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China shedding strategies work?

全球投资巨头在亚洲建立独立业务时面临着高风险的平衡行为

 

杨方曦

随着几家全球性中国公司的总部迁出中国,高瓴投资和GGV等领先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纷纷扩大其亚洲业务。它们进行这一战略转移的目的,似乎是为了降低北京与华盛顿之间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所带来的风险。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这些公司在中国仍有大量资产和投资,这种“舍弃中国战略”能否充分应对它们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亦或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一年,受政府政策指令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在美国备受瞩目的中国公司,纷纷向中国以外的地区扩张,并积极重塑品牌,以摆脱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传统上由美国公司主导的领域展开竞争,并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监管机构的审查。为了更好地与全球市场接轨,减少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试图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也重新定义自己的注册地,提高自己的声誉。

网上零售商拼多多(PDD.US)旗下成功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Temu,已经删除了母公司的字样,现在自称成立于波士顿。其竞争对手Shein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收购了Forever 21等公司的股份,并期待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TikTok在得克萨斯州的项目(Project Texas)等计划中投入巨资,在美国建设基础设施,以确保其数据存储和管理独立于北京的母公司字节跳动。

现在,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大型基金,也开始寻找其中国业务以外的机会。多年来,这些基金在帮助美国股东进入中国最成功的新晋“全球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它们也在重新考虑中国战略。

中国基金

在字节跳动的投资者名单中,红杉资本、GGV和高瓴投资等巨头,在过去二十年通过对中国科技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投资,利用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蓬勃发展。去年红杉资本将三个地区业务分离完全独立运营后,红杉中国公开承诺将继续专注于中国国内投资,支持中国创始人,包括他们走向世界的努力。

与此同时,以投资京东(9618.HK)、腾讯(0700.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公司而闻名的GGV和高瓴投资,也重新审视了它们以中国为中心的投资理念。GGV于2023年9月重组为独立的GGV Capital U.S.(专注于在美国的投资)和GGV Capital Asia(专注于该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自 2022 年以来,高瓴投资的HH Capital Investment也在新加坡注册了基金,迁移了高级管理人员,并扩大了在新加坡的办事处。

这一转变反映了他们的目标,即应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美国对投资中国科技公司日益增长的担忧,特别是考虑到GGV和高瓴投资庞大而重要的美国有限合伙企业基础,其中包括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公共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高瓴投资,自从2005年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获得 2,00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市值1,000亿美元的巨头。

撤出中国战略

GGV和高瓴投资都对亚洲业务进行了重组。

高瓴投资和GGV的大多数有限合伙人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这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正在重新考虑中国的风险敞口,并停止在中国进行新的投资,以降低风险,化解经济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拜登政府对美国在华先进技术产业的投资采取新的限制,进一步强化了大型投资者撤离中国的理由。

GGV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投资者,投资了旷视科技等中国企业,旷视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软件公司,现已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包括GGV在内的几家基金公司收到了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信函,要求它们提供在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计算领域投资的详细信息。再加上拜登政府的新规,GGV重组成了两家独立公司,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另一家总部在亚洲。

高瓴投资重新定位的时机与其融资周期相吻合。自四年前创纪录的私募股权融资以来,其公共股权表现一直受到更广泛的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IPO流程的演变,以及从公共资本向私人资本的根本性转变,公开市场作为主要退出策略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来自美国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去年高瓴投资的公共投资部门HHLR Advisors资产暴跌三分之一。专注于流动性较低投资的高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产同期仅增长2.2%,至447亿美元。投资活动也有所放缓:2022年高瓴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交易下降至61笔,较前一年的238笔大幅减少。

声誉潜在风险

不过,当这些中国企业试图改变自己在美国的形象时,由于尝试跟中国身份划清界限,它们在中国政府那里可能也会面临危及长期声誉的潜在风险。

高瓴投资正在采取防范措施。在将两家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公司迁往新加坡之前,它完成了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首次关账,基金总规模逾40亿元。这可以视作其为了与中国更广泛的目标保持一致,并表明对中国的持续承诺而做出的努力。

高瓴投资两边都不撒手的新尝试,对于它未来的成功究竟是助力还是拖累?

