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头部企业万科将分拆旗下物管公司万物云到港股上市,据报计划集资至少20亿美元

重点:

  • 万物云希望利用科技元素吸引投资者,力争成为今年最大集资额新股
  • 物管股近年表现低迷,万物云此时上市,未必能争取到理想估值

陈嘉仪

中国房地产市场深陷低谷之际,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将分拆旗下经营物业和空间管理服务的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来港筹资,并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据报该公司计划筹资至少20亿美元(约139亿元),有机会成为继中国中免(1880.HK; 601888.SH)于8月中筹资约21亿美元后,今年筹资额最高的新股。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万物云三大主要业务分别为:小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和“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及“流程即服务”(BPaaS)解决方案服务。前两者覆盖传统小区物业服务、商业物业服务以及城市空间整合服务,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历年对营业收入贡献合计均超过90%;近年新开发的AIoT以及BPaaS解决方案,主要提供远程空间科技运营服务。

去年万物云营收达237亿元,同比增长30.6%,对营收贡献最大的住宅物业服务,在管建筑面积达6.6亿平方米,但上述两个业务指标,都低于行业龙头碧桂园服务(6098.HK)的288.4亿元和7.66亿平方米。

错过上市最好时机

万科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龙头之一,早于1990年推出物业管理服务,但在过去几年内房企业分拆物管潮中,表现不太积极。直至2020年10月,公司把“万科物业”更名“万物云”,才踏出了第一步;到去年11月公司通过拆分独立上市,再到4月递交上市申请、9月获批,前后花了快两年时间,但由于其后股市气氛由盛转衰,蹉跎间错过了上市最好时机。

内房分拆物管业务热潮始于2014年彩生活(1778.HK)上市,其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被母公司花样年(1777.HK)发掘出来,其后各大房企相继仿效,均得到投资者青睐。碧桂园服务2018年6月以介绍形式上市,开盘价每股10港元;至去年6月底,曾创下85.2港元历史高位,市值超过2,800亿港元(2,450亿元),假如万物云能赶及在当时上市,相信有力挑战其估值。

然而,随着官方遏抑楼价、去杠杆力度不减,“房住不炒”和“三条红线”等政策持续,去年下半年内房爆发企业债务危机,资本市场对物管股的狂热也降温。截至9月13日,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指数一年累跌约六成;碧桂园服务当天收盘已回落至15.72港元,市值降至550亿港元,不及颠峰时五分一。

以2021年业绩比较,万物云的在管建筑面积、营收规模均不及碧桂园服务,如非母公司有国企背景,碧桂园目前估值水平恐怕就是其天花板高度。逆风当前还硬推上市,说白了就是要提振母公司,因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内房动工量或销售都大不如前,甚至出现烂尾楼、房贷拒付潮,令房企压力日增。万科企业3月底发布2021年业绩,营收4,528亿元,同比仅升8%;净利润更大幅下滑45.8%至225亿元。翌日,万物云就递交了上市申请。

面对官方重手整顿内房企业,万物云过去两年营收仍然增长逾三成,但净利润增幅由2020年的44.2%,缩减到去年的12.9%,主要因为员工及分包成本增加,令销售成本持续上升。值得留意的是,该公司在上市前突然巨额分红,2021年度豪派35亿元股息,为年内利润两倍。

目前万科企业持万物云57.12%,同系企业持股5.77%;其他股东还包括博裕资本、58同城、琳珠集团等。万物云突然派高息,连同过去两年分别派息2.47亿元与3.18亿元,三年共派了逾41亿元,接近同期利润总和42.7亿元;持股62.89%的万科企业和同系公司,合共分得逾25.78亿元,因此被认为是向母企输血。

科技元素引人注目

面对大盘及行业低迷,加上物管股向来被视为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万物云需讲出动听故事才能争取较高估值上市,它的方法便是加入科技和互联网元素。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万物云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开发AIoT及BPaaS解决方案,以至收购或投资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商等。

然而,其AIoT及BPaaS解决方案目前能够实现的场景,主要为监控汽车违规、垃圾识别、垃圾桶满溢等小区管理问题,并没有涉及云计算层面,科技成份含金量不足。再看今年第一季,该业务营收仅约5亿元,占总营收7.3%,此收入比例与2019年的5.8%比较仅属小幅上升,可见其“转型故事”仍然需要长时间发展。

要估计万物云的上市市值,或许可参考同业碧桂园服务、华润万象(1209.HK)及中海物业(2669.HK)约9.5倍至40倍的预测市盈率,如果取其平均25.8倍,以万物云今年首三个月盈利3.19亿元引伸到全年预计约12.76亿元计算,估计其市值仅约330亿港元。尤其是考虑当前不少物业开发商销售下滑或遭遇财务困境,在市场气气不佳的背景下,该公司恐怕难以达到筹资2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简讯:浙江三花获证监会批准赴港IPO

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请,为这家制冷空调元器件制造商的IPO计划扫清关键监管障碍。 根据证监会官周一网上的备案通知书披露,三花智控拟发行约4.77亿新股。 该公司于今年1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承销商。财务数据显示,其去年首九个月营收同比增长8.4%至20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0亿元有所增长;当期净利润从21.6亿元增至23亿元,增幅达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去年原计划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终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而改道为香港资本市场。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北森控股去年度亏损收窄

人力资源管理云服务(HCM SaaS)供应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预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财政年度,亏损将介乎约1.3亿元(1,800万美元)至约1.96亿元,较2024财年的亏损约32.09亿元收窄。 公司表示,亏损收窄主要由于公司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亏损,及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较2024财年减少所致。 北森控股预期,2025财年收入将介乎约9.23亿至约9.66亿元,按年增长约8%至13%,年度经常性收入预料介乎约8.9亿至约9.27亿元,按年增加约17.7%至22.5%。 公司股价周二低开0.5%报5.89港元,至中午收市报5.97港元,跌1.3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spire is a vaping company

雾麻科技的大麻电子烟美梦灰飞烟灭?

