年的品牌似乎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根据最新财报,日清今年截至9月底止的前三季度收入达30.6亿港元,同比增长6.99%;纯利录得2.58亿港元,增幅2.73%。毛利率亦从去年同期的34.8%升至35.4%,主要由于杯装即食面销量增加及生产效率改善所致。 分地区看,香港及其他地区业务表现抢眼,收入同比增长9.5%至12.01亿港元。公司称,香港方便面销售稳健、其他海外市场需求上扬。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业务收入为18.6亿港元,同比增5.4%,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约六成。不过,这一增速已明显低于上半年的9.4%,意味着第三季度动能有些无以为继。 强化线下渠道 公司在投资者会议上指出,早前受压的华南市场已重拾增长,华北及西部地区的销售亦有改善。这显示公司正在摆脱电商渠道的依赖,重新强化线下经销与便利店网络,特别是在华南与西部市场布局实体终端,以稳定利润率并巩固品牌声量。 在创新方面,公司近年推出非油炸面、高纤低卡面等主打健康概念的新品,并借动漫、游戏IP联名强化品牌年轻化。这些策略虽提升了品牌活力,但部分非主业如冷冻食品与零食仍持续亏损。 中国的方便面需求确实在恢复。根据世界速食面协会(WINA)统计,中国方便面年消费量已从2020年的463.6亿份降至2023年的422亿份,至2024年止跌回升至438亿份。这意味着尽管外卖、自热火锅与预制菜的兴起分流了大量即食需求,但在消费分级的时代,方便面仍然不会被淘汰。 尽管如此,日清在中国市场的回暖仍显脆弱。 品质稳定还是缺乏创新? 对日清而言,稳定的品质是一种优势,也可能成为束缚。当中国市场的年轻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新鲜感”与“互动感”,传统口味与包装的出前一丁与合味道,虽具怀旧情怀,却难免显得保守。这种矛盾正成为日清在两地市场的最大挑战。 日清香港与内地的品牌定位与消费场景存在明显差异。在香港,“出前一丁”是许多人从小吃到大的经典品牌,几乎家家户户橱柜内的必备品,不仅长年占据高端方便面市场主导地位,且与本地便利店、茶餐厅及超市形成稳定供应网络,早已成为一种“熟悉的品质”与“习惯的口味”。 反观内地市场,方便面更多被视为快节奏生活下的“即食解决方案”,主流市场仍偏重价格与性价比。而康师傅(0322.HK)、统一(0220.HK)、今麦郎、白象等国产品牌阵容庞大,产品线从平价到高端不一而足,让承受经济压力的消费者有更多更具性价比与新鲜感的选择。 日清虽然也推出多款细分子品牌,但能见度仍然有落差,消费者一想到日清,还是只会联想到包装万年不变的“合味道”与“出前一丁”。 据媒体统计,目前,康师傅、统一、白象与今麦郎四大品牌,在内地方便面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达到81.35%。而日清身后,还有韩国三养(145990.KS)与农心(004370.KS)正虎视眈眈。 即使如此,日清并未收缩中国投资。今年9月,公司斥资约2.4亿元在广东珠海购地建新厂,计划导入高度自动化产线,以提升产能与效率。董事长安藤清隆表示,此举是为应对“高端产品需求增加与区域市场变化”,并强调中国市场仍是公司中长期发展重心。 今年以来,日清股价累升约17.18%,虽较去年低位拉升,仍远低于同期恒生指数的升幅。目前日清市盈率37.9倍,高于康师傅的15倍与统一企业中国的15.7倍,这反映出市场对日清品牌稳健及毛利率改善的高期望,但也显示其价格明显偏贵,其成长性与盈利表现未必能够支撑其高估值。 说到底,日清仍象征着熟悉的品质与日式工艺,那份“不变”仍是品牌最动人的部分,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安心,但对投资者而言却是停滞。日清若想突围,必须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让“老味道”讲出新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