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中国债务/GDP比重达到288%

▷ 国有航司亏损严重

▷ 风能、太阳能超越煤电

▷ 恒大被勒令清盘

▷ 特斯拉用宁德时代设备建新工厂

本周中概股评分:40/100

Portrait of Doug Young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宏观

地方债压力加剧

最新的年度数据显示,中国的债务负担正变得越来越沉重,尤其是对地方政府的冲击尤为严重。财新的数据称,去年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上升至创纪录的288%,比2022年高出13.5个百分点。另一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去年为其债券支付了创纪录的1740亿美元利息,这还不包括账外借款。

这两个数字不仅显示出中国正试图通过增加债务来摆脱经济放缓,而且还显示出随着地方政府传统的土地销售收入枯竭,这些债务正逐渐压垮地方政府。西方的观点一般认为这种增长的债务在是不可持续的,但日本的例子表明,在某些亚洲国家,这种状况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PMI指数呈现复杂局面

PMI指数在一月份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显示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收缩。在增长方面,财新PMI本月报告为50.8,与12月持平。但官方PMI报告为49.2,虽然较12月有所改善,但仍低于50的荣枯线。

数据的分化似乎显示,在当前的经济放缓中,私营部门的表现优于中国庞大的国有部门,因为财新PMI主要集中在前者的公司,而官方PMI则聚焦于后者。出口在报告中是一个亮点,因此私营部门公司很可能从该领域的强劲表现中受益。

中国股市重回跌势

在政府刺激措施的激励下,中概股一度有所回升。但是之后还是缺乏正面消息,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上周重回跌势。恒生H股指数上周下跌了2.6%,而iShares MSCI China ETF下跌了5.6%,恒指跌2.6%。

上周,副总理何立峰也开始呼吁采取更大行动来支持中国低迷的股市。北京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鼓励主要机构不发布关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报告,以及禁止部分卖空操作。但似乎没有一项措施产生太大效果。

》》行业

国有、私营航司两重天

中国国有与私营航空公司近日提交了去年的初步财务报告。前者大多报告了巨额亏损,而后者则普遍显示盈利。中国东方航空,在三大国营航空公司中表现最差,预计将报告高达83亿元人民币的年度亏损。

相比之下,私营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海南航空和吉祥航空均表示今年将实现盈利。2023年,随着中国取消大部分封控措施, “报复性旅游”开始出现,私营航空公司恢复盈利并不令人惊讶。国有航空公司的亏损可能反映了国际业务的疲软和庞大的成本结构。

风能和太阳能超越煤电

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的总装机容量预计今年将正式超过燃煤发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表示,到今年年底,风能和太阳能将为国家电网贡献约1300吉瓦,约占总量的40%。相比之下,煤电预计将降至总量的37%。

1300吉瓦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中国此前设定的到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1200吉瓦的官方目标。这一快速建设是由于国有大型企业急于帮助北京实现其清洁能源目标而掀起的大规模建设热潮。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新装机容量是否能盈利,尤其是在大部分相关国家补贴已经结束的情况下。

航天初创公司发生事故三人受伤

西方,特别是美国,私人太空探索的故事已经铺天盖地。中国现在也开始了自己的私人太空竞赛,尽管这些国内初创公司到底有多“私人”总是有些模糊。这个领域上周出了一条大新闻,一家名为蓝箭航天的初创公司上周在一次试验中有三名员工受伤。

许多人在听到该公司位于上海郊区厂区的一声巨响后,猜测可能发生了重大事故。蓝箭科技淡化了严重性,表示三人仅受到轻伤。事实上,此类意外在美国相当常见,但在中国,相关的行业的事故很少有公开报道。

》》企业

恒大被勒令清盘

上周最大的企业新闻,也是世界顶级商业头条之一,香港高等法院命令恒大集团清算。此前该公司未能与其海外债券持有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这个消息完全不出乎意料,许多人认为只有在北京的协助下,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重组。