该公司还完成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国际投资,包括以37亿美元收购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的家电部门。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高瓴投资还与美国医疗服务提供商妙佑医疗国际,以及美国咖啡连锁品牌皮爷咖啡等外国公司达成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为它们拓展中国市场提供帮助。

即便取得了这些“胜利”,高瓴投资仍在凭借其在中国市场的专长筹集资金。它目前正在筹集一只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目标是被低估的中国股票,这一机会主义举动与中国政府振兴实体经济的努力背道而驰。此举也表明,高瓴投资还没有准备好将重心完全从中国转移出去。

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化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GGV和高瓴投资这样的基金,以及Temu、Shein和TikTok这样的公司,将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兼顾截然不同的优先事项。它们必须想办法在与中国的联系和全球抱负之间取得平衡,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兼顾投资者的期待。

它们创造新的业绩记录和获得核心优势的能力将至关重要,这样就能确保它们在目标市场的成功,重新定义它们的企业形象,并为全球商业和投资实践树立新的标准。

杨方曦是纽约传播与声誉管理公司Wavelet Strategy的创始人。她为《金融时报》撰写中文专栏《话语权时代》,还撰写时事通讯《Calling the Shots: Bridging the U.S. -China communications gap, stories of wins and fails》。她毕业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商学院,读者可以通过ivy@waveletnyc.com与她取得联系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药明合联折让4%配股 筹27亿港元

为制药公司提供合同服务的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268.HK)周三公布两项集资安排,合共集资27.14亿港元(3.48亿美元)。 公司拟按每股58.85港元配售最多2,227.7万股新股,折让约4%,涉及净额约13亿港元,占扩大后股本约1.82%。此外,公司宣布与控股股东药明生物(2269.HK)订立认购协议,药明生物将以相同价格认购2,413.4万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约1.93%,涉及净额约14.14亿港元。完成上述交易后,药明生物持股比例将由49.81%升至50.78%。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约九成将用于扩大生物偶联药物服务能力及产能,包括新加坡新基地建设、无锡厂房扩建及潜在海外拓展,其余约一成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药明合联股价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64.65港元,升5.4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云锋金融斥4,400万美元购万个以太币

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公布,已于公开市场累计购入10,000枚以太币,涉及资金4,400万美元。是次购买的资金来自内部储备,购入的以太币会在财务报表中列为投资资产。 公司于今年7月时公告集团战略布局,包括Web3、现实世界资产(RWA)、数字货币、ESG零碳,以及人工智能。 云锋金融指出,购入以太币符合集团的战略布局,并可探索以太币在集团保险业务中潜在的应用模式,以及与Web3相适应的创新业务场景。此外,以太币作为储备,可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传统货币的依赖。 公司于周三开盘升3%报3.78港元,但随即掉头下跌,今年以来股价升逾25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omino's makes pizza

