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链博会在北京开幕

▷ 三季报拖累中概股

▷ 光伏产品价格暴跌

▷ Shein递交纽约上市申请

▷ 燕之屋即将上市

本周中概股评分:40/100

Portrait of Doug Young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宏观

把供应链留住

想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解读北京政策的人们不需要太费心了,看看北京最近的盛大展会就行——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在北京开幕——这就是北京最近的工作重心。在开幕式上,李强表示中方愿同各方一起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任何行业都会有自己的供应链,而每个行业自身供应链的含义又各不相同,所以一般并不会有“供应链”这个博览会主题。总得来说,这个展会主要还是显示出北京希望更多供应链体系能够留在国内,而不是转移到海外。

PMI形势不定,GDP目标可及

官方11月PMI跌至49.4,连续第二个月保持在50以下的收缩区间;而财新PMI指数出人意料地从10月的49.5上涨至11月的50.7。

徘徊在荣枯线上下的PMI或许证明了近期的经济刺激措施正在起效。同时,央行表示中国今年能够达成5%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中国一般总是能完成中央制定的目标。

三季报拖累中概股

上周,中概股开始集中发布的三季报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大部分季报数据不够乐观,也反应出了中国最近的经济形势。而各大指数也反应出了类似的趋势,恒生H股指数上周下跌4.6%,iShares MSCI China ETF下跌3.1%,而恒生综指下挫4.2%。

对于我们一直关注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它们中的大部分在2023年日子并不好过。我们持续跟踪的3种指数,近一年来已经下跌了20%。虽然年初时候的政策和经济利好因素让股指有一个相当好的起步,但是4月份之后就渐渐失去了动力。

》》行业

沃尔玛,苹果继续供应链转移

尽管北京正在举行“链博会”,但是跨国企业还是在继续转移供应链。有报道称,沃尔玛目前“仅”有60%的供货来自于中国,而2018年这个数字是80%。同时,富士康准备进一步在印度投资16亿美元。 经历了疫情期间的严格管控之后,跨国企业为了降低风险而将供应链分散化的举措,可能让印度躺赢了。从中国转出的供应链,有很大一部分去到了印度。当然,越南和泰国也承接了大量的转移。

光伏大洗牌

年初的时候,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下滑,光伏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不过由于供应过剩,光伏产品自身的价格也开始了下滑。光伏面板巨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在目前的价格下,整个产业链都没法盈利,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当中国开始统治某个新兴行业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很可能会发生,为了占领市场,整个行业都会陷入致命的价格战中。现在电动汽车行业可能也在经历一波类似的血洗,而早先智能手机行业也经历过一波,最终导致很多中小玩家的退出。

反贪风暴扫荡工行

中国持续进行的反贪腐工作一直有新消息出现,不过最近的新闻略微有点大。根据财新的报道,近期有多名工行前高管接受反腐调查。报道称,近期针对工行的行动是金融领域反腐工作的一部分。

其他行业也经历过多轮反腐调查,但是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或许要大很多,因为中国的金融领域基本是被巨型国企垄断的。因为金融行业自身,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已经面临着诸多考验,加上反腐造成的动荡之后,肯定会雪上加霜。

》》企业

字节跳动告别游戏

随着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加上严格的监管,中国游戏公司的生存也变得越来越难。现在,字节跳动也给这种艰难加上自己的注解——计划关闭旗下的游戏子公司朝夕光年(Nuverse),从而基本完全离开了游戏市场。

对于小公司来说,放弃一项业务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字节这样的巨型公司来说,面对已经投入的大量资金和招募的大量人才,要说放弃真的没那么简单。但是,要在游戏行业真正站稳脚跟,字节还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公司最终决定把资源投入到其他更容易取得成果的领域。

Shein谋求纽约上市

最近两年以来一直没有大型中国公司在纽约IPO,而Shein看来要结束这一段“IPO寒冬“了。最新报道称,在线快时尚巨头Shein以保密方式在纽约提交了IPO申请,其目标估值约为900亿美元。如果上市成功,公司可能会募集超过100亿美元,很可能成为纽约明年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Shein在中国创立,近期将总部迁至至新加坡。但是其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仍然在国内,通过国内巨大的供应链体系,Shein才能够实现迅捷的产品迭代。尽管理论上说,Shein已经不是一家中国公司,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它的上市,将意味着更多大型中国公司将开始恢复进驻华尔街。

