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ng Seng plunged 28.6% in the year of the rabbit, hurt by China’s slow economic recovery and simmering tens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vestors will be looking for a rebound under the auspicious sign of the dragon

历来龙年恒指全涨 大行估重上两万点

受中国经济复苏不理想及中美博弈影响,恒指在兔年大跌28.6%,伤透投资者的心,寄望龙年可以“龙转乾坤” 重点︰ 恒指1969年面世以来,历来四个龙年全数录得正回报,平均上升近14% 美国总统大选及美国何时降息,将成为阻碍港股在龙年能否“飞龙在天”的主要因素   裴梓龙 港股兔年表现差强人意,不但未能乘着中国于新冠疫情后全面解封而急升,反而受中美关系及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影响而大挫,最终恒指累挫6,298点,跌幅高达28.6%,成为历年表现最差的兔年。 对内地及香港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兔年绝不好受,然而“送兔迎龙”,甲辰龙年港股首三个交易日全部红盘高收,累涨593点,突破16,300点关口,开局相当不错,大有“龙转乾坤”之势。 事实上,在踏入龙年之前,市场已不断传来好消息,例如中国官方准备两万亿元平准基金入市,同时推出组合拳刺激经济及股市等。踏入龙年后,过去一直被外资抛弃的中概股,获加拿大养老基金增持,于去年四季度买入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理想汽车(LI.US; 2015.HK)、京东(JD.US; 9618.HK)及网易(NTES.US; 9999.HK)。此外,传奇对冲基金,被称为“沽空王”的Scion Asset创办人Michael Burry的基金,去年四季度也进一步增持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中资股份。 不过,各大投资银行及券商对港股今年表现不敢太进取,虽然中港股市的估值已跌至很低,但仍受不明朗因素困扰,除了中国复苏速度及中美博奕等老问题外,还需要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美国降息时间表,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等考验。 摩根士丹利认为恒指最乐观可见21,500点,最低或见11,350点,瑞银则看20,600点,光大国际和富途认为恒指最高可见21,000点,至于汇丰和凯基亚洲较悲观,分别看19,890点及19,260点。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估计,恒指龙年最高可见20,500点,“回望恒指30年数据,每次在接近8倍市盈率、股息率5厘左右便会见底,而今年1月已经非常接近。” 他建议投资者留意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何时重回50以上的扩张区间,“官方政策出台后,需要时间才能见效,1月新增贷款数据已经高过预期,是不错的现象。回望2015年6月,中港股市场也曾爆发股灾,之后官方出手救市,PMI大约半年后重回50水平以上后,股市便正式回升。” 龙,一直被华人视为吉祥、帝王的象征,回望恒指生数自1969年11月24日推出以来,55年间经历四个龙年,巧合的是恒指在这四个龙年均全部上升,平均回报达14%。 1976年的火龙年,港股回报为5%;12年后的1988年,总回报高达33%,而当年恒指在新年后首个交易日与今年一样低开高走,难免令人对今年有所憧憬;至于2000千禧金龙年,恒指回报较差,只有0.48%,2012年的水龙年,恒指回报达15.44%。 从数据上看,港股在过去四个龙年表现不俗,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四个龙年都是波折重重,但最后都能柳暗花明。例如1976年,正值中国内地政局动荡,恒指首季大涨超过30%,但之后大幅回落,随着政局转趋稳定,恒指才重展升势;1988年前一年,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股灾席卷全球,港股也受重创,1987年10月26日曾创下单日下挫33.33%的史上最大单日跌幅,到1988年的龙年后才转稳,恒指跟随环球股市回升。 避开中美博弈股份 到千禧龙年,本港掀起科网热潮,当年的TOM.COM(2383.HK,现称TOM集团)上市引爆股民狂热,为获得申请表通宵达旦排队,连IPO表格都有人炒卖,然而狂热冷却后,科网股爆破,虽然恒指全年仍有0.48%回报,但大批炒科网股的股民损失不菲。至于2012年,先有中国官方“放水”刺激经济,带动港股上涨,之后却爆发欧债危机,拖累恒指大幅下挫,年中欧、美、日开启印钞机救经济,加上内地经济复苏,刺激恒指由低位约18,000点,反弹近5,000点。 踏入2024木龙年,市场估计也不会平凡,其中最大不稳定因素在于中美博弈,还有下半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国牌”绝对是特朗普及拜登的重中之重,新年前药明生物(2269.HK)突然被美国两党议员呼吁制裁而暴跌便是一例,最近更传出拜登政府正考虑限制中国新能源车及相关零件,以及增加中国新能源车进口关税等,市场估计制裁消息今年或不绝于耳,影响投资者信心。 另一关键在于美国何时降息,现时美国经济数据仍然坚挺,市场认为上半年减息机会不大,大部分认为6月开始降息,理论上降息有助内地及香港股市表现,同时为内地“放水”救经济提供更大空间。 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黄德几说,投资者在龙年应尽量避开与中美博弈相关的股份,“例如中国移动(0941.HK)的盈利增长稳定、股息率高,而且主要在内地提供服务,会是一个好选择。” 杨韵锐则认为科技股的估值已很低,例如阿里巴巴的预测市盈率只有8倍,由于每股手持现金达19港元,扣除现金后,预测市盈率只有5倍,可能有反弹空间。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助贷业务仰赖现金流 百望云二度递表

以云端财税技术起家的百望云,正积极发展助贷业务,开拓小微企业融资大数据分析市场 重点: 百望云在中国面向小微企业融资大数据分析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5.9% 公司支付营销代理的转介费,由2020年的2,450万元增加至去年的1.7亿元    李世达 一张小小的发票,背后藏有难以想象的商机。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传统“以票管税”开始逐步向“以数治税”的方向转变。用电子发票取代传统发票,为云端财税业务打开了大门。 为企业提供财税数字化及数据驱动智能解决方案的百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望云)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公司曾于2021年冲刺A股上市无果,后又于2023年6月28日递表转战港交所,今次是二度递表。 中国在2021年开启全国统一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和“数电票”(数字化电子发票)的试点,让财税数字化赛道获得高度关注,从2017年起的四轮融资获得逾10亿元资金,吸引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复星国际(0656.HK)、大众公用(1635.HK)等明星资本的青睐。 根据申请文件,百望云2022年在中国云端财税相关交易数字化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6.6%。同年完成约七亿张发票处理请求,在中国财税相关交易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然而在政策与资本的加持下,百望云仍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淖。根据申请文件,公司收入从2020年2.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3亿元;2023年首九个月收入4.7亿元也好于2022年同期的3.8亿元。但在实现收入增长的同时,公司仍连年录得亏损。2020年至2022年三年亏损近十亿元,2023年截至9月30日止九个月亦亏损2.1亿元。 对于亏损扩大,公司表示是由于今年前9个月期间,用于激励雇员的股份开支,由去年同期的750万元,大增至1.6亿元。另外,这段时期为发展数字精准营销服务产生的转介费,也由1.1亿元增加至1.7亿元。导致毛利率由2022年9月30日为止九个月的41.4%,大幅下降至2023年同期的29.1%。 从业务层面来看,百望云的收入主要来自提供“财税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数据驱动智能解决方案”两大项。其中前者占收入比重由2020年的42.7%降至2023年9月30日止首九个月的27.6%,后者则由21.6%上升至57.2%,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数据驱动智能解决方案分为“数字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两项服务,前者是向小微客户精准推荐金融产品,后者是为企业提供风险控制,换句话说便是“助贷业务”。 助贷业务成长快速 随着票据电子化的发展,掌握电子发票数据的服务提供商,便成为财税大数据分析的领先者。按2022收入计,百望云在中国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交易相关大数据分析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5.9%。 百望云与外部营销代理合作,推广金融服务提供商(如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并根据相关产品的申请条件识别潜在客户。公司会根据促成销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向金融服务提供商收取服务费,并根据金融产品的价值,向营销代理支付转介费。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营销代理数量已增至516名。2023年首九个月,促成销售的金融产品价值达3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 助贷业务虽然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支付给营销代理的转介费却也侵蚀了利润。根据申请文件,转介费由2020年的2,450万元、占总销售成本15.6%,大幅增长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1.7亿元、占总销售成本49.7%。整体销售成本则占总收入31.8%。 转介费的增加,令百望云对现金流更为依赖。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9亿元,但流动负债总额却达23.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负1.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1年的5亿元减少至2023年9月30日的2.1亿元,下滑幅度近六成。吃紧的财务状况也是百望云急于上市筹集资金的主因。 数据分析市场前景看好 虽然百望云在中国云端财税相关交易数字化市场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仅为6.6%,显示行业竞争仍然激烈。着重助贷业务发展或许是有利的策略,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1亿户,其中55%左右的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题,其资金缺口高达22万亿元。 根据申请文件,中国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交易相关大数据分析市场,由2018年的13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2%,至2027年更将达到153亿元。 但营销业务方面的增长,始终来自于财税数字化方面的累积,唯有通过技术累积及准确的商业布局,才能维持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作为一家以技术起家的云企业,百望云正走在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上,他们仍需要证明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持续在研发上投入,才能在上市后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ongAn records strong January premium growth

应对经济不确定性 众安依靠网购人群及旅游者

这家数字保险公司今年1月和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费收入总额稳健增长,这可能得益于它的保险产品深受网购人群和旅游者的欢迎 重点: 众安在线1月毛承保保费收入总额24亿元,同比增长约20% 该公司针对网购和旅行相关保险颇受欢迎,推动了它的收入增长      梁武仁 俗话说,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但对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60.HK)来说,把这里的“砒霜”换成“不确定性”兴许会更贴切,该公司正借助对其保险的强劲需求,安然渡过中国经济长期放缓的难关。它不同于其他很多处境艰难的公司,后者通过防范各种经济不确定性的产品赚钱。 上周,众安在线表示上个月毛承保保费收入总额24亿元,较2023年1月增长约20%。这低于该公司去年上半年37.5%的同比增幅,但也算相当不错了,特别是面对中国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谨慎。 事实上,最新的月度增长远好于2023年1月,彼时众安在线保费同比仅增长1.5%,之后几个月增速才有所加快。该公司2023年全年毛承保保费收入总额增长25%,至295亿元。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今年开局强劲也可能部分是由于时机的原因,因为今年的春节长假是在2月份,而去年是在1月份。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等到2月份的数据出炉,然后才能最终确定这家创新保险产品提供商2024年的开局如何。 在春节长假结束后股市普涨的背景下,众安在线的股票在最新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里上涨10%。但和大多数中国公司一样,其股价今年仍下跌约27%。 众安在线由阿里巴巴、腾讯和金融巨头平安保险于2013年共同创立,早期因一款针对阿里巴巴旗下网购平台淘宝购物退货费用的产品而声名大作,该产品隶属于它的“数字生活”业务 。多年来,它一直在努力增加其他产品类型,尤其是健康保险,后者已和数字生活产品一起,成为公司最大的两个产品线。 去年上半年,数字生活板块占据众安在线营收增长最大的份额。在那六个月里,来自此类产品的保费同比激增近53%,是主要业务线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约占总保费的40%,相比之下健康保险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为35%。 数字生活产品可能会继续推动众安在线的收入增长。此类产品的费用通常较低,因此不太可能让那些不想多花钱,又想获得网购保障的买家发愁,即便是在目前中国经济疲软,房地产和股市低迷导致家庭财富缩水的情况下。 数字生活板块还包括旅行险,涵盖从航班延误险到酒店取消险的各种保险。随着中国消费者进行“报复性旅游”,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增长——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之后,旅游行业的表现比大多数行业都要好。对众安在线来说,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是,官方数据显示,在本月的春节长假期间,中国的旅游支出比去年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甚至超过了疫情前一年,即2019年的水平。 盈利挑战 在营收增长方面,众安在线的表现相对较好,但盈利能力可能要棘手得多。首先,数字生活产品的利润率远低于其他业务线。尽管数字生活产品的运营费用相对较低,但去年上半年,众安在线在索赔和相关费用中支付了超过该类别68%的毛保费。 因此,数字生活产品的所谓综合成本率(所有索赔和其他费用占毛保费的比例)为99.8%。换句话说,这些产品每100美元的毛保费中,该公司获得的利润只有微不足道的20美分。相比之下,健康类产品的比例要好得多,为92.5%。 这意味着,如果数字生活产品的增长大大超过其他领域的增长,这实际上会损害众安在线的利润,因为这个类别的盈利能力要低得多。尽管如此,自2021年首次实现承保盈利以来,众安在线的利润率一直在持续改善。去年上半年,它的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5.8%,较上年同期改善0.7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整体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安在线的另一大变数。该公司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将绝大部分资产配置到固定收益投资,它们比近期波动较大的股票更安全。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投资占众安在线总投资资产的82%以上,高于去年同期的78%。 在中期报告中,众安在线表示,将保持固定收益投资的比例稳定。这无疑将有助于保护该公司免受股价波动的影响。在该公司比现在更具冒险精神的过去,股价波动曾导致其收益大幅波动。 但在中国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这种投资策略也面临挑战。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将继续走低,如果中国央行今年降息(许多人预计会降息),债务投资的收益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就在本周二,央行为了扶持房地产市场而下调了一项关键利率。 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15家分析机构预计,众安在线今年的利润将下降8%,尽管它们预计营收将增长13%,这反映出获得丰厚投资回报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众安在线目前的远期市盈率约为11倍,远高于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的3.5倍。这表明投资者似乎更青睐众安在线,这或许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它专注于规模更小、价格更实惠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比人寿保险等传统产品更能经受住中国经济低迷的考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決定親身轉戰海外

美团海外扩张 王兴御驾亲征

内地经济增长放缓,美团首席执行官王兴决定亲身转战海外,将最核心的外卖业务交棒“少壮派”,但能否为公司寻求新增长点则有待观察 重点: 王兴将核心本地商业的重点业务整合后,交由高级副总裁王莆中掌管,主要的新业务则交由高级副总裁张川负责 美团于2022年底已放眼海外,去年在港推出“KeeTa”服务,今轮由王兴亲自下场,相信有助加快拓展步伐    罗小芹 2月2日,美团(3690.HK)首席执行官王兴向员工发内部通知,宣布公司多项业务整合及人事调整。简单来说,王兴将内地业务分两部分,由两位高级副总裁王莆中与张川分管,但重点仍是王兴亲自掌管境外、无人机业务,冀加快扩张海外业务。 在核心本地商业上,美团对到家事业群、到店事业群、美团平台、基础研发等进行整合,以往在店服务和基础研发是相对独立地营运,整合后全部向高级副总裁王莆中汇报,而大众点评、SaaS、骑行、充电宝等新业务交张川负责,其他组织保持不变。 擅玩权力游戏 王兴是内地少数科技企业中还在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创始人,这与他极具攻击性的性格有关。美团历次收购中,都挤掉被收购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较明显的例子是美团收购大众点评,迫使后者的创始人张涛败阵离场。此外,去年6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以个人健康为理由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今次王兴将经验丰富的张川调职往新业务,都反映他擅于玩权力的游戏。 美团业务大致分为核心本地商业和新业务两部分,前者营收约占整体四分三,是盈利的主要来源。美团去年前三季核心本地商业的营收环比录得稳步增长,但第三季经营利润率降至17.5%,低于第一季的22%和第二季的21.8%,反映外卖业务的竞争愈趋激烈,利润率持续受压。 新业务营收约占整体四分一,过去三季此分部的亏损受控于50亿水平,而且经营亏损率持续改善,由初期高近50%,到去年上半年降至略高于30%,第三季更改善至27.2%。美团去年第三季还录得经营现金流入112亿元,持有251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和1,085亿元的短期理财投资。 美团财政尚算稳健,只是新业务未能转化为新增长点,影响整体利润率。去年第三季经调整净利润率为7.5%,低于第一季的9.4%及第二季的11.3%,加上主要股东减持,拖累股价表现。 美团于2021年宣布战略升级,围绕着“本地生活”的消费服务场景,将自己逐步武装成一个“超级App”,服务涵盖到店团购、外卖、酒店旅行、骑行、前置仓、社区团购以及充电宝等,当年亦是字节跳动旗下抖音杀入“本地生活”的赛道,虽不能说美团的战略升级是为了应对抖音,但之后抖音加快成为美团本地生活服务最大劲敌。 市值蒸发逾八成 过去几年,美团为了抗衡抖音等新对手,加大了对杂货零售、团购和直播等新措施的投资。如果说这三年间,抖音的确对美团构成威胁,惜未能撼动其一哥地位,但美团只能惨胜对手,期间市值大跌85%,公司股价由2021年2月17日收市新高451港元暴跌至2月9日的67.3港元,市值萎缩至约4,200亿港元。最新股价不单跌穿2018年上市招股价69港元,而且是同期表现最差的蓝筹股之一。 美团原于2022年底便着手部署开拓海外市场,也许是美团与抖音竞争激烈,让王兴迟迟没腾出手落实计划。美团今轮整合内地业务,一方面简化营运架构,削减成本提高润率,并且集中资源,不再胡乱打消耗战,另方面,美团在国际业务跨出第一步。2023年5月,美团在香港推出“KeeTa”服务,迄今已成为香港第二大外卖平台,仅次于德国外卖巨头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 根据追踪业务收入的香港公司Measurable AI数据,2023年12月Foodpanda应用软件占当地食品外卖市场的42%份额,尽管“KeeTa”服务未覆盖全港,但市占率达37%,Deliveroo Plc为20%。 美团欲购Foodpanda 值得一提,去年9月德国外卖巨头Delivery Hero表示正就出售公司在东南亚的部分业务进行谈判,涉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以及老挝的Foodpanda业务。当时未透露谁是潜在买家,随后11月传出美团是潜在买家之一。 近日市场盛传美团与Delivery Hero的商业谈判告吹,Delivery Hero首席执行官Niklas Ostberg于周三(14日)接受CNBC访问时表示,公司能永续地营运东南亚业务,他感到非常高兴,似乎美团扩张海外业务,并未如预期般顺利。 以现价计,美团预测市盈率12.6倍并不昂贵,但海外市场并非美团主场,它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魔咒。中国科技公司开拓海外市场,较成功的有抖音的姊妹公司TikTok、快速时尚新星Shein及拼多多(PDD.US),除此之外,成功例子其实寥寥无几。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TH International in need of more cash commitment

