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fleet bio

上市前獲得7輪融資,總額約14.21億元,支持者包括石藥集團、泰格醫藥、國藥中生、深創投、清池資本和百度

重點:

  • 研發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一款與信達生物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
  • 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莫莉

在港股IPO回暖之際,不少中國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衝刺港交所,創新藥企勁方醫藥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4年末啓動赴港上市計劃。與其餘尚處於臨床研發階段的藥企不同的是,勁方醫藥的研發實力頗具閃光點,不僅有一款與信達生物(1801.HK )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還達成了多項對外合作授權。

根據申請文件,勁方醫藥成立於2017年成立,專注於腫瘤、自體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領域的新藥開發。招股書顯示,勁方醫藥已建立起一條持續更新的產品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其中五款處於臨床開發階段。其中,由勁方醫藥自主發現的氟澤雷塞已於2024年8月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該藥是中國內地首款以及全球第三款獲批的選擇性Kirsten大鼠肉瘤(KRAS) G12C抑制劑。

不過,氟澤雷塞在內地的商業化權益已經在2021年9月被授權給信達生物。信達生物以2,200萬美元(1.46億元)首付款及不超過5,000萬美元的全球開發支持費用,獲得氟澤雷塞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權益以及全球權益選擇權,此外,勁方醫藥有望獲得最高2.4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銷售提成。2024年1月,勁方醫藥收回氟澤雷塞大中華區外的權益,目前該藥的進入海外臨床試驗二期,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啓動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

KRAS靶點是當前癌症新藥研發中炙手可熱的靶點之一,該靶點的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顯示出明顯的臨床治療優勢,KRAS基因突變還會在90%胰腺癌和30-40%結腸癌患者的體內出現。據招股書引用的研究數據,隨著商業化KRAS G12C抑制劑藥物的持續市場滲透和新藥的開發,全球KRAS G12C抑制劑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3.189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2年的27.48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7.0%。除了跨國藥企安進(AMGN.US)、BMS(BMY.US)的KRAS G12C抑制劑已經在美國獲批上市之外,面對日益增長的龐大市場,益方生物(688382.SH)、加科思(1167.HK)、澤璟製藥(688266)、翰森製藥(3692.HK)等中國藥企亦在該靶點上有所布局。

除了氟澤雷塞的授權之外,勁方醫藥還曾達成兩項授權合作協議。2022年3月,公司將GFH009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開發、製造及商業化的權益授權給美國醫藥企業SELLAS(SLS.US),GFH009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二期試驗正在進行中。2023年8月,公司與美國藥企Verastem(VSTM.US)訂立合作與選擇權協議,後者可以選擇獲得處於臨床早期開發階段的GFH375等三款候選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Verastem至今尚未行使選擇權。

投資人星光閃閃

雖然勁方醫藥此前通過對外授權合作獲得收入,2022年、2023年的收入分別為1.05億元和7,373.4萬元,但是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目前,勁方醫藥大多數自主研發的管線尚未進入臨床三期,相關開支相對穩定,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19億元、3.12億元和1.86億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持有2.79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以當前的資金消耗速度,在港股上市以便獲得新一輪融資顯得較為迫切。不過,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氟澤雷塞在2024年8月的上市會帶來商業化收入,還將積極與第三方建立高效的合作協議、推進氟澤雷塞及其他管線產品的海外開發及最終商業化以獲得更多現金流。

在IPO之前,勁方醫藥曾經獲得了7輪融資,融資累計約14.21億元,除了石藥集團(1093.HK)、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和國藥中生等知名醫藥企業的支持外,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創投、專注醫藥領域的清池資本百度(9888.HK;BIDU.US)也出現在投資人行列。2024年3月,勁方醫藥進行最後一輪融資,在當時低迷的融資環境中,勁方醫藥募集資金約1.95億元,投後估值達到31.24億元,這一輪融資的投資者包括珠海國資委旗下的華金資本和泰格醫藥旗下的泰瓏投資。