达势股份布局低线市场 达美乐中国登顶全球排行榜

达美乐比萨在中国的独家特许经营商披露,上半年通过净新增190家门店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7% 重点: 达势股份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双强劲增长,延续其在中国市场的新店扩张战略 公司在六个月内净新增190家门店,总门店数达1,198家,全年净增300家新店的目标有望如期达成 阳歌 达势股份有限公司(1405.HK),作为达美乐比萨(DPZ.US)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的特许经营商,如今正深刻体会到,成功有时亦是一把双刃剑。 该公司已成为达美乐全球体系中的亮眼明星,在全球新店开业首30天业绩排行榜前50席中独占48席。如此优势表现,部分源于其深耕中国非一线城市的策略,在这些地区,比萨仍被视为新潮美食,新店开业常能吸引大量追逐餐饮风潮的客流。 这样的新鲜效应会随时间和门店加密分流,新店通常在开业一年或更久后销售额回落到更低且更可持续的常态化水平。这导致明星门店难以避免地面临短期同店销售额下滑。 其8月28日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达势股份上半年同店销售额出现1%的微降,首次体验到“首店开业红利”消退的影响。这对急速扩张成为中国第二大比萨连锁企业的公司而言,标志着其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最新财报显示达势股份今年仍保持强劲的营收利润双增长,其持续在“非一线新增长市场”的低线城市极速拓店。由此,公司正向全年净增300家新店的目标稳步迈进,较去年末1,008家门店总量提升约30%。 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达势股份还发现,随着消费者转向更具性价比的餐饮选择,其位于最发达国际大都市的成熟门店表现依然稳健。 “我们将延续‘走深’与‘走广’的网络扩张策略,构筑全国布局网络并提升达美乐的品牌价值。”达势股份在中期业绩公告中称。 达势股份最初于2010年与达美乐品牌展开合作,2017年成为该美式连锁品牌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此后公司启动极速扩张,去年凭借第1,000家门店突破重要里程碑。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比萨连锁品牌,但相较行业龙头必胜客来说,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后者截至6月末拥有3,864家门店,规模约为达美乐中国的三倍。 2023年的香港IPO成为达势股份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后股价已近翻番。近期达美乐启动股份减持,表明其认为达势股份已具备独立运营能力。尽管公司流动性已有所改善,但公司大部分股权仍由一些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股东持有。当前主要投资方包括持股约7.9%的The Capital Group Cos.及其他长期股东。 版图持续扩张 上半年达势股份营收同比增长27%至25.9亿元(约合3.6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0.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全国净新增190家门店,总量达1,198家。7月迄今开设43家新店,另有62家处于在建或签约阶段,今年净增300家新店的年度目标已近在眼前。 上半年进军九座新城使其全国覆盖版图扩至48城。沈阳首店尤为亮眼,开业仅198天以3,100万元即刷新达美乐全球单店年销售额纪录。原纪录保持者是位于厦门的门店,该店首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强劲的开业表现助力新店实现惊人的短期回报周期。去年12月至今年6月进驻15个新市场开设的64家门店,实际或预期平均回本周期仅11个月,远低于成熟市场约三年的常规水平。截至8月15日,其中24家新店已实现现金回本。尽管快速回本令人瞩目,但正如前文所述,此类门店销售额终将回归可持续的常态水平,由此形成“双刃剑”效应。 相对而言,成熟门店的同店销售表现更为稳健。公司特别指出2022年12月前开业门店上半年同店销售额保持正增长。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该指标同样为正,彰显“在高度竞争市场中具备韧性表现与强大的品牌认知”。截至6月末,公司在一线城市拥有515家门店,低线城市则为683家。 达势股份同时着力构建会员体系,截至6月末会员数达3,010万,同比增量达1,940万。此类客群当前贡献公司约66%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63.6%有所提升。客户规模扩张叠加规模经济效益,助力上半年单店经营利润率升至14.6%,同比微增0.1个百分点。 经营优化叠加快速门店扩张,推动2025年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同比激增79.6%至9,140万元(上年同期5,090万元)。雅虎财经调研的11位分析师中,2人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9人均建议“买入”,市场对其成长叙事及股票前景普遍乐观。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比萨市场2022至2027年预计年增15.5%,期末年销售额将达771亿元。达势股份正共享这一盛宴。与许多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类似,达美乐中国也推出多款贴合本地口味的产品,包括榴莲比萨、可可芝士流心卷边比萨等备受欢迎的风味。 尽管存在前述同店销售短期波动,但达势股份在低线城市的极速扩张与持续提升的品牌认知度,有望支撑其长期稳健增长。在快速开店与可持续盈利之间寻求平衡的同时,公司或将凭借中国比萨市场的不断扩容,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th digital avatar, can Be Friends “forget” Luo Yonghao?

数字人能否让交个朋友忘掉罗永浩?