需注入更多资金助力 Tims天好中国扩张计划放缓

由于与品牌所有者在新投资方面存在分歧,Tims天好咖啡连锁在华运营商的扩张落后于计划 重点: 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RBI的首席执行官表示,Tims天好中国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以激动人心的方式”扩大这个咖啡品牌的在华业务 此前的公司数据显示,截至1月中旬Tims天好中国在华拥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门店,低于此前计划到2023年底拥有1,000家门店的目标 阳歌 有没有人想要甜甜圈? 自从Tims天好咖啡在中国的运营商去年决定把该品牌的这道招牌餐点之一从菜单上去掉后,如今在它的中国门店里,你很有可能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了。现在,对于该连锁品牌在中国的运营商Tims天好中国(THCH.US)来说,现金似乎也越来越少,而这正在侵蚀该公司在中国市场大举扩张的计划。 这是餐饮品牌国际(QSR.US)上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多番言论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息。该公司是Tims天好咖啡品牌的所有者,也是Tims天好中国的合作伙伴。作为一家合资企业,Tims天好中国的其他股东包括Cartesian Capital,以及中国本土合作伙伴腾讯和物美。在电话会议上,餐饮品牌国际(简称RBI)首席执行官乔希·科布扎(Josh Kobza)发表一些言论,暗示Tims天好咖啡在中国的业务意外放缓。 单独上市的Tims天好中国尚未公布第四季度的业绩。一位发言人告诉咏竹坊,公司对科布扎的言论不予置评(科布扎具体说了什么,我们稍后再做介绍)。 但这并不妨碍投资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在RBI公布第四季度业绩并发表中国市场相关言论当天,Tims天好中国在纽约挂牌交易的股票下跌了5.6%。今年迄今为止,该股已下跌22%,自2022年9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以来,该股已下跌超过80%。 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是,最新这一轮抛售导致Tims天好中国的市销率(P/S)跌至具有重要心理意义的1倍以下,截至上周末是0.97倍。相比之下,肯德基和必胜客在中国的运营商百胜中国(YUMC.US;9987.HK)的市销率为1.54倍,而披萨连锁达美乐比萨(DPZ.US)在中国的运营商达势股份(1405.HK)的市销率则为3.75倍。 我们上月首次指出可能出了问题,当时Tims天好中国公布的部分最新门店数量数据似乎表明,该公司落后于在华开店目标。数据显示,1月初,该公司在中国拥有909家Tims天好咖啡餐厅,远低于其在2023年中预测的到去年底拥有1,000家门店的目标。 扩张放缓背后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中国经济放缓,加上Tims天好咖啡连锁在中国的业绩不及预期造成的双重打击。经济放缓的影响谁都逃脱不过。但就具体公司而言,2018年进入中国并在几年后开始大举扩张的Tims天好咖啡连锁,似乎仍在努力站稳脚跟。 科布扎含蓄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到“在华业绩疲软”是对四季度RBI总的同店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因素。他没有具体提到中国的Tims天好咖啡连锁,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RBI旗下的另一个大品牌汉堡王也通过另一个合作伙伴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疲软的国际业绩 话到这里,我们就来仔细看看科布扎究竟说了什么,从他的话里,可以听出Tims天好咖啡未能达成开店目标是因为资金短缺。  “关于Tims天好咖啡的业务,我们认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以激动人心的方式扩大这项业务,我们认为他们这么做至关重要,”他在谈到该品牌在华业务时说。“我们正在与这两家公司合作,为实现我们的增长愿望奠定必要的基础,我们知道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在电话会议的问答环节,几位分析师问到了中国市场的情况,科布扎随后补充说:"我们也确实认为,需要向该业务投入更多资金,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 这些言论似乎都表明,Tims天好中国正在犹豫是否要像之前计划的那样,大举向中国的Tims天好咖啡连锁店投入资金。此外,该公司最近也很有可能难以获得资金,因为出于对中国经济放缓,以及中美紧张局势相关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心,许多银行和其他资金来源都在减少对华投资。 由于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不及预期,RBI表示将把今年全球餐厅数量的增长预测,从5%下调至4.5%左右。 科布扎在谈到中国时提到的“业绩疲软”,体现在了Tims天好咖啡国际业务的同店销售额数据中。尽管汉堡王的国际业务录得同店销售额增长,但在四季度,Tims天好咖啡的同店销售额却下滑6.3%,较上年同期4.3%的降幅有所加快。 发布最新季度业绩的同时,RBI公布了一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到2028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7,000家Tims天好咖啡连锁店,这将比去年底的4,525家增加50%以上。该连锁店的中国业务是其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在华连锁门店数量为909家,约占去年底全球1,308家门店总数的70%。 除了在去年年底拥有1,000家门店的目标之外,Tims天好中国此前还表示,他们计划到2026年底在华拥有3,000家Tims天好咖啡连锁店。这些计划与百胜中国和达势股份等公司的大举扩张计划相类似。百胜中国的目标是到2026年在华拥有2万家门店,达势股份的目标是到2026年在华开设1,500家门店。 Tims天好中国去年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42.7%,达到4.36亿元。表面上看可能还不错,但要考虑到大部分乃至全部增长可能都来自新店开业,而同期新店开业增幅更是高达57%。所有这些都表明,Tims天好中国在华扩张计划面临阻力,并且除非RBI愿意介入并提供更多援助,否则它可能需要收缩扩张计划。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loopen settles fraud charge with SEC

坦白从宽 美证监放容联云一马

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指控这家云服务提供商存在虚报收入,但由于该公司配合调查,未对其处以罚款 重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云服务提供商容联云收入造假,但也对它配合调查予以认可 公司于12月宣布对董事会进行大改组,但由于竞争激烈和中国经济放缓,它的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阳歌 它曾是这个冻结期前最后一批在纽约上市的大型集资公司,2021年2月在纽约上市时筹集了3.2亿美元,中国云服务市场被寄予厚望。但在2022年5月被曝出高达3,000万元的销售额造假后,原本财务业绩已一般的容联云通讯(RAASY.US)股价,由面对一场毛毛雨变成经历倾盆大雨。 现在,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最新公告,宣布就对该公司的欺诈指控达成和解后,容联云希望把这一段算不上光彩的过往翻过去。公司想效仿同样爆出丑闻的瑞幸咖啡(LKNCY.US),后者在2020年承认了规模更大的造假,此事令华尔街陷入震荡,并且可能是SEC从2021年开始打压中国公司IPO背后的一个导火线。 容联云一事也对同城快递服务提供商达达(DADA.US)产生了影响,该公司上个月也刚刚承认存在类似的财务造假行为。 三个案例都值得注意,因为它们的欺诈行为是通过内部审计,而不是通过SEC发起的调查发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SEC之前几乎无法查阅这些公司的内部账簿,因为它们的大部分乃至全部会计记录都在中国,不在SEC的触及范围内。但这种情况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SEC通过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达成的一项具有里程碑的信息共享协议,获得了查阅权限。 整体来看,所有这些事态发展应该都会让外国投资者放心,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财报正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但目前尚不清楚容联云、瑞幸咖啡和达达等公司的过错,最终是否会得到原谅,并获准重返华尔街的主要交易所。 在分别被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摘牌后,瑞幸咖啡和容联云目前都只能在场外交易。达达仍在纳斯达克交易,但如果无法在清理会计烂摊子的同时提交年报,它可能会面临摘牌压力。瑞幸咖啡此前曾表示,如果纳斯达克允许,它希望重新上市,但纳斯达克尚未就此事公开发表评论。 可能因为和解协议刚达成,还没顾上考虑重新上市的可能性,容联云表示仍在确定下一步行动。 虽然被SEC指控欺诈显然从来都不是啥好事,但考虑到各种情况,此次和解的条款似乎是容联云所能期望的最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容联云全力配合调查,SEC并未对它的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这与瑞幸咖啡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因将2019年的收入夸大了22亿元(相当于它当时预期年销售额的40%左右),而在2020年被罚款1.8亿美元。 SEC的认可 事实上,容联云对此事的处理,SEC是持认可态度的。 在上周四发表的声明中,它表示:“证交会决定不对容联云实施民事处罚,因为该公司主动报告了存在的会计问题,全力配合了工作人员的调查,并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SEC称,调查发现,“面对完成严格的季度销售目标的压力,两名高级管理人员指示手下,不恰当地确认了许多合同的收入,而这些合同要么没有完成,要么有的甚至都还没有开始执行。” SEC声明的语气总体上是肯定的,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容联云未来如果重新上市的话,纽约证交所必定会将这种态度考虑进去。该股目前的交易价格只有0.0002美分,自去年6月宣布退市以来,其交易价格大多低于1美分。 从那时起,该公司不仅忙于修复与SEC的关系,还忙于稳定自己的阵脚。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年12月,宣布公司董事会五名成员辞职,其中包括首席执行官孙昌勋放弃了董事长职位。其他离任的董事,包括首席财务官李亦鹏和首席产品官熊谢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孙、李、熊虽然离开了董事会,但都保留了在公司的职位。这与瑞幸咖啡截然不同,瑞幸的两名高管在欺诈事件发生后都被赶出公司。瑞幸随后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开始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故事,赢回了投资者,股价从2020年的低点推高了10倍以上。 如果容联云能够证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改革,SEC可能会对其重新上市持开放态度,那么赢回投资者的一个主要障碍可能只是增长的停滞。在丑闻发生前的最后一份财报中,公司算不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21年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44.3%,达到2.76亿元。若扣除欺诈行为,实际增长率将降至30%左右,但不管怎么说,实际金额都相对较小。 现实情况是,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在急剧放缓,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在云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与此同时,美国的出口限制也可能影响该行业的发展,这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最近决定放弃之前计划将云部门剥离为独立公司的背后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容联云的整体前景仍然相当不明朗。SEC的肯定态度可能会为该公司重新上市铺平道路,如果它想重新上市的话。首先它需要让投资者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未来的企业,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同时在老的管理层仍然在位的情况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掌握中概股最新动态,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

新股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igaDevice eyes Hong Kong listing ami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兆易创新谋港上市 内忧外患值博率不高

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芯片设计商兆易创新,正申请在香港挂牌 重点: 2024年净利润虽然按年大增,但仍远低于2022年的水平 估值比国际同业贵,业务或受美国断供芯片设计软件影响   白芯蕊 原先在内地上市的美的集团,去年9月来港上市掀起新股热潮,加上宁德时代在香港挂牌获热烈追捧,令多间内地已上市企业跟随,其中已在A股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986.SH),最近也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为进军港股铺路。 主力发展专用型存储及MCU芯片的兆易创新,2005年由董事长朱一明及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成立,2012年12月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引入香港赢富得,随后在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目前大股东为朱一明,持有6.89%的股权,香港赢富得为第二大股东,持股量1.97%。香港赢富得的大股东则是独立第三方舒清明。 周期起跌频密 集成电路为半导体行业之一,受惠人工智能及电动车急速发展,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3,562亿美元,升至2024年的5,1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7%,在AI等投资急速扩张下,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9,003亿美元。 虽然整个集成电路行业持续增长,但细分行业表现却有不同,尤其兆易创新主攻的存储芯片,该行业具有一定周期性,单是过去20年中,平均约4年便出现一个行业盛衰周期。 自2022年起,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减弱,加上2023年存储芯片厂商持续扩大产能,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令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拖累存储芯片价格跌入谷底,要到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增加,行业需求才好转,令存储芯片市场气氛回升,展现新一轮增长。 兆易创新主要收入来自专用型存储芯片及MCU,分别占集团2024年总收入70.6%和23%,也占兆易创新去年毛利79.7%和23.6%。所谓专用型存储芯片包括Flash和利基型DRAM,用于消费电子、工业应用、通讯及汽车电子等,负责储存资料。至于MCU则是与内存(Memory)、计时器及其他功能电路,整合在单一芯片上,与个人计算机上中央处理器(CPU)的能力相似。 受惠人工智能应用增加,加上手机行业需求回暖,兆易创新2024年收入按年升27.7%至73.56亿元,当中收入占比达七成的专用型存储芯片,去年收人升27.4%至51.94亿元,配合该业务毛利率按年大增7.3个百分点至40.3%,带动兆易创新2024年净利润达11.02亿元,按年急升584%。 芯片均价续下滑 虽然兆易创新2024年净利润急升,但与2022年净利润20.53亿元相比,其实是下滑46.3%。此外,占兆易创新两大业务,即专用型存储芯片及MCU业务,其平均售价持续下滑,当中专用型存储芯片均价由2022年的2.14元,大降至2024年的1.46元,跌幅达31.8%;MCU则由2022年均价8.22元,大幅下滑至4.13元,即几近腰斩。 值得留意的是,兆易创新业务易受中美关系影响,尤其是其身处芯片行业,需要用到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奈何EDA软件国产化亦不足,全球行业龙头为美国Cadence、Synopsys及西门子旗下的美国公司Mentor Graphics,上述三家企业便占全球EDA市场份额46%、32%和14%,即合共92%。 兆易创新在上市申请文件风险因素中披露,EDA软件供应商最新已收到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通知,终止向中国供应EDA软件,或会对兆易创新设计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整体来讲,兆易创新虽然身处半导体行业,业务主要集中在存储芯片,但最大问题是未能做到英伟达(NVDA.US)最需要的高频宽存储器(HBM),故未能踏上数据中心快速扩建增长的热浪;相反兆易创新存储芯片目前主要集中用于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产品,易受到行业周期性影响,从而业绩大幅波动。 另一方面,目前存储芯片两大龙头为韩国SK海力士(000660.KS)及三星电子(005930.KS),两家企业目前预期市盈率分别为6倍及12倍,相反兆易创新目前在内地上市预期市盈率已达49.7倍,意味估值已高一大截,若按此估值在港上市,股价被炒高难度甚高,除非能打入高端存储芯片市场,否则目前水平的值博率有限,反之上市后股价受压机会更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usys does banking tech

