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Tea brews up IPO-funded small-town expansion plan

连锁中式餐厅绿茶集团第四次向港交所申请上市,计划集资广开分店

重点:

  • 绿茶全国共有382家分店,盈利接近3亿元
  • 集团主力只有”绿茶”一个品牌,翻台率平均每天3.3次

刘智恒

夫妻创业听起来总是动人,奈雪的茶(2150.HK)源自赵林与彭心的一段相亲良缘、沪上阿姨来自单卫钧与周蓉蓉夫妇闲逛上海弄堂得出的灵感,绿茶则是王勤松及路长梅在西湖边的故事。

绿茶餐厅的成立,或许是一个偶然。2004年王勤松及单长梅在杭州西湖区开设绿茶青年旅舍,招待来自各地的背包客时,意识到在提供食物方面,怎样可适合不同地方的顾客,于是尝试融合各方菜式,并成功创出几道名菜。许多并非旅客也到来光顾用餐,夫妇见大有商机,遂于2008年在杭州西湖边开设第一家绿茶餐厅。

上市举棋不定

经过十多年发展,绿茶越做越大,2021年绿茶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向港交所申请上市,到2022年初虽顺利通过聆讯,但因未有开展招股工作而失效。同年4月卷土重来,但10月时又过期失效。

上市迟迟未能成事,有估计是当时港股市场气氛问题,令绿茶临阵退缩。然而王勤松没放弃要登上港股这个大舞台的目标,近日再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据上市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集团收入分别为22.9亿元、23.8亿元及35.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为1.14亿元、1.66亿元及2.96亿元。

截至申请上市前,共有382间分店。王勤松今次在港上市志在必得,准备工夫十足,为要增加在港的知名度,已在铜锣湾希慎广场租用位置,将于今年8月开设首间绿茶餐厅。

过气网红店

曾几何时,绿茶的中式风格装修,配以独创的特色菜品,在内地异常火爆,一度是网红的打卡餐厅。近年在竞争者不断加入,都费尽心思在门店装修上下功夫,营销上又别出心裁,推陈出身,绿茶的特点就显得没有那么抢眼,甚或有点逊色,有声音更批评绿茶是过气的网红店。

菜品方面,绿茶缺乏创新,或者应该说,集团曾努力开发新菜式,却始终未能创出爆款食品;结果多年以来,还是要靠“面包诱惑”及“绿茶烤鸡”等老一代产品为卖点,然而年轻一代贪新忘旧,喜爱新鲜,加上竞争对手的模仿,制作相同食品,在双重打击下,即使招牌食品的受欢迎程度也江河日下。

翻台率亦是一大困扰绿茶的问题,王勤松早于2014年接受媒体访问时,曾透露翻台率对绿茶来说是命脉,只有满客后的翻台率才能赚钱。一天翻台率达4次才可保本,最高效益则是7次。

然而,当看看申请文件,绿茶过去三年的每日平均翻台率为3.23次、2.81次,及3.3次,就连王勤松口中的四次也不到,若然王勤松之前的说法今天仍有效,那绿茶的利润岂不大受影响。

王勤松夫妇也尝试在绿茶品牌外,能创出另外的副线或子品牌,2016年推出西餐品牌Playking,一年内在6个城市开设14家分店。但在内地经营西餐并不容易,最后亦要陆续关门。至于另一主打炖品的“关东造”,也以失败告终。多次努力亦未能打造出另一品牌。相反竞争对手九毛九(9922.HK)就成功创立太二酸菜鱼,后者更后浪推前浪,超越九毛九成为头号品牌。

成败还看下沉市场

翻台率未有达标的同时,人均消费亦停滞不前,过去三年分别为60.5元、62.9元和61.8元。在每家分店盈利有限的情况下,集团每年要提升财务报表的盈利,只能靠增加分店去推动整体收入与利润,简单讲是以量为主。绿茶整个集团的开店目标,今年至2027年分别是112家, 150家, 200家及213家。

增加分店的部署上,一线城市的布局已相当广,想拓展更大的市场,目光就要放在下沉城市。集团计划加快在二三线城市的开店步伐,今年至2027年的目标为60家、115家、134家及156家。

不过,下沉市场也不是容易拓展,绿茶的竞争对手小菜园及太二等,亦正准备投入庞大资源去攻克二三线市场,都要争夺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更别说当地市场原有的地头龙,竞争肯定更激烈。

绿茶的如意算盘能否敲得响,首要看开店能否达标,这方面又很视符能否成功上市集资,取得一定资金去开疆拓土。不过目前九毛九的市盈率只有11倍,海底捞(6862.HK)也不过16倍,绿茶应如何定价确是费煞思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宏桥折让一成 配股集资净额115亿

铝生产商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1378.HK)周一公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4亿股,占已扩大公司股本约4.03%。 每股配售价29.2港元,较本周一收市价32.3港元折让9.6%,亦较之前五个交易日均价33.36港元折让12.46%,集资净额114.9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集资所得用作发展及提升国内及海外项目,并偿还现有偿务以优化资本架构,以及用作补充一般营运资金。 周二宏桥开市跌7.7%报29.8港元,过去一年公司股价上升15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 Holdings shores up its house with share buybacks, as revenue gains fail to impress

