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dependenc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is sometimes questioned, as the restriction on independence does not cover relationships such as fellow students and friends.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有時候會受到質疑,因為獨立性的限制不包括同窗、朋友等關係,因此很難避免上市公司委任獨立董事時,把位置留給「自己人」

 

歐美美

每間上市公司都設有董事會,由一眾董事引領公司大方向,議決公司重要事務,指示各階層僱員工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上市規則》列明,每間上市公司委任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人數不能少於三名,佔董事會人數至少三分之一,而且當中至少有一名須具備適當專業資格、會計或相關財務管理專長,以協助審核公司帳目。

獨立董事的意思,是不在公司內部內職、獨立於其他執行董事與股東,並與公司或公司管理人員沒有重要業務聯繫或專業聯繫,並能對公司事務作出獨立判斷的人士。此外,部分獨立董事為彰顯其獨立性,亦不會持有任何相關公司股份或認股權,以免個人利益影響其獨立決定。

不過,香港的獨立董事與歐美、澳洲等上市公司不同,較少列明董事每年需承諾付出多少時間和出席多少次會議,因此他們的薪酬亦難與外國上市公司比較,一般每年只收取20萬至30萬港元報酬,部分年薪更低至10萬港元,與執行董事或其他公司管理層相去甚遠,甚至連一名香港低薪「打工仔」也不如。由於報酬低微,不少獨立董事難免「交行貨」,甚至「身兼數職」,出任多間公司獨立董事。

長時間任職損獨立性

另外,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有時候會受到質疑,雖然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或董事的親屬,並不會擔任獨立董事,但基於「獨立性」的限制不包括同窗、朋友等關係,因此很難避免上市公司委任獨立董事時,把位置留給「同聲同氣」人士,結果令董事會的獨立性受到影響。

事實上,當一名獨立董事在一間上市公司任職一段長時間,與董事會的其他董事經過長時間相處,可能相當熟悉彼此,甚至已建立一定默契,其獨立性或受到質疑。如果董事會成員不時更新,可避免出現個別董事長期盤踞的現象,有助維護董事會的認受性。

有見及此,港交所已實行新的企業管治守則,要求上市公司在一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在任已過9年後,以獨立決議案形式由股東審議,該董事是否應該繼續連任,並須就此作出披露。另外,當全數獨立董事都在任逾9年後,該公司便必須委任一名新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以避免該批獨立董事因在任太久失去獨立性。而區內其他股票市場,如新加坡和台灣等,也同樣計劃引入該制度,以杜絕「萬年獨立董事」的不健康現象。

當然,港交所仍然可以爭取做得更好,考慮歐美市場的企業管治守則,將獨立董事佔公司董事會成員比例提升至一半或以上、或增設調解小股東與主要股東矛盾的「首席獨立董事」,將有助提升香港上市公司的企管質素。

總括而言,作為上市公司,首要是維護公司整體股東利益,董事動用職權的同時,權力亦理應受制衡,因此一班真正超然於公司利益以外的獨立董事,持續發揮監察作用,才有助公司的長足發展。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米召回11.7萬輛SU7升 級輔助駕駛軟件

小米集團(1810.HK)旗下小米汽車,上周五宣布召回約11.7萬輛於2025年8月30日前生產的SU7標準版電動車。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9日披露,召回原因在於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特殊場景下存在識別與處置不足,小米將透過OTA軟件升級進行修復。 財新報道,SU7於2024年3月正式推出,是小米首款電動汽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末,SU7累計銷售近34萬輛。這意味著,此次召回數量約佔該車型總銷量的三分之一。 小米汽車稱,此次OTA軟件升級召回,意在進一步提升輔助駕駛功能的可靠性,包括優化輔助駕駛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動態車速功能等。小米汽車還強調,此次升級不需要更換任何零件,但公司仍按照召回程序進行管理和備案。 今年3月,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電動車發生嚴重事故,導致司機與乘客三人死亡,事發時車輛處於領航輔助駕駛狀態,引發輿論對輔助駕駛功能的高度關注。今年8月,工信部與市監總局今年已先後出台多項文件,要求車企規範駕駛輔助功能宣傳與召回流程,並將OTA管理納入嚴格監督。 召回消息曝光後,小米集團股價未受顯著影響,過去兩個交易日跌約1.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持有17年大賺數十倍 巴菲特全沽比亞迪

股神巴菲特的巴郡悉數出售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 002594.SZ)全數股份。據外媒CNBC報道,巴郡旗下的子公司在第一季的財務報表中顯示,比亞迪的持股為零;巴郡發言人亦證實,已全數出售比亞迪。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總經理李雲飛表示,股票投資有買就有賣,是很正常的事情,公司感謝巴菲特對比亞迪的投資及認可。 巴郡於2008年買入比亞迪股份,持有約2.25億股,涉資2.3億美元。並於2022年8月開始減持,去年6月持股比例已降至5%以下,直至今年將餘下股份售出。市場估計,巴郡持有比亞迪17年,預期投資回報約39倍。 比亞迪周一股價收跌3.4%,公司今天平開報109.7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Nova Insight, Aiding ZhongAn's Back End, Aims for IPO