经济放缓前景平淡 宇信科技港上市难寄厚望

这家获百度投资的银行技术服务商去年营收下滑,凸显其客户所处的严峻环境 重点: 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宇信科技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之际,其银行客户正举步维艰 去年营收锐减四分之一,迫使公司通过大幅削减成本维持盈利   梁武仁 在银行机构疲于应对低迷的国内经济之际,当前任何与中国银行业相关的投资,都难引起投资者兴趣。 不过,正提交港股上市申请,以对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地位形成互补的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674.SZ),却试图实现这一目标。这家百度支持的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于如何向投资者证明,协助中国银行业技术升级的业务蕴含巨大潜力,即便这种潜力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兑现。 银行业本就缺乏吸引力,虽规模庞大却增长乏力。中国经济疲软抑制了个人和企业借贷需求,削弱了银行的业务量。与此同时,银行也需格外审慎放贷,避免陷入不靠谱的借款人引发的违约漩涡。这些掣肘因素挤压利润,从而令银行削减对宇信科技等第三方服务的采购支出。 在最新提交的上市文件中,宇信科技称其财务表现“直接暴露于银行业的固有风险之中”。 宇信科技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持续承压已蔓延至第三方供应商。据公司上周四提交的文件披露,其去年营收缩水约四分之一至40亿元人民币(约合5.57亿美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协助银行运营数字化的服务,客户涵盖中国的“四大行”、央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等机构。 在竭力提振贷款业务的背景下,四大行去年合计利润仅微增2%。因央行降息刺激经济导致息差收窄,令业绩雪上加霜。尽管政府多方施策刺激消费,但中国经济环境持续低迷,银行业今年前景仍不容乐观。 尽管去年营收下滑,宇信科技仍通过降本策略实现净利润增长。为支撑盈利,公司今年可能采取更多降本措施,即便这种策略或对长远前景不利。 去年降本的主要举措是研发开支缩减24%,研发支出占运营成本的比重最大。具体而言,宇信科技大幅削减研发人员福利及相关费用,该部分占研发支出超90%。公司解释,全是根据未来规划及业务需求进行的资源调配。 这一举措的前景难言乐观,因宇信科技作为科技企业,需持续提升产品,以维系现有客户并开拓新客源。创新对这家企业至关重要,尤其身处竞争白热化的赛道。在上市文件中,宇信科技自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但同时指出其市占率仅2%,显示大量竞争者对其业务虎视眈眈。 盈利稳健 即便如此,宇信科技或能吸引追求运营成熟及盈利稳定企业的投资者。公司深耕行业多年,1999年成立,八年后登陆纽约上市,2013年私有化退市;五年后,在深交所的创业板再度上市。目前,百度是其持股3.6%的投资者。 过去三年,宇信科技累计服务客户超1,000家,且持续实现盈利。公司业务确存刚性需求,在当前的中国市场,将技术升级纳入经济刺激组合拳的背景下尤为如此。中国乃至全球银行业,正通过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服务与决策质量。 宇信科技上市文件援引的第三方预测,未来五年,全球金融机构科技支出,将以约11%的年均增速增长,2029年预计达9,900亿美元。这对公司及其同行构成重大利好,因为支出中,相当比例预计将流向外部的科技服务提供商。 今年,宇信科技已斩获多个重要项目,包括为某大行伦敦分行开发集数据管理、监管合规及分析功能于一体的平台。 对于缺乏自建数字化能力的中小金融机构,宇信科技的服务具备更强吸引力。今年首季,多家中国地方银行,已采用该公司的升级版聊天机器人软件。 然而,随着客户业务受中国经济放缓冲击,前者的第三方服务采购可能收缩。宇信科技称,拟开拓外资银行业务以对冲风险。不过,目前其海外客户贡献的收入依然微不足道。 宇信科技的A股自上市以来大幅上涨,目前市盈率达47倍,估值健康,市销率为5倍,表现稳健。相比之下,腾讯支持的基于云的供应链金融软件即服务平台联易融科技(9959.HK)依然亏损,市销率仅3.3倍。四大行A股的市销率也徘徊于3至4倍区间。 宇信科技港股上市能否获得高于同业的估值面临挑战,因为港股的估值通常低于A股市场。据雅虎财经调查的七位分析师预测,公司今年营收有望恢复增长,上升11%至44亿元人。但即便实现增长,上述增幅仍远低于2023年的水平。 如此平淡的前景,或难让投资者青睐宇信科技的上市,尤其是公司选择登陆近年香港最热而又最拥挤的新股市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lystar Technology files for Hong Kong listing but fragmente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may weight on long-term performance

华大北斗申港上市 股权过散左右长线表现

主打设计卫星定位芯片的华大北斗曾计划A股挂牌,现计划转战香港上市 重点: 华大北斗业绩续见红,但料营运改善将有望转赚 已与美团、比亚迪及中兴等签署战略合作   白芯蕊 自从地图在智能手机上出现,透过定位芯片让大众获得实时信息,随着物联网(IoE)及智慧城市盛行,意味定位需求将大增,主打设计定位芯片的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趁新股热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初步招股文件指,曾计划A股上市的华大北斗,其导航芯片技术来自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科技(00085.HK),并于2016年由七名创始股东共同成立华大北斗,其后在2017年向华大科技收购导航芯片及研发团队,2019年开始量产双频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SoC芯片,202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华大北斗大股东为中国电子旗下中电光谷(00798.HK),持有华大北斗9.2%的股权,其他股东还包括中信银行及招商银行,分别持有华大北斗7.2%和7.1%的股权。此外,比亚迪亦早已入股,持有4.1%的股权,对手上海汽车也透过合营持有1.8%的股权,还有德国汽车零部件商博世旗下博世创投,持有2.95%的股权。 第六大导航卫星芯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简称GNSS)透过卫星及芯片,向客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技术等服务,目前全球有四大GNSS正在运作,包括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及欧盟Galileo。 华大北斗主要运用GNSS技术,透过SoC芯片设计、超低功耗技术与AI集成定位算法等,将芯片设计完成后交予代工厂代工,再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目前华大北斗设计的芯片已支持北斗、GPS等多个卫星系统。按GNSS芯片及模块出货量计,华大北斗为全球第六大GNSS企业,市场份额为4.8%,在内地则是行业第二大GNSS芯片企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全球GNSS空间定位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单是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20,953亿元,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消费电子将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浪潮,同时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估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升至32,450亿元,意味复合年增长率为9.1%。 销售及研发拖累业绩 华大北斗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业务,包括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业务,和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组成,去年两者收入占比分别为28.3%和71.7%,达到2.38亿元和6.02亿元,带动总收入按年升30.2%至8.4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收入大,但毛利率相当低,去年只有2.8%,相反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收入低,但毛利率为27.3%,带动该业务毛利达6,493万元,远比综合芯片及模块业务获得的1,704万元毛利多,亦推动集团总毛利按年升20.7%至8,197万元。 尽管收入与毛利上升,但销售及研发成本等巨大,令华大北斗去年业绩仍要见红,亏损达1.41亿元,但已较2023年收窄51%。 不过,华大北斗对业绩亏转盈信心十足,明确表示计划在不久将来透过毛利率改善、提升营运效率,及优化营运资金管理而达至盈利。公司特别提到短期毛利率将显著改善,因GNSS产品和解决方案升级,包括推出高精度芯片及应用于车载前装行业的芯片,配合业务规模扩大,将有利经济效益。 股权极度分散 其实单看华大北斗客户群,阵容确实相当强劲,当中包括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牵手共享单车营运商哈罗及滴滴青桔开展深度合作。智能汽车领域则与比亚迪及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也与上汽集团展开深度合作,移动通讯则与中移动及联通在智能城市研究开展深度合作。 整体来讲,目前香港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例如地平线(09660.HK)与黑芝麻(02533.HK),去年收入分别为23.8亿元和4.7亿元,目前市销率(P/S)分别为12倍和9倍,按照华大北斗去年总收入8.4亿元计算,若以市销率7至8倍上市,相信股份将会受市场追捧。 但要留意华大北斗上市前股权极度分散,大股东持股不足10%,持股少于3%的股东多达42个,少于1%持股也有21个,因此过了禁售期后,股东会否减持将左右股价往后发展。

新能源

Nio saw its losses expand further, facing a long and arduous path to profitability

蔚来亏损又扩大 盈利之路道阻且长

尽管销量不如预期且亏损扩大,蔚来管理层仍重申年底实现盈利的目标 重点: 首季度净亏损按年扩大30.2%,距离实现盈利越来越远 首季度交付量4.2万辆,不及年度目标的十分之一   李世达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内部对激烈“价格战”的反思声浪愈演愈烈,新能源车行业这场曾势如破竹的绿色革命,如今已显现出疲态。全球增速放缓,中国市场产能下滑、毛利率下降、价格战空前激烈,行业似乎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今年5月起,工信部、中汽协、全联车商等多个部门与机构密集发声,严词批评“价格战式内卷”,强调须纠正违背市场规律、伤害品牌与服务体系的恶性竞争行为。这是中国首次以官方角度承认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进入“拐点期”,而一批处在产业转型压力下的二线车企,如蔚来集团(9866.HK; NIO.US),便成为这场内外夹击困局中的典型缩影。 蔚来近日公布今年首季度财报,期内交付量4.2万辆,按年增加40.1%,但环比减少42.1%。同期,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8.6%、环比减少43.1%。公司设定的年度销量为44万辆,意味着首季度成绩还不到年度目标的十分之一。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蔚来首季度的销量甚至不及理想(LI.US; 2015.HK)、小鹏(XPEV.US; 9868.HK)、零跑(9863.HK)的一半。 期内收入120.35亿元(16.58亿美元),按年增长21.4%,净亏损为67.5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扩大30.2%。汽车毛利率回落至10.2%,按季减少2.9个百分点,整体毛利率按年增2.7个百分点至7.6%,但较上季下滑4.1个百分点。 定位高端市场的蔚来,去年三季度末开始销售定位大众市场的第二品牌乐道,2025年4月末开始销售第三品牌萤火虫。公司对乐道首款车型L60寄予厚望,但实际表现却不及预期。2025年第一季度,L60共销售1.47万辆,而此前设定的目标是单月2万辆。此外,主品牌NIO一季度销售也在下滑,按年跌10%至2.73万辆。 销售与行政成本大增 与此同时,蔚来的运营开支居高不下。销售与行政费用高达44亿元,按年大增46.8%,公司称主要因为销售职能的人员成本增加,以及销售及营销活动增加。显示在价格战压力下,营销需加码“品牌护城河”,以及在恶性内卷下,品牌需维持高曝光与用户体验的压力。而公司从去年开始推出第二品牌乐道,今年再推出第三品牌萤火虫,也都需要更大量的初期营销投入。 此外,研发投入也增加11.1%至31.8亿元。与理想的25亿元相比,未来的研发投入多出6.8亿元,但收入却不到理想(259亿元)的一半。 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指出,被寄予厚望的乐道品牌首季销量不如预期,导致集团在4月调整了乐道销售及核心管理团队,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在4月初宣布离职,并承认未有让L60达到与它的产品力相匹配的销量。 全年展望仍乐观 今年是蔚来产品大年,三品牌合计推出九款车型。其中,乐道第二款车型L90将于第三季上市,该车型在上海车展亮相后十分受用户期待,连同将在第四季上市的L80及在售的L60,公司预估三款车型第四季月交付辆将达2.5万辆,加上第四季将交付的ES8,料能让主品牌蔚来第四季月交付量也达2.5万辆。 李斌称,若三品牌总销量突破月交付5万辆,毛利率维持17%至18%,销售与研发费用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公司仍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 而为实现目标,蔚来计划将第四季度研发费用控制在20亿至25亿元;同时优化销售和管理费用,比例将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 不过,券商似乎对公司的乐观不买单。招银国际就指出,公司盈利的预期基于四大假设,包括销量、毛利、研发与销售降本等等。其中第四季销量要达到第一季的四倍,才有可能实现盈利,何况要同时达成所有假设,难度相当高。 截至一季末,公司账面现金与等价物约260亿元,流动负债已超过流动资产,且净现金流为负,对比季度亏损规模与未来几季可能的资本支出压力,4月已在港股配售集资40.3亿港元的蔚来,或仍须寻求市场支持。 业绩公布后首个交易日,蔚来港股升1.6%至27.95港元,但年初至今仍跌去20%。公司目前的市销率(P/S)只有0.77倍,低于理想的1.57倍、小鹏的2.67倍与零跑的2.2倍,反映投资人对其未来成长性与盈利能力的保留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Sense steers towards profits as LiDAR gains traction

速腾聚创逆转胜 或许不用等三年

从事激光雷达和感知解决方案业务的速腾聚创,在连亏多年后,开始渐见曙光 重点: 公司今年首季度亏损大幅收窄 用于机器人的激光雷达业务或成为突破点   刘智恒 禾赛科技(HSAI.US)联合创始人李一帆曾说过:“长期来看,激光雷达可在国内实现盈利,但不确定这个长期有多长,是三年就够了,还是一不留神到十年去了。” 对于激光雷达的龙头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2498.HK)来说,李一帆的话真是百般滋味,公司自2014年成立后从未品尝盈利,累计亏损数十亿元,究竟还要等多久才能有收成? 或许公司今年首季度的报告,可为市场带来一点端倪。 速腾聚创首季度的收入3.28亿元,尽管按年下跌9.2%,但亏损收窄24%至9,879万元,毛利亦大升73%至7,701万元。毛利率的改善更令人惊喜,由去年同期的12.3%,大幅上升11.2个百分点至23.5%。 毛利率升幅亮丽 公司表示,收入下跌主要是一家在L2+自动驾驶上的客户,转而采用纯视觉方案,以及一位客户则采用自研激光雷达。 虽然失落两位客户,公司因毛利率大幅提升,令毛利有超过7成增幅。公司表示,主要由于原材料采购成本减少,以及公司的MX激光雷达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SoC处理芯片,成本远低于向第三方采购的芯片。另外,在机器人及其他激光雷达产品上,公司新产品E1R及Airy的毛利率,远高于之前的产品。 速腾聚创虽仍未见盈利,但亏损正逐渐收窄,毛利率又不断提升,新产品亦取得市场认同,今年内似有望达收支平衡。虽然在进程中失落个别客户,但暂时未见有大影响,毕竟公司并不是倚重单一客户,相反整车厂客户达30家。 早前速腾聚创的CEO 邱纯潮曾表示,内部目标是激光雷达板块在今年下半年某季度,能实现单季盈亏平衡,并有望在2026年实现全年盈利。 赶上机器人风口 似乎,速腾聚创正朝目标迈进。事实上,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公司均有受惠机会。 首先未来或成为公司一大亮点的,肯定是机器人业务。用于机器人及其他的激光雷达产品,今年首季度收入达7,340万元,同比上升87%;涉及的产品达11,900台,较去年同期大增1.8倍。 公司透露,在庭院机器人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现时已获两大头部割草机器人客户的独家合作。今年5月与库犸科技达成的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将交付120万台激光雷达,创下割草机器人行业最大订单纪录。 今年初,公司亦发布AI+机器人战略,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前沿技术产品,其中主打的Active Camera,即同时具备为机器人提供避障、建图及定位等全场景需求。公司现已跟宇树、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灵宝CASBOT等20家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还不知道速腾聚创在机器人业务上能走多远,但起码赶上市场风口,对于提振股价及带来投资市场关注度,无疑有一定帮助。 Robotaxi的机遇 另外就是Robotaxi的发展,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成熟,Robotaxi已开始从测试阶段走向规模量产。在此过程中,Robotaxi企业对激光雷达的需求数量势将增加,同时对产品的性能、尺寸、价格等有更高要求,特别是数字化激光雷达替代了原来的分立式激光雷达。在此趋势下,作为行业龙头,速腾聚创自然可能成为受惠者。 今年4月,速腾聚创与滴滴自动驾驶达成合作协议,滴滴在与广汽合作的新一代L4级Robotaxi车型,将搭载6颗速腾聚创的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早前在上海车展,速腾聚创亦与小马智行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在第七代Robotaxi上,搭载4颗速腾聚创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 速腾聚创还表示,与超过九成的全球核心Robotaxi及Robotruck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6家签订量产协议,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滴滴自动驾驶及美国的L4自动驾驶公司。 可以预见,若Robotaxi能陆续在各省市推出,或为速腾聚创带来一个颇佳的增长点。 虽然特斯拉行政总裁马斯克屡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指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方面是“错误的解决方案”,但速腾聚创不断用行动证明,激光雷达仍稳占市场一席之地,最终错的,说不定是马斯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ekr privatization hits speed bump