增收不增利业绩续下滑 贝殻靠回购撑股价

内地最大房地产中介贝殻的业绩持续下滑,集团不断回购力挺股价 重点: 公司第三季度盈利大跌至7.47亿元 今年已斥资6.75亿美元回购股份   刘智恒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是倾覆了的鸟巢,又怎可能有完整的鸟蛋。这句古语正好用来形容今天中国的房地产业,在疲弱的市场下,相关产业也难免受到波及,纵是内地房产中介龙头的贝殻控股有限公司(2423.HK,BEKE.US)亦难独善其身。 公司2024年的业绩开始回落,收入虽按年升20.2%至935亿元,盈利却不升反跌31%至40.78亿元。到今年上半年,收入上升24%至493亿元,但盈利按年仍要下跌7%至21.62亿元。 及至近日,贝殻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情况未见改善。期内收入231亿元,同比微增2.1%,可盈利却大幅下挫36.1%至7.47亿元。 收入增长而盈利下跌,原因是内地楼市持续下滑,公司主要盈利来源的中介业务受到相当影响。期内公司促成的存量房交易额达5,056亿元,同比虽增加5.8%,但为贝殻带来的收入则减少3.6%至60亿元。另外,新房交易金额下跌13.7%至1,963亿元,导致收入减少14.1%至66亿元。 成本上升佣金下跌 佣金的减少,一方面是贝殻对“贝联”(加盟“贝壳找房”平台的地产中介公司)收取的平台服务及加盟费,进行了激励性减免;另外,为稳定旗下品牌链家的中介人团队,贝殻提升了链家的经纪薪酬占比。还有,开发商负债累累,在市况不景下,也要将支付予中介的新房销售佣金压低。在这几方面影响下,挤压了贝殻的盈利。 面对困境,公司近年推行“一体三翼”新策略,一体是以房产中介为核心,包括促成存量房与新房的业务,三翼则涵盖了装修、租赁及房地产发展等三大板块。 不过,除了租赁服务的表现较佳外,装修业务在第三季收入43亿元,基本上与去年同期相若,而在新房成交减少下,装修业务未来的增长受到了局限。 物业发展是由旗下品牌“贝好家”负责,采用C2M(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精准的产品定位及设计。但物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大,由发展到落成也需时,加上地产市况差,回报不太高,一旦楼市持续走弱,别说盈利,出现亏损也大有可能。 因此,贝殻业绩表现,很大程度还要倚重地产中介收入,但房产市场迟迟未见曙光,贝殻股价自然长期受压;即使今年港股表现亮丽,贝殻股价仍乏善足陈,过去一年从高位足足下跌了37%。 累计回购23亿美元 为提振股价,百无可施下贝殻只能祭出“回购”一招,自2022年9月开始至今年9月底,共斥资23亿美元购入公司股份,占回购前公司总股本约11.5%。单就今年回购金额已达6.75亿美元,而上季斥资金额更达2.81亿美元,创下近两年单季回购新高。 然而回购只属治标方法,业务上升带动业绩增长,才是支持公司股价的皇道之法。在楼市疲不能兴下,贝殻近几年的股价只是徘徊在30至50港元水平,若没有回购这救命法宝,股价跌幅或许更加惨不忍睹。 投资银行对贝殻的前景也不太乐观,瑞银本月初将其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分别调低24%、29%及27%,并将评级由“买入”调低至“持有”,美股目标价由22.1美元下调至19美元,降幅14%。 潜力展现仍需时 贝殻目前的市盈率仍达34倍,延伸市盈率更高达39倍,足见现时的估值并不便宜,要股价有明显突破似是不切实际,只能偶尔因政府推出稳定楼市措施,才能推动股价短期上升,长远仍是要看楼市复苏情况。 事实上,楼市自2021年逆转回落后,贝殻展现强劲的抗跌能力,虽有个别年份出现亏损,大体表现仍算理想。近两年盈利虽然下跌,但收入持续上升,反映在市场的占有率日渐增加,只不过因楼市不景,佣金收入受到挤压。 我们认为,贝殻在逆境中仍能取得盈利,财务状况又十分健康,要捱过大市场的不景气应没问题;一旦楼市复苏,贝殻必然能率先受惠。长线来说,贝殻深具价值,问题是内地楼市何时见底转势,可能是两年,可能是5年,或许更漫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折让15%配股 集资2.5亿港元

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周日公布,拟配售最多1,000万股新股,占扩大后H股3.98%,配售价25.08元,较上交易日收报折让14.98%,集资总额2.51亿港元(3200万美元)。 公司公布,集资所得款项70%拟用于团海外光伏及储能项目的投资及开发;15%偿还计息借款;余额拟重点投入多模态大型模型驱动的无人驾驶矿卡协同调度系统研发、商业化及示范应用。 博雷顿股价周一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7.92港元,跌5.36%。该股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过去一个月累跌逾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中伟新材低位定价 首挂午收仍挫5%

新能源材料生产商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579.HK)周一在香港挂牌平开报34港元,股价之后回软,中午收市报32.3港元,跌5%。 公司发售1.04亿股,每股售价34至37.8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26.9倍,国际配售则录得超额3.08倍,集资净额34.3亿港元。 去年公司收入增长17.4%至402亿元,但盈利不升反跌,按年下挫24.7%至14.67亿元。今年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升6.1%至213.2亿元,但盈利则下跌14.8%至7.53亿元。 集资所得的50%,将用作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约40%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推进数字化,余下10%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