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企业可能会卷入中美冲突,但针对它们的行动可能只是象征性的

重点:

  • 美国对大全的新举措在相当程度上似乎是象征性的,应该对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 由于政治风险,大全和金风的股价在未来一年可能会略低于同行

阳歌

没有什么能像一场极端政治风暴那样,给中国一些最有前途的新能源企业带来阴霾。

这是华盛顿这些天发出的重要信息之一,拜登政府似乎正在拿中国西部新疆地区的企业开刀,给予“特殊”对待。我们不会去讨论这种情况背后具体的政治缘由,因为我们的网站侧重于讨论公司战略和财务状况。

但是,避而不谈导致这种情况的政治因素也是不负责任的。据报道,拜登政府已经准备制裁太阳能领域包括大全新能源(Daqo New Energy Corp.,纽交所:DQ)在内的一些新疆企业。还有另一家我们关注的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也在该地区,因此也可能卷入这场争斗中。

彭博社(Bloomberg)周三报道,大全将成为美国商务部新加入“实体名单”的五家公司之一。在过去几年里,数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列入该名单,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电信巨头华为。列入名单就意味着,任何美国公司在向名单上的公司出售任何产品或服务之前,必须获得政府的特别许可。

虽然被列入名单对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但对太阳能技术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后者远没有那么复杂,而且可以从很多地方轻易获得。因此,大全可能并不会因为被列入这样的名单而受到任何巨大的影响,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国家购买设备、材料或其他目前从美国供应商那里购买的产品。

然而投资者似乎并没有加以区分,大全在纽约上市的股票在周三的盘后交易中下跌了13%。如果这一跌幅确定,该股今年就已经损失近20%的价值。

在发布最新消息之前,由于全球范围内多晶硅短缺,将价格推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全的股价表现还算不错。结果是,今年第一季度,大全的利润从一年前的3320万美元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320万美元。

被列入商务部的名单可能不会对任何来自太阳能或风能行业的企业造成太大损害,但美国对它们产品的进口禁令的伤害可能会更大。彭博社的报道还提到,拜登政府将禁止进口一些新疆太阳能公司的产品,尽管大全不在其中。

但即使大全的多晶硅产品被禁,对它业务的影响仍然不会太大。看一下该公司最近的两份年度报告,其中没有提到按地区划分的销售数据,这可能意味着它的大部分多晶硅产品都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这并不奇怪,因为目前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占全球一半以上。

许多成品面板的制造商向美国出口,但这些产品似乎没有受到拜登最新举措的影响。

先发制人的行动

我们也应该指出,大全采取了许多先发制人的措施,这恐怕是它没有列入禁止进口公司名单的原因之一。今年5月,它邀请外界参观在新疆的主要生产设施,这是该公司为提高透明度而做出的不同寻常的努力,藉此表明它不存在拜登政府所关切的劳工问题。

该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具世界级水平的太阳能行业参与者之一,跻身全球五大多晶硅生产商之列。它的大股东名单也让人印象深刻,包括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和景顺(Invesco)。根据大全的最新年报,截至3月底,这两家公司分别持有9.5%和4.9%的股份。

金风科技是另一家可能卷入这场对抗的世界级企业。与大全类似,它的大股东名单甚至更让人眼睛一亮,包括贝莱德、摩根大通(JPMorgan)、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但同样的是,金风即使被列入实体名单或其产品被禁止进入美国,它似乎也不会面临太大风险。该公司最新的年报显示,它只有10%的收入来自出口,美国只是其业务覆盖的若干海外市场之一。

与大全一样,金风科技的股票今年到目前为止也下跌了25%。与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相比,这样的跌幅相对较小,后者包括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新能源企业,它们由于多晶硅成本高企而深受影响。纽约上市的晶科能源(JinkoSolar)今年已经下跌了40%,阿特斯(Canadian Solar)下跌了26%。

在估值方面,大全和金风科技可能因为来自新疆,而略微受到一些影响。大全目前的市盈率(PE)为25倍,而金风科技的市盈率则略低,为22倍。相比之下,晶科能源的市盈率为48倍,阿特斯的市盈率为40倍,都要高出不少。但即使这么算,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大全的利润最近飙升,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利润大幅下降,这些数字可能有些失真。

归根结底,拜登的举动似乎主要是象征性的,因为大全和金风科技,以及作为最新制裁对象的许多规模较小的公司,实际上与美国并没有太多的业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似乎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不过,政治风险仍然存在,并可能导致这些以新疆为基地的企业在未来一两年的交易价格略低于那些非新疆公司。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