勁方醫藥能得到眾多投資人的支持,與兩位聯合創始人豐富醫藥開發經驗直接相關,其中呂強曾在惠氏、諾華等跨國藥企擔任研發領導,並在藥明康德(603259.SH; WUXIF.US)、揚子江藥業多家中國藥企擔任高管。不過,在已上市的18A企業中,由明星海歸創業團隊帶領的企業中,研發進展不順拖累股價的不在少數,勁方醫藥的未來業績與氟澤雷塞的商業化表現高度相關,需要投資者持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enbi takes defensive action after steep share slide

從15元到3元 粉筆雙管齊下提振股價

職業教育培訓平台「粉筆」,上市兩年股價累計下跌八成,近日公布回購計劃,大股東又增持股份,冀能一洗股價頽風 重點: 公司計劃斥2億元在市場回購 主席在市場增持股份並承諾兩年不減持 劉智恒 自從中國內地政府實施《雙減政策》後,只有職業教育培訓才能吸引市場目光,作為職教龍頭之一的粉筆有限公司(2469.HK),不光站對了邊,上市前更擁有一大堆星級投資者,包括騰訊、高瓴、IDG資本、經緯,德弘資本等,市場對它寄望甚殷。 公司亦不負眾望,2023年上市之初股價表現亮麗,短時間內由上市價9.9港元,一口氣攀升至15港元,可半年過後,投資鎖定期解禁,股價就雪崩式暴跌。 當時私募之王的高瓴率先拋售股份,粉筆主席張小龍大為不悅,甚至公開吐槽高瓴舵手張磊,直指對方「無腦狂賣」。 縱然張小龍認為投資者沽售粉筆是不知之舉,市場卻不以為然,紛紛用腳投票;股價最低時跌至今年4月的2港元,近期稍為反彈至3港元樓上,但較上市價仍低達六成。 回購增持力挺股價 想必是要提振股價,公司上周發公告,計劃在六個月內斥資2億港元回購股份,涉及約2.23億股,相當公司已發行股本的一成。 公布回購之前,公司主席、執董兼首席執行官張小龍已開始在市場增持股份,先在10月17日斥資240.8萬港元購入81萬股,每股均價2.973港元;及後又於10月28及30日,分別購入23萬及80萬股,合共103萬股,涉資287.6萬港元,每股均價2.779至2.796港元。到11月4日,再增持30萬股,涉資90.3萬港元。 此外,公司的執行董事魏亮及張小龍的一致行動人士李勇,於10月17日亦購入35萬股,涉資103.45萬港元,每股均價2.956港元。 張小龍與魏亮增持粉筆股份時,公司亦於上月20日公布,兩人對公司長期價值充滿信心,加上為保障投資者利益,承諾在24個月內不會出售手上股份。 經公司及大股東連番努力,回購消息發布當天,粉筆裂口高開衝破3港元關口,股價一度升13%至3.16港元,收市略回軟,收升10%報3.09港元。 業績表現走下坡 究竟大股東頻頻發功力撐股價,能否讓粉筆股價重拾升軌?我們認為,要股價長期表現理想,一切還要看基本面;從粉筆的業績看,似乎暫時未能讓投資者重燃熱情。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粉筆的業績已有走下坡之勢,2024年收入27.9億元,按年下跌7.7%,但盈利則增長27%至2.4億元,表現還算不錯。然而深入分析,粉筆去年上半年盈利2.78億元,到全年的盈利還少於上半年近4千萬元,換言之下半年度公司出現虧損。 到今年中期業績,收入14.92億元,同比下跌8.5%,盈利更大幅下跌18.4%至2.27億元。公司解釋,是因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行業競爭激烈,導致業務銷量下跌。另外,圖書銷售及其他業務,也受到市場競爭加劇影響。 再深入看,粉筆去年已開始有節流行動,今年中期更明顯,公司的行政開支較去年同期減少7.7%至1.82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減4.4%至3.06億元、研發開支亦下跌0.3%至1.08億元。 持股偏低增持有限 此外,市場又會否對大股東增持投下信心一票?通常大股東增持,都有利公司股價,但需視符增持數量。以張小龍及相關人士先後增持數量,總數只是256萬股,涉及資金僅722萬港元,相對粉筆總發行量22.36億股份,實在微不足道,增持數量未足以讓外界認為,大股東對公司有絕對的信心。 相反,目前粉筆大股東持股量偏低,張小龍及相關人士只持有5.536億股,佔公司股權24.76%,連三成持股量也沒有。市場普遍有觀感,對大股東持股量不高的公司,都會打了折扣。 看粉筆前景,或許要寄望公司在AI方面的發展。公司於2024 年以來,先後上線粉筆AI 老師、AI 面試點評、AI 刷題系統班等智能教學產品。今年4 月上線行業首個創新的AI 類大班課程––AI 刷題系統班,截至6 月30 日,AI 刷題系統班已銷售約5 萬人次,收款約2,000 萬元。 不過,相對公司每年十多億元的收入,來自AI的收入仍然有限,對粉筆的前景,暫還是觀望為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Shein首間實體店巴黎開幕 線上平台卻面臨封禁危機