投资者不满出价过低 极氪私有化进程遇阻

该新能源车企至少有六名少数股东致函公司,称提议的私有化价格过低 重点: 路透社报道称,极氪六名少数股东抗议公司私有化要约价格过低 公司股票当前市销率仅为0.63倍,不到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等主要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   阳歌 究竟是掉队者,还是潜力尚未兑现的玩家? 这是萦绕在新能源车企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头顶的一大问题,据路透社上周五报道,公司近期私有化推进遇阻,部分少数股东抗议收购价过低。与此同时,亦有观点认为其低估值事出有因——极氪驶入中国新能源车赛道过晚,且今年销量已开始收缩。 此案亦凸显美股交易所与港交所的核心差异,作为多数中概股上市地,港交所在此类交易中对小股东的保护更为完善,美国市场则不然。 估值问题是本次事件的核心,华尔街投资者对极氪认可度不高。截至周一收盘,其68亿美元市值对应的市销率(P/S)仅0.63倍,不到其三大竞争对手零跑汽车(9863.HK)、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和蔚来(NIO.US; 9866.HK)2.19倍市销率的三分之一,亦不及另一家中国头部纯电车企理想汽车(LI.US; 2015.HK)1.50倍市销率的一半。 接近一个月前的5月9日,控股股东吉利汽车(0175.HK)提议以每股25.66美元收购极氪美国存托股份(ADS),较之前3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溢价20%。要约令华尔街感到惊讶,因极氪在纽约完成4.4亿美元IPO仅一年多。 当时,极氪声称将成立独立委员会评估要约,鉴于吉利持股比例达65.7%,要约获得股东批准通过的可能性已相当高。 公告发出后,极氪股价跳升,迅速突破收购价。截至周一最新收盘价26.76美元,该股已较收购价溢价4.3%,显示投资者预期吉利可能上调报价。 目前可知,现市价的重要支撑是至少六名少数股东的幕后斡旋。其中五名系极氪早期投资者,声名显赫:包括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头部私募股权基金博裕资本、在线视频巨头哔哩哔哩及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旗下风投机构英特尔资本。 路透社报道,上述四家企业与Cathay Fortune共同向极氪发出两封信函,指当前报价低估公司价值并要求提价,声言极氪相较同行具备更优现金流与盈利前景。报道还称,投资机构Y2 Capital亦向极氪管理层发送了类似信函。 港美规则存差异 五名股东联名信要求极氪必须获得多数独立股东批准后方可推进私有化,此处正体现前文所述,美港交易所规则存在重大差异。 在美私有化仅需持有多数股份的股东批准即可推进,本例中吉利占据绝对控股地位,意味提交股东表决的任何方案几乎必然通过。 相形之下,港交所设有专门保护此类交易中少数股东的规则,要求方案须获独立股东多数票通过。意味本次私有化须取得吉利所持股份之外剩余34.3%股份持有者的多数支持。正因如此,港股私有化方案失败率远高于美股。 联名股东深知吉利无义务提价,故要求最终收购价仍需经其表决认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吉利考虑提升报价的原因何在? 参照市销率,吉利25.66美元报价确实偏低。按理想汽车市销率推算收购价应为64美元;若对标零跑、小鹏和蔚来的市销率,收购价更将跃升至93美元。 极氪估值折让有其合理成分,其驶入中国新能源车赛道较晚。今年4月,极氪品牌车销量仅为13,727辆,远低于零跑的41,039辆、理想的33,939辆及蔚来的23,900辆。此外,2024年强劲增长一整年后,4月销量同比下滑14.7%,初显疲态。 这些销量数据及趋势,或可解释市场为何看低极氪估值。不过,公司亦具备关键优势,就是其背靠中国最成功民营车企之一的体系。经十余年并购与内生增长,规模庞大的吉利旗下拥有多家上市企业,包括瑞典沃尔沃、极星及英国路特斯。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以商界谋略著称,这正是其可能听取六名不满股东抗议的原因。宁德时代或是吉利新能源车核心电池供应商;英特尔、博裕和哔哩哔哩均系业界翘楚,若感知遭受不公,或将伤及吉利商誉及未来融资潜力。 据此,我们或可预期吉利将提升报价。核心问题在于提价幅度,追平国内同行估值几无可能,但若按0.75倍市销率(即理想汽车当前比率的一半)折算,收购价仍将达30.54美元,较现股价溢价约14%。…

消费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ow Tai Fook issues first convertible bonds in 14 years: What does it see for the future?

14年来首发可换股债 周大福看见了什么?

在资金充裕、股价持续反弹时选择发行可换股债,或许揭示周大福对下一阶段增长的视野 重点: 净筹资金87.2亿港元,将用于黄金首饰的业务发展、门店升级海外扩张等 过去一年,周大福的定价黄金系列收入增长超过一倍 李世达 在全球消费环境回暖与金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1929.HK)宣布自2011年上市以来首次的股本融资,发行可换股债集资88亿港元。在手上资金充裕、股价升势迅猛的此刻发债,市场对此感到少许意外,或许揭示了周大福对下一阶段增长的急迫与视野。 根据公告,周大福发行于2030年到期的88亿港元0.375厘可换股债券,初始换股价为17.32港元,较上日收市价13.72港元溢价26%。周大福所得款项净额将为约87.2亿港元,资金拟用于黄金首饰业务的发展及融资、门店升级,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扩充。 消息公布当日,周大福股价一度跌逾10%,最终收跌5%报12.72港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94.08%。 金价高 业绩跌 股价涨 受全球金价大幅上涨影响,今年以来港股珠宝股涨幅显著,除周大福外,六福集团(0590.HK)年内已涨约40.32%;周生生(0116.HK)涨35.6%,老铺黄金(6181.HK)更大涨230%,涨幅远超同期国际现金价涨幅45.36%。 然而,高金价亦抑制实物珠宝需求,导致“业绩跌、股价涨”的行业现象。 根据数据,中国一季度黄金饰品需求同比下降近27%,多家珠宝企业业绩仍在下滑。其中,六福集团截至3月底止的财年盈利下跌40%;同期周生生盈利跌逾20%;至于周大福同期也录得17.5%的营业额跌幅,盈利则跌约9%。 尽管收入下滑,在营运效率与产品组合优化的支撑下,周大福毛利率却逆势上扬,全年提升5.5个百分点至29.5%,为近年罕见的高点,整体经营溢利增长9.8%至147亿港元。 近期的销售数据亦为集团未来增长平添希望。今年4月与5月,港澳市场同店销售终止连续一年跌势,录得1.3%的增长,内地同店销售的跌幅也大幅收窄至2.7%。这显示消费者对高金价的适应程度提高,配合金饰产品定价制度改革与新形象店效应初现,业绩似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 周大福的财务状况仍属稳健。截至2025年3月底,手头现金超过75亿港元,自由现金流达207.5亿港元,创五年新高。在这样一个销售触底回稳、经营效率改善的节点,周大福选择发行可换股债集资,显示其希望在转型与竞争中加快步伐、主动出击的策略思维。 新门店表现理想 根据管理层说法,此次集资将用于支持黄金首饰业务发展与融资、门店升级计划、国内外市场的策略性扩展等,尤以推进品牌转型与新形象店拓展为重点。过去一年,周大福在内地与香港合共开设五间新形象店,单店销售表现普遍高于旧店30%,本年度将于两地再拓展约20间,集中提升单店生产力与高价值顾客比重。 管理层也表明将进军迪拜、泰国、澳洲等市场,此举有助分散地缘政治与消费周期的风险,快速抢占高端金饰与婚庆珠宝市场需求更强的地区,扩大海外市场影响力。 另一方面,放眼整体市场环境,金价自去年以来持续创高,虽然短线带来部分购买力递延,但也推动消费者认知与购买习惯的转变。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就是定价黄金产品,上年度营业额同比大增105%,占内地零售值的比例由7.1%升至19.2%。定价黄金与传统按克数与金价波动计价的饰品不同,而是以“一口价”销售、计入设计与工艺价值的金饰,能够减少价格透明化带来的议价空间,强化品牌附加价值,利润率更高。 同时,内地新兴品牌如老铺黄金正快速扩张,在中价位与年轻族群市场取得明显进展。周大福作为龙头企业,势必要加快升级与差异化步伐,否则恐失去先发优势,这显然就是此次融资最重要的目标。 目前周大福市盈率约为22倍,高于周生生的7.5倍与六福集团的9.3倍,但远低于老铺黄金的84.6倍,相较传统同业并不便宜,但也未反映全部潜力。考虑到高达87%的派息率与稳健的现金流,对长线投资者而言具备一定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meson makes knitwear

业务下滑现金急降 南旋控股减息渡难关

来自最大客户业务量下滑11%,这家服装制造商23/24下半财年的营收开始收缩 重点: 因最大客户业务萎缩,叠加大幅投资越南生产基地,南旋控股23/24下半财年的利润大跌40% 公司以“持续践行审慎现金管理”为由,将下半财年的股息削减逾半   阳歌 南旋控股有限公司(1982.HK)23/24年度业绩展现全球服装业多元交织的行业图景,一方面中国经济放缓抑制需求,另外中美贸易战加速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二者构成复杂的局面。 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实质层面,南旋控股的业务受压,导致截至2025年3月财年的下半年利润骤降。公司的两大核心市场日本与中国,业务萎缩最为显著,年内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9%和7%。 公司认为相比中国,越南受特朗普全球关税战影响更小,但随着加速建设越南生产基地,南旋控股的财务渐承压。同时,公司正经历地域多元化风险,因客户要求及缅甸政局动荡,被迫从该国转移产能。 长期以来,投资者对服装制造板块兴趣不大,南旋控股上周五收市后发布业绩,公司股价本周一重挫7.1%,年内累计跌幅扩大至8.2%。当前市盈率仅5.3倍,与天虹国际集团(2678.HK)的5.5倍相若,但远逊专注中国市场的波司登(3998.HK)15倍的市盈率——后者因知名品牌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相比之下,南旋控股、天虹国际等企业基本籍籍无名,因为它们从事代工业务。这种差异在利润率上体现鲜明。南旋控股上财年毛利率为18%,还不到波司登去年9月中期业绩49.9%毛利率的一半。 南旋控股在业绩报告中称:“尽管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胀持续及政策不确定性挑战,全球经济仍展现韧性。各国经济表现分化,消费行为呈现复杂复苏态势。” 在业务前景存疑的情况下,南旋控股削减超过一半股息的决定非常确定。上半财年每股股息0.098港元,同比上升0.003港元,但下半年股息从0.035港元锐减至0.015港元。 对此,公司未直接解释,强调“持续贯彻审慎现金管理、保持强健现金流及健康负债比率”。业绩显示,现金储备同比骤降40%至4.31亿港元(约5,500万美元),负债比率从8.9%增至20.1%。 这些趋势难言乐观,但主要与越南产能扩张相关,体现南旋控股的进取姿态,而非财务失责。归根结底,即便利润持续承压,公司现金流仍是正数,亦能保持盈利。 营收下滑 尽管从中国转移产能的战略看似谨慎,体现有效利用财务资源,但更令人忧心的是,南旋控股财年内的下半年业绩急剧恶化。 业绩显示,公司全年营收同比微降不到1%至43.5亿港元。但相比上半财年的数据,下半年营收转升为降,同比下滑5.3%(上半年同比增长2.2%)。 下滑的走势似与中日市场疲软相关,虽然公司并未具体就此说明。之前的财报显示,日本快时尚巨头优衣库是南旋控股的最大客户。最新业绩虽未具名披露,但称最大客户贡献收入同比下滑11%至20.4亿港元,占财年总收入的51%。 优衣库业务萎缩或反映其中国门店受经济放缓冲击,而日本订单锐减原因尚未明朗,引发投资者担忧。不论什么原因,来自最大客户的业务下滑,导致南旋控股存货从9.11亿港元激增33%至12.1亿港元。 欧洲与北美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1%(至8.33亿港元)和14%(至6.06亿港元),部分抵消中日市场颓势。不过,北美业务本财年或面临特朗普对中越两国关税政策的双重压力。 尽管营收下滑,南旋控股严控成本的措施叠加原料降价,推动毛利率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至18%。不过,全年净利润却同比下降5.4%至3.42亿港元,据上半年的数据分析,下半年利润同比骤降40%。 核心在于,南旋控股正通过生产基地多元化抵御中美贸易战,同时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我们预计,公司终将度过这两大风暴,但在此过程中或持续推低股息,直接影响投资者收益。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tering giant Cafe De Coral is in a bind amid structural market shifts and northbound migration of consumers

结构改变消费北移 大家乐的好日子或一去不返

大家乐刚公布的一份业绩出现大倒退,集团也承认市场环境出现根本性转变 重点: 公司去年盈利下挫近30% 毛利率进一步下跌至10.4% 刘智恒 曾雄踞香港快餐业五十年的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0341.HK),正迎来一份大倒退的业绩,24/25年度收入减少1.4%至85.68亿港元,但盈利下跌29.6%至2.33亿港元;即使剔除物业公平值亏损后,盈利仍下跌25.2%至3.3亿港元。 期内毛利率跌1个百分点至10.4%,集团解释称:“主要由于经济不景气,消费意欲疲弱,加上香港市民外游消费以及中国内地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导致销售下滑。” 事实上,投资者担心的,并不是一次半次的业绩下滑,反而是看到大家乐或许已陷入结构转变的危机! 北上消费 大势所趋 首先,北上消费对香港饮食业打击沉重,每逢周六及假日,数以十万计港人蜂涌北上,香港餐馆出现空洞现象。原以为港人北上多几次,慢慢开始兴致减弱,将有一定人流回归;岂料事情似乎愈演愈烈,不但深圳、再而珠海、中山,甚至遍布整个大湾区,问题非但未缓和,反之是北上消费成为港人常态。 无可否认,内地饮食的收费远低于香港,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商场布局可更多样化,餐馆的空间特别阔落,租金又比香港低。相比之下,香港地少租贵,餐馆小,空间窄,享用更好又廉宜的饮食,自然要走到大湾区。 既然消费力流向内地,大家乐可以在内地深化拓展,说不定还能吸纳内地的消费,让业务更进一步。然而,知易行难,谁人不知道内地市场大,能成功开展业务,生意的增长将难以估量,奈何香港饮食业要在内地站得住脚,并不容易。 神洲发展 折戟沉沙 大家乐早在三十年前已打算在内地开疆拓土,但摸爬滚打多年,始终未能打出一片天;反之在北方城市连战败北,2017年将华东分店全线结业,最终要瑟缩于广东一隅。 原因不外乎未能克服水土,港式餐饮未能迎合内地人口味,港产食品一般较清淡,内地特别北方人爱食物的口味多样,许多时是味浓辛辣。加上收费也不便宜,人们不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去享用港式快餐,试过后就鲜再光顾。 昔日“香港”两个字似顶着光环,内地人对香港文化及饮食有点趋之若鹜;但随着年代过去,内地经济及人们的品味提升,再不会觉得港式餐饮矜贵,大家乐要打入内地的市场,就更加难上加难。 而且,内地内卷式的竞争,也不是大家乐这类对盈利计算十足的公司可比。内地餐馆又以加盟模式发展,动辄上千间计算,大家乐要维持水平及管理,则以自营店为主,开店要自掏腰包,每每锱铢必计,拓展速率受到限制,规模很难做上去。 两餸打击 北店围堵 现时香港饮食市场更出现结构转变,过去快餐店及茶餐厅是基层的主要用餐地点,但近年“两餸饭”兴起,令到前两者都受到颇大冲击。一方面是两餸饭以外卖为主,减少用餐地方,因此收费可以更便宜;特别是茶餐厅及快餐店以做套餐为主,收费偏高,一个套餐要60至70港元,两餸饭只需40多元,自然抢走不少快餐店及茶餐厅的生意。 另外两餸饭提供多种餸菜选择,让顾客觉得可以自由配搭,选择众多,特别是劳工阶层,都移情别恋,减少光顾茶餐厅及快餐店。 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内地饮食巨头不断在港布局,太二酸菜鱼、八合里火煱、木屋烧烤、遇见小面及绿茶集团(6831.HK)等,纷纷登陆香港,他们善于打价格战。面对内地竞争对手,大家乐的市场或被蚕食。 过去多年,香港经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即使短期有波动,只要公司有良好管理及应对能力,都有机会穿越周期。不过,这次似乎有点不一样,今天面对的是大环境转变,消费力北移,结构的变化,大家乐的好日子或许一去不返。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uyuan Jewelry Fashion attracts funds

豫园股份业绩续下滑 复星频引投资挽狂澜

中国银行旗下中银金融同意向复星的珠宝时尚集团注资4亿元,成为该公司最新一批投资者 重点: 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将以4亿元,购入复星国际旗下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3.6%的股权 即使盈利下滑,这家珠宝商继去年末两轮大规模融资后,再获新的投资   梁武仁 为失去光泽的业务吸引新资本绝非易事,然而,复星国际(0656.HK)旗下珠宝子公司正通过集结投资者,支撑当前略显黯淡的业务,成功实现这一目标。 复星国际上周五披露,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4亿元人民币(约5,570万美元)收购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发股份,持股比例达3.6%。该珠宝商拥有老庙黄金品牌门店,隶属于复星系分拆上市的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55.SH),其业务包括上海历史名胜豫园内的商业运营。 此轮售股承接去年末完成的两轮融资。去年11月,约36名个人投资者通过认购豫园股份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的股份,共同向该珠宝商注资7.7亿元,获得合计约8%的间接股权。随后12月,交通银行旗下另一家银行系投资机构——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斥资6亿元,获得该珠宝商5.6%的股权。 总体而言,自去年11月以来,豫园股份已通过近40名投资者为其珠宝业务募资近18亿元。该金额相当可观,相当于豫园股份去年末现金持有量的30%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前中国消费情绪整体疲软,尤其对珠宝首饰等非必需轻奢品需求不振,豫园股份自身前景亦不甚明朗。 根据4月末发布的最新财报,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骤降近五成至87.8亿元,同期净利润大跌71%至5,180万元。2024年全年,豫园股份净利润重挫94%,复星将其归咎于“国内消费市场整体低迷”。 过去一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急涨,也没有对未上市的珠宝时尚集团构成利好,日益注重成本的中国消费者对珠宝望而却步。根据复星国际上周五的公告及最新年报,这家珠宝商2024年净利润随销售额下滑而减少约10%至7.14亿元。 这种颓势与全国珠宝商的普遍境遇相符,总部位于香港的六福集团(0590.HK)本周宣布,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内利润下滑40%。 尽管政府大力鼓励消费,但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消费疲软态势恐难迅速改观。当销售萎靡时,企业往往通过削减成本来改善财务状况。这似乎正是复星四大核心子公司之一、集团“快乐”板块旗舰——豫园股份的主要目标。 去年,豫园股份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出售了日本酒店餐饮运营商Kabushiki Kaisha Shinsetsu,以及上海星光耀广场等项目。复星表示,今年公司将延续这些举措,持续聚焦运营精简化及与关键伙伴的资产轻协作。 瘦身计划 瘦身同样是复星国际的持续主题,作为亿万富豪郭广昌商业帝国的主要投资平台,公司刚摆脱近年债务危机的阴霾。这轮危机数年前达到顶峰,疫情期间复星现金流恶化,偿付到期债务能力岌岌可危。 为避免违约,复星国际开始紧急抛售2010年代收购热潮期间购入的资产。今年5月,其将葡萄牙地产项目出售给该国央行。作为全面重组的一部分,复星国际已将剩余资产整合至豫园股份在内的四大核心子公司。 融资似乎正成为豫园股份近期的另一重点,公司严重依赖债务维持运营,总负债占资产比例远超60%,制约其借贷能力,意味股权融资更具现实意义。彭博社1月报道称,该公司正考虑赴港二次上市募资3亿美元。 此举将使豫园股份成为最新寻求“A+H”双重上市的沪深A股企业,此轮赴港上市潮的高峰,是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上月完成的40亿美元港股上市,该公司此前已在深交所挂牌。 当然,基于豫园股份近期惨淡的业绩表现,这未能打动其沪股投资者,能否成功发行上市仍存重大悬念。过去一年,豫园股份股价仅微涨3%,跑输同期上涨约12%的上证综指。 不过,近期珠宝板块的股权交易显示,知名投资者对豫园股份(至少其珠宝业务)抱有相当兴趣。最新交易对珠宝时尚集团估值约110亿元,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的16倍。该估值介于香港珠宝巨头周大福(1929.HK)23倍和周生生(0116.HK)8倍市盈率之间,显得相对合理。 如此估值倍数仍表明,投资者对复星系珠宝业务持相对乐观态度,尽管对其规模更大的旅游及“快乐”板块热情较低。当前真正的挑战在于,这家珠宝商能否交出符合新投资者预期的业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后 朝聚眼科重启收购扩张模式?

