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在线保险公司第三季开支环比减少26.4%,未来会继续努力节流

重点︰

  • 水滴公司第三季净亏损4.77亿元,环比减少27.3%
  • 股价上市至今大跌约九成,估值仍然不便宜

裴梓龙

为了你的将来,必须珍惜〝水源〞,这除了应用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由于〝水〞在中国人的理解里也有〝钱〞的意思,因此也能套用在从事在线保险的水滴公司(WDH.US)。

水滴公司是由美团(3690.HK)联合创始人沈鹏成立的互联网保险经纪平台,它截至今年9月的第三季的净亏损为4.77亿元(约7,660万美元),环比减少了27.3%;当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效控制成本,并执行〝从量转质〞的发展策略。

股价蒸发88%

这只股票今年5月才以每股12美元上市,如果你持有至今,那不好意思,你在半年之间已输了接近88%。业绩公布后,市场仍然欠缺信心,股价在紧接的交易日下挫约5%,翌日再跌2.1%,上周四以1.4美元的历史低点收盘。

当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核心收益减少。由于保险相关收入降低,水滴第三季净营收7.8亿元,同比减少9.7%;虽然净亏损环比减少,但同比仍然大增2.4倍,经调整净亏损更比去年扩大近5倍到4.5亿元。

水滴在上一份业绩报告中,把亏损归因于大幅上升的营运成本及费用,公司第二季的经营成本和开支高达17.5亿元,主要因为花费巨额资金,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新用户和推广品牌。

三个月后,水滴的累积保险客户由第二季的1.02亿人,增加5.9%到第三季的1.08亿人,累计付费保险客户由第二季的2,490万人,增加了9.2%至第三季的2,720万人;第三季度的单个客户首年度保费为1,292元,同比微增约2%。

大洒金钱获取新客户的成效不大,然而沈鹏明白,继续〝烧钱〞也不是办法,公司要获利,始终要压缩成本。因此,水滴第三季的成本及开支环比压缩了26.4%到12.9亿元,并预计第四季继续减少营运成本,目标是重回赚钱轨道。

沈鹏在2016年成立水滴,一开始是众筹平台,为希望筹集昂贵医药费用的病人提供互助途径,他的计划是通过平台获取流量,引导到保险经纪业务变现,然而中国监管机构认为,这类公司本质是商业保险供货商,需要官方经营许可。沈鹏闻到势头不对,今年3月关闭了〝水滴互助〞,也意味放弃了新保险业务推介的其中一个来源,所以在上市后迫切寻找新渠道,寄望在昂贵的第三方渠道。

今年上半年,中国科技股如日方中,水滴顶着〝中国保险科技第一股〞走到美国上市,股东包括腾讯(0700.HK)、美团(3690.HK)、博裕资本等大腕,上市市值接近300亿元。

随着中国政府连环整顿科技企业措施,水滴难以独善其身,股价跌跌不休。此时公司提出回购,沈鹏更明言从今年11月起,往后18个月内也不会出售股份,两个利好消息却无法让股价止跌,即便今年头三季通过水滴保险市场产生的第一年度保费(FYP)同比增长37.5%到144.64亿元,对股价也没有帮助。

两年后收支平衡

水滴首席财务官施康平说︰〝我们通过更精细的运营模式,已成功减少对第三方流量的依赖,未来会实现服务质量提升和改善盈利能力〞。他的说话,预告水滴已计划重新出发,踏上止亏之路。

投资银行对水滴的前景比较乐观。高盛认为水滴有效压缩成本,预计2023年前实现成熟业务收支平衡,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9.5美元;摩根士丹利也给了〝增持〞评级,认为管理层〝从数量转向质量〞,专心提高客户体验,加上优化成本措施,相信利润率会持续改善。

有熟悉行业的分析师却大唱反调,认为水滴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就是烧钱获量、流量变现、二次转化、二次变现,当初以高估值上市,是因为市场看好水滴的流量。这名不愿意具名的分析师说:〝例如水滴筹、水滴互助,可以快速增加流量,再利用不同方法变现;其实投资市场不是看好公司的保险经纪业务,如果要投资保险业务,不如买保险企业,当增量失速,市场就要重新估值!〞