中國快時尚電商Shein位於法國巴黎BHV Marais百貨公司的首間實體店,本月5日正式開幕,然而其線上平台卻在法國面臨封禁危機。 據財新報道,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數字主權部同日宣布,政府已啟動程序,暫停Shein在法國的線上運營,直至公司證明其所有內容符合當地法規,相關部門須在48小時內完成初步審查。目前Shein已主動暫停其在法國的第三方平台業務,自營業務仍在正常運營。 據法國媒體報道,封禁行動源於Shein平台涉嫌販售兒童形象性玩偶與違禁武器。巴黎檢方同時對Shein、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速賣通(AliExpress)、拼多多(PDD,US)旗下Temu,以及美國跨境電商平台Wish等平台展開調查。檢方指控這些平台未能有效監控上架商品來源與內容,涉嫌放任違禁品販賣。 事實上,Shein在巴黎開設實體店的消息傳出後,立即遭到當地百貨商、服裝協會等多方抵制。批評者認為,Shein的快時尚模式與巴黎追求永續與文化價值的時尚理念背道而馳,將破壞本地產業的生態與社會責任形象。巴黎市長伊達爾戈亦公開譴責象徵快時尚的Shein入駐BHV,稱「這一選擇違背了巴黎的生態和社會願景」。 儘管如此,以Shein為代表的中國跨境電商平台,在法國的表現仍然亮眼。法國時尚學院(IFM)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法國15大時尚零售商榜單上,Shein位列第5位,Temu位列第15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百利天恒啓動香港IPO 有望納入港股通

生物制藥企業四川百利天恒藥業(2615.HK;688506.SH)於周五啓動香港IPO,計劃以每股347.50至389港元的價格發行863萬股,最高集資額可達33.6億港元(約合4.32億美元)。認購將於11月12日截止,港股上市交易日定為11月17日。 公司已在上交所上市,因而其具備納入港股通的資格——該計劃可使內地投資者最早在上市首日即可交易其新掛牌股票。港股通機制允許內地與香港投資者跨境買賣對方市場的股票。 這家專注於抗體偶聯藥物(ADCs)等創新大分子腫瘤療法的開發商——其產品被喻為抗癌「生物導彈」——自2023年初登陸科創板以來表現強勁。其股價迄今已累計上漲逾十倍。 百利天恒表示,港股上市將加速其國際化戰略佈局,包括拓寬融資渠道、快速推進研發管線的全球臨床試驗及商業化進程。 本次港股發行的基石投資者包括戰略合作夥伴百時美施貴寶(BMY.US)等知名企業,以及奧博資本(OrbiMed)、德福資本(GL Capital)、阿多斯資本(Athos Capital)、富國基金(Fullgoal Fund)等頭部投資機構。聯席保薦人涵蓋高盛、摩根大通及中信證券等頂級投行。 余特莉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epp makes wearable products

向小米說「不」的華米 是迷因還是黑馬?