这家私立医院及诊所运营商宣布了两项新收购计划,或标志着其去年一度沉寂后,公司重返收购赛道 重点: 朝聚眼科宣布,计划全资收购宁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机构,同时收购宁夏地区另一家机构70%的股权 公司去年下半年营收缩水,利润骤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长    阳歌 对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在中国国家医保体系外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中国数千家医保体系之外的民营医院及诊所经营者近年获得的教训,它们试图通过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费医疗服务盈利。然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正收紧非医保覆盖的自费医疗项目支出。 伴随业务停滞甚至出现萎缩,部分企业正试图通过收购扩张重振股价。朝聚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为其中一例。该公司周一宣布,计划收购两家医院,分别位于浙江宁波市与宁夏的吴忠市。 两项收购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资者关注。2021年IPO时,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为中国眼科行业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两笔交易都缺乏亮点(下文将详述原因),但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长达一年多未进行重大收购后,此举可能标志着该公司重启收购模式。 最新公告显示,朝聚眼科对两家机构的收购金额都不高,折射出此类机构的盈利困境。其中较大规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万元(200万美元)收购宁波博视眼科医院有限公司37%的股权,该机构整体估值约3,80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宁波博视63%的股权,早已是该机构控股股东,并将其纳入财报合并范围。因此,严格来说此项交易不构成收购。 第二笔交易则构成实质收购。朝聚眼科将以约500万元,购得吴忠市云视康眼科医院有限公司70%的股权。该作价显示,这家机构总值仅714万元(约100万美元),远非大额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称:“本次收购系既定战略规划组成部分,公司将进一步整合浙江及宁夏的医疗资源,通过多点布局,增强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朝聚眼科选在7月1日香港公众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资者反应需待周三开盘后显现。不过,考虑到交易总额仅2,000万元(不足300万美元),市场反应平淡也不足为奇。 民营医疗机构热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价表现,反映出整体民营医疗板块的低迷情绪,其股价年内维持横盘。该公司总部位于内蒙古,2021年IPO时因有望整合高增长赛道而备受瞩目,但此后表现多逊于预期。其港股最新收盘价为2.85港元,较10.60港元的发行价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价表现绝非个例,其当前9.2倍的市盈率虽显著低于药品及医疗器械板块同业,却与民营牙科机构现代牙科(3600.HK)9.9倍、医美连锁机构完美医疗(1830.HK)10倍估值相当。 IPO之后,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颇为活跃,走出内蒙古大本营后展开较为激进的收购。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该公司运营17家眼科医院及24家视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医院及两家视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续扩张节奏,新增10家机构(7家医院+3家视光中心),至当年末,其网络扩大至31家医院及29家视光中心。然而,此后扩张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颗粒无收。去年年初,虽宣布以3,680万元收购北京明玥眼科诊所有限公司的计划(属较大规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报显示,这家医院没有被合并纳入财务报表,表明该交易并未完成。 伴随并购停滞,朝聚眼科也开始受到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去年全年勉力实现2.6%的营收增长,总额达14.1亿元。但结合年报及去年上半年数据测算,其去年下半年营收出现0.9%的负增长(上半年则同比增长6%)。 去年,该公司毛利率下滑近两个百分点至43.5%(2023年为45.4%),反映出在运营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就诊人次及客单价承压,导致盈利能力萎缩。 受此影响,该公司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86亿元(上年同期为2.21亿元)。数据显示,其去年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大跌30%,远高于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确实拥有充足的并购资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账面现金达7.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63亿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预示,该公司准备重启并购模式。若能锁定优质标的,或可提振其股价,但仍需对当前疲软经济环境下财务不稳的资产予以警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edtide launches IPO

泰德医药启动港股招股 客户集中与地缘风险待解

引入了石药集团和Welight Capital L.P.(微光创投)两名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1,000万美元的股份 重点: 多肽CRDMO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包括泰德医药在内的第三至六大参与者分别仅占约1%的市场份额 泰德医药拥有707名客户,但五大客户贡献收入50.3%,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达26.8%    莫莉 近年来,减肥药在全球医药市场增长迅猛,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凭借其降糖、减重的双重功效,成为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不仅推动诺和诺德(NVO.US)、礼来(LLY.US)等跨国药企市值屡创新高,也带动了多肽相关的CRDMO(合约研究、开发与生产机构)业务爆发式增长,上周五,全球第三大专注于多肽的CRDMO企业泰德医药(3880.HK)​​启动港股招股,最高将募资5.14亿港元(4.1亿元)。 招股书显示,泰德医药此次IPO拟全球发售1680万股,招股期为6月20日至6月25日,预计将于6月26日定价,发行价区间为每股28.40-30.60港元,投资者参与打新,认购一手(100股)的入场费为3090.85港元,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为其联席保荐人。 泰德医药此次在港IPO还引入了石药集团(1093.HK)和Welight Capital L.P.(微光创投)两名基石投资者,二者分别认购500万美元的股份。以发行价区间中位数29.5港元/股计,基石投资者所认购的股份总数约为266.08万股,占全球发售股份的15.8%。 泰德医药虽然成立于2020年,但是其核心子公司中肽生化的业务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于多肽的​​CRDMO,提供从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开发以至商业化生产的全周期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多肽活性药物成分(API),客户再将API与辅料混合再加工为成品药。 风靡全球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均为GLP-1,属于一种多肽药物。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895亿美元增至2032年的261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2.6%。由于GLP-1药物供不应求,医药企业不得不寻求外部产能,多肽CRDMO企业因此受益。泰德医药也战略性地专注于GLP-1管线,与7家客户合作推进9个GLP-1分子项目,涉及口服及注射剂型。 据招股书引述的报告,以2023年的销售收入计,泰德医药是全球第三大专注于多肽的CRDMO,市场份额为1.5%。但是多肽CRDMO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前两大参与者合共占据了约23.8%的市场份额,包括泰德医药在内的第三至六大参与者分别仅占约1%的市场份额。 单一客户份额占收入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全球多肽CRDMO市场持续迅猛增长,泰德医药的营收却在2023年下滑,在2022至2024年,其收入分别为3.51亿元、3.37亿元、4.42亿元,毛利分别为2.01亿元、1.8亿元、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98万元、4890.5万元和5917.3万元。 对于营收的波动,招股书解释称,2023年美国及中国内地的三家客户调整多肽药物开发计划,导致其需求锐减,相关收入减少3400万元;2024年收入大增31.3%则是因为来自一个专注于GLP-1药品开发的美国客户的收入增加。 2024年,泰德医药拥有707名客户,但是其客户集中度偏高,该年度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50.3%,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达26.8%,一旦主要客户的业务发生变动,其业绩易出现波动。另一方面,海外收入占比也高达78.6%,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收入占55%,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之下,未来业绩有可能受中美贸易摩擦及关税政策冲击。 泰德医药称,此次IPO募资所得约76.4%将用于在美国及中国建设生产多肽及寡核苷酸的设施,具体而言,募资额的38.2%将投向美国加州罗克林园区的建设,公司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罗克林园区建设,预计增加100至300千克产能。其余的9.5%和4.1%将分别用于在更多地区建立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扩张中国的产能。 在GLP-1的风口之下,泰德医药的发行市值约为41.83亿港元(以发行价中位数计),市盈率约为64倍,远高于行业龙头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的市盈率18倍,后者无论是多肽产能还是财务表现都远胜于泰德医药。GLP-1市场竞争白热化、客户集中度偏高以及外围政策变化等种种因素都将考验泰德医药这位“行业老三”的突围能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stock surges

股价忽然爆升倍翻 新氧合股计划急刹车

由于投资者对新氧的自营诊所商业模式趋之若鹜,令这家医美机构近两周的股价接近翻倍 重点: 股价近两周接近翻倍后,新氧已推迟执行既定的合股计划 该医美机构正将业务模式,从转介第三方诊所转向自营医疗机构,以强化品控能力   阳歌 医美专业机构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似正重新评估其合股计划。就在5月30日,公司宣布实施19.5:1的合股方案时,当时股价仍处于颓势。合股是美股公司为满足纽交所及纳斯达克上市规则要求,使股价回升至1美元以上的常规手段。 去年6月,新氧的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关口,导致纳斯达克发出不符合上市规则的警示。此次合股原定6月30日生效,计划重构股价转至1美元以上,以符合监管要求。 然而,约两周前,公司的股价突然启动涨势,6月17日已回升至1美元以上。此后升势延续,至本周二收盘报1.71美元,近两周累计涨幅接近倍翻。正是这波急涨,促使新氧上周五宣布重新评估合股决策,称需“额外时间完善准备工作”,未来将公布新的实施日期。 那么,此举背后的动机何在? 虽不排除近期涨势源自短线套利资金,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正重新发现新氧的内生变革潜力,这有望驱动业务重拾强劲增长。即便经历此轮上涨,公司股票的市销率仍处于低位,仅为0.85倍。这一数值虽高于植发专业机构雍禾医疗(2279.HK)的0.32,但仍落后于完美医疗(1830.HK)的1.73倍,此水平属行业常态。 简而言之,新氧正深刻认识到品控的重要性,尤其在医美这类敏感领域,少数庸医及差劲的手术,足以瞬间摧毁企业声誉。过去,新氧主要扮演中介角色,对接消费者与全国数千家医美机构,以转介费作为核心收入来源。 不过,由于入驻平台的诊所质量难于管控,这种业务模式弊端渐显。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卫健监管部门开始要求,所有医美机构必须持证经营,方可进行广告投放。第三方研究显示,当时全国仅约1.3万家持证机构,多达8万家处于无证经营状态。 意识到经营环境困境后,新氧约在两年前启动自营诊所战略,从而实现对产品、人员及服务标准的全面管控。该业务板块发展迅猛,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成为核心收入。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突破的关键,在于发展具备全产业链管控能力的医美中心业务”,新氧董事长金星在上月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一路坎坷 自2019年5月登陆纽交所,以每股13.80美元募资1.8亿美元以来,新氧一路坎坷。上市未满一年即遭遇疫情冲击,消费者因担忧感染新冠推迟医美消费,致使业务承压。2022年,公司营收下滑26%,陷入负增长,直到次年疫情消退才略有回暖。 不过,即便疫情结束,监管趋严再令公司受创,去年营收续跌2%。下滑态势至今未止,最新财报显示,其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降6.7%,从上年同期的3.18亿元减少至2.97亿元(约4,100万美元)。 营收下滑主要源于“信息及预约服务”收入大跌34%,这项业务包含将客户转介至诊所的佣金收入。该板块一季度创收1.43亿元,约占当期总收入的48%。而去年同期,该业务贡献2.17亿元,占营收比重超三分之二。 传统业务萎缩之际,扩张中的自营诊所网络推出的轻医美业务,正迅猛增长。该板块一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的1,520万元激增至9,880万元,增幅超五倍,占营收比重达33%,去年同期占比仅为5%。 公司预计,伴随新诊所开业,该业务将持续快速增长,二季度相关收入将达1.2亿至1.4亿元。目前,新氧在全国主要城市运营23家医美中心,其中仅4家开业逾一年。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未来几年计划每年新增约13家诊所。 金星表示:“自有品牌医美中心持续释放强劲增长动能,实现三位数的年度增长。” 他续称:“随着规模扩张,我们有信心延续此势头,进而解决用户核心痛点,全面提升医美服务体验。” 我们基本认同新氧的新业务模式更具成功潜力,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消费者日趋谨慎,是否会抑制整体医美的需求,目前仍有待观察。更明确的是,市场对其股票关注度正显著回升。因此,若公司最终取消既定的合股计划,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phamab stake sale could signal harder times ahead

康宁杰瑞大股东套现1.17亿港元 首次扭亏后业绩或难持续

公司大股东、董事长兼总裁徐霆的此次减持正值康宁杰瑞股价达到2023年11月以来的阶段高点 重点: 公司成立九年终于首度实现全年盈利,但支撑收入的关键来自三项授权合作的预付款 进展较快的两大管线在中国内地的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均已对外授权,业绩增长空间有限    莫莉 在2025年的港股市场上,创新药板块一改过去3年的低迷状态,恒生创新药指数从年初至今的累计涨幅突破65%,成为港股各行业指数领涨标杆,康宁杰瑞生物制药(9966.HK)更是以135%的涨幅跻身“翻倍股”阵营。在高股价刺激之下,多家创新药企业大股东密集减持套现,兑现估值上行带来的阶段性红利。 上周五,康宁杰瑞制药公布,公司大股东、董事长兼总裁徐霆旗下的家族信托于2025年6月5日完成配售1460万股,成交价为8.05港元/股,套现约​​1.17亿港元​​。配售完成后,徐霆的持股比例从32.5%降至31%,仍为公司实控人。 徐霆此次减持正值康宁杰瑞股价达到2023年11月以来的阶段高点。在三生医药(1530.HK)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达成高达60亿美元的出海授权合作、医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600276.SH;1276.HK )登陆H股首日大涨25%等一系列利好消息刺激下,整个创新药板块迎来报复性反弹,康宁杰瑞的股价从5月19日至23日内累计上涨32.8%。一周之后的6月2日,控股股东已经订立好了上述股份配售协议。 康宁杰瑞专注于抗肿瘤领域生物创新药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旗下拥有一款2021年获批上市的PD-L1抗肿瘤药物恩沃利单抗。公司成立九年来,终于在2024年首度实现全年盈利,似乎终于进入商业化收成期,但是大股东兼总裁却在股价反弹后迅速套现,似乎释放出微妙信号。 细看康宁杰瑞这份实现盈利的财报,或许能了解大股东此番行为的逻辑。2024年,康宁杰瑞全年营收​​6.4亿元​​,同比大增192%,净利润​​1.66亿元​​,而2023年净亏损2.11亿元。这份看似光鲜的财报背后,唯一一款上市销售的抗肿瘤药物恩沃利单抗的销售及相关收入同比下滑18.46%至1.59亿元,支撑收入的关键来自三项授权合作带来的预付款,某一时间点许可费收入和某时间段许可费收入分别约为4.64亿元和187.6万元。 依靠授权业绩后劲不足 2024年无疑是​​康宁杰瑞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的大年,在2024年1月、6月和9月,康宁杰瑞分别与Glenmark就恩沃利单抗达成7亿美元交易、与ArriVent就ADC平台合作开发达成了6.16亿美元交易,以及与石药集团(1093.HK)就HER2双抗ADC药物JSKN003达成的30.8亿元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交易金额包括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而里程碑付款高度依赖后续的研发进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前两项合作并未披露预付款的具体数额,与石药集团的30.8亿大单中,预付款仅有4亿元。 在康宁杰瑞此前的授权合作中,已有进展不顺的先例。2024年7月1日,康宁杰瑞在美国的合作伙伴Tracon Pharmaceuticals(TCON.US)宣布,将终止恩沃利单抗的进一步开发,因为恩沃利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既往化疗进展的晚期或转移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或粘液纤维肉瘤患者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将终止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康宁杰瑞另一款核心产品KN046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失败,总生存期未达终点,此前该药物在治疗鳞状NSCLC的临床试验也未能取得理想成绩。 对康宁杰瑞来说,剩余管线中进展较快的KN026和JSKN003在中国内地的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均已授权给了石药集团,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药物成功在中国上市,康宁杰瑞也只能收取部分销售分成,业绩增长空间有限。JSKN003所在的双抗ADC赛道竞争也十分激烈,Zymeworks、正大天晴、轩竹生物等创新药企业也已经布局HER2 ADC。 对创新药企业来说,授权合作驱动的盈利始终只是昙花一现,产品商业化带来的持续回报才能带来稳定业绩。当前康宁杰瑞的市盈率高达44倍,估值甚至高于依靠核心产品商业化实现盈利的复宏汉霖(2696.HK),后者的市盈率为30倍。尽管康宁杰瑞的多个合作管线显示其研发实力,但是若无法破解商业化造血的困局,投资者恐将面对“纸面盈利”后的价值回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财经