助眾安後台處理 暖哇洞察謀上市

暖哇洞察收入過份單一,2025上半年大股東眾安在綫佔集團收入近一半 重點: 公司主攻保險AI承保及理賠解決業務,上半年虧損近億元 股東包括眾安在綫、紅杉沈南鵬聯想,收入單一風險大   白芯蕊 人工智能應用越來越廣,除了簡單取代搜索引擎尋找資料外,商業世界用途更多,當中保險公司便利用人工智能,協助解決承保及理賠等問題,行業龍頭之一的暖哇洞察科技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暖哇洞察在2018年10月成立,由董事會主席兼創辦人盧旻與眾安在綫(6060.HK)共同成立,最初推出理賠解決方案,專注於保險公司中後台營運理賠管理、欺詐調查及風險數字化分析;2023年將AI技術融合到理賠解決方案,在上市前已引入多位股東,包括紅杉中國創始人沈南鵬旗下私人公司HSG,以及聯想集團等。 AI承保解決方案佔毛利逾八成 集團現時主要由兩大業務組成,包括AI承保解決方案與AI理賠解決方案,2025上半年收入分別為3.2億元和1.1億元,毛利為1.81億元和3,789萬元,佔集團總毛利分別82.7%和17.3%。 據上市申請文件透露,截至2025年6月底止,集團已累計處理承保審核及理賠調查2億個案例,促成繳納的首年保費達107億元,保單續保率亦達成97.5%,同時亦協助客戶達成63%交叉銷售,遠高於15%至25%的行業平均水平。 所謂智能承保解決方案,是協助保險公司將承保前定價與風險分析智能化,從而改善保單條款與風險評估結果。暖哇洞察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協助其客戶篩選3%至10%的高風險受保人,而每單個案平均耗時不到一秒,便可向客戶提供風險分析建議。至於定價方面,暖哇洞察每筆審核申請收取2元至20元的固定服務費,以及按理賠賠付下降額的20%至50%收取獎勵服務費。 至於AI理賠解決方案,主要利用數據有效識別異常醫療理賠,對理賠責任進行準確評估。集團表示理賠案件最快可於約1至30分鐘內完成,效率實現優於人工審核,流程自動審核率達80%,較傳統人工處理需要三至七天才完成,明顯快一大截。 截至今年6月底止,暖哇洞察已協助保險公司客戶審核1,540萬理賠案件,至於定價方面,公司通常按案件收取固定服務費,視乎保單性質及所需調查複雜程度收費,金額介於5元至1,200元。 隨著人工智能在保險業落地應用,帶挈整個市場有望快速增長發展。據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指,2024年中國健康險AI科技市場規模(包括AI承保和理賠解決方案應用)達1,944億元,到2029年將會大幅攀升4,19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6.6%,絶對是一個龐大市場。 去年中國首五大健康險AI科技公司,合共佔該市場份額50.9%,當中暖哇洞察市場份額只有4.1%,排名只是第五位,但與頭四位的對手不同,頭四位公司未能提供全棧(Full Stack)解決方案,相反暖哇洞察提供全棧風險分析解決方案(即包括AI承保和AI理賠),因此是內地健康險行業中,具備全棧風險分析能力最大的AI科技公司。 毛利率跌兼業績見紅 雖然行業增長快,但暖哇洞察整體毛利率按年跌1.5個百分點至51%,上半年業績仍見紅達9,989萬元人民幣,但已減少30.9%。另一方面,雖然2025上半年客戶數目達163個,較2024年底的輕微增加3個,但集團卻大部分收入來自母公司眾安,分別佔暖哇洞察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的總收入的78.7%、61.8%、45.2%及49.6%,因此公司收入明顯有太過集中的單一風險。 目前香港未有類似的主打保險系統人工智能公司,參考AI科技股第四範式(06682),現時市值約200億港元,預測市銷率為3.5倍,至於AI解決方案供應商創新奇智(2121),現時市值45億元,預測市銷率為2.2倍,一旦暖哇洞察超過4倍市銷率上市,意味估值過貴,但若低於2倍市銷率,反映估值偏低。 整體來講,目前市場新股氣氛熾熱,特別是全球AI股又再次熱炒,若暖哇洞察估值偏低上市,股份就具一定值博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專利侵權互訴 晶科能源與隆基綠能終和解

據《光伏雜誌》周五報道,光伏行業巨頭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688223.SH)與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兩家企業的聯合聲明,通過一系列交叉許可協議,就多項相互指控的專利侵權訴訟達成和解。 此次和解經逾一年的法律爭端,事源於2022年晶科能源從韓國LG集團收購相關專利後,旋即在中國、日本、歐洲及澳大利亞對隆基綠能發起多次侵權指控,隆基綠能則以在中國和美國對晶科能源提出類似指控作為回應。 報道稱,雙方在宣布和解的聯合聲明中,表示將「探索深化合作機遇」。 當前兩家企業正持續承受光伏行業長達一年的價格戰衝擊,伴隨價格戰愈演愈烈,晶科能源公告今年一季度營收下滑40%,並錄得13.2億元虧損。同時,隆基綠能亦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5%,期間虧損額達25.7億元。 周五晶科能源在紐交所上市的股票上漲3.5%,隆基綠能滬市股票當日上漲0.5%,但周一回吐全部漲幅,最終收跌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