恒大是中国地产开发商的典型代表,这些开发商通过向国内外投资者和银行借款累积了巨额债务。在香港审理的案件主要涉及外国债券持有人。但由于恒大的大部分资产位于中国大陆,香港法官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权力命令出售这些资产。

美国议员瞄准药明系

上周,中国两大热门生物科技明星公司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的股价暴跌,这是因为美国参众两院均有议员提出立法,禁止美国政府采购他们的产品。这两家药明公司并未被特别点名,但都在一个企业名单中,有议员认为这些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联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实际上,即使提案被通过,也不会对药明系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这两家公司可能几乎不会跟美国政府有业务往来。不过两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时药明生物被列入“未核实名单“,可能会无法与美国供应商合作,但最终被从该名单中移除。

特斯拉将部分设备从中国转移到美国

特斯拉做出了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动作——据报道,这家电动汽车巨头购买了宁德时代的闲置电池制造设备,并将其用于扩展位于内华达州斯帕克斯的电池工厂。宁德时代是特斯拉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之一。这些报道没有提供很多的细节,但强烈暗示特斯拉正在将部分电池产能从中国转移到美国。

这样的动作其实完全符合大部分人的预期,实际上,像储能电池这样的大型笨重部件工厂通常都会设在实际安装地点的附近。但是,这种行动似乎确实表明,更多此类关键组件的制造,包括储能电池、汽车电池,将从中国转移出去。

ArriVent向美国展示中国制药能力

上周,Bamboo Works报道了ArriVent的故事,这家公司目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是将一种中国开发的抗癌药物带入美国及其他西方市场。公司成立于2021年,成立的同时获得了靶向抗癌药伏美替尼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授权,该药物由一家上海公司研发。ArriVent此后一直致力于伏美替尼的商业化。

中国是如何成为尖端抗癌药物研发大国的,在这个故事中可见一斑。而ArriVent又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标的实在太好了——既有中国元素,又没有中国风险。AriiVent的IPO因而成功募集了1.5亿美元,并且上市首周就取得了大涨。

卡游借助收藏玩具热潮赴港上市

我们也报道了另一个更主流的中概股上市消息,来自于一家“低”科技公司——集换卡牌公司卡游申请在香港上市。卡游的动画主题卡牌受到了中国年轻人的追捧,公司希望他们的股票也能一样受欢迎。

由于集换式卡片的生产成本很低,但是溢价却很高,所以卡游也拥有极高的利润率。比如,其奥特曼角色卡牌,每套首家可以超过150美元。不过,类似企业也需要一直保持高端的形象,如果不能持续推出广受欢迎的产品,就可能马上被市场抛弃。

新闻

简讯:传Shein拟将总部迁回中国 为赴港上市铺路

在美国与英国的上市计划遇阻后,快时尚电商平台Shein据报考虑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以争取监管部门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注册于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国设立母公司的事宜咨询律师。他们表示,目前讨论尚处初步阶段,Shein无法保证一定会推进这一举措。 Shein于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标榜自己为全球性公司,尝试淡化其来自中国。此前,在未获得纽约及伦敦上市的监管批准后,Shein传出已透过保密途径提出赴港上市申请。 不过,虽然总部不在中国,但公司仍然受到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督,因为中证监要求所有与国家有实质联系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内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过审查。 Shein此举可能有助其获得内地监管机构批准,部分原因是内地当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征税。迁册亦可以让当局对Shein的庞大数据库,实施更大的监督。自2023年起,内地当局要求企业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数据安全审查。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手游亏损持续 中期料蚀6.5亿元

游戏运营商中手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302.HK)周二发盈警,预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将亏损不多于6.5亿元,去年同期则录得亏损2.41亿元。 公司指出,虽然海外业务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自研的旗舰游戏《仙剑世界》自今年2月发行后,表现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4成。另外,要为部分尚未上线游戏的预付版权金进行撇销,而金融资产公平值亏损又增加。至于期内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也大幅增加,产生较多推广费用。 中手游周三开盘跌14%至0.54港元,过去一年股价下跌逾5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监管机构半途拦路 蚂蚁收购耀才遇暗涌