Yusys does banking tech

经济放缓前景平淡 宇信科技港上市难寄厚望

这家获百度投资的银行技术服务商去年营收下滑,凸显其客户所处的严峻环境 重点: 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宇信科技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之际,其银行客户正举步维艰 去年营收锐减四分之一,迫使公司通过大幅削减成本维持盈利   梁武仁 在银行机构疲于应对低迷的国内经济之际,当前任何与中国银行业相关的投资,都难引起投资者兴趣。 不过,正提交港股上市申请,以对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地位形成互补的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674.SZ),却试图实现这一目标。这家百度支持的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于如何向投资者证明,协助中国银行业技术升级的业务蕴含巨大潜力,即便这种潜力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兑现。 银行业本就缺乏吸引力,虽规模庞大却增长乏力。中国经济疲软抑制了个人和企业借贷需求,削弱了银行的业务量。与此同时,银行也需格外审慎放贷,避免陷入不靠谱的借款人引发的违约漩涡。这些掣肘因素挤压利润,从而令银行削减对宇信科技等第三方服务的采购支出。 在最新提交的上市文件中,宇信科技称其财务表现“直接暴露于银行业的固有风险之中”。 宇信科技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持续承压已蔓延至第三方供应商。据公司上周四提交的文件披露,其去年营收缩水约四分之一至40亿元人民币(约合5.57亿美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协助银行运营数字化的服务,客户涵盖中国的“四大行”、央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等机构。 在竭力提振贷款业务的背景下,四大行去年合计利润仅微增2%。因央行降息刺激经济导致息差收窄,令业绩雪上加霜。尽管政府多方施策刺激消费,但中国经济环境持续低迷,银行业今年前景仍不容乐观。 尽管去年营收下滑,宇信科技仍通过降本策略实现净利润增长。为支撑盈利,公司今年可能采取更多降本措施,即便这种策略或对长远前景不利。 去年降本的主要举措是研发开支缩减24%,研发支出占运营成本的比重最大。具体而言,宇信科技大幅削减研发人员福利及相关费用,该部分占研发支出超90%。公司解释,全是根据未来规划及业务需求进行的资源调配。 这一举措的前景难言乐观,因宇信科技作为科技企业,需持续提升产品,以维系现有客户并开拓新客源。创新对这家企业至关重要,尤其身处竞争白热化的赛道。在上市文件中,宇信科技自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但同时指出其市占率仅2%,显示大量竞争者对其业务虎视眈眈。 盈利稳健 即便如此,宇信科技或能吸引追求运营成熟及盈利稳定企业的投资者。公司深耕行业多年,1999年成立,八年后登陆纽约上市,2013年私有化退市;五年后,在深交所的创业板再度上市。目前,百度是其持股3.6%的投资者。 过去三年,宇信科技累计服务客户超1,000家,且持续实现盈利。公司业务确存刚性需求,在当前的中国市场,将技术升级纳入经济刺激组合拳的背景下尤为如此。中国乃至全球银行业,正通过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服务与决策质量。 宇信科技上市文件援引的第三方预测,未来五年,全球金融机构科技支出,将以约11%的年均增速增长,2029年预计达9,900亿美元。这对公司及其同行构成重大利好,因为支出中,相当比例预计将流向外部的科技服务提供商。 今年,宇信科技已斩获多个重要项目,包括为某大行伦敦分行开发集数据管理、监管合规及分析功能于一体的平台。 对于缺乏自建数字化能力的中小金融机构,宇信科技的服务具备更强吸引力。今年首季,多家中国地方银行,已采用该公司的升级版聊天机器人软件。 然而,随着客户业务受中国经济放缓冲击,前者的第三方服务采购可能收缩。宇信科技称,拟开拓外资银行业务以对冲风险。不过,目前其海外客户贡献的收入依然微不足道。 宇信科技的A股自上市以来大幅上涨,目前市盈率达47倍,估值健康,市销率为5倍,表现稳健。相比之下,腾讯支持的基于云的供应链金融软件即服务平台联易融科技(9959.HK)依然亏损,市销率仅3.3倍。四大行A股的市销率也徘徊于3至4倍区间。 宇信科技港股上市能否获得高于同业的估值面临挑战,因为港股的估值通常低于A股市场。据雅虎财经调查的七位分析师预测,公司今年营收有望恢复增长,上升11%至44亿元人。但即便实现增长,上述增幅仍远低于2023年的水平。 如此平淡的前景,或难让投资者青睐宇信科技的上市,尤其是公司选择登陆近年香港最热而又最拥挤的新股市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udian abandons last mile delivery

趣店的最后出路:私有化?

公司表示,由于激烈竞争导致一季度营收骤降,正考虑终止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重点: 趣店一季度营收下滑逾半,公司因激烈竞争考虑关停最后一公里物流业务 过去三年,公司流通股数量缩减约三分一,其庞大现金储备可用于回购股票,实现私有化 阳歌 消费信贷、教育、预制食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都是趣店集团(QD.US)过去十年涉足但最终放弃的业务,公司近年尝试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试图利用其在华资源,协助物流企业完成中国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客户的包裹递送。 趣店最新披露,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遭遇激烈竞争,导致2025年一季度营收缩水近半。基于此,公司在一周前发布的一季报中表示,正考虑放弃此次最新业务尝试。 我们虽不是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的专家,无法就趣店境遇作过于具体的点评,但中国配送业确实已竞争白热化,约六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公司正加速构建全球网络,帮助中国企业每日递送数百万包裹。 趣店曾助力部分企业,完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客户的配送。然而,公司无疑面临运营历史更悠久、基础设施更完善的本地对手竞争。更关键的是,中国物流企业也在海外自建当地基础设施,与趣店服务迎面角逐。在多重不利因素,再叠加自身缺乏历史积淀的背景下,趣店折戟实属意料之中。 趣店有别于其他陷入困境的中国公司的地方,在于其庞大的现金储备。即便经历多次业务挫败,该资金池仍在膨胀。这凸显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罗敏的投资智慧。在持续寻求可行业务注入资金及资源的同时,他正通过稳步回购公司股票,推进私有化进程。 趣店在最新公告中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持续面临激烈竞争。评估当前市场环境后,公司正考虑终止该业务。未来,趣店将继续坚定推进业务转型,同时维持审慎现金管理,保障资产负债表稳健。” 投资者对此次业务挫败反应平淡,最新公告发布当日,趣店股价持平,随后四个交易日亦几无波动,显示市场对局面并不担忧。 雅虎财经的数据显示,作为尚无商业模式的企业而言,趣店仍坐拥瑞银(持股3.45%)、摩根士丹利(1.36%)、花旗(0.57%)及摩根大通(0.36%)等知名机构股东。我们推测,这些巨头对趣店长期前景兴趣有限,他们可能更期待罗敏能推进私有化,从而套现获利。 营收大跌 2014年,罗敏创立金融科技公司时,被视为行业远见者,其通过向学生提供智能手机、电脑消费贷款,迅速获利。但2017年前后,中国开始整顿此类民营金融科技企业,同年趣店登陆纽交所。 整顿期间,大批金融科技贷款机构倒闭,幸存者多放弃直接放贷业务,转型为银行与借款人的撮合方。但凭借IPO募资及数年强劲业绩积累充沛现金的趣店,选择彻底脱离金融科技本源。此后,公司在2021至2023年试水教育及预制食品领域,终因竞争激烈,在一两年内先后放弃。 2022年末推出Fast Horse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时,趣店以为找到突破口,并于2023年中扩大该业务规模。2024年,业务短暂爆发,录得2.16亿元(3,000万美元)营收,较2023年增长71%,但同年第四季度开始收缩,今年一季度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5,580万元骤降逾半至2,580万元。 最后一公里业务亏损不足为奇,不过趣店凭借庞大现金储备,录得1.65亿元利息收入,成功实现一季度1.5亿元盈利。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现金及受限现金达56亿元,较2022年末的35亿元大幅增加。似乎印证,罗敏长于投资,不擅经营。此外,趣店持续回购股票,截至3月底,公司美国存托股票(ADS)总流通量1.72亿股,较2022年末的2.65亿股缩减约三分之一。 趣店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末罗敏持股约35%。其他投资者持有约1.12亿份ADS,按最新收盘价每股3美元计,价值约3.35亿美元。公司庞大的现金储备足以溢价回购全部流通股,无需维持上市公司地位,且仍有充足“弹药”供罗敏探索新商业模式, 事实上,趣店2024年3月启动的3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中,仍有2.5亿美元额度。这使公司可加速回购股票以持续缩减流通股数量,最终发出私有化要约。此举将再次印证罗敏的精明财技,尽管他在教育、预制食品及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表现平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eahka secures bridgehead in U.S. payments market

MTL牌照到手 移卡北美布局落地

取得美国亚利桑那州MTL牌照后,移卡的出海之路迈进一大步 重点: 公司成功取得亚利桑那州金融监管部门颁发MTL牌照 去年公司海外交易规模增长近五倍    李世达 在全球支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托中国境内小微支付业务增长的移卡有限公司(9923.HK),正慢慢实践其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逐步从中国本土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转型为具备国际合规能力的全球化金融科技平台。 移卡上周五宣布,已获得由美国亚利桑那州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牌照,这是继去年获得Money Services Business(MSB)牌照后,移卡获得的另一重要支付牌照。 在美国,MSB和MTL是两种关键的支付业务牌照。MSB由联邦层级的金融犯罪执法局(FinCEN)颁发,允许企业从事货币服务业务,涵盖汇款、货币兑换、加密货币服务等广义金融服务,几乎所有涉及资金转移的业务,都需要注册MSB牌照。 而MTL则由各州政府颁发,授权企业在特定州内合法进行资金转移和相关金融服务,如P2P支付、电子钱包、跨州/跨境汇款等,真正赋予公司在州内合法经营资金转移业务的资格。 总部位于深圳的移卡,创立于2011年,由前腾讯(0700.HK)高级产品经理刘颖麒创办。他曾在腾讯任职多年,深谙产品运营与支付业务的发展逻辑。而移卡的发展,也紧扣微信支付的成长节奏。2013年前后,微信支付刚刚起步,移卡便成为最早一批为微信支付拓展线下商户的合作方之一,负责将微信支付技术整合至中小商户的收银系统、POS机及移动支付终端中。 转型金融科技平台 微信支付虽然由腾讯直接运营,但其线下拓展高度依赖服务商(俗称“ISV”),而移卡正是这些服务商中重要的一员。2015年之后,移卡开始从单一的支付服务提供商,转向打造以支付为入口的综合数字商业服务平台,逐步拓展至商户营销、数据智能分析、会员经营、贷款撮合等增值业务,期望转型为金融科技平台。 不过,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高度成熟,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早已深度渗透至各类场景。作为收单服务商的移卡,其本地市场规模虽大,但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尤其在一线城市已趋近饱和。同时,自2018年起,中国金融监管明显加强,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核趋严、资金清算要求提高,加上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与跨境合规风险上升,使得业者的拓展空间受限。 加上移卡所处的聚合支付、ISV服务商领域,竞争者众多,如拉卡拉(300773.SZ)、银盛(3773.HK)、乐刷、海科融通等。价格战激烈,商户黏性下降,服务费率不断被压缩,寻找毛利率更高的新市场迫在眉睫。 于是,移卡自2021年起开始探索海外市场,进入2023年以来,移卡开始积极布局跨境支付与海外市场,推出独立子品牌“YeahPay”,锁定东南亚、北美与其他新兴市场商户,目前已获得包括香港的Money Service Operator(MSO)、新加坡的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MPI)与美国的MSB、MTL等牌照。这些举措为其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收入快速增长 根据移卡财报,受到国内消费单笔金额普遍下降影响,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下跌21.9%至30.86亿元(4.29亿美元)。“海外业务”是去年主要亮点,期内公司来自海外的交易规模突破11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显示其全球化布局已初见成效。而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公司依靠人工智能减省成本,各项开支全面下降,令公司取得7,300万元盈利,按年增长超六倍。 海外业务的扩张也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回馈上。自上周公司宣布取得MTL牌照后,移卡三个交易日股价上涨了65%,过去6个月则升23.8%。投资者看好移卡取得MTL牌照后,有望增强盈利能力。相较于国内低价高频交易,海外市场用户对金融服务付费意愿更高,尤其在B2B商户支付、金融科技工具订阅制等场景中,移卡有机会创造更多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目前移卡的市盈率约为51倍,低于拉卡拉的78.6倍,但远高于国际支付巨头PayPal(PYPL.US)的15.9倍,估值明显偏高。不过,比起纯支付收单业务,移卡也正布局会员经营、广告数据等工具型SaaS业务,具备更高溢价的潜力,若其海外支付业务能顺利商业化并持续放量,当前的市盈率可视为对未来三年的折现预估。但若短期内海外营收增速不达预期,或国内支付市场进一步内卷压缩利润,其高估值则会迅速被市场修正,投资人需要审慎评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P Fintech is a stock broker

关税战掀市场波动 老虎证券首季业绩亮丽

全球股市波动推动交易量激增,这家互联网券商第一季度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 重点: 老虎证券第一季度收入同比跃升55%,净利润飙升147% 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推高交易频次,这家互联网券商得以受益于加剧的市场波动   梁武仁 不确定性虽是投资者的一大公敌,却可能成为一家券商的挚友。 对于依赖交易佣金的多家券商而言,第一季度便是如此。当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全球投资者警惕之际,市场波动性加剧,令该行业普遍受益。这种不确定性时而引发抛售潮,时而引发反弹潮,但无论行情走向如何,高涨的交易量始终为券商带来更多佣金收入。 向上融科(TIGR.US)上周五发布的财报显示,旗下专注海外华人投资者的老虎证券表现尤为突出。公司第一季度交易量暴涨逾150%,推动收入同比增长55%至1.23亿美元。更亮眼的是,其净利润飙升147%至3,040万美元,净利润率从2024年同期的19%上升至约25%。 鉴于大中华区(含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投资者是其核心客户,老虎证券或受益于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在促消费等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沪深港三地股市首季录得稳健涨幅。本土AI初创企业DeepSeek的技术突破,带动的科技股乐观情绪,同样成为市场信心的助推器。 尽管业绩亮眼,老虎证券首季收入增幅较竞争对手富途证券(FUTU.US)81%的强劲增长,仍显逊色。但在销售方面,老虎证券未必落后于规模更大的对手。 当季,老虎证券佣金收入增长约110%至5,800万美元,占总收入48%。富途此项收入亦增长114%至23亿港元(约合2.97亿美元),占比约49%,可见两家公司佣金增速基本持平,且均超过更聚焦美国市场的微牛证券(BULL.US),这家同样瞄准海外华人投资者的券商于4月上市,其佣金增幅为46%。 老虎与富途的总收入增速差异,主要源于保证金交易与证券借贷服务的利息收入。该项收入,在2024年首季曾是老虎证券最大收入来源,今年同期仅增长23%至5,380万美元。相比下,富途此类收入升53%至20亿港元。 市场波动性持续 首季助推券商业的股市波动已延续至第二季度,意味相关企业有望再创佳绩。老虎证券首席执行官巫天华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引发股市震荡,推动公司4月交易量创下单月历史新高”。 他进一步表示:“整体而言,我们对二季度迄今的发展态势相当满意。就交易量而言,4月市场波动性显著抬升,这主要受关税忧虑情绪驱动,推动我们单月交易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刷新历史纪录”。 公司首席财务官曾庆飞指出,除股市波动等不可控因素外,老虎证券正采取更具战略意义的举措维持收入增长——着力进军香港,该区“用户质量更高”。香港是富途的核心市场,老虎证券在该市场的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在其全球布局中高居榜首。 近年为规避本土市场监管风险,老虎证券与富途均加速海外布局,此类风险在2023年1月达到顶峰。中国证监会认定两家机构因允许境内客户无牌开展跨境交易属违规操作,责令其停止在中国内地接纳新客户,但允许继续服务现有客户。 彼时,两家公司已着手客户群体多元化,如今增长引擎已完全转向海外市场。 老虎证券早期主攻新加坡市场,富途则聚焦香港。老虎证券近期战略重心转向香港,将使其与富途及众多竞争者在这片红海市场正面交锋。两家公司还将要面对巨头蚂蚁集团这个强劲新玩家,这家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今年4月收购香港券商耀才证券(1428.HK),正式进军该领域。 竞争白热化,意味需增加营销支出获客,将侵蚀利润空间。这一趋势已在老虎证券显现,其第一季度营销成本同比激增148%,成为除员工薪酬外的最大开支项。 巫天华表示,产品多元化推升每用户平均收入,助力老虎证券有效控制固定成本的上升,底层盈利能力仍显著提升。本质上,这意味客户对平台新增服务的使用率提高,使公司获得更优规模经济效益。 财报发布当日,老虎证券股价收跌,但次日强劲反弹。该股18.6倍的延伸市盈率反映投资者看好其前景。有相似情況的富途,市盈率達17倍,微牛证券9.2倍的估值则相对较低。相对于国际同业Robinhood Markets(HOOD.US)的41倍与嘉信理财(SCHW.US)的27倍,显示投资者对中国背境的券商较谨慎。 若贸易紧张局势持续,最终重创全球经济,企业盈利如市场所忧出现下滑,投资者或将收缩交易规模,终结券商行业的这轮盛宴。但在这种情景降临前,该行业的景气周期至少在未来数月有望延续。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电子商务