其他能实现盈利的同业相比,水滴仍然录得亏损,因此不能以市盈率比较,但其市销率(price to sales ratio)约3.39倍,比同业有明显溢价。参考〝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预测市盈率101.4倍,但由于股价下挫,最近12个月的市销率已降到只有约0.25倍;今年首次从承保业务中实现盈利的众安在线(6060.HK),预测市盈率29.39倍,市销率1.5倍;从事线下业务的泛华保险(FANH.US),今年股价表现比较稳定,徘徊在12至15美元之间,市销率约1.2倍。

相比之下,短期内难言赚钱的水滴,估值绝非便宜。高估值始终需要高增速,如果失去增长动力,钱自然会离开,这就是投资市场的现实。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去年亏损再扩大 开拓药业创新低

最新: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业绩,期内公司未录得任何收益,亏损由前一年同期的8.42亿元扩大13.3%至9.54亿元。 利好:受益于去年12月配股筹资约5.1亿元,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达8.8亿元,足以支持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该公司去年的研发成本增加7.8%至8.3亿元,但表示由于中国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药获批销售,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减少旗下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的临床试验开支。 深度:开拓药业的本业为生产抗癌药物,于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获批准商业销售的药物,并已至少连续五年亏损扩大。在新冠疫情于全球爆发后,该公司于2021年开始研发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普克鲁胺,但该药物至今仍处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正式推出市场。由于研发成本大增,该公司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录得6亿元资金净流出,因此去年12月决定配股,以补充营运资本需要。 市场反应:开拓药业周五股价大跌,中午收盘挫6.2%至6.61港元,创52周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39.HK

宜明昂科获礼来支持 冀藉肿瘤新疗法上市

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热门赛道的创新药企业,虽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却远高于在美国上市的同业 重点: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预计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6轮融资,获跨国药企礼来成为最大机构投资者,期望藉医药板块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医药行业逐渐回暖,赴港上市活动也重新活跃起来。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财务数据后,该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厉,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承销人。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宜明昂科成立于2015年6月,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拥有十多款创新候选药物管线,其中8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该公司暂无实现商业化的产品,向外授权的收入也极其有限,仅于2019年与未公布名称的第三方订立过技术转让协议,获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过去两年,宜明昂科仅确认收入507万元及54万元,来自2019年与一名独立第三方签订技术转让协议项下的授权许可费、销售细胞株及其他产品,以及提供检测服务。与其他医药公司一样,研发的持续投入带来高昂开支,过去两年的相关支出分别为1.76亿元和2.77亿元,而期内则录得7.33亿元和4.03亿元净亏损;公司称,去年净亏损减少,主要由于投资者优先权按公允价值的亏损计算,已在2022年1月终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为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有望用于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患者众多的癌种。在各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IMM01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联合疗法,已经于 2022 年 1 月开始 Ib/II 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专注肿瘤研发热点 肿瘤免疫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疗法,旨在通过刺激和启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而 CD47靶点的药物研发被认为是继PD-1之后,又一个肿瘤药物研发热点。相比PD-1/PD-L1仅有约20%的患者响应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与巨噬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SIRPα结合,传递“别吃我”的信号,以抑制巨噬细胞的肿瘤吞噬作用。巨噬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肿瘤类型中。由于CD47的靶向药物可以阻断信号,让巨噬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因此成为目前最有开发前景的肿瘤免疫靶点之一。 由于PD-1/PD-L1的赛道已相当拥挤,全球许多创新药企业已开始在CD47布局,正在临床开发的CD47/SIRPα靶向候选药物已经有52种。宜明昂科拥有11款靶向CD47的创新药组合,除了进展最快的IMM01之外,双抗注射用IMM0306已经在今年3 月在中国开始 IIa 期临床试验。 许多跨国制药公司也通过数十亿美元的授权引入或并购交易,以便快速进入CD47领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亿美元(337亿元)收购专门开发研究CD47靶向药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体项目;同年9月,艾伯维(ABBV.US)以最高达29.4亿美元的付款,从天境生物(IMAB.US)获得处于临床阶段的CD47抗体于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 宜明昂科招股书援引的研究预计,随着首款该类药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疗的全球市场有望迅速扩大。这个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08.2%。 估值高于美股同业 事实上,目前尚无CD47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可能因为它在药物设计和开发方面存在较高门槛。因为CD47抗体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与正常红细胞结合从而引起血液学副作用,例如严重贫血,这使得CD47抗体作为癌症治疗手段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受到阻碍。不过,申请临床试验的研发者已解决此类不足。…