耀才证券称蚂蚁集团的收购正按计划推进,但媒体报道交易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 重点: 耀才出售股权予蚂蚁集团一事,有媒体报道交易面临审查,耀才回应说正按计划推进 中国监管机构已加强对蚂蚁集团的监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计划后,强制公司进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龙头企业收购,能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益处,使其即时获取母公司的丰富资源与人脉。不过,这也是高风险之举,因巨型收购方有时会引发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 随着被蚂蚁集团收购的计划阴云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证券金融集团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这一教训。 交易于今年4月首次公布,蚂蚁集团同意以28.1亿港元(3.59亿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购50.55%股权。当时,交易未显争议且推进顺利。直至上周四,《华尔街日报》报道因更多内地监管部门考虑介入审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价大跌,盘中市值蒸发逾四分之一。 当日,这家券商紧急发布声明称交易正按计划推进。公司股价虽有所回升,但当日收盘仍下跌约8%。本周一持续下探的走势,显示投资者对交易前景仍疑虑。 《华尔街日报》未明确说明监管审查趋严的具体原因。然而,蚂蚁集团与监管机构的龃龉早有先例。2020年末,监管机构临门一脚叫停其沪港两地逾300亿美元的上市计划,本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转直下,令投资者试图厘清原委,有报道称蚂蚁集团与监管部门在上市筹备期已生龃龉。就在股票即将上市交易数日前,监管机构约谈多名高管及持股蚂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上交所决定暂缓其上市,要求蚂蚁进一步解释其业务对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影响。同期,央行亦发布网络小贷新规草案,该领域正是蚂蚁的核心业务。 在蚂蚁完成上市定价后,马云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峰会发表看似批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言论。他说中国的金融和监管体系阻碍了创新,强调需要利用技术将金融服务扩展到小企业和个人。 “我们今天有责任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未来、属于年轻人和下一代、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融体系。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此番高调表态引发哗然,在商界领袖大多刻意回避公开批评监管者中尤显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蚂蚁集团被迫启动重大整改,实质承接了马云此前呼吁的金融改革方向。该公司正推进重组为接受更严格监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请至今悬而未决。 市场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对蚂蚁集团采取强硬立场,旨在遏制其扩张势头,防范其对金融体系构成潜在风险,此模式类似早年对P2P网贷的监管整顿。 蚂蚁集团试图借收购耀才进军证券业。鉴于其重组尚在进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获批,此时拓展业务范围的尝试恐难获监管认可。 蚂蚁集团现有业务版图涵盖支付宝数字支付、信贷撮合、财富管理和保险等领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业务,独立运营主体包括注册于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蚂蚁国际,据报道后者正考虑赴港单独上市。 简言之,蚂蚁当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购案因监管升级陷入僵局,亦不足为奇。 即便经历上周抛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价仍飙涨逾400%。部分涨幅源于港股大市回暖,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8%。 截至3月的最新财年,耀才营收同比增长7%至9.72亿港元(1.25亿美元),其中经纪佣金收入增长14.5%至5.11亿港元,净利润攀升11%至6.18亿港元,对应64%的丰厚净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达33倍,高于专注香港市场的头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领先于立足新加坡、计划在港扩张的老虎证券(TIGR.US)的24倍。当前估值显示,蚂蚁集团的收购价颇具性价比。借助其雄厚的资源优势,耀才有望从富途等同业手中夺取市场份额,甚至进军全球其他市场。 但若未能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放行,一切皆为虚妄。能否获批及何时获批仍是重大未知数,这不仅使蚂蚁的海外雄心蒙尘,更对其未来开展重大并购的能力投下阴影。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H Group flies on turnaround for North American pork business