Ele.me get rolled into Alibaba's e-commerce

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电商 “即时零售”升级战一触即发

将饿了么与核心电商业务合并,标志着这家电商巨头与美团、京东之间的“即时零售大战”步入新阶段 重点: 阿里已关停亏损的本地生活板块,将旗下饿了么的外卖服务并入核心电商业务 在搁置分拆计划后,即时零售已成为阿里重组后电商业务的新战略重心 谭英 当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新一轮重组方案备忘录本周曝光后,投资者迅速回应,之后数日助推该电商巨头股价上涨近4%。此举标志着该集团两年前宣布的分拆计划瓦解,并正式投身中国方兴未艾的“即时零售大战”。即时零售支持消费者在线采购任何商品,并实现小时级配送到家。 2023年的最初分拆计划,是让六大业务板块独立运营,提升效能。但随着CEO张勇离任,战略仅一年后便生变。2024年1月,有报道称,张勇的继任者吴泳铭正考虑出售部分消费资产。2023年9月,吴泳铭正式接棒。 前后两位CEO,均试图扭转阿里股价五年腰斩的颓势。吴泳铭率先出售部分实体零售资产,这些昔日“新零售”模式的产物,包括银泰百货与高鑫零售,总售价约30亿美元。 尽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营收增长6%至9,963亿元(1,390亿美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持平于1,580亿元,阿里最新财报仍不及市场预期。 包含饿了么及飞猪的本地生活板块,同样表现疲软:该板块营收增长12%至670亿元,经调整EBITDA利润亏损37亿元。此前三个财年,该板块EBITDA持续亏损,在公司回归电商主业的背景下,使其看似成为又一个资产出售对象。 然而,阿里反其道行之,将饿了么与飞猪整合入涵盖淘宝、天猫这两大核心资产的电商主赛道。 此举料将加剧中国近期白热化的即时零售竞争。随着饿了么加入新电商矩阵,这家外卖平台在即时配送服务对抗美团(3690.HK)与京东(JD.US; 9168.HK),有望迅速增强“火力”。 这场战局,已超越新冠疫情期间业务量一度井喷,之后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卖领域。当下,消费者追求万物皆可“小时达”,配送越快越好,企业正全力实现这一目标。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8年以来,中国即时零售配送行业年均增速超50%,2023年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 叫板美团、京东 阿里即时零售服务正挑战传统龙头的美团,以及通过私有化达达集团开展该业务的京东,平价电商新贵拼多多(PDD.US)或也正伺机入局。 饿了么在阿里电商版图的核心地位早有端倪,今年4月,淘宝将“小时达”服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引入400万骑手的饿了么作为物流方。阿里所有即时零售业务均整合至淘宝旗下,饿了么庞大运力同时覆盖外卖与非餐配送。 作为配套举措,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投入逾百亿补贴吸引商户买家入驻新网络。截至6月初,日订单量已突破4,000万。 阿里的行动,比京东晚了超过一年。后者去年5月推出即时零售平台“秒送”,今年2月又上线外卖业务。汇丰在6月的研报指出,京东外卖日单量已达2,500万,其对“五一”前入驻的餐厅实行全年零佣金策略。 4月,京东宣布为“秒送”新增5万名全职配送员,依托其10万家线下品牌门店,扩充现有120-130万活跃运力。当月,京东完成达达私有化,承诺未来一年为即时零售投入百亿补贴。 与此同时,拼多多宣布投入千亿改造商家平台,此举被广泛解读为进军即时零售的信号。 市占率达65%的外卖龙头美团,4月也升级其七年历史的即时零售业务,将“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新一代购物平台”,商品覆盖家电至宠物用品的全品类。 上月,美团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其配送网络日处理2,000万订单。公司CFO陈少晖表示,当季非餐饮订单同比增长60%。 面对激烈竞争、天量补贴与持续的监管审查,即时零售新时代谁主沉浮尚无定论。阿里电商业务掌门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即时零售是一个极具规模和潜力的市场,目前可能已有5到6亿用户规模,未来甚至可能达到10亿”。 从市盈率看,阿里目前18倍遥遥领先京东的11倍,似在即时零售赛道占得先机。但以激进战术与强执行力著称的美团仍是市场宠儿,其61倍市盈率冠绝同业。 分析师普遍看好这三家公司:雅虎财经调查的42位分析师中,35位给予美团“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京东方面,37位分析师中34位给予类似评级;阿里方面,40位分析师中38位给予这两个评级。这表明,分析师尚未准备好在日益激烈的即时零售大战中宣布赢家,未来几年格局发展将成为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udian abandons last mile delivery

趣店的最后出路:私有化?

公司表示,由于激烈竞争导致一季度营收骤降,正考虑终止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重点: 趣店一季度营收下滑逾半,公司因激烈竞争考虑关停最后一公里物流业务 过去三年,公司流通股数量缩减约三分一,其庞大现金储备可用于回购股票,实现私有化 阳歌 消费信贷、教育、预制食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都是趣店集团(QD.US)过去十年涉足但最终放弃的业务,公司近年尝试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试图利用其在华资源,协助物流企业完成中国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客户的包裹递送。 趣店最新披露,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遭遇激烈竞争,导致2025年一季度营收缩水近半。基于此,公司在一周前发布的一季报中表示,正考虑放弃此次最新业务尝试。 我们虽不是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的专家,无法就趣店境遇作过于具体的点评,但中国配送业确实已竞争白热化,约六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公司正加速构建全球网络,帮助中国企业每日递送数百万包裹。 趣店曾助力部分企业,完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客户的配送。然而,公司无疑面临运营历史更悠久、基础设施更完善的本地对手竞争。更关键的是,中国物流企业也在海外自建当地基础设施,与趣店服务迎面角逐。在多重不利因素,再叠加自身缺乏历史积淀的背景下,趣店折戟实属意料之中。 趣店有别于其他陷入困境的中国公司的地方,在于其庞大的现金储备。即便经历多次业务挫败,该资金池仍在膨胀。这凸显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罗敏的投资智慧。在持续寻求可行业务注入资金及资源的同时,他正通过稳步回购公司股票,推进私有化进程。 趣店在最新公告中称:“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持续面临激烈竞争。评估当前市场环境后,公司正考虑终止该业务。未来,趣店将继续坚定推进业务转型,同时维持审慎现金管理,保障资产负债表稳健。” 投资者对此次业务挫败反应平淡,最新公告发布当日,趣店股价持平,随后四个交易日亦几无波动,显示市场对局面并不担忧。 雅虎财经的数据显示,作为尚无商业模式的企业而言,趣店仍坐拥瑞银(持股3.45%)、摩根士丹利(1.36%)、花旗(0.57%)及摩根大通(0.36%)等知名机构股东。我们推测,这些巨头对趣店长期前景兴趣有限,他们可能更期待罗敏能推进私有化,从而套现获利。 营收大跌 2014年,罗敏创立金融科技公司时,被视为行业远见者,其通过向学生提供智能手机、电脑消费贷款,迅速获利。但2017年前后,中国开始整顿此类民营金融科技企业,同年趣店登陆纽交所。 整顿期间,大批金融科技贷款机构倒闭,幸存者多放弃直接放贷业务,转型为银行与借款人的撮合方。但凭借IPO募资及数年强劲业绩积累充沛现金的趣店,选择彻底脱离金融科技本源。此后,公司在2021至2023年试水教育及预制食品领域,终因竞争激烈,在一两年内先后放弃。 2022年末推出Fast Horse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时,趣店以为找到突破口,并于2023年中扩大该业务规模。2024年,业务短暂爆发,录得2.16亿元(3,000万美元)营收,较2023年增长71%,但同年第四季度开始收缩,今年一季度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5,580万元骤降逾半至2,580万元。 最后一公里业务亏损不足为奇,不过趣店凭借庞大现金储备,录得1.65亿元利息收入,成功实现一季度1.5亿元盈利。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现金及受限现金达56亿元,较2022年末的35亿元大幅增加。似乎印证,罗敏长于投资,不擅经营。此外,趣店持续回购股票,截至3月底,公司美国存托股票(ADS)总流通量1.72亿股,较2022年末的2.65亿股缩减约三分之一。 趣店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末罗敏持股约35%。其他投资者持有约1.12亿份ADS,按最新收盘价每股3美元计,价值约3.35亿美元。公司庞大的现金储备足以溢价回购全部流通股,无需维持上市公司地位,且仍有充足“弹药”供罗敏探索新商业模式, 事实上,趣店2024年3月启动的3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中,仍有2.5亿美元额度。这使公司可加速回购股票以持续缩减流通股数量,最终发出私有化要约。此举将再次印证罗敏的精明财技,尽管他在教育、预制食品及最后一公里配送领域,表现平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eitu is a company

因阿里之名 美图或再腾飞

这家美颜应用程序开发商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发行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后者或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重点: 美图与阿里巴巴达成重大合作,后者将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应用程序领域日益成熟的技术能力 通过这笔交易,阿里巴巴或将持有美图近7%的股份,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垄断行为被罚款25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阳歌 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公司(1357.HK)堪称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广受欢迎但盈利不佳的应用程序,人们用它来美化自拍照。后来,公司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即为化妆品店和摄影工作室等提供类似的软件,这些机构更愿意为此类产品付费。 但公司始终拥有一项重要的资产,那就是它超2.5亿的庞大用户群,其中主要为普通消费者。近年来,美图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用户转化为收入,用户再次成为其主要增长动力。现在,美图正致力通过上周宣布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将其在消费市场的成功推上更高层次。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认购2.5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为期三年,初步换股价为每股转换股份6港元。若三年后债券全部转换,阿里巴巴将持有美图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5%,成为仅次于联合创始人蔡文胜、吴泽源的第三大股东。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值得关注,因这是其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以及影像应用程序对其电商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举收购,在2010年开始,曾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横跨娱乐、媒体、外卖及实体零售等多个领域的资产。但随着过度扩张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竞争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亿元(约合25亿美元)罚款,之后这场收购派对才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合作还因其国际化色彩而备受瞩目,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放缓,阿里巴巴和美图都试图通过海外扩张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稍后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 至少在一开始,市场对合作公告反响热烈。上周公告发布的次日,美图股价应声上涨19%,当天以7.02港元收盘,较阿里巴巴可转换债券6港元的行权价高出17%。 尽管此后股价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但较公告前仍上涨6%,较年初已实现翻倍。分析机构同样看好美图 。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三家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六家评级为“买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盘价为6.26港元,远低于2016年IPO时8.50港元的发行价。 美图表示:“董事会认为,此战略合作将为公司与认购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带来的机遇,驱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商工具 这次合作重点,是美图可借助阿里而让电商工具业务进一步扩张。早期的应用程序主要是让用户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应用程序要复杂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计算能力,让用户可实现虚拟试妆、AI模特试衣等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用户在试用后,能直接在应用程序内购买相关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图财报中归属于“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是其三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快的。该类别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达20.9亿元,占公司全年33.4亿元总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妆店、照相馆等企业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的“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2%。其余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腾飞,主要受惠于公司去年的2.66亿月活用户(MAU)基础。美图借助更先进的产品,不断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公司去年付费订阅用户数增长38.4%,达1,260万。 同样重要的是,美图在拓展海外用户方面成效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国内用户规模为1.71亿,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户数同比增长22%至9,450万,占总用户量的36%。 阿里巴巴显然看好美图的应用内销售能力,以及其不断扩大的国际用户规模。与此同时,美图无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将产品植入全球数亿用户的阿里平台上。 美图在公告中称,阿里将“在其全球电商平台中,会优先推广本公司的AI电商工具,协助公司开发以数据驱动的电商生图,以及生成视频的新工具与新功能”。公告还提到,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基础模型,以及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模型及语音模型”。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美图还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36个月内,向阿里云采购价值5.6亿元的服务,暗示双方未来可能合作的另一领域。 在今年股价上涨后,美图目前的市盈率(P/E)为31倍。尽管这个数字看似较高,但远低于赛富时(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这表明,若美图能借助与阿里的合作维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长态势,其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TO Expr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eing tested

追求利润丢失市场份额 中通发展策略受考验

中通去年市占率跌破20%,业务量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反映其着重利润的策略面临挑战 重点: 公司去年业务量年增12.6%至340亿件,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为2020年来首次低于20%    李世达 尽管居民消费能力下滑,却未对中国电商业务发展带来阻碍,快递“小件化”的趋势仍然在推动快递业务持续增长。对近年称霸快递业务量王座的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2057.HK; ZTO.US)来说,去年依旧是个不错的一年。 根据公司发布的第四季度及年度业绩报吿,去年全年,中通快递收入年增15.3%达到442.8亿元(61.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为88.2亿元,微增0.8%。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1,745亿件,按年增长21%,增速高于2023年的19.4%,行业总收入1.4万亿元,年增13%则低于2023年的14.5%。 整体来看,中通快递的收入增速略高于行业增速,但业务量方面增速却在放缓。去年全年公司业务量达到340亿件,同比增长12.6%,虽然连续九年业务量规模排名第一,但增速却低于行业平均的21%,令中通快递的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低于20%。 去年业务量榜单排名基本上与2023年一致,圆通速递(600233.SH)继续保持第二名,全年业务量约266亿票,韵达(002120.SZ)、申通(002468.SZ)、极兔(1519.HK)、顺丰(6936.HK; 002352.SZ)分别为238亿票、227亿、198亿票和133亿票。 虽然中通维持业务量之王的名号,但12.6%的增速却远远不及后面的追赶者,其中申通去年业务量年增29.83%、极兔29.1%、韵达26.14%,而排名第二的圆通亦有25.33%的增速。 在这个同质化程度高的市场,市场份额是生存的关键,面对后来者的追赶,中通免不了坐立难安。 快递小件化 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电商”快速成长下,低价订单大量增加,也使快递逐渐“小件化”。据统计,去年行业平均价格由2023年的9.1元降至8元,包裹越小,快递费用越低,快递业者的利润也受到侵蚀。 这种趋势让以低价为卖点的圆通、申通、韵达和极兔的业务量实现高速增长,但像顺丰及去年积极开发高单价散件市场的中通,增速则逊于对手。 去年中通将提升利润作为工作重点,尝试从价格战中抽离。当其他通达系快递公司都在忙着降价时,中通单票价格却增长了2.7%,单位运输成本减少8.9%,带动公司毛利增长17.6%至137.17亿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30.4%增长至31%。 虽然盈利能力增强,但丢了失市场份额,是否合算? 中通快递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赖梅松就业务量进行了表态,称“2025年中通快递的首要任务是超过行业平均业务量水平。”中通预计,2025年业务量预计在408亿件至422亿件之间,同比增长20%至24%。显然公司仍然重视业务量的增速。 押注散件市场 事实上,中通正在为快递市场的变化做准备。去年以来,公司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单价更高的散件市场,去年第四季度散件日均件量突破700万单,较2023年同比增长近50%,远超电商件整体增速,散件中逆向件单量同比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散件指的是来自个人、非电商商家、电商退件等快递件,其中电商退件(指消费者退货产生的逆向物流)又被称为逆向件,近年随着电商退货率增加而逐渐增长。 赖梅松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日均700万件散件中,有300万是个人件,400万件是电商平台逆向件。他称,提升散件业务规模是优化收入结构的关键举措之一,在线消费的性价比优势持续激发着消费动能。 快递柜运营商蜂巢控股在去年递交港交所的上市文件中称,2023年到2028年,中国快递行业中的电商逆向件预计年复合增长率是20.7%。从规模看, 2019年全年约36亿件,2023年是82亿件,到2028年将增长到209亿件。 以2023年的82亿件推算,相当于每日退货约2,000万件。如果以209亿推算,就是每天要退货5,726万件。如果这个趋势持续,逆向件业务将成为推动中通成长的一大动力来源。 从市盈率来看,中通约为13.6倍,高于圆通的11倍,但低于申通的25倍、顺丰的18.5倍,及极兔的115倍,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仍有成长空间。值得观察的是,内地消费复苏的趋势会否持续?押注散件市场的策略能否成功?而中通又将如何在业务量与利润率之间取舍,将决定未来的发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基础建设/资源