入門級可穿戴設備製造商華米科技,第三季度收入增長78.5%,但預計本季度增速將放緩至約40% 重點: 華米科技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錄得連續第二個季度的強勁收入增長,並在經調整後的營運層面實現收支平衡 自從轉向發展自有品牌Amazfit、減少對小米依賴後,公司正逐步走出虧損陰霾 陽歌 是被炒作的「迷因股」,還是真有實力的可穿戴市場黑馬? 這正是懸在華米科技(ZEPP.US)頭上的大問題。自7月以來,隨著投資者在全球健身穿戴設備市場的「折價區」中發現這家公司,其股價已暴漲逾九倍。公司於本周二公布最新季度業績,顯示收入強勁增長,旗下Amazfit品牌已在入門級市場找到穩固定位。 雖然有人認為該股過去四個月的暴漲帶有高度投機性,類似2021年遊戲驛站(GameStop, GME.US)的「迷因股」現象,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波漲勢顯得更具持續性。值得指出的是,該股自9月創下多年新高後,其後又回落約40%。 即便經歷如此劇烈的漲跌,華米當前的市銷率仍僅為3.98倍,約是唯一上市競爭對手佳明(GRMN.US)7.39倍的一半多一點。這顯示華米近期股價上升,更可能反映其過去被嚴重低估,如今只是逐漸被市場重新發現。 有趣的是,這家公司至今仍未受到華爾街分析師的廣泛關注。根據Yahoo Finance數據,目前僅有一位分析師追蹤華米,而其最新財報電話會議的參與者,多來自規模較小的研究機構,例如Fundamental Research Corp.和Point72 HK。我們預計這種情況可能在明年改變,畢竟在這個快速成長的電子裝置細分市場中,能夠獨立上市的公司並不多。 華米在市場正迅速取得進展,但品牌形象仍有待提升。公司以平價健身手環聞名,功能與同業相似,但價格更具吸引力。最新推出的錶款Amazfit T-Rex 3 Pro是第三季度的亮點產品,售價約300美元,遠低於佳明同類產品的1,100美元,並在亞馬遜上獲得相當不錯的用戶評價。 然而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在權威科技媒體《Wired》對T-Rex 3 Pro的評論中,記者寫道:「幾乎每個操作畫面、每次嘗試更改設定、每次想做最基本的事情,都讓我想抓狂。它的糟糕程度幾乎令人印象深刻。」 顯然,華米在提升產品使用體驗、與Garmin和Fitbit等品牌競爭上仍有許多改進空間。不過至少目前為止,其低價策略正強力推動營收增長——公司自今年第二季度起重新恢復增長,並已實現正向現金流,距離多年虧損後重返盈利更近一步。 告別小米 如今的華米,在許多方面都像是這家中國公司的「第二人生」。它最初主要是以授權方式,為智能手機巨頭小米(1810.HK)生產可穿戴設備起家。然而,公司很快意識到這類代工業務利潤極低,而且高度依賴與小米的合作關係——一旦小米終止授權或另尋其他合作夥伴,業務就可能受到重大衝擊。 過去幾年,華米已逐步擺脫對小米產品的依賴,如今小米相關產品僅佔其總銷售額約5%。但這個「斷奶」過程頗為艱辛,導致營收急劇下滑,並一度陷入虧損。 華米在截至6月的季度中,終於實現大幅收入增長,受惠於新產品上市並普遍獲得好評,收入按年上升46.2%。到了第三季度,增長勢頭進一步加快,按年大增78.5%,由去年同期的4,250萬美元升至7,580萬美元。 不過,公司預期這一高速增長將在第四季度放緩——這一季度通常是消費電子製造商的旺季,受聖誕購物季推動。華米預測收入將按年增長約40%,介於 8,200萬至8,600萬美元之間。 這項較保守的展望或成為股價下跌的主要誘因——自公告發布後的兩個交易日內,華米股價累計下跌約25%。但正如前文所述,即使在回落之後,其股價自7月以來仍上漲逾九倍。 公司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這直接得益於自有品牌的發展。第三季度毛利率達38.2%,較第二季度上升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去年同期的40.6%,且與佳明最新季度60%的毛利率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此外,由於近期記憶體晶片價格飆升,華米的毛利率在未來幾個季度可能面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