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与阿里巴巴关系密切的电商工具提供商,希望通过收购美国零售巨头的中国业务,重振其陷入停滞的增长

重点:

  • 宝尊电商新收购的Gap大中华区业务,将成为品牌管理新业务线的基石
  • 这家阿里巴巴支持的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因其作为电子商务工具提供商的核心业务陷入停滞

刘小燕

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有点像“中国版Shopify”,它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将收购美国服装零售商Gap(GPS.US)的中国业务,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举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这家中国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从未管理过一个品牌,更不用说该品牌的主要业务在其传统的电子商务领域之外。而且,Gap根本算不上赢家,至少在中国不是,多年来它一直在艰难地应对盈利下滑,在拥挤的领域与众多精明的国内外对手展开竞争。

宝尊电商称,初步考虑以4,000万美元(2.9亿元)的价格,收购Gap的大中华业务,调整后最高收购价不高于5,000万美元。这只是Gap自身101.7亿美元市值的一小部分,显示出它对中国业务的估值是多么低。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支持的宝尊电商称,它获得了长达20年在大中华区生产和销售Gap产品的独家权利。 

投资者对这段非比寻常的婚姻没多大兴趣。11月8日的公告发布后,宝尊电商在美国的股票下跌了16.5%,而Gap的表现稍好些,下跌7.3%。宝尊电商的股价此后反弹,受益于上周对中国股票的情绪普遍改善,目前比公告前的水平高了2.7%。

Gap决定出售大中华区业务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家美国公司正在艰难应对全球销量下滑,目前前途未卜。这家53年历史的美国品牌2010年满怀希望地进入中国大陆,比全球竞争对手Zara、H&M和优衣库晚了几年。在接下来的12年里,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更多的是挫折。

与许多大型零售品牌一样,Gap曾宣布在中国开设1,000家门店的远大目标。但它从未达到这个门槛。2020年,它将旗下的Old Navy连锁品牌从中国撤出,距离这家副品牌进入该市场仅6年时间,从那以后,其实体店数量开始在疫情期间缩水。它的中国大陆门店数量稳步下降,从去年3月的200家降到目前仅有118家Gap门店。相比之下,优衣库目前在全国有超过800家店。

Gap中国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被宝尊商务收购的大陆业务在2021年录得2.56亿元的税后净亏损,而台湾业务在截至2022年1月29日的财年中,税后净亏损为1.998亿新台币(4,590万元)。

随着在中国和全球的形势恶化,Gap据称早在去年3月就开始接触潜在的收购方,评估对其中国业务的兴趣。通过把大中华区分拆给当地所有者,该品牌可以继续保持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业务,同时无需直接承受财务压力。家乐福和乐购等陷入困境的全球品牌,也在中国采取了这种方法。

电商合作伙伴

那么,宝尊电商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在全球乃至中国国内,它都远非家喻户晓的名字。作为电商软件工具提供商,自从2018年12月开始,它就是Gap在中国的电商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宝尊电商想必获得了Gap在本地运营的一手数据,这可能有助于该品牌的复兴。随着自身核心业务增长放缓,宝尊电商也一直在寻找新机会。

宝尊电商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通过为国内外的电商提供运营所需的各种后端服务,助其在华开设网店。一直以来,该公司与阿里巴巴的天猫有着密切联系,许多全球性的大品牌都在天猫开设了中国旗舰店。它的客户包括飞利浦、耐克、微软和星巴克等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宝尊电商于201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阿里巴巴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2020年,它在香港二次上市,以扩大其投资者基础和流动性。但经过多年的扩张,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和电子商务市场的成熟,该公司的增长大幅放缓。

由此可见一斑的是,阿里巴巴在截至今年6月的季度财报中首次录得营收下滑,其竞争对手京东也出现了最慢的增长。宝尊电商的表现与大环境相当。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同比下降5.1%,同期由盈利转为净亏损。

随着业务的放缓,宝尊电商也一直在为这一挑战作准备。去年,它采取了几项多元化举措,以扩大其投资组合,包括收购品牌管理咨询公司Full Jet,并与金融集团复星的奢侈品子公司,即现在的复朗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它还收购了奕尚,以扩大自己在时尚品牌领域的影响力。

在收购Gap的同时,宝尊电商还宣布开启“品牌管理”(BBM)新业务线 ,这表明该公司有意在原有业务之外实现多元化,并称该部门将“与品牌建立更长久、更深入的关系”。它指出,收购Gap标志着“BBM发展的重要一步”。

对于宝尊电商来说,首次管理自己的实体店将是一个明确的变化,它能否在这家美国零售巨头苦苦挣扎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还有待观察。毕竟,Gap在中国也面临着身份危机,在当地的消费者看来,它既不属于奢侈品牌,产品也不是那么物有所值。在快时尚的世界里,Gap一直以来的美式休闲风,比如印有大logo和条纹图案的帽衫,在日益老练的中国消费者眼里已经过时。

Gap并非唯一一家在中国发展遇阻的品牌。去年3月,H&M因抵制新疆棉引发争议,在中国市场关闭了约20 家门店。截至年底,它在全国关闭了60家门店,占其总数的 12%,今年,它还关闭了在上海已有15年历史的中国首店。分析人士指出,关店更多是激烈竞争所致,而非其他因素。今年7月,Zara旗下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大品牌全部关闭了天猫旗舰店,离开中国市场。服装巨头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势头也输给了本土品牌李宁和安踏。

也就是说,也许宝尊电商可以利用自己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专长,为Gap扭转在中国市场的局面。在2009年被安踏收购后,江河日下的品牌Fila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前者将其重新定位为高端运动时尚品牌。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