心怀繁华都市梦 香颂国际纽约上市

来自中国西部的香颂国际将利用通过IPO募集的资金,把刚刚起步的美国咖啡连锁扩大到约12家门店的规模 重点: 中国烘焙连锁品牌运营商香颂国际,通过在纳斯达克IPO筹集1,360万美元,并计划用这笔资金扩大在纽约的业务 该公司在首次提交申请两年后才得以成功进行IPO,反映它面临的多重困难,包括美中监管纠纷,以及其家乡所在城市因新冠疫情长达两个月的封锁   阳歌 中国西部新疆地区冷清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和纽约繁华的麦迪逊大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没什么共同点,至少在本周之前是这样的,而现在,这两座本不搭界的城市,因为香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HSN.US)的IPO而联系在一起。香颂国际来自乌鲁木齐,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法国,但连纽约市场也被它吸引住了。该公司以每股4美元(相当于4美元至6美元价格区间的下限)的价格出售了34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1,360万美元(9,360万元),金额相对来说不算大。 不过,该股周四在纽约上市时下跌,表明投资者也许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这份来自中国的“纽约早餐”。 该公司将利用这笔资金扩大在纽约刚刚起步的咖啡店连锁,后者的名字取自法语中“歌曲”这个词,缘起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刚这位中国人对西式糕点的热爱。 香颂国际走到这一步不容易,虽然有很多美国投资者希望押注中国庞大的餐饮市场,但这一支新餐饮股的上市过程遭遇了重重障碍。根据香颂国际本月提交的最新招股说明书援引的第三方数据,2020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价值313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416亿美元。 香颂国际最初是一个中国烘焙连锁品牌,目前在乌鲁木齐拥有33家门店,供应由中央工厂生产的烘焙食品。公司成立于2009年,其纽约之旅始于它在当地设立的子公司,2017年在23街开设了第一家Patisserie Chanson。 它目前在纽约有三家门店,其中一家刚于3月中旬开业。它预计还要在中国和美国各开7家新店,使门店总数在今年年底达到50家。我们稍后再来详细介绍该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扩张计划。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其漫长的上市之旅的更多细节。 该公司2021年首次申请在纽约公开上市,计划募集的资金额度也不大,仅为2,200万美元。但此后不久,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之间就审计文件的查阅问题爆发争执,给之前源源不断的中国公司赴华尔街上市按下了停止键。 去年,双方监管机构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使得该问题得到解决,该协议在去年秋天的试运行期间,获得了美国监管机构的高度评价。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几乎同时就中国企业在纽约上市的法律地位发出信号,促使一些人担心它可能会禁止这类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公司上市。今年初,中国监管机构发布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新规,表明将允许这一进程继续时,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疫情的挑战 香颂国际通往华尔街之路的最大挑战,或许来自中国的本土市场。去年,为了遏制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零售商经常被迫数周甚至数月关闭门店。香颂国际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去年8月,它的中央工厂开始感受到当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冲击,最终导致所有门店关闭近四个月。 随着中国去年12月初突然取消大部分疫情防控措施,这种风险应该也已成为过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全球性通胀,该公司不得不应对面粉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面粉是该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 香颂国际招股书最新的财务数据截至去年上半年,它的收入比上年同期的674万美元增长27%,至854万美元,并未反映下半年因疫情封锁带来的压力,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导致的中断,全年增长可能会收窄,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该公司中国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烘焙产品。由于餐饮模式的原因,它在美国门店的收入则更为多样化,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烘焙食品,四分之一来自餐饮食品,一半来自饮料。 其盈利能力也相对不错,尽管去年上半年的纯利从上年同期的42.3万美元降至22.1万美元,降幅近一半。 该公司的最新市值约为3,100万美元,根据其2021年的收益,它的市盈率非常高,不过随着后新冠时代利润的反弹,这一数字可能会降到更合理的水平。以2021年1,470万美元的营收计算,该公司的市销率为2.1倍。这低于在中国经营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的百胜中国 (YUMC.US; 9987.HK)的2.7倍,以及美国咖啡巨头星巴克(SBUX.US)的3.5倍。 对于该公司的创始人李刚来说,Patisserie Chanson并非玩票性质,2017年,他请来糕点师Rory Macdonald来领导他在纽约的第一家门店。他的影响力帮助这家店登上了《纽约时报》“Off…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