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Tech’s biggest selling point, about to unleash its potential

2023年内地最大AI赋能中医服务商问止中医科技拟来港上市它有何卖点能吸引资本市场青睐

重点:

  • 2024年前三季度问止中医收入1.73亿元,同比增34%
  • 两大人工智能系统针对中医业痛点

 

罗小芹

人工智能(AI)在医疗应用愈益普及,特别是制药、病理、诊断和AI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对医疗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那么AI赋能中医又能否为传统中医创出新天地?

1月9日,问止中医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根据灼识咨询报告,问止中医科技是2023年内地最大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商,但它仍然面对中医医疗服务行业于供需两端的痛点。

业绩稳步改善

问止中医的业绩规模虽然较小,但近年稳步向好。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收益分别录得6,217万元、1.89亿元和1.73亿元,期内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和5,572万元。

若按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经调整净溢利分别为515.2万元、4,303万元和4,950.7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亦由2023年底止的1,429万元增加至去年第三季止的9,687万元,其中4,898万元的增量是来自经营活动所得的现金流。

在供给端,中国内地的中医医疗服务行业高度分散。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共有超过1.26万家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商,前五名市场参与者仅占市场份额5.4%。其中问止中医占1.5%。

其次,中医医疗服务极依赖稀缺的医术精湛且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于2023年,中国内地仅有约70万名持牌中医师。其中,高级中医师的占比仅不到5%,不足以满足巨大需求,而中医师薪酬在医疗机构营运总成本占比亦较大。

至于需求端,患者普遍所处位置分散,对中医益处的认识亦有限,故此中医医疗服务商往往要高成本才取得客户,而客户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亦薄弱,所以建立一个让客户了解并信任的中医医疗平台便变得非常关键。

两大人工智能王牌

为了针对供需两端的痛点,问止中医推出了“中医大脑”及“精一书院”。

“中医大脑”是问止中医自主开发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配备全球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最大的临床知识图谱,可广泛应用于中医医疗服务。这种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方法令问止中医的医师,能够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咨询,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个人知识及经验的依赖,变相增加高质素从业人员的供应。

精一书院则成立于2021年5月。截至2024年9月底,精一书院已累计吸引了超过22万名注册社区成员(主要包括中医爱好者及合资格中医从业人员)。它不仅能促进中医文化的普及,让潜在客户更了解中医的益处,还有利于提高问止中医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地位。

中医疗具市场潜力

目前人工智能赋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仍然处于初阶,但潜力优厚。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3年相关市场规模约为109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8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1.4%。在整体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中,人工智能赋能中医医疗服务的渗透率,从2019年的不足0.1%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1.1%,预计2028年将进一步提升至5.1%。

平情而论,由于社会老龄化,健康意识提高,以及老年人口储蓄和消费能力增强等因素,中国内地的医疗服务市场有望实现增长。其中,伴随人们对中医了解的增强以及政府利好政策的实施,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佑驾创新配股 折让一成集资2亿港元

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31.HK)周三公布,将配售约1,401万股新H股,每股配售价14.88港元,较周二收市价16.53港元折让10%,亦较过去五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17.3港元折让14%,配售股份占扩大后发行股份约3.33%。 是次集资净额最多2.04亿港元,约70%用于发展L4无人物流车,包括研发新一代产品、升级运营平台及拓展销售网络;约30%用于升级基础研发平台,包括提升数据闭环体系的效率,高效赋能前装,以及发展L4无人车多产品线。 佑驾创新周三开市跌2%至16.2港元,股份由过去一年高位下跌近6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乐信完成业务调整 三季度收入跌盈利升

在线信贷平台乐信(LX.US)周一公布,由于贡献公司约四分之三收入的信贷中介业务收入下跌11.9%,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6.7%至34.2亿元。 尽管营收下滑,公司当季利润同比大增68.4%至5.21亿元。 董事长肖文杰表示:“三季度我们高效完成业务调整,已顺利实现转型以符合新监管要求。自2025年10月1日起,所有新发贷款年化利率均设定在或低于24%。” 财报发布后,乐信股价周一大涨8.2%收于3.78美元。该股较3月末峰值已腰斩,年内累计跌幅达3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