北美猪肉业务扭亏 万洲国际股价破顶

上半年中美肉品走势分化,借美国养殖端的成本控制成功扭亏,带动收入与经营利润走高,打开估值重估的想象空间 重点: 猪肉业务经营利润2.55亿美元,按年增加168.4% 绩后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李世达 中美的肉品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不同的节奏,立足两端的中国最大肉品生产商万洲国际有限公司(0288.HK),正感受截然不同的市场气候,试图找到平衡点,对上节拍。 万洲国际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8.9%至133.87亿美元,经营利润同比升10.4%至12.59亿美元,生物公允价值调整后股东应占利润7.88亿美元,同比升0.5%。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0.20港元中期股息,为去年同期的一倍。 一个会计层面的细节显示,上半年生物公允价值调整对损益的净影响为收益6,2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收益9,600万美元有所收敛。代表上半年利润的改善,更多来自经营端的实质修复,而非公允价值变动的“顺风”。 从业务结构看,猪肉业务是带动业绩成长的主动力。上半年猪肉业务收入56.23亿美元,按年增加14.1%,经营利润2.55亿美元,更是大增168.4%。而肉制品业务则年增2.3%至66.4亿美元,经营利润却按年下降7.9%至10.47亿美元。 猪肉业务的转折点出现在北美,上半年北美猪肉业务收入32.79亿美元,按年大增21%,经营利润1.63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400万美元。在中国,猪肉业务收入按年增8.4%至17.95亿美元,经营利润2,8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从价格来看,上半年中国平均生猪价格为每公斤15.5元,按年下降3.1%。中国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也反映在德康农牧(2419.HK)的业绩上,该公司以中国生猪销售为主,中期业绩显示,受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大跌93.89%拖累,中期净利润下跌26.8%至12.9亿元。 美国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均生猪价格每公斤1.5美元,按年上升8.7%;美国农业部口径的平均猪肉价值每公斤2.17美元,按年升4.5%。 关键之处在于北美养殖端的结构调整,当生猪上涨幅度大于猪肉价值、或出口受关税与谈判拖累时,屠宰加工的利差会被挤压,但只要饲料成本同步下行、在养殖段扭亏,整体猪肉分部的利润便能快速修复。 轻资产模式转嫁风险 万洲此前在美国与Murphy Farms、VisionAg Hog Production达成合作,转让部分母猪资产,由合资伙伴供应生猪,集团提供饲料与运输服务,形成“轻资产、稳供应”的模式,降低自营养殖的资本负担与波动敏感度,加上期内谷物走弱带动饲料成本下降,使得盈亏拐点更快到来,带动整体猪肉业务增长。 不过,养殖层面的风险始终存在。猪肉价格的涨幅仍落后于生猪,对屠宰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不温和;同时,对中国的美猪付运在高关税与谈判不确定之下按年下滑20%,出口仍受美中谈判与关税牵制,压力如影随形。中国市场则要面对熟食消费需求复苏缓慢的问题,欧洲市场生猪价格下行,也让利润承压。 万洲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郭丽军表示,受惠于集团全球布局及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上半年在收入、销量及盈利均表现向好。 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郭丽军直言,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猪肉关税是57%,副产品关税是30%,现时仍有盈利空间,贸易正常进行。集团美国市场的采购及销售主要在美国原地,而且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及地区,因此中美贸易战对集团影响不大。 这份成绩单让市场感到满意,绩后首个交易日,万洲国际大涨约6.23%,报8.36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亦录得38.87%涨幅。当前市值约1,072亿港元,突破千亿大关。市盈率方面,万洲国际约8.4倍,低于美国泰森食品(TSN.US)的25.6倍及牧原股份(002714.SZ)的10.42倍,估值具吸引力。 花旗重申“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由8.2港元升至8.6港元;美银证券则将公司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上调3%,目标价升4%至8.5元,重申“买入”评级;瑞银则上调公司今明两年的净利润预测2%和3%,目标价由7.6元上调至8.5元,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目前股价相对便宜,若北美养殖维持改善且中国肉制品销量回升,万洲国际股价仍有上行空间,估值有望向同业靠拢,但投资人仍须关注关税政策变化及猪肉价差带来的影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