GigaDevice eyes Hong Kong listing ami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兆易创新谋港上市 内忧外患值博率不高

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芯片设计商兆易创新,正申请在香港挂牌 重点: 2024年净利润虽然按年大增,但仍远低于2022年的水平 估值比国际同业贵,业务或受美国断供芯片设计软件影响   白芯蕊 原先在内地上市的美的集团,去年9月来港上市掀起新股热潮,加上宁德时代在香港挂牌获热烈追捧,令多间内地已上市企业跟随,其中已在A股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986.SH),最近也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为进军港股铺路。 主力发展专用型存储及MCU芯片的兆易创新,2005年由董事长朱一明及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成立,2012年12月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引入香港赢富得,随后在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目前大股东为朱一明,持有6.89%的股权,香港赢富得为第二大股东,持股量1.97%。香港赢富得的大股东则是独立第三方舒清明。 周期起跌频密 集成电路为半导体行业之一,受惠人工智能及电动车急速发展,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3,562亿美元,升至2024年的5,1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7%,在AI等投资急速扩张下,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9,003亿美元。 虽然整个集成电路行业持续增长,但细分行业表现却有不同,尤其兆易创新主攻的存储芯片,该行业具有一定周期性,单是过去20年中,平均约4年便出现一个行业盛衰周期。 自2022年起,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减弱,加上2023年存储芯片厂商持续扩大产能,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令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拖累存储芯片价格跌入谷底,要到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增加,行业需求才好转,令存储芯片市场气氛回升,展现新一轮增长。 兆易创新主要收入来自专用型存储芯片及MCU,分别占集团2024年总收入70.6%和23%,也占兆易创新去年毛利79.7%和23.6%。所谓专用型存储芯片包括Flash和利基型DRAM,用于消费电子、工业应用、通讯及汽车电子等,负责储存资料。至于MCU则是与内存(Memory)、计时器及其他功能电路,整合在单一芯片上,与个人计算机上中央处理器(CPU)的能力相似。 受惠人工智能应用增加,加上手机行业需求回暖,兆易创新2024年收入按年升27.7%至73.56亿元,当中收入占比达七成的专用型存储芯片,去年收人升27.4%至51.94亿元,配合该业务毛利率按年大增7.3个百分点至40.3%,带动兆易创新2024年净利润达11.02亿元,按年急升584%。 芯片均价续下滑 虽然兆易创新2024年净利润急升,但与2022年净利润20.53亿元相比,其实是下滑46.3%。此外,占兆易创新两大业务,即专用型存储芯片及MCU业务,其平均售价持续下滑,当中专用型存储芯片均价由2022年的2.14元,大降至2024年的1.46元,跌幅达31.8%;MCU则由2022年均价8.22元,大幅下滑至4.13元,即几近腰斩。 值得留意的是,兆易创新业务易受中美关系影响,尤其是其身处芯片行业,需要用到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奈何EDA软件国产化亦不足,全球行业龙头为美国Cadence、Synopsys及西门子旗下的美国公司Mentor Graphics,上述三家企业便占全球EDA市场份额46%、32%和14%,即合共92%。 兆易创新在上市申请文件风险因素中披露,EDA软件供应商最新已收到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通知,终止向中国供应EDA软件,或会对兆易创新设计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整体来讲,兆易创新虽然身处半导体行业,业务主要集中在存储芯片,但最大问题是未能做到英伟达(NVDA.US)最需要的高频宽存储器(HBM),故未能踏上数据中心快速扩建增长的热浪;相反兆易创新存储芯片目前主要集中用于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产品,易受到行业周期性影响,从而业绩大幅波动。 另一方面,目前存储芯片两大龙头为韩国SK海力士(000660.KS)及三星电子(005930.KS),两家企业目前预期市盈率分别为6倍及12倍,相反兆易创新目前在内地上市预期市盈率已达49.7倍,意味估值已高一大截,若按此估值在港上市,股价被炒高难度甚高,除非能打入高端存储芯片市场,否则目前水平的值博率有限,反之上市后股价受压机会更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PIO eyes next AI frontier

布局边缘算力 PPIO抢滩AI基建

依靠在边缘云计算的基建布局,PPIO切入AI算力市场,试图把握AI推理时代的商机 重点: 公司声称,截至今年5月,日均Token消耗量已达1,419亿 过去三年累计亏损5.68亿元,去年收入增长55.7%至5.58亿元    李世达 随着AI技术进入应用爆发期,AI推理算力需求正以指数级速度膨胀,成为新一轮云计算竞赛的主战场。在这场资源战中,一家来自中国的分布式云计算服务商——PPIO派欧云,选择于此刻递表港交所,试图搭上AI推理市场的东风。 PPIO派欧云母公司PPLabs Technology Ltd.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筹资扩大AI云服务与海外市场布局。公司强调其为中国最早专注于分布式AI推理云的独立服务商之一,目前其每日token消耗量已达1,419亿,在中国市场仅次于行业头部的私营云平台。 PPTV创始人的二次创业 PPIO的创办人姚欣并非新面孔。早在2005年,他便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创立了中国最早的网络视频平台PPTV(聚力传媒),甚至早于YouTube一年。这个曾经累计获得7亿美元融资的明星公司,于2014年出售给苏宁,姚欣也一度淡出创业圈。 2018年,姚欣二度创业,成立PPIO,瞄准云计算中尚未被主流巨头充分覆盖的分布式边缘算力市场。 这背后,是中国AI产业链中一个重要趋势的映射:当训练型大模型阶段逐步转入实际应用,推理成本与资源调度成为瓶颈。用户在应用端与AI互动时的实时回应过程,是生成式AI大规模落地的真正战场,此时,靠近用户的边缘算力,便扮演“算力配送平台”,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 举例来说,一位用户在北京与AI助理互动,若模型推理发生在美国资料中心,即便经过最优化的网络传输,也难免延迟感;但若推理发生在北京或河北的某个边缘节点,则能提供几乎实时的体验,这对语音、影像或游戏类应用尤为关键。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收入计,中国边缘云计算服务市场的规模预计至2029年将达370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22.9%;2029年,全球AI云计算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4,2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8.5%。 这使其成为AI产业链中的“算力配送商”:上游对接基础设施提供者(如三大电信运营商)与硬件资源(如GPU供应方),中游负责算力的弹性调度与封装,下游则面向AI应用开发者,提供推理即服务(Inference as a Service)的算力支持。 PPIO透过自建与合作方式,搭建起涵盖全球超过1,200个城市、4,000多个节点的分布式算力网络,并结合自研调度平台,让AI模型的推理任务能被自动分配至就近可用资源。 算力的Airbnb? 盈利模式上,PPIO目前主要透过三种方式变现:其一是“算力租赁”,即向开发者按需提供GPU算力资源,按Token消耗量或时长计费,目前此类收入占总收入约七成;其二是提供“节点服务”,将部分企业或开发者的闲置硬件纳入节点网络,透过共享算力获取收入分成;其三是AI应用的定制化服务,特别是在边缘CDN与小模型推理领域,提供更接近业务场景的组合解决方案。 由于业务仍处扩张初期,PPIO尚未实现盈利,但与同类云服务初创相比,其亏损幅度相对可控,毛利率亦维持在10%以上。 申请文件显示,2022年至2024年,PPIO营收分别为2.86亿元、3.58亿元、5.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9.7%,去年收入同比增长55.7%;毛利率分别为16.1%、17.7%、12.3%;亏损额分别为8,500万元、1.894亿元、2.935亿元。三年亏损累计约5.68亿元。 如同Airbnb之于房间,PPIO串联GPU闲置资源、通过多节点调度,提供弹性、实时、具成本优势的推理服务,特别适合部署在AI智能体、视觉识别与低延迟互动场景中。 但分布式架构也面临监管、标准化与服务稳定性的挑战。市场竞争亦日趋激烈,除了同类型竞争对手UCloud外,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百度(BIDU.US; 9888.HK)及金山云(3896.HK)等大型企业也在自建AI算力与边缘节点。PPIO若想长期占据一席之地,势必要在API平台体验、价格模型与跨境部署上持续创新。 此外,公司手上现金仅约1.14亿元,净负债规模达6.96亿元,显示公司需依赖外部融资延续扩张,若募资不顺,将面临流动性压力。…
Lovol makes harvesters

政策利好农业 潍柴雷沃料迎来爆发增长

这家中国领先的农业装备制造商,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请,预测产品所在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重点: 潍柴雷沃提交赴港上市申请,拟募资约5亿美元,在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为自身扩张提供关键资金 受政策红利驱动,公司预计中国智能农机市场未来几年年度增速将超40%   阳歌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周五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时表示,中国正处于农业革命的关键节点。 尽管这家中国拖拉机及收割机龙头企业的论断略显主观,但其正确性或可成立,这将为潍柴雷沃创造爆发式增长契机。中国不光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战略广受关注,其对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诉求也同样迫切。 中美贸易摩擦深刻揭示中国对进口的高度依赖,不仅需供养14亿人口,还需满足庞大的牲畜存栏量需求。为降低对外依存度,政府正通过全方位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目标是将二十年前数十万小型家庭农场的产业格局,转为运用现代技术与机器,从而提升效率的集约型农场体系。 凭借在国内农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及智能农机领域的绝对优势,潍柴雷沃有望充分受益此轮转型。根据上市文件披露的财务数据,公司营运相对稳健,但近两年增长态势未达预期。 显著短板在于,公司的利润率明显落后全球同业,既反映其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对手存在差距,也印证中国市场定价压力大于全球其他地区。 申请上市的文件称:“中国已将智能农机列为粮食安全战略支点,正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加速产业升级。”公司特别援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及《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政策规划,彰显未来数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攻坚决心。 有力的政策支持意味着,政府将以补贴、低息贷款等形式,大规模注资推动产业升级。上市文件引用第三方数据显示: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农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18亿元增至2030年的1,0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6%。 这一增速将使智能农机渗透率从去年的7.2%,跃升至2030年的33.1%,基本追及全球水平(去年全球的渗透率为31.6%,预计2030年将达34.7%)。随着新一代基于智能农机的集约型农场兴起,中国农业从业人口预计将从2024年的1.6亿缩减至2050年的3,000万。 依赖国内市场 总部位于山东的潍柴雷沃,当前61%的股权由港股上市的潍柴动力(2338.HK)持有。潍柴动力今年4月首次宣布分拆农机板块计划,并在上周五的公告中强调:分拆潍柴雷沃“符合政府关于提升国有资产核心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政策方向”。 此次分拆适逢其时,可为潍柴雷沃输送关键资金,加速智能农机研发,抢占市场先机。公司聘请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预示此次IPO规模可观。 我们估计,公司估值约20亿至30亿美元,上市募资额或达5亿美元。此举几乎可使其现金储备翻一番。截至去年末,潍柴雷沃账面现金共47.8亿元(约合6.65亿美元)。 尽管潍柴雷沃预判未来五年将实现高增长,但其近三年财报尚未显现爆发迹象。公司去年营收从147亿元增至174亿元,同比增幅18.4%,虽属稳健却谈不上惊艳。2023年营收实则收缩8%,公司将主因归咎于收割机销量下滑,但未作详细说明。 拖拉机与收割机构成该公司的核心产品线,去年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2%和41%。值得注意的是,收割机业务表现逊于拖拉机,其营收贡献率从2022年的46%下滑。公司出口业务有所增长,但仍显薄弱,收入占比从2022年约6%升至去年约10%。 去年,潍柴雷沃的利润从2023年的8.71亿元增至9.57亿元,同比增长9.8%。 如前所述,毛利率是潍柴雷沃显著落后国际同业的指标。过去两年,该指标维持在13.2%,不及迪尔公司(DE.US)28%水平的一半,亦远低于凯斯纽荷兰(CNH.US)21%的水平。迪尔当前的市盈率为25倍,凯斯纽荷兰略低,为16倍。参照此估值区间,潍柴雷沃估值应在153亿元至239亿元之间。 潍柴雷沃以21.2%的农机市场占有率和46%的智能农机份额,雄踞国内双料冠军。若中国农业革命如期而至,其领先地位将成制胜关键。但需警惕,国内外竞争对手同样觊觎此轮爆发式增长,或致这片新兴蓝海竞争急剧升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llystar Technology files for Hong Kong listing but fragmente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may weight on long-term performance

华大北斗申港上市 股权过散左右长线表现

主打设计卫星定位芯片的华大北斗曾计划A股挂牌,现计划转战香港上市 重点: 华大北斗业绩续见红,但料营运改善将有望转赚 已与美团、比亚迪及中兴等签署战略合作   白芯蕊 自从地图在智能手机上出现,透过定位芯片让大众获得实时信息,随着物联网(IoE)及智慧城市盛行,意味定位需求将大增,主打设计定位芯片的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趁新股热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初步招股文件指,曾计划A股上市的华大北斗,其导航芯片技术来自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科技(00085.HK),并于2016年由七名创始股东共同成立华大北斗,其后在2017年向华大科技收购导航芯片及研发团队,2019年开始量产双频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SoC芯片,202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华大北斗大股东为中国电子旗下中电光谷(00798.HK),持有华大北斗9.2%的股权,其他股东还包括中信银行及招商银行,分别持有华大北斗7.2%和7.1%的股权。此外,比亚迪亦早已入股,持有4.1%的股权,对手上海汽车也透过合营持有1.8%的股权,还有德国汽车零部件商博世旗下博世创投,持有2.95%的股权。 第六大导航卫星芯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简称GNSS)透过卫星及芯片,向客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技术等服务,目前全球有四大GNSS正在运作,包括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及欧盟Galileo。 华大北斗主要运用GNSS技术,透过SoC芯片设计、超低功耗技术与AI集成定位算法等,将芯片设计完成后交予代工厂代工,再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目前华大北斗设计的芯片已支持北斗、GPS等多个卫星系统。按GNSS芯片及模块出货量计,华大北斗为全球第六大GNSS企业,市场份额为4.8%,在内地则是行业第二大GNSS芯片企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全球GNSS空间定位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单是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20,953亿元,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消费电子将进入新一轮更新换代浪潮,同时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估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升至32,450亿元,意味复合年增长率为9.1%。 销售及研发拖累业绩 华大北斗收入主要来自两大业务,包括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业务,和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组成,去年两者收入占比分别为28.3%和71.7%,达到2.38亿元和6.02亿元,带动总收入按年升30.2%至8.4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高精度芯片及模块业务收入大,但毛利率相当低,去年只有2.8%,相反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收入低,但毛利率为27.3%,带动该业务毛利达6,493万元,远比综合芯片及模块业务获得的1,704万元毛利多,亦推动集团总毛利按年升20.7%至8,197万元。 尽管收入与毛利上升,但销售及研发成本等巨大,令华大北斗去年业绩仍要见红,亏损达1.41亿元,但已较2023年收窄51%。 不过,华大北斗对业绩亏转盈信心十足,明确表示计划在不久将来透过毛利率改善、提升营运效率,及优化营运资金管理而达至盈利。公司特别提到短期毛利率将显著改善,因GNSS产品和解决方案升级,包括推出高精度芯片及应用于车载前装行业的芯片,配合业务规模扩大,将有利经济效益。 股权极度分散 其实单看华大北斗客户群,阵容确实相当强劲,当中包括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牵手共享单车营运商哈罗及滴滴青桔开展深度合作。智能汽车领域则与比亚迪及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也与上汽集团展开深度合作,移动通讯则与中移动及联通在智能城市研究开展深度合作。 整体来讲,目前香港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例如地平线(09660.HK)与黑芝麻(02533.HK),去年收入分别为23.8亿元和4.7亿元,目前市销率(P/S)分别为12倍和9倍,按照华大北斗去年总收入8.4亿元计算,若以市销率7至8倍上市,相信股份将会受市场追捧。 但要留意华大北斗上市前股权极度分散,大股东持股不足10%,持股少于3%的股东多达42个,少于1%持股也有21个,因此过了禁售期后,股东会否减持将左右股价往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