多家直播电商都在经历“去个人化”的考验,交个朋友以矩阵化策略及AI技术布局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重点: 上半年收入录得8.7%增长,但期内利润大减32.7% 毛利率由53.8%骤降至43.7%,主因平台流量获取成本上升及技术投入增加   李世达 在中国直播电商快速发展的短短几年里,两个故事如同镜像般的存在。其一是罗永浩与交个朋友控股有限公司(1450.HK),另一个则是董宇辉与东方甄选(1797.HK)。前者从个人IP起步后走向去个人化;后者本是公司化运作却被个人IP意外放大。两者的反差,揭示了直播电商这门生意的本质,既离不开个人魅力的效应,又不得不寻求去个人化的持续经营。 交个朋友的去个人化过程启动得更早,从最新财报看来,这家公司正处在关键的耐力测试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录得总收入6.7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新媒体服务收入达6.2亿元,仍是最主要的业务驱动。 然而,盈利数据却不容乐观。期内利润仅5,635万元,同比下跌超过32.7%,新媒体板块的利润也仅5,536万,按年跌超37%。毛利率由2024年同期的 53.8%骤降至43.7%。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平台流量获取成本增加,以及持续推进“朋友云”智能系统等研发投入加大,导致增收不增利。 交个朋友吧 交个朋友的故事要从罗永浩说起。他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圈的标志人物,曾因创立手机品牌“锤子科技”而名声大噪。2019年,他以“还债”为由进入直播带货,打着一句“基本上不赚钱,交个朋友”成了标志性的开场白,也成就了“交个朋友”这一品牌。 虽说“只是交个朋友”,但“不赚钱”却非公司所愿。2022年6月,罗永浩宣布退出管理层,交个朋友马上“交了新朋友”。 2022年8月,交个朋友与世纪睿科签署合作协议,后者正式接管其抖音账号运营。到了2023年5月,世纪睿科全资收购交个朋友,同年7月,公司更名为“交个朋友控股有限公司”,交个朋友完成“借壳上市”。 然而,要在明星流量红利消退后保持增长,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交个朋友的答案是矩阵化、多平台与技术化。 首先是矩阵化经营。副总裁崔东升在2024年公开指出,公司真正的收入来源已经从“单一头部主播”转向“垂直领域矩阵号”,涵盖美妆、酒水、运动、家居等不同场景。数据显示,罗永浩两个主账号带来的收入占比已降至3%以下,这意味着公司完成了从“罗永浩直播间”到“交个朋友矩阵”的转型。 其次是多平台布局。除了深耕抖音,公司也积极拓展淘宝、京东,并与百度优选达成战略合作,试图打破单一平台依赖,分散风险并拓宽流量来源。 推出AI虚拟主播 最后是AI与技术化。公司持续投入“朋友云”智能系统,意在打造选品、投放和运营的数字化中台,提升效率与转化率。2025年“618”购物节期间,公司正式推出“数字人”版本的“罗永浩直播”,直播时长6.5小时,吸引超1,300 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创下了数字人直播带货的新纪录。然而,数字人的形象依旧沿用罗永浩,凸显了即使采用AI技术,仍需要头部IP来带动的矛盾。 此外,交个朋友也在尝试自营产品与供应链管理,通过自有品牌提升毛利率。这一步若能落地,有望缓解毛利率下降的压力。 业绩公布后首交易日,交个朋友跌3.96%报0.97港元,今年以来已跌逾10%。目前市销率约为1.02倍,低于东方甄选的6倍,显示市场对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足够信心,难以支撑股价。 与交个朋友相比,东方甄选的阵痛更为明显。2025财年,东方甄选持续经营业务净溢利仅619万元,大跌97.5%。在董宇辉离开后,公司不得不全力推动“去董化”,转向自营产品和会员制,试图打造“线上山姆会员店”。 交个朋友的去个人化进程更早,矩阵号和多平台战略已初见雏形。问题在于,虽然收入规模稳住了,但盈利能力却因流量成本而受损,尚未找到像东方甄选那样的“自营产品”护城河。两家公司虽走在不同路径上,但同样印证了直播电商的命题:去个人化之后,谁能率先找到新的增长模式,谁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