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现金短缺的公司带来了一线希望,上调了第一季度的业绩预测,并宣布成立合资企业,这可能会减轻其财务负担

重点:

  • 困境中的昱辉阳光可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如果其太阳能发电站的销售随疫情缓解而回升,并且它可以将更多的后期项目剥离给新的合资企业
  • 投资者将关注该公司的收入是否能回到增长轨道,因为它的现金仍然处在危险水平

阳歌

这话听起来或许没有新意,但来自太阳能行业的中流砥柱昱辉阳光(ReneSola Ltd.,纽交所:SOL)的最新信号似乎确实反映了该公司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结果尚不明晰,但对这家长期表现欠佳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要么彻底终结,要么终于开始闪耀。

最新信号谨慎而乐观,包括上周对第一季度预测的上调,以及周三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

公司的股价最好的反映了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犹豫不决。仅仅一年前,昱辉阳光的股价还处在低于1美元的关键价位,意味着这家第一批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公司面临退市的危险。但是在今年年初,该股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弹,在1月中旬达到了33美元的高点。

那以后股价又开始回落,直至最新收盘价8.35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试图弄清楚如何看待这家在2008年以13美元的价格在纽约上市的公司。

该公司大约在四年前进行了一次关键的战略转变后,与中国大多数的太阳能电池板公司区别开来。在此之前,它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它的主要业务是制造和销售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但在2017年,该公司将该这部分业务出售给其创始人,并将其重点转向建设和销售太阳能发电站的业务。

新业务使该公司摆脱了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价格战,这种价格战往往导致大多数主要参与者呈现出从盈利到亏损的定期波动。下行周期往往是十分残酷的,许多实力较弱的企业往往抗不过去,直接倒闭。

转向太阳能发电站建设本来应该使昱辉阳光免受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甚至使公司受益,因为它可以在行业的下行周期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电池板。但现实是,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非常耗钱。

这是因为开发商必须为单个项目投入数千万美元,而这些项目往往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如果由于市场疲软或设计不佳而没有买家出现,那么像昱辉阳光这样的开发商可能会被迫亏本出售,甚至不得不自己拥有和经营太阳能电站。

昱辉阳光商业模式中烧钱的一面在去年备受关注,它的现金储备在去年第三季度末跌至危险的低点,只有1560万美元。此后,该公司筹集了一些新的资金,经营情况似乎也开始好转。因此,到去年年底,它的现金储备回到了金额较大但仍然不算高的4060万美元。

为了让人们对这个数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该公司宣布,它上个月在罗马尼亚出售的一个中等规模的15.4兆瓦太阳能项目带来了2800万美元的收入。

这笔交易,再加上源源不断类似规模项目的出售,结果该公司上周在发布对业绩预测的更新时表示,它一季度的收入预计将超过先前预测的1800万至2000万美元。该公司还说,其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将超过15%,大大超过其先前预测的10%至11%。

因此,该公司表示,它预计在非通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第一季度将实现盈利。

新合资企业

为了借力这一积极的势头,该公司周三宣布与Eiffel Investment Group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推进它在欧洲的太阳能电站的开发工作。昱辉阳光表示,它将以51%的股份控股,并指出合资企业将接管其目前处于后期开发阶段总计340兆瓦的欧洲项目。

它补充说,该合资企业有意在未来三年投资总计700兆瓦的项目,这意味着在它完成建设中的340兆瓦项目之后,将会再建设一个360兆瓦的新项目。

这类交易应该可以为昱辉阳光提供一些亟需的财务纾解,因为它以前自筹资金的大量项目现在将成为合资企业的责任。这应该在短期内给昱辉阳光带来巨大的收入增长,同时也给它带来一些急需的现金和信贷,从而开始其他新项目。

昱辉阳光实际上在3月底的第四季度财报中就提到了与Eiffel Investment的合作,很明显,该公司将寻求更多此类合作,以减轻未来的财务负担。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可能相对容易,因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政府都推出了越来越积极的计划,以减少其碳足迹,其中部分是通过安装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来实现。

对于昱辉阳光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它近年来的持续低迷因全球疫情而进一步恶化,那么它是否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反弹基础。该公司的最新业绩好坏参半。第四季度收入为1680万美元,同比下降,但是它同期的利润达到了250万美元,好于去年同期1090万美元的亏损。

就估值而言,昱辉阳光去年尚可的利润,会转化为一个相对较高的市盈率(PE),达到120倍。根据分析师对今年的预测,这一数字降至60倍,根据对2022年的预测,还进一步降至28倍。相比之下,在中国上市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和纽约上市的阿特斯阳光电力(Canadian Solar)等传统面板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基于2020年的利润,市盈率分别为26倍和16倍。

昱辉阳光的巨大溢价似乎表明,与更传统的同行相比,投资者对该公司建电站的业务模式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昱辉阳光今年的季度报告应该有可能看到它的东山再起,因为如果已完成项目的销售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而回升,并且它可以将更多的后期项目转移给Eiffel和其他合资企业,那么收入和现金都应该显示出强劲的增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