东方甄选甩脱“教育”标签

东方甄选的故事告诉所有人,即使教培行业受到打压,真正的创业家还是能找到其他方向。东方甄选原本是教培巨头新东方的互联网业务分公司,但是2021年之后,它和母公司的大部分教培业务都被下架了。

随后,公司迅速投身直播电商业务。最近,以15亿元的价格向其母公司出售教育业务后,东方甄选可说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不仅如此,东方甄选还向母公司配股融资15亿元,进一步充实其资本。尽管看上去俞敏洪是在左手倒右手,但确实为东方甄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市的燕窝

尽管大部分外国人和很多中国人并不相信燕窝的营养价值,但是外国投资者却相信“燕之屋”的盈利能力。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燕之屋”即将走完上市前的最后一程,但产品营销费用高及“智商税”的疑虑、都让“燕之屋”的未来存在悬念。

在中国1万多家燕窝企业中,“燕之屋”是第一家成功获批上市的,而除了中国以外,恐怕不会有其他公司以燕窝作为主要产品而成功上市。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言“燕之屋”将成为全球“燕窝第一股”。这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燕窝后,燕窝又能再一次“回馈”全世界的机会。

新闻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op Toy has filed for an IPO

TOP TOY能否撼动泡泡玛特的王者地位?

日式零售企业名创优品拆分出的子公司,位列中国第三大潮流玩具零售商,在创立仅五年后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请 重点: 名创优品拆分出的TOP TOY已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借母企遍及全球的7,000余家门店网络,复制泡泡玛特的成功路径 13亿美元估值及日益壮大的自有知识产权矩阵,或将提升这家潮玩企业在日趋饱和市场中的胜算 谭英 2013年,企业家叶国富创立名创优品(9896.HK, MNSO.US)连锁专卖店时,从日本折扣连锁店大创(Daiso)及快时尚零售商优衣库(Uniqlo)汲取灵感。通过融合平价策略、海量品类与日式“卡哇伊”(kawaii)美学,名创优品发展为全球零售巨头。截至今年6月末,其运用该模式构建的门店网络,国内及海外店分别达4,305家与3,307家,规模早已超越优衣库约2,500家门店。 如今,名创优品正远离聚光灯,为其新生子品牌Top Toy International Group Ltd.让路。后者于上月末提交港股上市申请,旨在押注全球藏玩手办热潮的持续升温。 TOP TOY的上市计划早有伏笔,叶国福在2022年就讨论过将其分拆独立上市。但在泡泡玛特(9992.HK)旗下LABUBU系列大获成功引爆潮玩收藏热潮之际,其上市时机堪称精准。此次上市距该公司7月完成的5,940万美元A轮融资仅数月,该轮融资由新加坡淡马锡旗下机构注资4,000万美元(持股比例3.2%),使TOP TOY估值达到13亿美元。 凭借淡马锡等重量级投资者,以及摩根大通、瑞银、中信证券等IPO承销商的支持,叶国福正将矛头直指泡泡玛特,这家令人望而生畏的行业标杆。泡泡玛特最新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飙升至138亿元(约合19亿美元),增长两倍;净利润达46亿元,激增三倍。相较之下,TOP TOY同期营收增长稳健但差距显著,同比增长60%至13.6亿元,约为泡泡玛特的十分之一。据其上市申请文件披露,其净利润增长30%至1.81亿元。 市值方面,泡泡玛特当前约3,400亿港元(约合440亿美元),在过去52周股价暴涨逾三倍后,其规模远超TOP TOY的13亿美元。 自2020年开设首家门店起,叶国福将TOP TOY定位为藏家平价超市,沿袭名创优品销售化妆品、办公用品等海量高性价比日杂的模式。这与泡泡玛特形成鲜明对比,创始人王宁通过自建设计团队及中国香港、韩国、北京的设计师资源,专注于开发具有市场穿透力的自有知识产权(IP)。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家公司的毛利率上,泡泡玛特以近半年70%的毛利率占据压倒性优势,是TOP TOY同期32.4%毛利率的一倍有余。差距主要源于TOP TOY高度依赖迪士尼、“Hello Kitty”持有方三丽鸥等第三方IP授权。反观泡泡玛特,则主要使用包括LABUBU在内的自有IP角色。 加注自有IP开发 TOP TOY正积极转型,力图在自有IP占比与毛利率方面向追赶泡泡玛特。采用自有IP的产品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不足40%,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约50%。伴随此进程,其毛利率从19.9%提升至32.4%。 不过,授权IP玩具仍是TOP…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