这家与中国渊源深厚的美国电子烟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季度收入下跌12.7%,正加紧在马来西亚设新厂 重点: 为规避中美贸易战带来的风险,雾麻科技对业务进行重组,令最新财季收入下滑及亏损扩大 公司正仿效同业,加紧在马来西亚设厂,将生产转移出中国 阳歌 单看电子烟企业雾麻科技(ISPR.US)的股价,你完全看不出中美达成里程碑式贸易协定,推动在美上市中概股于周一暴涨。或许这正如其所愿,因为它正极力让投资者相信,自己是一家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公司,尽管它与中国渊源深厚。 事实上,雾麻科技仍然相当依赖中国,目前公司大部分电子烟硬件都由位于深圳的子公司供应。但公司正迅速减少与中国关联,并在周一公布的最新季报中,详细介绍大部分生产转移至马来西亚新工厂的计划。 联席首席执行官Michael Wang还表示,电子烟产品厂家普遍加紧将生产迁出中国,以降低在贸易战中可能受到美国关税影响的风险。他表示,雾麻科技的一些竞争对手试图在越南设厂,而其他竞争对手则将工厂迁往印度尼西亚。 Michael Wang在截至3月底的第三财季业绩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在这个行业,两年前基本上99.99%的电子烟设备都是中国生产。”他续称:“如今,原产国分布略微多元了一些,但仍然有超过90%的产品是中国制造的。” 除了贸易战外,雾麻科技还受内部问题的困扰,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周一发布最新财报后,公司股价下跌了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SCI中国指数上涨3.4%,因为投资者都在欢呼,中美两国大幅下调了90天内对彼此产品征收的关税,同时尝试敲定一项新的长期贸易协议细节。 雾麻科技的问题包括收入下降、应收账款高企、利润率远低于全球同行,以及不断扩大的亏损。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公司大肆宣传大麻电子烟市场的潜力,并预言相关产品的销售,有望总收入在2027年达到10亿美元,到2029年达到20亿美元。 要达到如此惊人的规模,需要极快的收入增长,而雾麻科技在最新财报中却未能如愿。相反,公司报告称,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内,其收入从去年同期的3,000万美元下降至2,620万美元,降幅12.7%——这使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预测显得可笑。 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介绍大麻业务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与一家名为Raw Garden的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名为Sprout的新设备。但它没有对该业务的收入给出夸张的预测,这或许是明智之举。Michael Wang称公司正处于“重组和生产转型期”,包括将部分生产业务转移到马来西亚,并减少对低质量客户的依赖。 回归基本面 雾麻科技在之前的财报中,曾多次提及应收账款增长的问题,这表明公司层面和投资者都对这一趋势感到担忧。在此背景下,公司表示最新季度达到一个里程碑,应收账款首次下降。具体而言,截至3月底,应收账款从三个月前的6,770万美元降至6,040万美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应收账款仍超最新季度营收的一倍。不过,这一改善表明,雾麻科技已意识到不能继续赊销给无力付款的客户,他们正蚕食公司的现金流。截至3月底,公司现金储备从一年前的3,950万美元骤降40%至2,350万美元。 正如我们之前所指,雾麻科技的另一个重点,是继续努力在马来西亚建立新的生产设施,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Michael Wang透露,雾麻科技最近获得在马来西亚生产尼古丁产品的临时许可证,并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获得最终许可证。他还补充说,该工厂最终将容纳多达80条生产线。 Michael Wang 表示:“我们在向马来西亚转移生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效降低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的生产风险。”他续称:“为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利润率,第三财季已将部分日常职能迁至马来西亚园区,预计每年可节省800万美元的运营开支。” 成本攀升确实是其痛点:本季度公司毛利下滑21.3%,毛利率从20.4%降至18.2%,远低于竞争对手雾芯科技(RLX.US)去年四季度的27%毛利率,这恰好表明雾麻科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效率。同时,季度内运营费用同比激增30.5%至1,540万美元,公司将其归因于股权激励、坏账计提及一次性遣散费。 营收下降与成本上升导致雾麻科技在最新季度的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590万美元扩大至1,090万美元。 公司为投资者保留了一丝希望,称占营收三分之一的北美业务重组所带来的效益,将在截至6月的下一份季报中开始显现。 但投资者的耐心似乎正在耗尽,公司股价过去一年下跌约50%至低于3美元,不及2023年7美元发行价的一半。目前它的市销率(P/S)仅为1.14倍,远低于雾芯科技的6.94倍,和香港上市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的6.90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南国大折让配股 集资不足900万港元

餐饮集团上海小南国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将以每股0.02港元,配售近4.43亿股,较周一收市价0.024港元大幅折让16.7%,仅集资890万港元,集资所得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小南国表示,配售可筹集额外运营资金、增强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扩大本公司的股东基础,从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经是上海餐饮龙头之一的小南国,近年业务每况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亿元,亏损却较2023年扩大80%至8,506万元 小南国周二高开25%报0.03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